跟諾獎詩人辛波斯卡學“速寫”式讀書 沒用又何妨,隨便讀讀也很好
《非必要閱讀》 (波蘭)維斯瓦娃·辛波斯卡 譯林出版社
親愛的朋友,或許你想要零星了解一些關(guān)于家居改善的知識?或者是關(guān)于合法捕獵和預(yù)防性射殺的小細節(jié)?抑或是你從未關(guān)注過的關(guān)于凱瑟琳·德·美第奇的故事?那《非必要閱讀》絕對可以滿足你。
辛波斯卡的這本書收錄了她從1953年起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為一份波蘭報紙寫的專欄,96篇千字上下的文章以“讀感”的形式,飽含她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她什么都讀,因此我們能看到五花八門的內(nèi)容,從各類暢銷書到經(jīng)典小說,從科普書籍到名人到日記,從哲理書籍到羅馬神話……前一篇在聊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的日記,后一篇就從西班牙史詩《熙德之歌》觀照騎士的代價;前一篇在讀趣味科普如《暗殺大全》《角斗士》之類,后一篇就一本正經(jīng)地為你分析園藝及飼鳥指南。她所提到的作品為讀者提供一種觀照和思考:大眾該讀什么樣的書,針對作品又該有怎樣的闡發(fā)?對于這個問題,她自己的詩歌《種種可能》跨過萬水千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近乎完美的解釋——“我偏愛書桌的抽屜。我偏愛許多此處未提及的事物勝過許多我也沒有說到的事物。我偏愛自由無拘的零?!?/p>
當今時代,很多人處在紛繁雜亂的現(xiàn)實生活中,為很多棘手的事情煩心,總是幻想能愜意地品一杯茶、聽著唱片,在一個安靜的午后安心讀書,但不得不說這種日子很難實現(xiàn)。不過,這或許為形式更加溫和的“非必要閱讀”提供了存在的土壤——不需要特別了解某位作家、特別知道某方面的背景,只要拿出書,隨時隨地獲取一點有用或無用的小知識,就能收獲一份心靈的滿足。辛波斯卡這些短小的隨筆或許沒有特定的主題,但一定有一個共同的內(nèi)在指向,即“自由無拘的零”?!拔覀兊降讘?yīng)該倡導并接受怎樣的閱讀”也沒有固定的指向,只要你覺得能有所收獲,那就是值得的。
這些隨筆在辛波斯卡看來,更像是不加修飾的“速寫”,并說“任何人如果堅持把它們稱為‘書評’,那會引起我的不快”。這些東西只是她閱讀過后覺得值得被記錄的,正與我們看完一本書后的第一反應(yīng)類似,自由而無拘,充斥著天馬行空的聯(lián)想和私人化的感發(fā)。
比起嚴謹?shù)脑u論文章,“速寫”是一種被大多數(shù)人忽視的評論形式,但同樣是“必要”的。其一,它與嚴肅評論文章的受眾有差別,能讓普通讀者在沒有接觸之前體會到閱讀的自由??v觀全書,辛波斯卡評論的大多數(shù)書籍我們無緣窺見,但即使你沒有閱讀過這本書,也能對其產(chǎn)生興趣,她的目的也便達到了。如《殘忍地》一篇,以令人一頭霧水的題目開啟思維,開頭便叩問“我為什么讀這本書?”,并順著這個話題隨性地談下去。即使她知道這本書對她而言作用不大,但那又如何?積累知識獲得的樂趣是獨有的,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沒有誰能給出固定的答案。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這種思路正契合了普通讀者的閱讀思路,很少有人在初讀過后就立馬能以系統(tǒng)深刻的思維看待作品,散發(fā)而多元的思考才最為正常。不知不覺中,讀者同盟間隱秘的默契早已形成。
此外,“速寫”文本自身也有著自己的鋒芒與趣味。辛波斯卡的“速寫”有些是對想象力的召喚,也有不少對文學作品的辛辣而有鋒芒的解讀,給我們的閱讀增加了理解和闡發(fā)的角度。通過閱讀圣西門公爵《回憶錄》而寫成的《侍臣的地獄》一篇,辛波斯卡對路易所統(tǒng)治的凡爾賽宮殿的景致做了描繪,這些景致由人構(gòu)成,我們可以站在時代背景或更高視角來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可以將他們共同放置在圣西門描繪的不同的地獄種類中,成為置身于其中的“志愿者”。
讀每一本書都需要付出時間成本,而在這些小文章里,我們看不到有哪一篇流露出勉強寫作的情緒,也沒有哪一本書被她吐槽是“漏洞百出、不值一讀”。這也是一種啟發(fā)——當在初讀后直接做出“不值一讀”的評價時,我們該反思這種價值評判的來源在何處,是不是在以固有的現(xiàn)代社會觀念去評價一部作品?當這種固有觀念成為范式,那毫無疑問會抹殺一部作品的真正魅力,人人只顧批評它顯而易見的缺點,背后的閃光之處則無人問津。辛波斯卡選擇性回避了那種被固有觀念所規(guī)束的寫作,將所有的書都拉到一個平等的關(guān)系里,給更多人注意到它們的機會,與書籍對話,與辛波斯卡對話。
閱讀是內(nèi)心的旅程,不經(jīng)意間會迸發(fā)出了不起的能量,能讓我們通過文字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波蘭詩人米沃什形容辛波斯卡“她在自己的詩里面靜默”,我想,她同時也在自己的“速寫”中栩栩如生,從書籍中發(fā)現(xiàn)生活,從書籍中發(fā)現(xiàn)樂趣。即使書頁被撕扯,它仍比我們持久,它會佇立在書架上,它們將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