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淵沖大學讀巴金
去年六月,許淵沖先生以百歲高齡辭世。他的文學,尤其是翻譯成績,受到人們尊重。他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時的日記,也受到了更多希望了解那所抗戰(zhàn)時期的神奇大學,也欲了解作者的讀者追捧。
筆者購存這冊《西南聯(lián)大求學日記》,沖著作者,更主要是沖著“西南聯(lián)大”。因為與西南聯(lián)大同時成立的“西北聯(lián)大”,設(shè)在了筆者的家鄉(xiāng)漢中,研讀了解時,比對西南聯(lián)大,是很有意思的工作。
翻讀“日記”,在許淵沖的“大一”期間,盡管他是外文系學子,可中文書讀得頗多。其中,巴金的著述以及譯作,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不少。這對了解當時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思想,了解巴金在青年中的影響,還是十分有意義的第一手資料。
書比蛋糕味更長
許淵沖的求學日記,如多數(shù)日記一般,并不周全。有時詳細,有時簡略,許多時日,大約因為匆忙或其它因素,失記的情況也不少,由此可看出人們共性的地方。
現(xiàn)存日記中,最早出現(xiàn)閱讀巴金作品,是許淵沖入學后不久的1939年1月30日:“晚飯后讀巴金的《春》,我發(fā)現(xiàn)要讀的書太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即使一天到晚求知,時間也不夠用,何況還要勞逸結(jié)合?在我看來,求知是要求樂。如果知而不樂,那應(yīng)該何去何從呢?”許淵沖此時,年齡不到18歲,青春洋溢。巴金的作品,對于青年,是極富吸引力的。當時巴金這冊《春》,許應(yīng)該是在圖書館借讀的。因為當天日記中,他寫道:“上午在圖書館讀英文本愛倫·坡的故事……下午讀英文本《圣經(jīng)·舊約》,想了解西方人為什么信基督教……”在他的行囊里,沒有巴金這冊書的記錄。
到了2月1日,日記中再次出現(xiàn)巴金著作:“讀魯迅翻譯的《死魂靈》第二部。果戈理努力要創(chuàng)造一個正面人物,結(jié)果卻失敗了。巴金的《家》也是一樣,他想把覺慧寫成一個理想的人物,但是寫得太完美了,反而不像一個青年人。因此我想到:寫反面人物容易,寫正面人物卻很難。為什么呢?”許淵沖的說法,雖然率性,卻表達了那個年齡段閱讀的直感,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拿剛閱讀的果戈理作品與巴金作品人物相較,看來《家》并非當日所讀,應(yīng)該是先前讀了,印象深刻,此時隨手拈來。由此可見,許淵沖閱讀巴金,應(yīng)該在大學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
2月13日,日記中這樣記述:“讀魯迅譯的法捷耶夫的《毀滅》兩章。上街去買東西,看見奶油蛋糕,既好看又好吃,但是價格太貴,并且吃完之后,什么也沒有了。于是買了一本巴金譯的《秋天里的春天》,這是樹椒介紹我讀的,讀了還可再讀,比蛋糕味更長?!保ā皹浣贰笔窃S淵沖中學同學王樹椒。)
購書前面的思想活動,可見當時學子雖然生活艱苦,但在讀書和滿足口欲取舍時,還是更注重精神食糧的緊要和長久性。此日記出版之時,許淵沖對這一節(jié)進一步加以解說:“聯(lián)大圖書館有兩套《魯迅全集》……我記得《毀滅》是在南院讀的,譯文和《死魂靈》一樣生硬,但是人物寫得生動,讀后還記得內(nèi)容的大概,巴金的譯文比魯迅流利多了,但是《秋天里的春天》講的什么故事,我現(xiàn)在一點也不記得了。我覺得應(yīng)該把他們的優(yōu)點結(jié)合起來,這就是我后來要做的事?!?/p>
讀巴金像泛舟
購書第二天,許淵沖即開始閱讀:“讀巴金譯《秋天里的春天》,譯文流利,但是不能進行還原翻譯。不如巴金寫的《新生》和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更容易翻譯成英文,可惜這兩本書都留在贛州洵兄處,沒有帶來昆明。”這里所說“不能進行還原翻譯”,是其手頭有《秋天里的春天》的世界語原本嗎?應(yīng)該不是。因為當時許淵沖還沒有學習或接觸過世界語(后面日記有反映),他應(yīng)該是由“譯文流利”推測而來。此外,在大學之前,他就購存并讀了巴金的《新生》,甚至說到此書“更容易翻譯成英文”。這個嘗試,許淵沖第二天就開始進行。
第二天(2月15日),許淵沖日記是這么三句:“讀魯迅《集外集》。邏輯考試得80分。翻譯巴金《新生》序言一頁。”頭天說巴金此書容易翻譯,今天真動手了。翻譯依據(jù)原本,應(yīng)該是從同學處或圖書館借得,因為他自己的一冊,留在了贛州。雖然翻譯巴金序言,僅記此一筆,可許淵沖對巴金作品的好感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在近年此日記出版時,許淵沖還對《新生》有較深印象:“巴金的《新生》我只記得一句引自《圣經(jīng)》的話:一粒麥子活著只是一粒麥子,死了卻可以生出許多麥子來。這是鼓勵人們?yōu)榱诵律?,可以作出犧牲的名言。巴金的小說多談戀愛與革命。什么是革命呢?在他的名著《家》中,革命的對象是封建家庭,這好理解。但《新生》中革命的對象就不那么容易捉摸了。這就說明了我當時的思想水平?!笨磥?,親自動手翻譯,留存的印象會持久深刻。
年輕的心,常常隨風飄忽。這次翻譯了巴金作品序言后許久,許淵沖又是四下閱讀。直到4月22日,日記中又出現(xiàn)巴金名字:“買巴金的短篇小說集《將軍》,這是國文課指定的課外讀物?!睆娜沼浻浭隹芍?,“大一國文”課,由“中文系教授每人授課兩周”。教授朱自清是之一,陳夢家亦是其一,作文由浦江清教授批改,其他人尚未出現(xiàn)在日記中。盡管不能肯定巴金短篇小說集是哪位教授指定為課外讀物的,但巴金作品在當時學院中的影響,由此還是能看得清楚。
到了5月21日,盡管“寢室里別人說話吵得你不能讀書,一個人一間房,回憶又在你腦海里跑馬了?!薄暗€是一口氣讀完了巴金的《霧·雨·電——愛情三部曲》(200-524頁),寫一群青年為信仰而犧牲,內(nèi)容比《家春秋三部曲》革命性更強一些?!薄坝械呐u家說得好:‘讀茅盾的文章,我們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麗的奇景,然而腳底下有的是絆腳的石子;讀巴金的文章,我們像泛舟,順流而下,有時連收帆停駛的工夫也不給。’說得不錯。讀后我想在書上題幾個字:‘事業(yè)的安慰才是真正的安慰,愛情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點綴。’”這段話,雖然感觸不夠深刻,卻是一個學子認真閱讀了巴金作品,并將前后觀感進行比較得出的。一個十八歲的學子讀巴金的感想,還是值得珍視的。
與巴金見面
當年(1939年)6月10日,許淵沖將包括巴金作品在內(nèi)的幾部書,寄去了家鄉(xiāng)友人處:“《霧·雨·電》《秋天里的春天》《蹤跡》寄去贛州洵兄?!币徊堪徒饎?chuàng)作(《霧·雨·電》),一本巴金翻譯(《秋天里的春天》),看來此時學生手頭書雖然不多,可巴金的著譯,青年還是喜愛閱讀的?!钝欅E》是朱自清的一本散文集。許淵沖買到此集后,還請教授朱自清親自簽名題字。這樣的“近水樓臺”條件,一般讀者不易得到。再往后,7月8日:“晚上買朱光潛《文藝心理學》,Turgeniev's First Love(屠格涅夫小說《初戀》,豐子愷的英漢對照本),巴金譯的A.托爾斯泰的劇本《丹東之死》。有書可讀,又有時間,非常高興。”購到巴金翻譯的《丹東之死》,何時閱讀,閱讀情形,日記中未見記述。
寄走了巴金著作及譯作,成了一個收束歸攏的表示。許淵沖“大一”閱讀巴金作品,似乎到此告一段落。后面肯定有閱讀情形,不過沒有記錄下來。雖然許淵沖大學后來幾年,沒有閱讀巴金作品或翻譯的記述(他的日記,極不周全,有兩年都是從10月份才開始記起,中間缺失的時間很長。所以我們不好說沒有讀過巴金作品,只是說沒有記錄罷了),可他卻與巴金,有了直接交往的機會。
1940年8月10日:“巴金先生來聯(lián)大看他的未婚妻陳蘊珍,就是比我低一班的蕭珊。在我們同班的盧福庠陪同下來到師范學院開座談會,我和萬兆鳳等幾十個人參加了?!薄八ò徒穑┐┧{布長衫,非常樸素,說一口四川話,非常隨便。但對文學青年很熱情,說話很謙虛。他說:‘我不懂文藝,只知道寫我所熟悉的東西。現(xiàn)在寫得不好,幾十年后生活比較豐富,思想比較成熟,或者可以寫得好些。先要做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個作家。外國作家我喜歡俄國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薄拔覀冋埶ò徒穑╊}字,他為每個人都寫了一頁?!痹S淵沖還給巴金提了一個問題,即普希金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中主人公的情人為何要嫁給老公爵?巴金回答是宗教的關(guān)系。許淵沖聽了,不太滿意。當然,他也知道,自己“對西方不太了解”。這次許淵沖見巴金,留下很好印象:“他(巴金)對每個人的問題都詳細回答,對青年人真好?!?/p>
僅從當時的日記看,巴金作品在青年學子(購存閱讀),甚至教師(指定巴金作品為課外讀物)中,影響很大?!拔髂下?lián)大”,存在于抗日戰(zhàn)爭的非常時期,這個時段,學子老師們的閱讀狀況,許淵沖的日記中留下了真實、可供研究者應(yīng)用的資料。作家巴金作品,這個時期依然為讀者喜愛,可見這些作品與當時人們的抗敵心情合拍。這一點,往深處說,亦可成為作家作品可否經(jīng)受不同時期依然“耐讀”的一個檢驗標識。這是筆者記述許淵沖“大一”閱讀巴金作品的一個重要緣由。當然,僅從不完整的日記看,后來數(shù)年,許淵沖沒有閱讀巴金作品的記述,可從他的閱讀書目看去,由于他讀的是外文系,隨著時間推移,老師布置的閱讀作品,以及他自選的閱讀作品,大都是外文原版,這應(yīng)該也是許淵沖很少閱讀本國作家作品,未再記述閱讀巴金作品的具體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