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憶溈:漫步“文學的黃金時代”
我們都曾經(jīng)迷戀過《昨日的世界》,我們也都仍然迷戀著“昨日的世界”……這就是為什么我急于想與朋友們分享這本英文新書的理由。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與《昨日的世界》相媲美的書,盡管它再現(xiàn)的“昨日”與茨威格在人生末路上緬懷的昨日相距甚遠,盡管它聚焦的“世界”也僅僅只是以倫敦為中心和以英語為基調的文學的世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世界文學的黃金時代。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文學黃金時代。這也是國際范圍內(nèi)(或者不妨說是“日不落”意義上)的文學黃金時代。而中心的光彩與基調的色澤無疑是這個黃金時代含金量的標尺。最好的例證眾所周知:《百年孤獨》的英譯本被倫敦的出版巨頭忐忑不安地推上國際舞臺之后,一個南美小國的無名中年作者搖身一變,變成了二十世紀最后的文學之神。
01
這本書的書名是Circus of Dreams,直譯出來就是《夢的馬戲團》。書名中的兩個關鍵詞都帶有隱喻的色彩,意指卻非常直白:夢當然就是文學夢,而馬戲團里的馴獸師、魔術師、雜技和滑稽演員等等當然就是那些身懷絕技的作家、編輯、經(jīng)紀人、出版商……他們“昨日”各顯神通的表演經(jīng)過歷史機遇的奇妙整合就變成了讀者們至今都津津樂道的作品。這本書的作者約翰·華什(John Walsh)上世紀70年代末期進入倫敦的文學世界。他首先任職于發(fā)現(xiàn)過奧威爾等作者的著名出版社,后來轉向大眾媒體,并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主持《星期天泰晤士報》的文學版面,也就是掌管著英國文學通向市場的喉舌。毫無疑問,他是文學黃金時代的一個關鍵證人。因此,他的新作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關鍵證人為正在漸行漸遠的“昨日”留下的一份證詞。
此刻擺放在我電腦旁邊的不僅是作者的簽名本,還直接來自證詞聚焦的現(xiàn)場,是經(jīng)過漫長的“熔斷”之后,第一位來自倫敦的親人帶給我的禮物。漫長的“熔斷”讓我對外面的世界已經(jīng)心灰意冷,對新奇的事物也已經(jīng)麻木不仁。所以在接過這禮物的時刻,我沒有任何的期待和激動。我將它隨手放在門邊的鞋柜上,過了大約兩個星期才隨意拿起,準備敷衍地翻看幾頁。沒有想到,讀過兩段之后,我就開始激動起來,同時也開始充滿期待。我期待著絡繹不絕的人物,我期待著層出不窮的故事……在隨后的五天時間里,文學的黃金時代完全占據(jù)了我的日常生活。
這些人物里當然會包括薩曼·拉什迪,因為他于1981年出版并獲得布克獎(也是后來唯一加冕“布克之布克”桂冠)的《午夜的孩子》堪稱是這個黃金時代正在到來的捷報。他因此也成為最近四十多年來英國文壇上最受關注的大家。而在這個黃金時代的后期,他拋出的《撒旦的詩篇》又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海嘯。他因此又成為最近三十多年里國際文壇上最有爭議的人物。有意思的是,在《夢的馬戲團》里,關于拉什迪的故事卻并不是始于舉世矚目的出版,而是始于鮮為人知的租房。這自然大大提高了故事的原創(chuàng)性和吸引力。
“Circus of Dreams”書影 2022年
02
讓書作者成功獲得第一份出版社工作的就是后來在黃金時代里不斷發(fā)掘到金礦的女神級編輯莉茲·卡爾德(Liz Calder)。她有一天與這位新同事談起了自己1970年代初在倫敦租房的經(jīng)歷。房東的丈夫是一個滿懷文學野心又尚無文學業(yè)績的年輕人。他經(jīng)常在家里組織討論文學的聚會。就是在其中的一次聚會里,租客首次聽到了“《百年孤獨》”這個聽起來有點奇怪的小說名字。她注意到房東的丈夫對這部翻譯小說佩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她也注意到每逢自己周末離開倫敦的時候,她租住的房間總是會被房東的丈夫侵占,當成工作室。她知道他正在創(chuàng)作處女作。小說終于完成之后,身為資深編輯的租客自然是第一讀者。她對這部作品沒有任何好感,卻還是促成了它的出版(盡管可以肯定,租房協(xié)議里并沒有給乙方規(guī)定任何與文學相關的義務)。后來,卡爾德遷升為倫敦頭號出版社(也就是《百年孤獨》英譯本的出版社)的編輯部主任,掌控出版社選題的生殺大權。這時候,年輕人送來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讀過之后,從前的租客既沒有欣然接受也沒有斷然否決。年輕人從女神的沉默里看到的是機遇和希望。他奮力重寫了整部作品。當作品再次跨入當年令馬爾克斯都望而生畏的門檻,來到女神的面前,它連名字都完全變了,變成了《午夜的孩子》。
這既現(xiàn)實又魔幻的軼事讓我馬上想到了自己書架上那本名為Imaginary Homelands(《想象的家園》)的隨筆集。我接著想,如果將來我要寫一篇以拉什迪為主題的文章,我就可以從格林威治時間1998年7月25日傍晚,也就是我在愛丁堡最大的書店里購得他這本隨筆集的時刻寫起。當然,更好的起點也許是北美東部時間2022年8月12日下午3點。當時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xiàn)這篇書評開頭的那兩個短句。我興奮地打開電腦,準備借著靈感的火花組織好書評的結構。沒有想到,屏幕上的頂端竟突然跳出了關于拉什迪在紐約遇刺的新聞。這難以置信的巧合讓我對文學的黃金時代產(chǎn)生了更深的敬畏。
“馬戲團”里的少數(shù)成員與我個人的文學道路有零星的交集,這是《夢的馬戲團》令我愛不釋手的特殊原因。比如博學又傲慢的艾科。書作者有一次坐在這位意大利泰斗的身邊。他知道他每次來倫敦都必逛市中心的那兩家珍本書店,忍不住探問大師最鐘情于英國文化史上的哪一位高人。艾科傲慢地將雪茄移開,盯著透紅的煙頭,吐出了一個令出自牛津大學英語系的提問者頓時感覺無地自容的名字: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名字……我自己在1994年6月中旬在伯克利參加第五屆國際符號學大會期間,與大師有過幾次近距離的接觸(包括一段單獨的同行和交談),對大師可氣又可敬的博學和可笑又可愛的傲慢早已經(jīng)有親身體會(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拙文《艾科與6月12日下午》),讀到這一細節(jié)自然感覺十分親切。
另一位有交集的巨星是亞瑟·米勒。1983年5月7日《推銷員之死》在北京首都劇場首演。我在開演前十分鐘得到一張從天而降的贈票,有幸坐在劇作家(和陪同他的曹禺先生)的正后方(而我坐的那一排,除了坐在左側盡頭的丁玲夫婦之外,再沒有其他觀眾)。而在《夢的馬戲團》里,巨星是借著創(chuàng)立于黃金時代末期的“草鎮(zhèn)文學節(jié)”(Hay Festival)現(xiàn)身的。精明的創(chuàng)辦人想到文學節(jié)如果能夠請出這位傳奇的巨星就等于是同時也召回了瑪麗蓮·夢露的陰魂。前者當然已經(jīng)足以確保文學節(jié)的品味,而后者又更能夠增添文學節(jié)的誘惑。心想事成之后,贊助商果然絡繹不絕,圍觀者也果然蜂擁而至。有意思的是,因為許多圍觀者都準備趁機用露骨的問題出擊,逼迫“第四任丈夫”撥開異夢的迷霧,曝光同床的喜樂,創(chuàng)辦人擔心會出現(xiàn)令陰魂蒙羞又令活人受辱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取消了文學節(jié)上最受關注的那場活動。
03
“馬戲團”里還有一些與文學沒有直接關系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也同樣很有意思。而從看熱鬧的角度看,他們的故事甚至應該說更有意思。比如報業(yè)大亨默多克。他是《星期天泰晤士報》的老板,也就是書作者頂頭上司(報社總編)的頂頭上司。有一天,大亨突然親臨報社“指導工作”??偩幖泵Π才鸥靼婷娴呢撠熑讼嗬^匯報。按照版面商業(yè)效應的排序,書作者自然是排在最后一個出場,大亨也對他的匯報表現(xiàn)得最無興趣。不過,他還是沒有忘記下達指示。他說起他不久前讀到過一本關于“丘吉爾”與希特勒議和的書,感覺很有意思,不知道自己的報紙是不是已經(jīng)做過書評。在場的人都知道丘吉爾是狂熱的主戰(zhàn)派,怎么會與希特勒議和?而書作者更是嚇了一大跳,因為他不僅根本就不知道這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說的是什么書,還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糾正他犯下的常識性錯誤。而默多克越說越起勁,左一個丘吉爾,右一個希特勒。書作者終于忍不住了。他首先承認自己還沒有關注到那本大亨本人也說不出書名的書,接著也順便糾正說那本書談論的應該是丘吉爾的前任張伯倫。大亨顯然很不高興小編的承認和糾正。不過,他的反應絲毫無損大亨的尊嚴。“管他是丘吉爾還是張伯倫,”他不耐煩地說,“反正有這么一本書,我們一定要做書評?!膘话驳臅髡弋斎徊桓依^續(xù)多嘴,接著他還突然想到英語里的“丘吉爾”和“張伯倫”都是以“Ch”開頭的詞,常識性的錯誤可謂事出有因,也后悔起了自己剛才的多嘴。
除了洋洋灑灑的奇聞趣事之外,書中還穿插著不少冷靜的歷史觀察和激情的價值判斷。關于文學黃金時代三種最成功的小說題材的總結就是前者的范例:第一種是當代歷史題材,也就是以二十世紀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作品,《午夜的孩子》當然屬于這一類。另一部代表作品則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第二種是同性戀題材的作品,這是中國讀者最不熟悉的一類;第三種是宗教題材,代表作品當然首推艾科的《玫瑰之名》。而激情的價值判斷突出地表現(xiàn)于書的后記。它就如同一曲文學黃金時代的哀歌,讀來不僅發(fā)人深省,還催人淚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同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昨日的世界”里,老一輩作家如“重放的鮮花”,仍在用余熱爭奇斗艷;青壯年作家則爭先恐后地爬上西方巨人們的肩膀,開始了萬紫千紅的呈現(xiàn);而未來一代的作家正在朝氣蓬勃的校園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意,已經(jīng)洋溢著含苞待放的生機。那真是一個青黃相接的時代。那真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歷史的這種神奇合拍與押韻當然也是為什么我急于想與朋友們分享這本英文新書的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