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2022年第7期|張銳強:李靖:燦爛與暗黑
李淵的屠刀
公元617年,隋都大興城內(nèi)一片喧囂擾攘。這個大興城,馬上就要復名長安。城中諸色人等,有的興奮,也有的緊張。興奮各有不同,有當事人即將成功的興奮,也有看客等謎底揭開的興奮;緊張卻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前途未卜。為什么?天下大亂。翻翻史書,當年竟有十二個年號:隋煬帝稱大業(yè),李淵稱義寧,劉武周稱天興,竇建德稱丁丑,李密稱永平,梁師都稱永隆,蕭銑稱鳴鳳……名單太長,此處刪除八百字。
但是此前的亂都在外地,而這一亂卻亂到了京師:太原留守李淵攻入都城大興,立代王楊侑為隋恭帝,遙遵煬帝為太上皇。那是冬天,長安城內(nèi)北風呼嘯,武德殿里一片肅殺。李淵怒容滿面,喝令將一個“姿貌瑰偉”的大漢推出斬首。那人雖然魁梧英俊,卻也不是繡花枕頭,關鍵時刻絲毫不,高聲抗議道:“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李淵傳檄州郡時,一直自稱“義兵”,聞聽這話,不覺猶豫起來。此時李世民也走出班列,頻頻為此人求情,李淵方才高抬貴手。不用說,這個“姿貌瑰偉”的人,便是光耀史冊的戰(zhàn)神李靖。
大唐名將如云,而李靖則是其中最耀眼的那顆星。他在名將中的地位,恰似李白在詩壇。秦瓊、尉遲恭被神化為門神已很難得,但比起托塔李天王,那還是要差點成色。如此燦爛人生,必定有無數(shù)高光時刻,但仔細品讀,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卻不是那無數(shù)的輝煌,而是三段漫長的暗黑。此為其一,李淵對他舉起了屠刀。
李淵為什么要殺他?李靖喊得清楚明白,因為私怨;什么私怨?李淵想趁亂起事,而身為馬邑(今山西朔州)郡丞的李靖得知內(nèi)情,卻不肯配合,反倒“自鎖上變”。
上變就上變,為何還要自鎖?史書中沒有明確交代,就連司馬光也沒敢斷言。有人理解成偽裝為囚徒,不免荒唐。推敲前后原因,恐怕是李淵曾經(jīng)找李靖密謀,而李靖陽奉陰違,假意答應后又決定告發(fā),否則也就不必“自鎖”(自鎖即負荊請罪)。李淵級別高,他要造反,李靖怎么會有責任?但如果你曾經(jīng)順從過,哪怕是假意的,那也不一樣。而一個官員打算舉報另外一個官員事實上的反叛,應該不是“私怨”。只有先答應后變卦的,才叫私怨。
李靖從鬼門關前轉(zhuǎn)回來后,不久便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并追隨他征戰(zhàn)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血拼,最終因戰(zhàn)功卓著而嶄露頭角,受命前去削平盤踞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南梁蕭銑政權。天下尚未平定,沿途都不順利。李靖途中順手幫人打了幾個勝仗,這才抵達硤州(今湖北宜昌)。由于蕭銑占據(jù)天險,他一時無法進軍,又被李淵判斷為故意停滯不前、居心叵測,再度陷入生死危機:刺史許紹接到密詔,令他將李靖就地殺掉。要殺臣子卻不用眀詔,可見李淵還是沒有忘記舊怨。
許紹不覺頭大。李靖是什么樣的才能與名聲?從小便顯示出“文武才略”,其舅、滅陳名將韓擒虎每次跟他談兵,他都應付裕如,韓擒虎嘆服不已:“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也很看重他。楊素曾經(jīng)拍拍自己屁股下面的床,對李靖道:“卿終當坐此?!碑敃r尚無凳子。這里的床是坐具,非臥具。楊素的意思再明顯不過。
大唐新立,用人之際,這種人才,豈能枉殺?許紹趕緊為李靖辯解求情,這才保住他的性命。
此后蠻人首領冉茂則叛唐,率軍進犯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擊敗了宗室李孝恭。賊兵獲勝之際,李靖率領八百壯士襲擊冉茂則的營壘,扳回一局,然后又在險要處設伏,大破蠻軍,斬殺冉茂則,俘虜五千多人。捷報傳到京師,李淵非常高興:“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頒詔獎慰,同時親筆修書一封給李靖,表示“既往不咎,舊事吾忘之久矣”。
皇上一高興,就許愿封官。但那些諾言其實不值一錢。所謂既往不咎,說說而已。李靖此生都將活在巨大的陰影之中。
蕭銑是將李靖這柄戰(zhàn)刀磨亮的第一塊磨刀石。武德四年(621),李淵命令四路圍剿南梁,主力自然是順流直下的西路軍,其余三路作為策應。西路軍統(tǒng)帥名義上是荊湘道行軍總管李孝恭,但他不大懂軍事,李靖受命為其長史,亦即參謀長,具體出謀劃策。大軍集結于夔州,下面便是三峽,而當時正值雨季,江水暴漲,峽谷內(nèi)水勢奔騰。蕭銑以為唐軍不會此時出動,因而戒備松懈。生于北方的將領士兵,面對如此咆哮的江水,無不望而生畏,紛紛請求暫緩行動,等江濤略微平息。李靖力排眾議,強烈建議迅速行動,以收奇襲之效,最終被采納。全軍分乘兩千多艘戰(zhàn)船,順流直下。雖不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但還是迅速抵達硤州與許紹部會合,贏得了時間。
當時宜都、荊門二鎮(zhèn)已先后被北路軍拿下,西、北兩路唐軍眼看就要會師。驍將文士弘奉蕭銑指令率軍救援,屯駐附近的清江。清江古稱夷水、鹽水,是長江中游湖北境內(nèi)僅次于漢水的第二大河,在宜都匯入長江。文士弘即屯駐在江口附近。李孝恭剛一抵達,便打算進兵。此時李靖一反常態(tài),突然又力主持重,理由是文士弘能征慣戰(zhàn),且手下都是精兵?!熬葦≈畮?,銳不可當”。他建議大軍屯駐南岸,先耗其銳氣,再擇機破敵。
這一回,李孝恭沒有聽李靖的。理由可想而知。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他一出戰(zhàn)便吃了敗仗。文士弘獲勝之后,士兵舍舟登岸,四處搶掠,人人肩頭都背著大包小包。李靖遙見敵軍陣形混亂,立即指揮所部反擊。倉促之間,敵軍無法有效集結,被殺得大敗,戰(zhàn)死溺死者無數(shù),四百多艘戰(zhàn)船被俘獲。
獲勝之后的李靖不再持重,立即率領五千精銳,迅速發(fā)兵江陵城下,扎好營寨,作為依托。文士弘被擊敗后,蕭銑心里方才引起重視,趕緊下令從江南調(diào)兵,但匆促之間,哪里來得及。李孝恭的主力隨即也加入戰(zhàn)場,接連擊敗南梁兩員大將,俘虜四千多人。
對于繳獲的大量戰(zhàn)船,李靖建議全部拋棄,讓它們順流直下。諸位將領聞聽全都目瞪口呆。李靖胸有成竹地說:“蕭銑的地盤南出嶺表,東拒洞庭,他們隨時可能前來增援。如果這些戰(zhàn)船順流直下,他們見后認定江陵已敗,必定不敢前來。即便派人偵察,往來也需要很長時間,那時我們早已把江陵拿下?!?/p>
這個建議被采納施行后,下游的南梁軍隊果然沒向蕭銑派出一兵一卒的增援,卻向唐軍派出了洽降的使者。此時蕭銑除了投降,還能怎么樣?
眾將都主張抄蕭銑及其部將的家產(chǎn)用于封賞將士,李靖堅決反對。他認為“犬吠非其主”是正常反應,跟叛亂不同。兩國交兵,各為其主。他們已經(jīng)投降,如果還抄沒家產(chǎn),只能堅定別處守將抵抗的決心。最終證明還是他的見解高明,此后唐軍在江漢之間暢通無阻,所到之處,敵將望風歸順。
兩年之后的武德六年(623),李靖再度輔佐李孝恭出征江南。因原來的亂世豪杰、已歸順大唐的輔公祏在丹陽郡(今江蘇南京)再度舉起叛旗。他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扼守當涂,陳正道率兩萬步兵屯于青林,又從梁山用鐵索將大江橫斷。對于南朝而言,當涂歷來是命根子。一旦當涂失守,南京即直接受到威脅。作為渡口的采石磯便在當涂境內(nèi)。青林即當涂東南的青林山,而今叫青山;梁山是西南長江兩岸的東西梁山,因雙山對峙如門,又名天門山,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由此誕生。敵人的水師沿江,步兵依山,還建有卻月城作為依托,綿延十余里,江面又有鐵索橫江,確實易守難攻。
當時李孝恭和李靖手下共有李勣(瓦崗軍將領徐世勣后被賜姓李。又避李世民的諱去掉世字)、黃君漢和盧祖尚等七位將領。他們都反對正面仰攻,主張從陸路繞行,直接殺奔丹陽。丹陽一旦拿下,馮惠亮他們也就成了天明后的露珠。
長途奔襲、避實擊虛,也是兵法的通例。這個意見貌似很有道理,因而李孝恭有意采納,但李靖投了反對票:“此地是輔公祏的精兵,丹陽同樣也是。馮惠亮、陳正道臨時構筑的城柵再堅固,總還是比不上南京的石頭城。我們直接進攻丹陽,萬一旬月不下,豈不要腹背受敵?”
李靖判斷,馮惠亮和陳正道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驍將。他們并不是不敢跟唐軍野戰(zhàn),之所以采取守勢,無非受制于輔公祏制訂的方略:先堅守不出,疲敝唐軍銳氣。如果直接攻擊營柵,正好出其不意。這番話打動了李孝恭。他隨即命令李靖率領李勣、黃君漢等人,對馮惠亮發(fā)起猛攻。經(jīng)過苦戰(zhàn),唐軍先將馮惠亮擊敗,然后又攻擊陳正道得手。他們敗逃的同時,李靖率領精銳輕裝疾進,直奔丹陽城下。輔公祏接到敗報,不敢停留,棄城逃向會稽(今浙江紹興),在唐軍的不斷追擊中,他眾叛親離,最終被部下殺死。
李淵隨即宣布成立東南道行臺。行臺始于魏晉,是大軍出征時跟隨其中的代表中央政府的政務機構,官屬設置跟中央一樣。李靖受命擔任東南道行臺兵部尚書。李淵稱贊他是“蕭銑、輔公祏之膏肓。雖韓、白、衛(wèi)、霍,豈能及也!”
在當時的唐高祖眼里,即便韓信、白起、衛(wèi)青和霍去病,也趕不上李靖。的確,單純論軍事這門學科,而不考慮政治貢獻,只有韓信能跟李靖比肩。
武德八年(625)對于大唐和李靖而言,相對都比較屈辱。根由即在于突厥。當時的突厥主要指東突厥,是絕對的東北亞霸主,格外強盛。他們崛起之初,政治中心在漠北,但不時南侵,北周、北齊無力抵擋,大修長城的同時,“爭相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佗缽可汗非常得意:“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直接視中原王朝為仆從附庸。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之后,不滿這種現(xiàn)狀,開始跟突厥較勁。恰在此時,突厥持續(xù)遭遇旱蝗災害與瘟疫,不得不向南遷移,隨即與隋軍發(fā)生大規(guī)模沖突。在隋朝的軍事打擊和政治分化之下,突厥內(nèi)部分裂。隋朝強力扶持啟民可汗,筑大利城(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安置其部眾,默許他們“寄居白道川(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草原)”,并可以“獵于恒、代之間”,馬蹄進一步踏進山西北部。
經(jīng)過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突厥“勢凌中夏……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他們擅長打鐵,在柔然統(tǒng)治的時代,以鐵為貢品附屬其下,被蔑稱為“鍛奴”。這倒不是說他們的兵器多么厲害,但其騎兵“來如疾矢,去如絕弦,若欲追躡,良為難及”,沒法對付。
為什么?因他們不僅馬匹精良,還都是輕騎兵,而北朝直到隋朝,隨著馬鐙的發(fā)明,已轉(zhuǎn)向重裝騎兵,即“甲騎具裝”,人馬都披著鎧甲。“白馬金具裝,橫行遼水傍”。這固然增加了防護性,但卻削弱了機動性。一件完整的鐵具裝重四五十公斤,甚至一百公斤。如此沉重的拖累,再好的馬也無法高速奔跑。
隋唐之際,弓弩與長槍的殺傷能力越來越強。在軍事史上,當殺傷武器的效力顯著超過防護設施時,必然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要么設法加強防護能力,要么取消防護設施,以機動性彌補。這就是矛與盾的關系。防護能力的提高必然意味著負重的增加、機動性繼續(xù)削弱。而行動越遲緩就越有利于對手的瞄準。
很顯然,突厥采取了后者,以輕騎兵為主。即便重騎兵,馬衣很有可能也不是金屬,而是皮革。一來甲騎具裝成本很高,就是“鍛奴”也覺得吃力;二來縱橫馳突本來就是他們的天性。于是他們的輕裝騎兵來去如飛,每當作戰(zhàn),結隊奔馳到對手跟前放箭,然后轉(zhuǎn)身回去。如此輪番進攻,而中原王朝的重裝騎兵和步兵卻無法追擊。
李淵吃過突厥人不少苦頭。作為太原留守,他起兵之前的主要任務便是抗擊突厥。如果突厥好打,他還真未必會舉起叛旗。決心起兵之初,他像眾多北方豪杰一樣,向突厥稱臣,以換取支持。盡管史書中記載為“令突厥出兵”,但這不過是史書自帶的“美顏”功能,鬼話而已。向突厥稱臣自然是權宜之計,但師法突厥卻是真心實意。起兵之前,他派劉仁靜出使突厥、達成協(xié)議后,帶著買來的兩千匹良馬回到軍中,并專門組建一支兩千多人的騎兵特種部隊,“飲食舉止、一同突厥”,完全突厥化。
但學生不可能立即超過老師。李淵一度被迫考慮遷都。武德八年,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再度率軍入寇靈州(今寧夏吳忠市西南)。李淵聞聽不覺火起。此前向突厥稱臣,自然是情非得已。已經(jīng)站穩(wěn)腳跟、初定天下,這個賬自然要重新結算。在此之前,大唐對東突厥一直使用平等國家間的禮儀,即敵國禮;從此以后,開始對他們使用詔敕這樣的字眼。此為典型的下行禮儀。
可惜這種姿態(tài)并不能將突厥趕走。李靖只能率領一萬江淮士卒,北上山西,增援張瑾和任瑰。這個張瑾也曾在王世充手下供職,因而很容易被誤認為同樣追隨過王世充的秦王府僚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張公瑾。任瑰最著名的不是戰(zhàn)功,而是怕老婆。吃醋的典故,《朝野僉載》記載于其名下,《國史異纂》則歸于房玄齡,而房玄齡的名氣太大。卻說當時,突厥兵強馬壯,二人全軍覆沒,孤身逃到李靖軍中。李靖雖然獨木難支,但總算全師而退。
作戰(zhàn)不敵自然兇險。但轉(zhuǎn)過年來朝堂上的兇險,卻更加要命。對于李靖而言,并不亞于當初的“自鎖上變”。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天,在大唐宮城的玄武門內(nèi)外,李世民跟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發(fā)生火并。李靖站在誰那邊呢?他哪一邊都沒站?!杜f唐書》的李建成傳里雖有李靖向李世民表示效忠的記載,但只是孤證。眾所周知,《舊唐書》是根據(jù)唐初的各種國史記載修訂的,而那些記載經(jīng)過李世民的明示暗示或者史官的心領神會,早已經(jīng)過系統(tǒng)性的“潔凈”,孤例很難服人?!锻ㄨb》則有這樣的明確記載:
“世民猶豫未決,問于靈州大都督靖,靖辭;問于行軍總管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當時李世民處境極度險惡,向兩位大將求援,都遭遇婉拒?!坝墒侵囟恕边@種記載是否可信,是否符合人之常情,讀史者可以自行判斷。對這種人才,李世民可能重用,但恐怕不會信任。
李靖一生,先后遭遇三次誣告,誣告者溫彥博(或曰蕭瑀)、高甑生和侯君集,都跟李世民淵源深遠,甚至是秦王舊屬。據(jù)此判斷,李靖在這個緊要關頭的選擇,還是影響了皇帝及其心腹的印象。說到底,他是職業(yè)軍人的典范,對戰(zhàn)場軍情格外敏銳,但對官場風云卻是后知后覺,甚至不知不覺。唯一幸運的是,他也沒有支持太子,在此事中持超然態(tài)度。而即便他是職業(yè)軍人,也不能天天泡在軍營之中。這就決定了他此生的人生姿態(tài):在戰(zhàn)場上對敵人咄咄逼人、連續(xù)攻擊;在官場上對同僚持重隱忍、惜言如金。
默默無語的宰相
出將入相。戰(zhàn)功赫赫的李靖,貞觀四年(630)終于當了宰相,具體職位是尚書右仆射。楊素的預言由此實現(xiàn)。當時一同議政的除了左仆射房玄齡、侍中王珪、中書令溫彥博,還有民部尚書戴胄、兵部尚書侯君集和秘書監(jiān)魏徵等人。照理應該各抒己見,但李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什么意思呢?議事期間他很少開口,就像不會說話那樣。
李靖連頭帶尾當了四年多宰相,在此期間史書上幾乎找不到他的痕跡,可見他的確很少發(fā)言。好不容易當了宰相,竟如此沉默,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二段暗黑。為什么會這樣?話題還得往前延伸,從他平定突厥開始。出征突厥之前,他實際上已經(jīng)當了一個月左右的檢校中書令,說起來這也是宰相。只是因為要外出領兵,他幾乎未能真正履職而已。
玄武門之變的機會,東突厥的頡利可汗也不想放棄。事實上,那段時間突厥屢屢犯邊,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誘因: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領兵征討突厥,李元吉順勢請調(diào)李世民麾下的驍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jié)和段志玄,并簡閱秦王帳下的精銳之士,準備征調(diào)。如此釜底抽薪,李世民豈能容忍。
李世民的皇帝寶座還沒坐熱,突厥便長驅(qū)直入,當年八月抵達渭水便橋以北,長安城中能拿武器參戰(zhàn)的也不過數(shù)萬人。李世民到底雄才大略。雖然兵臨城下,但他心中不慌,帶領房玄齡、高士廉等人出城直達便橋,跟頡利可汗隔水對話,責怪他不該一再負約。這對頡利可汗的確是個威懾。他怎么也想不到李世民會只帶著高士廉等五人,前來會面。有恃無恐,周圍必有重兵。因而他沒敢輕舉妄動。此前的囂張,其實也是不得已:災荒饑饉疊加內(nèi)亂,他的經(jīng)濟壓力巨大。如果李世民能提供足夠的金帛財物,自然也就沒必要拼命。史書記載他“請和”,真實情況你懂的。聽話聽音,鑼鼓聽聲。雙方正好借坡下驢。唐太宗次日再來便橋,斬白馬盟誓,突厥隨即退兵。當然,滿載而歸。
便橋之盟是典型的城下之盟。雖從情勢而論可謂得體,跟澶淵之盟一樣對中原王朝有利,但這口氣李世民豈能咽下。此后不久,突厥內(nèi)亂更甚,突利可汗跟頡利可汗兄弟失和,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相繼叛離,又遭遇暴風雪,牛羊死亡甚眾,國勢急劇衰落。貞觀三年(629)八月,唐太宗接受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以李靖為主帥、張公瑾為副帥,發(fā)起戰(zhàn)略反擊。這是大唐對東突厥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因而當時的名將幾乎全部上陣:
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將,率領中軍出馬邑,目標直指定襄;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率軍直插突厥腹地;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沿黃河西進,掩護左翼。這三路大軍是直接對付頡利可汗的。另外,還有三路人馬牽制:從李建成手下歸順的猛將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秦王府舊將段志玄為副總管,出擊頡利可汗后方,監(jiān)視已經(jīng)歸順的突利可汗;衛(wèi)孝節(jié)為恒安道行軍總管,程知節(jié)為副總管,扼守大同一帶,防止頡利可汗東逃;吏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和張寶相率軍從靈州向西北進發(fā),切斷頡利可汗的西逃之路。
六路大軍共十幾萬人馬,浩浩蕩蕩而出。堂堂中國,不能師出無名。這次出兵的理由,是頡利可汗一邊跟大唐結盟,一邊又支援梁師都,進犯河西。梁師都割據(jù)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雕陰(今陜西綏德)等郡,號稱梁國,都于朔方郡城(今陜西靖邊白城子),一直不肯歸順。他是突厥的仆從,要想解決突厥,得先解決他。因而去年柴紹和薛萬鈞領兵將其攻滅。在此期間,突厥曾出兵增援,同時還襲擾河西。這正好給了唐軍出擊的借口。
李靖接到命令,便迅速抵達馬邑。馬邑本為郡名,唐朝建立之初,便改郡為州。唐玄宗雖曾改州為郡,但很快被其兒子唐肅宗修正。大唐二百九十年僅十六年稱郡。此時史籍之所以依舊稱朔州為馬邑,主要是當時這里一直未被大唐有效控制。突厥的傀儡、劉武周的余部苑君璋兩年前剛剛由此歸降。前文的丹陽,后文的定襄,無不如此。算起來劉武周還是李靖的同僚,他起事之前在馬邑任鷹揚校尉,而李靖的身份是郡丞。
作為曾經(jīng)的郡丞,李靖對這里自然無比熟悉。當初就是在這里,李淵找他密謀的。而今再來,必然有些唏噓感慨。還好,少年時期向往的榮華富貴俱已得到。出兵之前他已是檢校中書令,離楊素的仆射不過毫厘之間。
貞觀四年(630)正月,部隊集結完畢,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頂風冒雪出發(fā),迅速抵達惡陽嶺(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境內(nèi)),目標直指定襄。雖竭力學習突厥,但大唐缺乏足夠的良馬。根據(jù)《李衛(wèi)公兵法》,兩萬唐軍正常會編制騎兵四千、輜重六千、步兵一萬。因而可以肯定,李靖此舉幾乎集中了軍中的全部騎兵。他親自帶領,主將當先鋒,以達成戰(zhàn)術突然性。
突厥可汗的牙帳長期設在定襄。另外,還有后隋。隋朝滅亡時,蕭皇后和孫子楊政道被頡利可汗之兄處羅可汗迎入突厥。為報答隋朝扶持其父啟民可汗的恩德,他在定襄立楊政道為隋王,將滯留突厥的中原官吏和漢人百姓一萬多人全部交給他治理,這就是所謂的后隋。定襄在哪兒呢?這個問題得好好說說。據(jù)《史記正義》,古代謚法以“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將之命名為定襄,表示這里已經(jīng)安定。因而肯定在邊境地區(qū),至少曾經(jīng)是邊境地區(qū)。漢代最先設置定襄郡,郡治成樂縣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后來匈奴南下,中原王朝勢力后退,這個城池被廢,人口內(nèi)遷。隋朝扶持啟民可汗時,在原址復建大利城,后稱大利縣,作為定襄郡治。消滅突厥后,為安置俘虜,大唐在內(nèi)地設立了兩個都督府,雖然地點大幅度南移,但名稱未改:一個叫定襄,一個叫云中。這便是今天的山西定襄縣和大同市。也就是說,李靖此番攻擊的定襄,并不是今天的山西定襄。
頡利可汗接到唐軍進兵的消息,“一夕數(shù)驚”。他判斷,如果大唐不是傾全國之力而來,李靖這樣的重臣宿將是不會孤軍深入的,立即率軍后撤到磧口。李靖要的就是這種震懾效果。他派遣細作前去說服頡利可汗的心腹康蘇密,成功將其說動,帶著蕭皇后和楊政道歸降。這樣一來,定襄不戰(zhàn)而下。
對于李世民而言,此役最大的意義可能還不在于攻破頡利可汗的牙帳即司令部所在。突厥的牙帳并不具備都城那樣的嚴肅意義。問題在于,定襄有后隋,后隋有寶貝。
什么寶貝?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未必是用和氏璧造的,很可能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令良工用藍田玉刻造的。印文是丞相李斯的篆體手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從此成為君權神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不過傳說這塊玉璽在秦始皇南巡時已經(jīng)跌落于洞庭湖,但大家都不敢聲張,悄悄重刻一塊,流傳于后世。王莽篡位時向王太后索要玉璽,王太后惱怒地摔在地上,缺了一角,后來用金補上,成為金鑲玉璽。曹丕篡漢時,命人在左肩部刻下隸書的“大魏受漢傳國璽”字樣。后趙的石勒效仿曹丕,又在右肩部刻下“天命石氏”四字。此后冉閔的冉魏政權迫于鮮卑人的強大壓力,以玉璽為交換向東晉求援,東晉皇帝這才結束“白版天子”的尷尬局面。
鮮卑慕容氏攻下鄴城(今河南安陽)、消滅冉魏后未能繳獲傳國玉璽,大失所望。他們是漢化程度較深的民族,對此非常在意。其國主慕容儁為了在政治上壓倒東晉,對外聲稱東晉得到的是假貨,真玉璽在自己手中。為自證清白,他正式稱帝,建年號“元璽”。
慕容儁能睜眼說瞎話,那別人也可以。從此以后,各路豪強梟雄再也不死守歪脖樹、甘心當“白版天子”,紛紛私刻玉璽,以假充真。西燕慕容永和姚秦政權的所謂玉璽,全是這路貨色。隋朝統(tǒng)一天下后,將之全部銷毀,而把真正的玉璽稱為“受命璽”。此刻大唐雖已獲得天下,但一直拿不到真寶,只得仿效慕容儁造“受命寶”“定名寶”,聊以自慰。
真正的傳國玉璽在哪兒呢?就在蕭皇后手中。而今定襄一下,玉璽自然也要回到長安。你想想,李世民能不高興嗎?他立即加封李靖為代國公。唐代爵位從親王到開國縣男分為九等,國公僅次于親王和郡王,排在第三位,食邑三千戶,從一品。當然,這個食邑三千戶僅有象征意義。不帶食實封字樣的,都只是數(shù)字。李靖能真正享受的食邑,只有四百戶。
話題回到戰(zhàn)場。李靖拿下定襄之后不久,通漠道行軍總管李勣也率軍抵達云中。這個云中并非后來因為年代近而影響深遠、位于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州云中府,而是趙武靈王開辟的云中郡,在今天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也就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詞句中的云中。從云中到定襄,可以看出中原王朝勢力的明顯后退。還好,李靖、李勣已經(jīng)聯(lián)袂殺來。
李勣繼續(xù)督師前進,在白道(今呼和浩特北)跟突厥遭遇。唐軍奮力廝殺,將突厥擊敗,頡利可汗只得退守鐵山(今內(nèi)蒙古白云鄂博)。他連吃敗仗,山窮水盡,便派人入朝請罪,表示愿意舉國南投。雙方仇怨已久,短期內(nèi)自然難以建立信任。李世民答應受降,派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前去撫慰,同時又令李靖率軍前去迎接。
率軍迎接,這個舉動意味深長。李靖擔心頡利可汗這是緩兵之計,進抵白道后便跟副手張公瑾以及李勣商議。李靖、李勣并稱“二李”。這兩員名將,對當時戰(zhàn)局的判斷和決策也驚人地一致。他們都認為頡利可汗并未真心降服,隨時可能溜之乎也。他們目前還有不少人馬,一旦越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唐軍就將鞭長莫及。當時大唐的使節(jié)已到其軍中,他們必定戒備放松,正是馬上出兵、一舉解決的良機。但大軍全部出動的話,不但時間趕不上,隨著戰(zhàn)線的拉長,后勤補給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李勣率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靖聞聽非常高興,握住他的手道:“高明!正是當年韓信滅田橫的策略!”隨即決定挑選一萬精銳騎兵,攜帶二十天口糧,日夜兼程追擊。副將張公瑾表示疑慮:“陛下已接受頡利可汗的投降,朝廷使節(jié)也已到突厥軍中。此時進兵,恐怕不合適吧?”李靖堅定地搖搖頭:“這正是進兵良機,也是韓信能平定三齊的道理。即便唐儉等人遭遇不測,也完全值得!”
計議已定,李靖率領精銳騎兵一萬殺奔鐵山,李勣則率軍趕往磧口。這個磧口也不是今天赫赫有名的山西臨縣黃河邊上的磧口鎮(zhèn),而在內(nèi)蒙古善丁呼拉爾,是退向漠北的要道,左右都是沙漠。突厥行軍必須沿著河道,否則沒有水草。
李靖率軍冒雪抵達陰山,碰到突厥的斥候即偵察部隊,大約有千余營帳。他們措手不及,全被俘虜。此時保密問題凸顯出來。一旦消息走漏,便失去了戰(zhàn)術突然性。怎么辦呢?李靖當機立斷,一面命令這些俘虜隨軍前進,一邊派部將蘇定方率領兩百名精銳奇兵,加快速度超越主力,在濃霧的掩護下銜枚疾進。
蘇定方本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先后在竇建德和劉黑闥手下作戰(zhàn)。劉黑闥敗亡后,他并未歸順,而是辭職歸鄉(xiāng),后來以勇武被起用為匡道府折沖校尉,即匡道府府兵的統(tǒng)帥。《隋唐演義》中說他害死了羅成,當然只是演義。
蘇定方素來驍勇,接到命令便火速出發(fā)。跑著跑著,大霧散去,無數(shù)營帳出現(xiàn)在眼前,大約在一里開外。他立即傳令部隊排成沖鋒隊形,箭上弦刀出鞘,開始沖擊。
這個打擊來得實在突然,頡利可汗完全沒有料到。他斗志全無,立即棄軍先逃,因而全軍大亂。此后不久,李靖率領大軍趕到,俘虜突厥十余萬人,連同頡利可汗的兒子疊羅支、老婆義成公主。唐儉等人趁亂逃脫,也沒有喪命。
義成公主很值得說說。她到突厥和親,接連嫁給四位可汗:啟民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這是胡風,原本無可奈何。但隋朝用她所作的投資,收益實在不?。核冗^征突厥被圍困的楊廣,此后到竇建德那里要蕭皇后和楊政道的,其實也是她。但跟蕭皇后對大唐容忍承認的態(tài)度不同,她一直忠于早已滅亡的隋,而視大唐為篡逆。隋朝時她竭力阻止突厥南侵,而進入大唐時代,她主張南侵的態(tài)度甚至比頡利可汗都要積極。因此緣故,她終于被李靖殺掉,而蕭皇后則被迎回長安,安度晚年。
頡利可汗帶領殘兵敗將,準備逃向漠北,結果在磧口遙遙看見李勣的旌旗。無奈之下,只得轉(zhuǎn)身向南,最終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獲。意味深長的是,義成公主雖然被李靖處斬,但唐太宗卻留下了頡利可汗,令他住在太仆,供養(yǎng)終身,死后還追贈為歸義郡王。這個姿態(tài),毫無疑問是給別的外族看的。
漢滅匈奴,用的幾乎是兩敗俱傷的血拼方式,持續(xù)不斷地正面打擊。但唐滅東突厥,主要利用了其內(nèi)亂削弱的時機,武力只是臨門一腳。據(jù)戶部統(tǒng)計,從貞觀元年(627)到貞觀三年(629),因突厥災荒和叛亂導致的各族各部南下歸附,竟有一百二十萬人之多。與其說唐軍消滅了突厥,不如說大唐出面清理了突厥極度衰亡后的亂局。
但無論如何,這依舊算得上豐功偉績。李世民感覺很有面子。這也是他獲得“天可汗”稱號的最雄厚資本。而最關鍵的一個進球,又是李靖長途奔襲的閃擊戰(zhàn)。他立下如此大功,自然有人妒忌,隨即被告發(fā)縱兵擄掠、導致突厥牙帳的許多珍寶流失。
李靖貪財嗎?當然不。南梁的財富積累肯定遠超突厥,那時他都反對抄家,何況而今?但擄掠的事實很可能存在。立下奇功的蘇定方此后二十多年沒有升遷,直到唐高宗時代才迅速崛起,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麗,“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成長為一代名將,因而有學者認為這事兒的責任在于率先抵達戰(zhàn)場的他。
告發(fā)者是誰呢?史書上有蕭瑀和溫彥博兩種記載。此二人前后腳擔任御史大夫,跟李世民都有極深的淵源。蕭瑀是梁武帝蕭衍和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后代,蕭皇后的親弟弟,六度為相,但眼里揉不得沙子,看不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唐太宗很頭疼,曾將他奪爵貶官。但這是最后的結局。當時李世民還是很賞識他的?!凹诧L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就是賜給他的。溫彥博跟隨羅藝從幽州歸順后,與李世民關系更加密切。李靖首次出兵抵御突厥的武德八年(625),溫彥博跟隨張瑾一同出征,兵敗后全軍覆沒,他當了俘虜。頡利可汗逼問朝廷虛實,他堅決不從,便橋之盟后才被放還。他們一個為人嚴厲刻板,一個知道突厥虛實,因而都有可能,但最大的可能還是蕭瑀:義成公主對蕭皇后有恩,兩人又在塞北生活多年,感情很深。義成公主被李靖殺掉后,蕭皇后很是傷心。蕭瑀此舉有為姐姐報仇之嫌。
無論是誰,反正總是有人控告。李世民聞聽很生氣,對李靖大加訓斥。李靖毫不辯駁,只是“頓首謝”,磕頭謝罪而已。雙方的態(tài)度都耐人尋味。許久之后,李世民回過神來,對李靖道:“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勛?!庇谑窍铝?,給李靖加官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并增加一百戶實封食邑。盡管如此,這還是跟剿滅突厥的功績不相匹配。因而沒過幾天,李世民又對李靖道:“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彼f得很清楚,這不是公正的指責,而是讒害。因此李靖又被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仆射。
然而當了宰相,李靖議事時竟然不聲不響。
唐儉抵達突厥后還下令出擊,涉嫌違詔的風險李靖都敢于承擔,而朝堂議事竟然不開口。這種鮮明的對比,又說明了什么呢?僅僅一句“知進退、識榮辱”恐怕還不夠。可以說,李靖一輩子都活在“自鎖上變”和不支持玄武門之變的雙重陰影中。
閉門謝客的晚年
古人有養(yǎng)士的習慣。以李靖那樣的功勛、名聲和地位,退休以后府上應當養(yǎng)有很多門客,整日里熱鬧無比。但實際并非如此。他辭職以后,“闔門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見”。
府門緊閉,就是親戚輕易都不見面。低調(diào)如此,正可謂他人生的第三段暗黑。為什么會這樣?這還得從他當宰相說起。
李靖在政事堂不聲不響長達四年。他一定過夠了這種日子,貞觀八年(634)終于以“足疾”為由提出辭職。那時他多大歲數(shù)呢?虛歲六十四。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正因為很多人垂垂老矣依舊尸位素餐、貪戀權位,白居易才寫了這首《不致仕》。這種現(xiàn)象確實不少。書法名家柳公權可謂代表。大中十二年(858),時任太子少師的他已年滿八十,還不退休。率領百官上朝時,步行到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將皇帝尊號“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誤稱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彈劾,被罰一季俸祿。“世譏公權不能退身自止”。不過白居易諷刺抨擊的肯定不是柳公權,因他本人沒有活到那時候?!恫恢率恕返哪繕藫?jù)稱是杜牧的祖父杜佑。故而杜牧對白居易一直不感冒。
然而七十歲退休并非強制規(guī)定?!短茣酚涊d:“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笔裁匆馑??如果身板還很硬朗,可以繼續(xù)當官。賀知章退休時多大?八十五歲。而李靖當年僅僅六十四歲,而且還是不難應付的“足疾”。誰都知道這個辭職是識時務的急流勇退:領軍作戰(zhàn)他得心應手,因為對手比較單一;處理國政他不免心懷疑慮,因?qū)κ趾芏啵恢罆碜杂谀膫€方向。而他滅掉東突厥的功勞,又大得只能用宰相的職位來酬勞。也就是說,唐太宗任命他當宰相,多少有些勉強,彼此心知肚明。
果然,唐太宗立即順水推舟。他通過岑文本夸獎李靖道:“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只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彪S即下令,加封其為特進,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后來又賜給他靈壽木手杖一根。靈壽木枝條上有許多枝節(jié),但比竹子的更光滑,也更硬?!渡胶=?jīng)》記載它有神奇功效,老者使用可以祛病延壽,故而得名,產(chǎn)地也得名靈壽縣。
當然,這些都只是象征性的禮節(jié)。唐太宗特許他在府邸養(yǎng)病。如果疾病稍有好轉(zhuǎn),可兩三天到門下、中書平章政事。“平章政事”的說法由此開始。唐代的宰相雖多,但只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此前中書、門下、尚書省三省的長官為當然的宰相,從此以后,左右仆射、中書令和侍中未必是宰相,只有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才是真正的宰相。
然而僅僅兩個多月后,這位因“足疾”而辭職的宰相,便再度披上戰(zhàn)袍,出征吐谷渾。
李靖是得知有警、主動請纓的。唐太宗也很想起用他,但考慮到剛剛批準人家退休,又覺得不好開口,便對侍臣道:“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李靖心領神會,立即向宰相房玄齡請戰(zhàn)。當然,是有條件的。什么條件呢?要帶著猛將薛萬徹。薛萬徹和薛萬鈞兄弟都曾是羅藝的部將,跟隨他從幽州投降。跟《隋唐演義》的記載不同,羅藝并非對大唐忠心耿耿,他是太子李建成的死黨,最后造反被殺。他支持李建成,薛萬徹自然也不例外。當初他對玄武門的攻擊最為兇猛,未能攻下又轉(zhuǎn)而攻擊秦王府??匆娎罱ǔ裳芰艿哪X袋后,他依舊不肯投降,只是躲了起來。李世民不計前嫌,終于將他招致麾下。此人作戰(zhàn)極度兇猛,敢于冒險,因而不是大勝就是大敗。帥才沒有,但將才還是有一些,是典型的爪牙。
這算什么條件?唐太宗立即答應。打虎親兄弟。薛萬徹要去,他哥哥薛萬鈞自然也要去。根據(jù)詔令,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旗下有積石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侯君集,鄯善道行軍總管、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且末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赤水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鹽澤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總共六路人馬。歸降的突厥和契苾的兵馬,也一同分道出擊。
作為鮮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是西晉末年西遷的。慕容吐谷渾率領部眾抵達隴上建立政權后,其孫葉延以其祖為族名和國號,吐谷渾由此得名。南朝稱之為河南國,西北各族稱之為阿柴虜或者野虜。當時其游牧范圍從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縣東南)以西,且末以東,祁連山以南,雪山(昆侖山和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都城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地域極其遼闊。
隋煬帝耗盡心力,也未能真正征服吐谷渾。大唐建立后,雙方關系時好時壞。當時盯上吐谷渾的,不僅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還有吐蕃贊普棄宗弄贊,即大名鼎鼎的松贊干布。對于大唐而言,不拿下吐谷渾,就無法溝通西域;對吐蕃而言,要想向大唐擴張,接受學習大唐文化,必須先打開吐谷渾這道大門。吐蕃的東部雖然直接跟四川、云南接壤,但山高林密,道路不通,不像吐谷渾的地盤,不是荒原就是草原。行軍游牧,兩不耽誤。
就在李靖辭職的那一年,吐蕃使者第一次抵達長安。松贊干布建議雙方聯(lián)手,攻擊吐谷渾。這個建議正好撓中了李世民的癢癢肉。當時吐谷渾扣留大唐使節(jié)長期不放,即便沒有吐蕃的建議,李世民也有心出兵。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征突厥頂風冒雪,征吐谷渾李靖依舊要頂風冒雪。他率領大軍一路向西,次年(635)閏四月八日,李道宗部在庫山(今青海天峻縣)與吐谷渾遭遇,激戰(zhàn)后將其擊敗。然而敗退對于吐谷渾而言是家常便飯。事實上這是他們慣常采用的游擊戰(zhàn)術。上一年段志玄獲勝后回軍鄯州(今青海樂都),結果他前腳進城,吐谷渾后腳便兵臨城下。
吐谷渾敗退的同時,還放火燒掉了野草。青海是高原荒寒之地,當時青草未出,野草尚枯,正好一把火燒干凈。而沒有牧草,戰(zhàn)馬也就沒有吃的。怎么辦呢?諸將主張先行后撤,但侯君集力排眾議。他認為如果就此回軍,難免去年段志玄那樣的尷尬,應當抓住他們新敗之后君臣分離、父子相失的狼狽,以雷霆萬鈞的氣勢,一舉平定。
這話說到了李靖的心坎上。他立即決定兵分兩路,繼續(xù)攻擊:他率領薛萬鈞、薛萬徹兄弟和李大亮走北道,侯君集和李道宗走南道。起初他麾下不是有五位總管嗎?另外兩路人馬,岷州都督李道彥和利州刺史高甑生怎么不見蹤影?
這兩路人馬都出了問題。高甑生的問題比較單純,行軍誤期。李道彥的問題則比較嚴重,敗盟負約。
吐谷渾有兩個近鄰,黨項羌和白蘭羌。李靖出兵之前,厚賄黨項,請他們?yōu)橄驅(qū)?。黨項酋長拓跋赤辭隨即跟諸將結盟。已成盟友,他們自然對唐軍不加防備。李道彥見有機可乘,竟起了貪心,發(fā)兵攻擊,奪得牛羊數(shù)千,但最終在黨項的防守反擊下大敗,戰(zhàn)后被減死流邊。黨項在吐谷渾的東南邊陲??梢钥闯?,唐軍不僅要四路包抄,還要從南到北給他們攔腰一刀。只可惜這個戰(zhàn)術構想未能實現(xiàn)。
他們不能前來,李靖也繼續(xù)進兵。北路軍進展順利,薩孤吳仁在曼都山(《通鑒》記載為薛孤兒和曼頭山)擊敗吐谷渾,斬其名王,繳獲大量牲畜。薛萬徹與諸將各率百余騎先行,突然遭遇數(shù)千吐谷渾騎兵。雖然敵眾我寡,局部兵力對比處于劣勢,但薛萬徹絲毫不懼,立即單騎殺入敵軍。他作戰(zhàn)向來兇猛,手持長矟,縱橫馳騁,吐谷渾所部以騎射為主,自然不會直接跟他拼命。薛萬徹殺入敵陣又順利退回,高聲激勵諸將道:“賊易與耳!”他們很容易對付,沒什么可怕的!說完又策馬殺入敵陣,“人馬流血,勇冠三軍”,部隊緊隨其后,大敗敵軍。
此后李靖率領主力,進至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薛萬鈞、薛萬徹兄弟率輕騎先行,陷入吐谷渾的包圍,二人的戰(zhàn)馬都被殺死,帶著槍傷步戰(zhàn),部隊戰(zhàn)死十之六七。危急時刻,契苾何力率數(shù)百騎兵趕到,奮力死戰(zhàn),將二人救出。最終唐軍逆轉(zhuǎn)戰(zhàn)局,俘斬名王數(shù)十人,獲其雜畜二十萬。與此同時,李大亮也在蜀渾山獲勝,俘虜名王二十人。從突厥歸降的執(zhí)失思力也在居茹川破敵。李靖督率諸軍,經(jīng)積石山、河源追至吐谷渾的西界且末。此時得到消息,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在突倫川,有逃往于闐的跡象。契苾何力主張迅速追擊,但薛萬鈞的勇猛不及其弟,赤水被圍的陰影未散,堅決反對。契苾何力道:“虜非有城郭,隨水草遷徙,若不因其聚居襲取之,一朝云散,豈得復傾其巢穴邪!”隨即挑選驍騎千余殺奔突倫川,薛萬鈞無奈只得引兵跟隨。沙漠之中沒有水,將士刺馬血當水喝,但成功地追上慕容伏允的牙帳,斬首數(shù)千級,獲雜畜二十余萬只。慕容伏允單身逃脫,妻、子均被俘虜。
南路軍如何呢?侯君集和李道宗率軍經(jīng)過無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沿途缺水,人吃冰,馬啖雪。五月曾在烏海追上慕容伏允,激戰(zhàn)之后大破敵軍。此后經(jīng)星宿川至柏海,與李靖會師。慕容伏允無路可走,被部下殺死(也有自縊的記載),其子慕容順舉國降唐,被封為西平郡王。
唐軍勞師遠征數(shù)千里,平定了吐谷渾,但還是無法適應當?shù)氐母咴瓪夂?,只得留下李大亮暫時協(xié)助慕容順,便匆匆退兵。秋后算賬,獲利最多的并非大唐,而是幾乎沒有付出成本的吐蕃。他們幾乎兵不血刃,便不動聲色地占領了原本屬于吐谷渾的大片土地,在北方跟大唐實現(xiàn)接壤。
吐蕃得到了土地,大唐得到了西域,李靖得到了什么呢?誣告。
高甑生行軍誤期,被李靖責罰。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執(zhí)法。行軍誤期,嚴重的殺頭都可以。但盡管未被殺頭,高甑生還是十分忌恨,便聯(lián)絡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如此嚴重的指控,唐太宗當然要派人審查。最終的“按驗”結果表明,此為誣告。高甑生因此被減死徙邊。
所謂“十惡不赦”。按照唐律,誣告者反坐其罪?!爸\逆”為“十惡”中的第二惡,妥妥的死罪。故按反坐法,高甑生應判死刑。法司因其有功,按“八議”之法,議其罪而上奏太宗裁定。所謂八議,即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起源于西周時的八辟制度,是“刑不上大夫”的具體體現(xiàn),曹魏時代正式列入律法。對于上述八種VIP的犯罪,不能按照普通司法程序和條文處置,必須奏請皇帝裁決。實際的謀逆屬十惡,不適用于八議之法,但高甑生并非實犯,而是反坐,故仍適用。經(jīng)集議,太宗裁定將其減死流放邊地,跟李道彥一樣。
可盡管如此,有人還是試圖為高甑生開脫,理由是他是秦府舊屬。還好,唐太宗沒有采納。他當然不能采納,否則李靖內(nèi)心會更加不安。即便處理了高甑生,他還是“闔門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見”。內(nèi)心的不安可知。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跟高甑生和地位都很特殊。
高甑生是秦府舊屬,不必再說。他敢于誣告李靖,雖有望風希旨的因素,但多多少少肯定也有一些把柄。那些把柄本來肯定不是什么事兒,估計是些言辭,被斷章取義、捕風捉影、穿鑿附會。而李靖呢?不僅早年有“自鎖上變”的歷史“污點”,玄武門事變中又沒有公開支持今上,偏偏還姓李,且出自隴西望族。
隋唐之間,圖讖之說甚為流行。隋末便有民間謠言,說是姓李的將得天下。隋煬帝為此枉殺了李渾(金才)。此后李密之所以稱雄一時,也有此緣故。這其中既有無謂的自信,更有虛妄的他信。對此別人可以無所謂,但李靖不能。他必須十二萬分地小心,十二萬分地謹慎。這次出征他又立下大功,但史書中卻找不到加官封賞的記錄,這也很值得玩味。數(shù)百年后,南宋大將韓世忠被剝奪兵權后的表現(xiàn),很難說沒有效仿李靖的成分。
根據(jù)記載,除此之外,李靖還曾被另外的秦府舊屬誣告過謀反。這人是誰呢?大將侯君集。
李靖精通兵法,著述頗豐。很可惜,《六軍鏡》《陰符機》《玉帳經(jīng)》《霸國箴》《韜鈐秘書》《韜鈐總要》《衛(wèi)國公手記》均已失傳,僅《通典》和《太平廣記》中偶有《衛(wèi)公兵法》片段。對于這樣的人才,當然要充分利用。于是唐太宗令侯君集向他學習兵法。學著學著,侯君集也指控李靖有反心。這事兒《大唐新語》和《隋唐嘉話》的記載大同小異,應當源流一致?!洞筇菩抡Z》是這樣說的:
侯君集得幸于太宗,命李靖教其兵法。既而奏曰:“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碧谝宰尵?,靖對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時靖為左仆射,君集為兵部尚書,俱自朝還省。君集馬過門數(shù)步而不覺,靖謂人曰:“君集意不在人,必將反矣?!?/p>
這條記載將年代系于李靖當宰相的時候。那時侯君集也奉命參與朝政。但究竟是不是,難說。清末民初,大量的中國學生到日本留學。其中學習軍事的很多。但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筑城》等三門學科對中國留學生大有保留,學到某些章節(jié),中國留學生必須退場。如果這則記錄真實,那么侯君集對李靖的指控也不能說毫無道理,盡管最終誰忠誰奸,歷史已有明證。
但是有一個問題:唐太宗不是千古一帝嗎?他的心胸不是很豁達,連魏徵那樣隱太子李建成的親信都能重用嗎?李靖如此表現(xiàn),豈不是對他的不夠信任?
還真是這么回事。真不能怪李靖多疑或者過于謹慎,而是李世民實際的心胸的確沒有我們印象或者想象中的那么豁達。
所謂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其實應當分為兩個部分。初期不錯,開局良好,但中后期越來越糟。簡而言之,就是高開低走。終其一生,唐太宗最喜歡的還是房玄齡那樣的人,不但是老班底,還格外恭順、唯唯諾諾,動不動就誠惶誠恐地磕頭請罪。
李世民對武將的態(tài)度,尤其耐人尋味。即便尉遲敬德那樣的老鐵,他都懷疑。尉遲敬德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時的戰(zhàn)功不必細說,僅以玄武門之變?yōu)槔?,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的是他,戎裝進宮逼迫唐高祖李淵的也是他。他有個毛病,居功自傲,喜歡揭短,因而跟宰相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不和,長期擔任外官。有一次參加李世民召集的宴飲,他竟憤怒地質(zhì)問排在他前面的人有何功勞,配坐他的上席。這實在是煞風景,因而坐在他下位的任城王李道宗趕緊出來當和事佬解釋。他不解釋還好,一解釋尉遲敬德更加憤怒,認為是對他功勞的否定,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好險沒有打瞎。
但居功自傲是一回事,謀反是另外一回事。《通鑒》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jīng)百戰(zhàn),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這事在貞觀十三年(639)前后。李世民雖為之落淚,但那基本上可以說是鱷魚的眼淚。他開口詢問,便意味著疑心。于是貞觀十七年(643),五十九歲的尉遲敬德提出辭呈后,也被迅速獲準。他最終跟李靖一樣,在家閑居十多年。
這還算是好的。李世民先后殺了五位戰(zhàn)功赫赫的將軍。第一個被殺便是盧祖尚。這個盧祖尚曾以前軍總管的身份跟李靖一同討伐輔公祏,能征慣戰(zhàn),官聲極好。殺他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為他不能喝酒,真正原因則是他抗拒詔命。
當時交州都督貪腐獲罪,唐太宗想起盧祖尚在都督、刺史任上表現(xiàn)很好,便將他征召入朝,令他前去接替。大概是懾于皇帝的威嚴,盧祖尚在朝堂上不敢不答應,但回到館驛便感覺后悔。交州即今天的河內(nèi),實在太遠。唐太宗派人督促他說普通人尚要守信,何況你對皇帝?你好好干三年,一定把你召回來。盧祖尚道那里是煙瘴之地,需要天天喝酒,我又不能喝,只怕有去無回。唐太宗大怒:我安排一個人做事他都不聽,如何號令天下!隨即下令將他斬首。
這種翻悔的確令人生氣,也違反綱紀,但罪不至死。如果盧祖尚不是隋朝降將,而跟李世民素有淵源,會這樣嗎?
第二個被殺的是劉蘭。他也是隋朝降將,抗擊梁師都和突厥時都有不小的戰(zhàn)功。有人會讀讖文,曾對他說:“天下有長年者,都說劉將軍會成為天下之主。”他兒子劉昭又說:“讖書說海北出天子,咱們家就住在北海?!币驗檫@兩句話,他被下令處斬,右驍衛(wèi)大將軍丘行恭甚至吃掉了他的心肝。
第三個被殺的武將也曾當過宰相。他是侯君集。張亮已經(jīng)揭發(fā)過他的反心,但鑒于雙方淵源很深,李世民沒有追究,也示意張亮別再提及,理由是他們倆都是功勛宿將,當時沒有第三人,侯君集如果不承認,張亮也沒辦法指證。最終侯君集的反罪坐實被殺,而跟他比較,張亮與李君羨真可謂冤獄。
那已是貞觀二十年(646),李世民越發(fā)的老糊涂。雖然張亮也是秦王府舊將,但從懷疑尉遲敬德謀反,到侯君集反罪坐實,李世民對功高官大的張亮越發(fā)猜疑,曾經(jīng)建議他出家:“卿既事佛,何不出家?”但張亮貪戀權位,不肯后退,終于喪命。罪名是他陰養(yǎng)義兒五百人。李世民得知消息,先定下他要反的調(diào)子,然后交給司法部門審查處理,結果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此后不久,李世民又欽點當時堅持張亮“反形未具”的匠作少將李道裕為刑部侍郎,說他當時的話很得當。
李君羨死得更冤。他從王世充麾下歸降以后,被李世民引為左右,戰(zhàn)功累累。當時太白星經(jīng)常白天出現(xiàn),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謠言說,“當有女武王者?!崩钍烂褡匀环浅S憛挕:髞硭偌鋵⒀顼嫊r,行酒令讓大家都報出小名。聞聽李君羨自陳小名叫“五娘子”,他愕然大笑道:“何物女子,如此勇猛!”
當時的笑,已經(jīng)藏著刀。李君羨時為武連縣公、左武衛(wèi)將軍,值守玄武門。身上的武字實在太多,結果被處死。當然,程序上毫無問題,有人告發(fā),御史也審問過。不止李君羨,李世民本打算將“疑似者盡殺之”,袁天罡以天命已定、王者不死、濫殺會禍及子孫為由勸諫,他這才罷休。
此時的唐太宗,跟隋煬帝有多大區(qū)別?
貞觀末期,李世民頻頻枉殺大臣,導致朝堂上一片惶恐,岑文本拜中書令后竟然滿面憂色,明確拒絕親友的慶賀:“今受吊,不受賀也?!鄙僦缶谷皇艿醵皇苜R,簡直視為末路。人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濫殺無辜,大臣們甚至要寫好遺書才去上朝,每天回家之后都慶幸多活了一天,但卻料想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竟也差不許多。
有鑒于此,李靖的選擇,也就順理成章了。他閉門謝客,平靜地生活十幾年后,于貞觀二十三年(649)四月病逝。三個月后,唐太宗也撒手西去。千古名將晚年的表現(xiàn),對所謂的千古一帝,實在是莫大的嘲諷。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君臣相得吧,彼此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