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22年第4期|穆濤:冊命之辭:中國古代官員的任職談話
中國官制的起和伏
官員不僅是職業(yè),還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要稱呼老爺?shù)?。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指的不是個體職級的力道,是就整個官制體系而言的。
中國古代社會結束部落制之后,構建的第一個制度體系,就是職官體統(tǒng)。時間是西周初年的周成王時期,頂層設計人是當年的攝政王周公姬旦。這個官制體系嚴謹而縝密,自周天子以下,分列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個序列。每個序列層級分明,從主官到僚屬,職責與職能清晰具體,甚至規(guī)定了職數(shù)與編制。天官63職,地官78職,春官70職,夏官70職,秋官66職,冬官佚失,到漢代以《考古記》補入“工匠”30職,共377職主官。前五個官衙序列供職人數(shù)57079人,如果加上佚失的“冬官”序列人員,總數(shù)在6萬以上。
這個官制體系,在周代初名《周官》,漢代修訂為《周禮》,后為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
周公姬旦設計出臺的這個官制體系,以現(xiàn)代的眼光看,有兩個重要問題沒有妥善解決,或者稱為設計缺失。一是什么樣的人有資格擔任官職。是全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代表,還是少數(shù)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二是擔任相應官職的人需要具備怎么樣的資質(zhì),職官體系是國家管理的脈絡和框架,職責不僅是國家管理,還須推動社會進步,各層級官員需要具備怎么樣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稱職?這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問題被忽視,甚至是漠視了。
周公姬旦設計并生產(chǎn)出了一部質(zhì)量上乘的車子,但沒有車輛使用說明,對駕駛員的資質(zhì)和能力也沒有做出規(guī)范性要求。事情是由人干出來的,再好的制度,如果執(zhí)行者水平有限,或思考方式發(fā)生偏差,結果會大打折扣的。
西周的官員選拔延續(xù)商代的貴族世襲制,普通百姓即便再有能力,也沒有渠道參與國家管理。后來創(chuàng)新出一種“貴族推舉制”,經(jīng)由名門望族推薦可以入仕為官,也就是說,有勢力的個體可以成立“干部培訓中心”。有能力而無社會身份的平民,如果想出人頭地,只能投身依附于顯宦人家。這個制度的實質(zhì)是對政府公權的一種極大削弱,在政府之外,生成無數(shù)個有社會影響力的“幫派組織”,有些貴族的門下客卿多達數(shù)千人,其中“戰(zhàn)國四公子”最為著名,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同時向多個諸侯國輸送官員?!百F族推舉制”是舊中國“幫派氣候”的肇始和源頭。
一直到漢代,具體是漢武帝時期,官員選拔的首個“中國標準”出臺了,稱為“察舉制”。
漢武帝劉徹是大皇帝,他首創(chuàng)并踐行以儒家學說為治國方略,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個古代的皇帝,不搞“一言堂”,不以“朕的旨意”為核心,而以一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治國的理論基礎,這是很了不起的。所謂“罷黜百家”,是指“法家”“縱橫家”“黃老之學”等其他學說,不適用于治國,但并不限制其在民間的學用和傳播。西漢一朝,自漢文帝時起,廢除“妖言獲罪令”,不禁言論,由此成為古代社會唯一沒有禁書的時代。
尊崇儒學是漢代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精神走向的導航航標。同時也落地生根,既然以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各級官員就要做儒學的行內(nèi)人,于是確立了“五經(jīng)”制度,《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成為官員必讀書。
“察舉制”是一種革命性的創(chuàng)新,官員選拔面向社會,貴族和平民一視同仁。一個人熟讀“五經(jīng)”之后,再經(jīng)過嚴格的專業(yè)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就取得了官員的上崗證。這是這項制度的精華所在。通過“規(guī)定動作”掌握了“特別技能”之后,才有資質(zhì)參與國家管理,這個“特別技能”就是儒家的智慧?!安炫e制”到隋唐之后完善為“科舉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官考用書由“五經(jīng)”增為“十三經(jīng)”,具體是《詩經(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這個“學而優(yōu)則仕”的制度,成為自漢代至清朝兩千年間官員選拔的基本方法。
漢武帝還帶了一個好頭,也是開先河,給官考中的學霸以特別禮遇。依“察舉制”的規(guī)定,每一屆官考中的最優(yōu)秀者,皇帝隆重接見,并親自手書榜單,由重要官員到全國各郡縣宣讀頌揚,以彰顯其名,“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后世的科考狀元,皇帝以女兒許配招為駙馬,也是由此啟發(fā)而來。
由“察舉制”而“科舉制”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四個閃光點:
一、終結了“貴族制”,從全社會中遴選人才。中國是大國,地域廣闊,民族多,人口眾,如果以貴族世襲治理,會形成先板結,再動蕩分裂的局面。
二、這種官員選拔制度,融國家治理、吏治建設、傳承中華文化于一爐。中國地大物博,地域之間文化差異大,朝代更替也多,而且朝代與朝代之間不是順治,是割裂和革命,基本都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種“三合一”制度,確保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動脈淵源傳承。最有代表價值的是元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是蒙古族和滿族治理國家,正是因為這種選官制度的存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沒有出現(xiàn)割裂和斷流。
三、以中國文化為基礎選拔官員,既涵育著中國心,也給官員的權柄中增加了文化厚度,不是單薄的權治,而是以中國智慧治理國家。
四、給社會底層人帶來了希望亮光,平民百姓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讀中國古代歷史,我看見了一個了不起的現(xiàn)象,也是事實:凡是給社會底層百姓帶來希望,并有寬敞生活出路的時代,都是大時代。
《周官》的制度設計
《周官》是一部政治工具書。
《周官》是中國第一部完整敘述國家機構設置以及職能分工的專著,涵及官制、田制、稅制、法制、禮制、軍制等內(nèi)容。據(jù)漢代學者考據(jù),《周官》的作者是周公姬旦:
周公居攝作而六典之職,謂之《周禮》。營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禮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
——漢·鄭玄
這一段話,包含著西周初年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襲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任攝政王,總理國家行政。周公居攝期間作《周官》,創(chuàng)立國家管理制度。當時的國都在西安,為強化對東部地區(qū)的管控,修筑洛邑,即洛陽城。周公攝政七年,還政于周成王。
《周官》一書在秦朝經(jīng)歷焚書之禍,被列為禁書,一度凐沒。到漢武帝時,獻王劉德從民間發(fā)現(xiàn)《周官》真本,獻于朝廷,但秘而不傳。到西漢末年,經(jīng)學家劉向、劉歆父子校點典籍,此書立為官學,才首度公開。但此時仍稱《周官》,到東漢時,鄭玄為《周官》疏注,正式定名《周禮》。
獻王劉德是漢景帝次子,漢武帝劉徹兄長,受封為河間王,去世后謚號“獻”,史稱“河間獻王”。此公對中國古典書籍的保護和整理貢獻巨大,秦始皇的“焚書”禍火,致使大量古籍失傳,我們今天見到的先秦典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經(jīng)由漢代重新挖掘整理而成的。《漢書》中,對獻王劉德的特殊貢獻有具體記載: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漢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
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儀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孔門弟子)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于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
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
——《漢書·景十三王傳》
《周官》把國家管理分為六個系統(tǒng)功能區(qū):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的總原則是,“惟王建國,辨方正位。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天官冢宰掌“邦治”,即國家政務之官?!澳肆⑻旃仝T?,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天官的編制,上起“大宰”,下至“夏采”,共63職,“大宰”也稱“冢宰”,是天官序列最高職官,也是六官之首、百官首長,執(zhí)掌天下政務,輔佐周天子治天下。
地官司徒掌“邦教”,即國家教務之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地官的編制,上起“大司徒”,下至“槁人”,共78職,“大司徒”是最高首長。地官司徒所掌“邦教”,不僅僅是國民教育,土地之上的事物均是其轄制之責任。歸納著說,有八個方面:一是官員政教,相當于今天的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二是執(zhí)掌稅賦,力役,“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三是執(zhí)掌山川湖澤物產(chǎn);四是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五是執(zhí)掌糧食物流與倉儲;六是市場監(jiān)管與督查;七是國民教育和風化訓誡;八是祭祀事務。
春官宗伯掌“邦禮”,即國家禮政之官?!澳肆⒋汗僮诓?,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春官的編制,上起“大宗伯”,下至“神仕”,共70職,“大宗伯”是最高首長。禮政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國之大事,具體職能有七個方面:一、執(zhí)掌國家禮儀事務;二、執(zhí)掌樂事;三、執(zhí)掌卜筮 ;四、執(zhí)掌巫祝;五、執(zhí)掌日月星辰觀測及歷法;六、執(zhí)掌天子車行旗幟;七、執(zhí)掌宗廟祭器及文書管理。
夏官司馬掌“軍政”,“乃立夏官司馬,使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夏官的編制,上起“大司馬”,下至“都司馬”(家司馬),共70職。“大司馬”為最高首長。具體職能有四個方面:一、統(tǒng)率軍政事務;二、邦國劃界分疆,通財度量,徠民致貢;三、執(zhí)掌馬政及馬匹馴養(yǎng);四、執(zhí)掌天子車行。
秋官司寇掌“邦禁”,即國家司法官,“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秋官的編制,上起“大司寇”,下至“家士”,共66職,“大司寇”為最高首長。具體職能有六個方面:一、執(zhí)掌刑法獄訟;二、執(zhí)掌各項禁令;三、執(zhí)掌隸民;四、執(zhí)掌盟約事務;五、執(zhí)掌王國與諸侯國及域外國(蠻夷)糾紛事務;六、執(zhí)掌辟除。
冬官職事失傳,秦始皇的焚書之禍,致使《周官》中“冬官”佚失。漢代以《考工記》補入。依《周官·天官》中記載,冬官掌“事典”,即國家事務官。職能涉及“富邦國,養(yǎng)萬民,生萬物”。
依《周官》設計,國家有六種職業(yè),“百工”是其中一種?!皣辛殹保竿豕?、士大夫、百工、商旅、農(nóng)夫、婦功?!白摰?,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zhí),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nóng)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考工記》記載“工匠”六種: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
攻木之工七種: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六種:筑、冶、鳧(樂器)、栗(量器)、段(金屬工具)、桃(刀刃兵器);攻皮之工五種:函(鎧甲、皮甲)、鮑(皮革)、韗(皮鼓)、韋(皮加工)、裘;設色之工五種:畫、繢、鐘(羽毛染藝)、筐(布帛印花)、?(絲染);刮摩之工五種:玉、楖、雕、矢、磬;搏埴之工兩種:陶、瓬。
《周官》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個功能系統(tǒng)結構國家管理框架,到隋唐之后,定型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制度。
太仆正與大司徒
《冏命》和《君牙》是《尚書》中的兩篇文獻,文章體例舊稱“冊命之辭”,就是史官記錄下來的官員任前談話。談話人是周穆王,被談話人是太仆正伯冏和大司徒君牙。
這兩個職務有代表意義,大司徒位高權重,太仆正職級不是很高,但職位顯赫,是國家領導人事務總管。
太仆正又稱“太御”,是掌管周天子事務的總負責人,相當于今天的中央辦公廳主任?!吨芏Y》官制中有“太御”和“大仆”之職,太御是中大夫,是周天子近侍之臣的主官。大仆是近侍之臣,職位下大夫,“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大仆負責周天子出行以及禮儀規(guī)制,對外發(fā)布王命,掌管諸侯大臣的奏章和上書?!疤写蠓?,太仆下大夫,則官高于太仆,故以為《周禮》太御者,知非《周禮》太仆”(《尚書正義》)。到漢代時,“太御”職能分解為“光祿勛”和“太仆”,均加封“卿”爵,位列“九卿”。
漢代以“三公九卿”為國家管理的最高機構框架,皇帝之下,設立三公和九卿。三公具體是,丞相,總理國家事務;太尉,掌國家軍政;御史大夫,掌國務監(jiān)察。九卿具體是,太常,主管意識形態(tài);光祿勛,皇帝事務總管;衛(wèi)尉,首都地區(qū)衛(wèi)戍軍隊首長;太仆,主管皇帝出行,兼管國家馬政——在古代,馬是重要的軍政物資,由國家管控;廷尉,主管司法;大鴻臚,主管禮儀外交;宗正,主管皇族事務;大司農(nóng),主管國家財政;少府,主管宮廷財政。
古代有“加官晉爵”制度,為強調(diào)一個職位的重要,加封晉授職級,九卿均在此列。如今也有這樣的設置,比如職務前加“國務委員”或“常務委員”。
大司徒地位顯赫,是命官,職能兼容民政部和財政部,到后世衍為戶部。周代的大司徒權限更寬,還兼著自然資源部和稅務總局的職責,掌“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古代以土地的面積和類型計量稅收,“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周禮·地官司徒》。此外,還執(zhí)掌民事、民政、風化、人民就業(yè)等相關事務,其職責與職能的規(guī)定也是很具體的。
比如社會分工和就業(yè)指導方面,周代把天下事物分為十二個門類,“頒職者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一曰稼穡,二曰樹藝,三曰斂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保ā吨芏Y·地官司徒》)。
職業(yè)分十二門類,使王畿之地及諸侯國百姓各從其業(yè)。一是材料谷物種植,二是瓜果菜蔬,“樹藝涓園圃毓草木”。三是漁獵,山林川澤之材物采集獲捕。四是畜牧養(yǎng)殖。五是材料加工產(chǎn)業(yè),“飭材”指“百工飭化八材”,古代的飭化八材,指珍珠、象牙、玉料、石料、金屬材料、皮革、鳥羽等手工業(yè)。六是商貿(mào)業(yè)。七是女性從事的絲麻紡織業(yè),“化材”指“嬪婦化治絲枲”。八是物流集散,“斂材”指“聚斂疏材”。九是傭工,“生材”指“閑民無常職,轉(zhuǎn)移執(zhí)事”。十是職業(yè)培訓。十一是世襲行業(yè),“世事”指“累世專業(yè)相傳,凡巫、醫(yī)、卜、筮諸藝事”。十二是雜役服務行業(yè),“涓若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是公家服事者”。
再比如宣化教民方面的“六養(yǎng)制度”,“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周禮·地官司徒》)。
西周是中國社會治理改革的第一個大時代,終結了商朝的神權模式,完成了由天神到人的華麗轉(zhuǎn)身,進而奠定了以敬天為基礎的人倫物理道德的社會形態(tài)。這種文化轉(zhuǎn)型的標志之一即是“六養(yǎng)”,以“慈幼、養(yǎng)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構建社會維穩(wěn)體系,其中“寬疾”和“安富”是有現(xiàn)代意識的,“寬疾”是殘疾人保障制度,“寬免其勞役”,《禮記·王制》又進一步做出具體規(guī)定,“喑、聾、跛、躄、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鞍哺弧笔桥c“振窮、恤貧”對應而言的,“安富,平其徭役不專取”,“言役均平,又不專取,則富者安,故曰安富”。安富,意在消減人們的仇富心理,使富人心安。振窮和恤貧是社會公平,安富也是社會公平。
大司徒還兼管基礎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交、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周禮·地官司徒》)。
《冏命》:領導身邊工作人員訓誡書
伯冏受命擔任太仆正,任職之前,周穆王與他談話,史官記錄下來,即是《冏命》這篇文獻。談話的核心內(nèi)容,是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君主身邊的工作人員。
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昔在文武,聰明齊圣,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
周穆主說話坦誠實在,而且自律自謙,“伯冏,我的水平和能力有限,繼承國家君主大位之后,人輕任重,心中怵懼,如入險境,常常夜不能寐,思考如何避免過錯。過去的文王和武王,無所不聞,無所不見。各級官員,心系忠良,左右近侍之臣,均為中正之人”。
“惟予弗克于德”?!翱恕庇小凹缲摗钡囊馑迹翱?,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說文》)?!案タ擞诘隆保堑虏慌湮?。周穆王自我評價修養(yǎng)不太夠,德不配位?!柏Ш蟆?,指國家君主大位?!扳鹛栉﹨枴?,“怵惕”是“憂慮、警惕”,“厲”是“險境”之意。心存敬畏之心,如履薄冰。“思免厥愆”,“愆”指行為和思想的過失,思考如何避免出現(xiàn)過失。
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我的不善,依賴前后左右的近侍之臣來匡輔??镏侵患埃m行為不檢點,格正非妄之心,以繼續(xù)先王事業(yè)。
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伯冏,我任命你擔任太仆正,總領并匡正近侍之臣。盡力匡輔我的品行,你與同僚齊心匡助我的不逮之處。
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其惟吉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諛,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爾無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貨其吉;若時瘝厥官;惟爾大弗克只厥辟,惟予汝辜。
這一段內(nèi)容是核心,講了四層意思:
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其惟吉士。
慎重選拔屬下,不要任用巧言令色、逢迎取寵之人。要任人以賢?!扒裳粤钌笔腔ㄑ郧烧Z,“令色”是偽裝,“足恭”是謙敬過度,均為側(cè)媚取寵之指向?!氨惚佟?,朱熹的注解是“虛飾不實之人”,“謂習于容止,少誠實也”。
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諛,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
周穆王的這句話被后人尊為醒世名言,左右近臣人品端正,君主才能自覺端正。左右近臣一味獻媚,君主會自以為圣明,君主之明在于近臣,君主失明也在于近臣。
爾無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貨其吉;若時瘝厥官;惟爾大弗克只厥辟,惟予汝辜。
你要遠離小人,如果以小人充當耳目近臣,會導引君主悖離先王之法。如果任用一名官員,不是因為他的品質(zhì)和才能,而是由于他行賄,就會敗壞官職之德。一旦你這樣做了,就是對君主大不敬,我會不留情面地處罰你。
王曰:“嗚呼,欽哉!永弼乃后于彝憲?!?/span>
穆王最后說:“記住,保持虔敬之心是第一位的,并以此為最高原則,輔助君主依照國家基本禮法做事辦事?!?/p>
命官之德:爾身克正,罔敢弗正
周穆王授命老臣君牙擔任大司徒,任職之前的談話,被史官記錄下來而成《君牙》。
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遺緒,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亂四方。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君牙,您的祖輩與父輩,世代忠正,致力于畿輔我大周王室,其卓著功勛記載于太常旗上。我承續(xù)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體統(tǒng),寄厚望于您等老臣,助我治理四方國家。對于國之大業(yè),我還年輕,心存憂懼,如蹈虎尾,如履薄冰。
“厥有成績,紀于大?!保@句話中,隱含著中國社會秩序的一個文化傳統(tǒng)。
太常,是等級最高的旗幟,又稱“三辰旗”。
中國古代的旗幟分為九個層級:太常、旂,旃,物,旗,,旐,旞,旌。在周代,舉行國家大典的時候,由大司馬頒授旗幟,周天子的乘車之上豎立“太常旗”,諸侯乘車之上豎立“旂旗”,列卿乘車之上豎立“旃旗”,將帥乘車之上豎立軍旗,州邑乘車之上豎立“?旗”,縣邑乘車之上豎之“旐旗”,都邑公車之上豎之“旞旗”,都邑之外公車之上豎立“旌旗”。九種旗的旗面上,均明示書寫各自官事,以及主官姓名。在典儀現(xiàn)場,九旗分列飄揚,以彰著社會秩序的不同層面。
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旃,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
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太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
——《周禮·春官宗伯》
九旗的旗面圖案,即古人講的“章物”,各有不同。太常旗為日、月、星辰。旂旗為交龍。旃旗的旗面正幅與裝飾物為同一種顏色的帛,即“通帛”。物旗為“雜帛”,指不同顏色。軍隊統(tǒng)帥的旗面為熊虎。旗為鳥隼。旐旗為龜蛇。旞旗和旌旗的區(qū)別在旗桿頂端的飾物。全羽,指每根羽毛都染五種顏色;析羽,指每根羽毛只染一種顏色。
太常,又稱三辰旗,旗面圖案是日、月、星辰,“謂有日月星辰之親”,“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為天地太常之道,寓意君主循天地常道治理國家,因而旗語為“太?!?。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功勛之臣姓名,記于太常旗上,標榜為國家的楷模和榮耀。
君牙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記錄于太常旗上的國家功勛人物。
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服。無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則。
君牙,我任命你為我的輔佐之巨,做我的股肱心腹,承續(xù)你祖上之位。不要愧對你祖先的德望,深入探究五常之道,以順民和安民為治國之法度。
“五典”,即“五常”。“五?!钡淖畛踔x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次序。到漢代之后,豐富為“仁、義、禮,智、信”。在上古時期,“五典”為治國理民的基本原則。《尚書》中的《堯典》和《皋陶謨》也有關于“五典”的記載?!吧骰瘴宓洌宓淇藦摹?,“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驚哉”。
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
“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核心,身為命官,你行為端正,就沒有人敢不端正。老百姓心中沒有行為的準繩,你就是準繩。夏季酷熱多雨,老百姓哀怨連連。冬季天寒地涼,百姓哀怨難忍。老百姓的日子難辛難熬呢!洞察到百姓的艱辛之處,思考并找到脫困解難的具體辦法,民心則安然可定。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茲。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span>
穆王說:“君牙,你肩負祖上的職任,應盡心恪守先王老臣之風范,百姓或治或亂取于你的所作所為。在你先輩業(yè)績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拓寬我大周的治世之道。”
周穆王的敬畏心
一國之君的大心臟是怎么跳動的?
考量中國的吏治史,這是繞不過去的硬核題目。君主的性格、思維方式,以及胸襟、志向、趣味,往往決定著一個時期的社會成色,這是我們中國的政治特色。甚至可以這么說,在古代的專制中國,君主之心的厚薄,基本呈示著時代品質(zhì)的高與低。
周穆王姬滿,是西周第五位君主,史稱穆天子。西周前四位君主分別是,開國之君武王姬發(fā),成王姬誦(成王即位初年,由叔父周公姬旦攝政七年),康王姬釗,昭王姬瑕。中國歷史上首個有記載的“治世”,稱“成康之治”,指的是成王和康王時期。事實上,這兩位君主自身并沒有特別的作為,所謂的“治世”,主要是武王姬發(fā)和周公姬旦創(chuàng)立國家之后的成果延伸,尤其是周公姬旦的治國韜略。武王滅亡殷商,建立周期,但僅僅三年之后就去世了。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總理國家事務,周公是“成康之治”的總設計師。
成王和康王是“享成之君”,是活在祖宗光環(huán)里的君主。“成康之治”繁榮的表面下,潛伏著兩個巨大陰影:一是內(nèi)政疲弱,“王道微缺”,祖宗的老本吃得差不多了;二是外困,國家安全出現(xiàn)危機,來自“東夷”和“南夷”的侵擾和挑釁日趨嚴重。西周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是黃河流域,當年的外患不是北方,而是東南和南方。在東南的淮河領域有徐國,在長江流域有荊楚國,在江淮之際有虎方國和揚越國,這些都是古老的部落壯大而成的國家,原本與周王室的關系時好時壞,成康時期,弱主執(zhí)政,漸而變得肆無忌憚。再之后戰(zhàn)事升級,周昭王就是在征討荊楚國的途中病逝的,“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漢水)”(《史記·周本紀》)。
周昭王非命征途,穆王于悲痛之中即位。
穆王即位這一年已經(jīng)五十歲了,在位時間五十五年,“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史記·周本紀》)。這位長壽至105歲的政治老人在他的任內(nèi)創(chuàng)造了多項奇跡。
首先是化解邊疆危機,通過一系列南征北戰(zhàn),實現(xiàn)了和南睦北,穩(wěn)定東南和南方諸侯國,實現(xiàn)了休戚與共。又兩次北征犬戎,令其遠遁。關于北征犬戎,在當年是存在爭議的。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大臣祭公謀父直接提出反對意見,主張睦鄰友好,“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氏族脈的傳統(tǒng)是耀明文德,不輕易顯示兵威。兵威應收斂,一旦發(fā)威,必須收到大效果。一味顯示兵威,是黷武。窮兵黷武是于事無益的。因此周公姬旦的《頌》詩有言,“收起楯戟,藏起弓衣”。周穆王堅持出兵北征,應該是預防南疆動蕩局勢的重演。
其二是修訂刑法,“作修刑辟”,初步建立以法治國的政治理念。西周刑法制度的亮點在于“祥刑法條文刑”,制定嚴格,但在執(zhí)行的時候從寬處之?!渡袝涡獭分芯唧w闡述了周穆王的法制思想,其中有兩點具有現(xiàn)代人的思維。一是審斷同一種罪行,對于慣犯與偶犯要區(qū)別對待?!胺墙K惟終在人”,“惟終”指一貫犯罪,“非終”指偶犯。二是法官對待罪犯,不要像一般人那樣去仇視,要有悲哀憐憫的心理,“哀敬折獄”,一個人犯罪,不僅是個人的事情,還是社會的悲哀。這句話很重要,比如官員犯罪,貪官人人憎恨,但審判者和執(zhí)法者要清醒地認識到,官員犯罪,不僅是社會的悲哀,還是社會進程中的成本和代價。由這句話后來衍生出“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不是官員有特權,可以免于刑罰,而是指官員犯罪,依罪行當罰則罰,當斬則斬,但不要特別強調(diào)刑罰的形式。具體是說,不要把官員太多的罪狀和罪證公之于眾,否則會招致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或仇視。仇官心理一旦被放大之后,會成為動搖國家根基的隱患。
其三是強化執(zhí)政理念,“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冏申誡太仆國之政,作《冏命》,復寧”(《史記·周本紀》)?!秲酌愤@篇文獻,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形成的。
周穆王的了不起之處,還在于胸中跳動著的一顆敬畏心。敬天地,敬祖脈傳統(tǒng),敬人事。用今天的話說,是愛祖國,愛人民。“怵惕惟厲”,“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周穆王作為一國之君,沒有“一覽眾山小”的心理,始終保持一顆虔敬之心,如踩虎尾,如履薄冰?!拔┯枰蝗藷o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周穆王和下屬談話,態(tài)度誠懇,直言“我這個人沒有什么水平,多多拜托諸位幫助我”。“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周穆王特別叮囑大司徒君牙,要記住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呢。
“仆臣諛,厥后自圣”,這是周穆王最清醒的認知,一位君主如果整天被阿諛諂媚之臣緊密圍繞著起哄,大腦會失去判斷力的。
穆濤,《美文》雜志常務副主編。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散文專委會委員,國務院特貼專家。出版著作12部,《先前的風氣》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和“2014年中國好書”。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