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雷: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讀劉躍進《從師記》
《荀子·禮論》載:“天地,生之本也;生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敝腥A傳統(tǒng)文化中對“天地君親師”的推崇在《荀子》中正式形成,并影響千年。古今中外,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有無數(shù)師生間親善的故事令我們動容。我們聆聽孔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諄諄教誨,我們推崇“希臘三賢”之亞里士多德對其老師柏拉圖乃至師祖蘇格拉底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們更是從小受教于韓愈《師說》中的格言教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老師,在我們?nèi)松飞习缪葜豢苫蛉钡闹笇?dǎo)角色。良師益友,可遇而不可求。
近日,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劉躍進將其多年來求師問道、對諸多前輩學人的致敬與懷念文章匯編成卷,是為文集《從師記》。本書記述了百余年來大量前輩學人的治學風采,展現(xiàn)了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教學與科研機構(gòu)的學術(shù)氣象,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的尊師重道精神滲透于字里行間。作者飽蘸感恩之心懷念諸多前輩師友的一路扶持,對學術(shù)的摯愛貫穿始終。讀罷,令人感嘆一代學人成才不易,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求學問道:學海無涯甘苦寸心知
本書名為《從師記》,其主體部分的確是講劉躍進一路走來是如何遍訪名師、求學問道的。當然,學習是可以一輩子的,但本書主要展現(xiàn)的自然是其考大學、攻讀碩博這一青年時代的求學經(jīng)歷。這段人生經(jīng)歷對于劉躍進而言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不僅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更是幫助他確立了奮斗的方向,在雖曲折但前進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一代知名學者。
劉躍進成長于編輯家庭,父親是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學生》雜志編輯,只是特殊年代,從入學開始,劉躍進就沒怎么好好上過課。很快,“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命運對待這批人是一樣的。于是,作者以近乎傳記式的筆法,真實再現(xiàn)了少年時代從北京來到河南信陽潢川黃湖農(nóng)場生活的三年,再從1972初只身回到北京讀書,到北京郊區(qū)開始知青生活,和1977年準備兩個多月后參加高考,直至考上南開大學讀本科、考進杭州大學讀碩士、考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讀博士等等。一路走來,正是青年時代劉躍進孜孜不倦的遍訪名師之路。
這個過程,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說少年時期,本來在北京生活衣食無憂,轉(zhuǎn)眼就要跟隨團中央集體拖家?guī)Э趤淼胶幽宵S湖農(nóng)場下鄉(xiāng)生活,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種各方面條件的天壤之別。最初,連校舍、住宿等都要借用,衣食住行必然是很難保障良好??杉幢氵@樣,劉躍進他們依然苦中作樂,比如他們很快適應(yīng)了當?shù)氐纳盍曅?,特別是都很青睞當?shù)氐娜龑殻阂半u、兔子與茅草。“我們課后常去打草,然后堆成草垛,燒火時隨手可取。我們還學會了用稗子、柳條編織草筐,用自制的工具摘雞頭米、菱角,逮青蛙,釣鱔魚。這些留在齒間的味道,到現(xiàn)在我還念念不忘。”雖然在黃湖農(nóng)場只生活了三年,但這三年的鍛煉是顯而易見的,比起劉躍進日后回到北京讀的初高中,特別是本碩博時代的幾大名校,反而是黃湖時期的三年經(jīng)歷最為刻骨銘心。這三年的學習與生活條件自然是最差的,但正是吃了這苦中苦,日后他在求學問道過程中遇到再大的困難就不再怕了,他都是以昂揚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一個個求學夢。
互文照應(yīng):史事結(jié)合時代學人記
如前所述,《從師記》的主體是一部懷人記事散文集。其主要記述的就是劉躍進青年時代攻讀本碩博及工作以后對自己成長進行一系列幫助的前輩師友的故事。當然,因為劉躍進與他們的交往也存在次數(shù)多寡、親疏遠近等等,他自然不可能給予每人相同的篇幅,但正是在其詳略得當、聲情并茂地講述中,如同還原了故事發(fā)生地現(xiàn)場一般,將一段段或眾所皆知但更多是鮮為人知的學人交往故事呈現(xiàn)在字里行間,讓讀者得以窺見一眾名師大儒的治學風采。既具有學術(shù)史的扎實嚴謹,更是文學手法的生動講述。
劉躍進講述的諸多名師故事貫穿于本書始終,雖說本書分為以個人成長經(jīng)歷為主的上編和對前輩學者的追憶和紀念為主的下編,但撰寫思想是統(tǒng)一的,都是對賜教于己的諸多師友的感恩與懷念。一路走來,和劉躍進有交往的各路老師必然要有上百人之多,劉躍進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抉擇寫作,自然要寫對自己成長之路起到較大作用的人物。而在這些故事當中,通讀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上下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互文照應(yīng)——那就是在前文講述的人物故事如果沒有展開,這個人物若還很重要,他會在下編的文章中適時提到。前后的呼應(yīng)不僅大大豐富了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jié),也使得全書變得愈加渾然一體,更深化了尊師重道的主題。
最為典型的當屬王繼權(quán)老師。1977年10月下旬,劉躍進正在準備高考復(fù)習。他有幸遇見了來京改稿的復(fù)旦大學王繼權(quán)、潘旭瀾兩位老師。兩位老師不僅告知了他一些高考知識,還在回到上海后,為他寄來了一些復(fù)習資料,囑咐他如何復(fù)習,怎么答題。這是在上編《“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出場的王繼權(quán)老師,沒有任何肖像與對話描寫,粗略的幾筆交代,更像是一條草蛇灰線、綿延千里的線索鋪墊。直至在下編《來諭惓惓,親如促敘——記復(fù)旦大學王繼權(quán)老師》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位誨人不倦、愛生如子的名師形象。
的確,從師承關(guān)系來說,二者并不是學校意義上的師生關(guān)系,可是自古以來,師長與學生的關(guān)系含義本就是廣義的。他們雖然只見過三四次面,通信二十多封,但對劉躍進的成長影響巨大。從準備高考的殷殷叮囑,到上大學后的學習方法的指教,再到攻讀碩士準備時期的誠摯建議,直至學位論文選題時的方向指導(dǎo)。真可謂,既是學業(yè)導(dǎo)師,又是人生導(dǎo)師,良師益友,不過如此。在王老師的指導(dǎo)之下,劉躍進基本都一一照做,而且收獲巨大,他說:“理論和歷史容易理解,王老師所強調(diào)的現(xiàn)狀,就是學術(shù)研究的狀況,希望我注意學術(shù)史的學習。我后來基本上按照王老師的指點,注意理論、歷史以及學術(shù)史的學習研究,受益無窮。”
賡續(xù)接力:尊師重教薪火相傳承
筆者身為一名一線教師,讀劉躍進寫到的諸多有關(guān)教學故事常常引發(fā)共鳴,其中一些還屬于強烈共鳴,并感覺受益良多。在本書中,作者的身份從一名一直求學的學生,成長為學習層次漸高的青年教師,再到近些年在學界已頗具影響力的當代名家。這種賡續(xù)接力的傳承在本書中形成了清晰可見的軌跡,而當中劉躍進和一眾學者探討交流出有關(guān)求學、治學的思想與具體方法,開列的一系列書單,無疑會給有志于學業(yè)的諸多人士以啟迪借鑒。
如前所述,在筆者求學與教學的這些年中,也會遇到一些和書中討論的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比如,學生們喜歡怎樣的老師?為何有的課堂會呈現(xiàn)“網(wǎng)紅”式的爆火狀態(tài),不僅課堂座位一座難求,連走廊過道等都擠滿了人!而另一部分老師卻要依靠點名、掛科、補考等方式讓學生被動而來,除卻學生的懶惰等因素外,教師的課程不夠吸引人顯然也是原因。劉躍進在清華大學有過十余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歷,更在揚州大學等高校開設(shè)過多次講座,深得學生好評,他在本書中對此有精彩論述:“同學們不愛聽你的課,教師首先應(yīng)當從自身尋找原因,而不能怪罪同學。你的課講好了,自然有人來聽;你的課沒有意思,反而強迫人家來聽,作為教師,應(yīng)當感到丟臉,而不應(yīng)理直氣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學們是最公正的裁判。要對得起學生,同時也要對得起自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與此相關(guān)的,在我們教育界流行多年的類似提法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么,如何能夠會成為一名好老師呢?劉躍進說:“首先要有充分的知識準備,講出一分,起碼得有十分的準備。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的課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滲透力,同學們可以舉一反三,這對他將來的自學將會受用無窮。其次要有較高的精神境界,教書育人,應(yīng)當現(xiàn)身說法……要把自己與學生們擺在平等位置上,不回避自己的觀點,不忌諱自身的弱點。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講課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聽課當中、從前人的境遇之中學會怎樣處世,怎樣處人,怎樣處己?!卑凑談⒗蠋熯@樣的教學思想落實,我們何愁學生還會不尊重老師,不愛來聽課了呢?
說句很實在的話,對于本書而言,劉躍進記述的諸多師友故事固然會令讀者頗為感動,但那畢竟是他和他們的故事,與我與我們畢竟有“隔”。但類似于劉躍進提出的這種令人贊嘆不已的教學思想及他與其他學者們提出的讀書與治學方法等內(nèi)容,是本書最可寶貴的思想內(nèi)容,不僅惠及當代,也定然澤被后世學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劉躍進的尊師常常令人動容,他不僅像傅璇琮那樣“對前輩極為尊重,與平輩傾心相交,于后學則提攜不倦”。他甚至以自己的學生為老師,比如最典型的學習周廣榮,周廣榮在佛教和西域文明研究方面有獨特造詣,而劉躍進一直對西域方面頗有興趣,因而謙虛道“廣榮也真是我的老師”。
這自然是筆者在本文前面羅列的一眾先賢名句中提到的那樣,“術(shù)業(yè)有專攻”,師生本就是相對的。而作為本書闡釋教師含義最為貼切的表述,我依然推崇的是王繼權(quán)老師的育人思想:“他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得,毫無保留地告訴后學,讓他茁壯成長。如今,我也是一名老師,也像王老師那樣,努力工作,培養(yǎng)學生,多出成果,這也許是對王老師的最好回報?!钡拇_是,恰如劉躍進在本書闡述的以親授自己的老師為師、以間接幫助自己的老師為師、以學生為師、以古今中外圖書為師,師者,可以無限寬廣。但自己若可以幫助他人成長,更應(yīng)該擇賢而育,毫無保留,讓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學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