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雕像 ——黃海邊的“塞罕壩”
來這里,尋找雕像。
蔚藍天空下的一座巨大浮雕。浮雕腳下,是一片50多年前的鹽堿土,背面,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海邊森林。1965年秋天,在黃海邊一片荒涼的鹽堿地上,一群人用青春熱血澆灌栽下的一棵棵小樹苗,許多年后,這片樹木已經生長成一片頂天立地的大樹,成為中國最大的平原森林——一片面積達6.7萬畝的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樹冠高擎,樹枝抖落陽光,樹影橫臥大地,一片巨大的綠蔭里,一個個壯士肩膀挨著肩膀,胸膛接著胸膛。絢爛的歲月,化成一座青春的雕像,站立在蒼茫海天之間。如果說塞罕壩是北方沙化山地植樹的壯舉,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則是地處南方海邊鹽堿荒灘上的造林奇跡!
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矗立在鹽堿地上的海邊的“塞罕壩”!昔日鹽堿荒地,今日林海綠洲。幾代林工,矢志不渝,在海濱的鹽堿荒灘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艱辛筑夢;氣吞滄海,綠滿青天。
鹽城。黃海邊一片廣袤的灘涂。
1965年8月31日,東臺縣委決定:在距離縣城40公里的沿海灘涂邊的荒地上,建立一座林場,建設一片萬畝防風林。
兩個月后,東臺縣林場成立。
那個早晨,沉寂多年的大地被一陣卡車的轟鳴和一群人的歌聲喚醒。由18人組成的“先遣隊”開赴林場。飛揚的塵土中,鐵鍬扛在肩上,吐著滿嘴的沙土,18個年輕人哼著歌兒,從卡車上一起跳了下來。
雙腳第一個著地的小伙子,名叫唐錦富。
18個人當中,18歲的唐錦富是第一個報的名。他想,反正自己是個農民,與其一直在貧困的家鄉(xiāng)耕田種地,還不如去林場——雖然辛苦些,但那起碼算是一個單位,將來,找個對象也容易一些——唐錦富爬上了那輛卡車。
50多年后的2021年,唐錦富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用當年的一段順口溜描述了最初走上這片海濱大地的印象:“地像瘌痢頭,鹽霜刺眼花;草棚漏星月,蚊子蒼蠅大。到處都是鹽堿灘、沼澤地,能夠生長的植物就是鹽蒿和白茅草,十幾公里方圓只有一戶人家,還是一個看灘的老光棍。”
唐錦富繼而透露,“原計劃招25個人的,因為條件實在艱苦,最后只來了18個”。
聽說政府要在沿?;臑┥辖謭?,那個看灘人站在路邊傻笑。那些下海小取的人也停下來看熱鬧,一邊看一邊搖頭:“草都難長,還能種樹?”他們在想,這群人是不是都瘋了?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18個年輕人跳下車子也就回不去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停下來,一起唱起當時很流行的一段唱詞:“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蒼穹。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用一輛牛車從東臺河閘拉來食用的淡水,在臨時借用的草蕩管理所的地上鋪上茅草鋪,一碗糙米飯,一勺咸菜湯,榨菜是唯一的下飯菜。但是,雖然條件簡陋、艱苦,這群年輕人卻沒有一個人當逃兵。炎炎烈日下,18個勇士立下誓言,枝如鐵,干如銅,他們要做“大海邊的18棵青松!”
這是一代人做出的青春奮斗的選擇!
1968年12月3日,林場部里走進一位年輕人,畢業(yè)于南京林學院的朱龍山,成為林場建場以來的第一位大學生。
從省城分配到蘇北荒涼的海灘,朱龍山沒有怨言,一頭扎進科學種樹上。青春夢想的圖畫,他要用一棵棵樹去描畫、去完成。
建場的最初幾年,林場一直將刺槐作為主要樹種。刺槐屬于耐堿耐鹽樹種,但生長極其緩慢,經濟效益也不高。
時任場長葛元才找來朱龍山,下了死命令:“整個林場就你這么一個大學生,這些長不大的刺槐樹如何改良?可以栽哪些樹種?你得多想點辦法?!?/p>
經過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分析研究,朱龍山提出:種竹子。
老場長大手一揮:“行,說干就干,我做好服務!”
1971年,林場從浙江引進剛竹、淡竹試種。起初,他們遍地開花,在塘口、圩堤、平地上小片試種。經過多次試驗,發(fā)現堆土較高的地方竹子更容易生長,于是,他們便把塘邊和圩底下的竹子作為母竹,移栽到稍高一些的土地。
為保持竹苗根部的水分,他們隨挖隨栽,竹子成活率達到了90%。
很快,小河岸,水塘邊,一棵棵青竹搖曳。
1974年,林場從河南蘭考引種回泡桐、漆樹等樹種,效果均不理想,泡桐苗干脆立不了根。朱龍山建議,可以嘗試栽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林工們從江都購買回一批水杉小苗。朱龍山想出了新辦法——上段剪桿扦插,下段排植;為防止水杉苗爛根,改噴水為漫灌;水杉喜水。為防止水杉苗被曬傷,技術人員不停地給小樹苗噴霧,以時刻保持樹苗上有水珠。晚上,提著馬燈,放水漫灌。
夏日來臨,林工們背著噴霧器為水杉苗噴水。一天兩次。烈日下,為了給樹苗遮陽,他們在苗床上搭起架子,覆蓋上薄薄的草簾。
朱龍山當年的徒弟、如今年近70歲的李聰仍清晰地記著這些細節(jié)?!肮物L下雨天,怕草簾子被吹走,半夜都要起來蓋幾次。灌溉也在夜里進行,夜里水站不用水,我就到水杉地去放水。四周傳來的青蛙叫,那聲音比鑼鼓還響?!?/p>
一次又一次,技術員們趴在半遮陰的林棚下做試驗,觀察、記錄水杉苗的生長。終于,一片片羽毛般的新葉爆出。
水杉育苗和扦插獲得了成功,并且開始在林場大規(guī)模栽種。
一排排樹苗站在一起,希望的綠色在蔓延。朱龍山和那18位愛做夢的年輕人,早已忘記吃過的苦,流過的汗,每個人的夢里都是一片大森林。
鹽堿地上種成水杉的消息,吸引了周邊的大豐、射陽等地林場的同行,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1975年,500名知青響應號召來到林場。地上又添新土,水邊又植綠苗。一株株樹木錯落有致,一片片植物蓬勃生長,一只只鳥兒在枝頭飛舞、一只只動物在林間穿梭。海風吹過樹梢,伴隨著一片片樹葉的歌唱,當年沉寂的海邊大地,綠浪翻涌,熱血如歌。
這歌聲就像海風海浪,從一個人傳播給一群人、從一代人接到下一代人。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紀,幾代黃海林工敬業(yè)務實、科學求真,栽竹子、種水杉、興水利、修機器,用汗水和淚水澆灌土壤,用熱情和奉獻守護幼苗,最終成就了這片蒼翠的林海、這座精神的峰巒,昔日荒蕪的海邊,鋪展開一片綿延不盡的綠色新天地。
21世紀初,“不安分”的東臺林工又有了新招數。他們從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的大趨勢中覓得了新路子。利用多年來東臺林工成熟的種植技術,結合成片造林,東臺林場一下子拿出1000畝田地,培育各類常綠苗木50萬株。千畝苗圃成了放在林場人身邊的名副其實的聚寶盆,員工收入也由此又上了一個臺階。
從1965年到2021年,從最初的18位壯士到后來的干校學員到500名知青,再到后來陸陸續(xù)續(xù)走進林場的干部職工,幾代林工以及他們的后代,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守護著黃海邊的這片生態(tài)家園。
2004年,東臺林場掛牌成立東臺黃海森林公園;
2016年6月,東臺黃海森林公園更名為“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2016年10月26日,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
當年的鹽堿荒灘,如今早已是林木蔥蔥,萬木欣榮。
半個世紀,老去了一輩人,卻孕育出這一片參天大樹。今天,走進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人們流連于身邊那蔥蘢無邊的綠色——空中棧道、木屋群落、森林烏托邦、花漾森林、樂活田園、森林美居酒店;提到森林公園,大家會說起森林音樂節(jié)、森林休閑節(jié)、黃海森林詩會等品牌。密林深處,幾代黃海林工的血液,澎湃著大海的陣陣濤聲。綠色精神,代代相傳。
鹽堿荒地變林海,黃海森林公園,一代代人創(chuàng)造出的是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綠色發(fā)展的傳奇。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從造青山到生態(tài)育林,從保生態(tài)再到林業(yè)惠民,幾代黃海林工用青春與汗水鑄就的綠水青山,在無聲無息中變成金山銀山。那是“兩山理論”在黃海岸邊的最為真實、生動的實踐。熔鑄在森林內部的神秘的精神密碼,那海風海浪的節(jié)奏和韻律,它帶給人們的啟發(fā)和激勵,足以撼天動地。
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一片詩意的天地。曾經有多少人將汗水和熱血留在了這里?那些青春、生命的奉獻,那深藏于生命背后的精神,任何文字和畫面都無法完整地記錄與表達。幾十年來,“艱苦奮斗、科學求真、守正創(chuàng)新、綠色發(fā)展”的東臺林工精神接續(xù)相傳,發(fā)揚光大。
2022年春天,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來到這里,舉行一場田園詩會。密林中透下顫抖的陽光,那上面還有比森林更大的天空,一大片水杉樹以倒影的形式將自己留在了水里,詩會現場,活動策劃者和組織者別出心裁,特意將出席詩會的中外詩人的照片貼在高高的水杉樹上,引得所有與會嘉賓的贊嘆:“在黃海森林,靜看云彩在湖水中游泳,傾聽星星和月亮的歌聲。每一個詩人也成了風景、成為被海風吹拂的森林的一部分?!?萬畝森林,7萬畝樹影,7萬畝寧靜。一顆顆露珠在林中閃耀,一片曼珠沙華撐著一把紅傘,相愛的人走在林間,一排排翠竹和大葉女貞手挽著手,波浪和林濤彼此應答。
以樹木的言語,和春風夏雨進行一場最自然的交談,把曾經經歷的日子再過一遍。在森林深處,田園詩會的現場,在森林的樹葉和枝干的律動力,跟著風的節(jié)拍、雨的節(jié)奏,黃海森林,正在為人們演繹一首蒼翠的詩——
總有一組詩是豎排的——
一首,寫翠綠的竹林
一首,寫棕紅的水杉
一首,寫金黃的銀杏
總有一組詩是橫排的——
一群喜鵲飛過頭頂
幾只翠鳥掠過身邊
一隊歸雁橫過天空
總有一組詩是行走的——
那植樹人頭頂的星星
那護林人身旁的白云
那漫游者耳邊的水聲
那需要四季才能完成的詩
春天,鋪滿腳底的野花,
夏天,林中棧道的雨水
秋天,落葉飄向一場干凈的雪
海邊森林:林中種藥,樹下長花。
伴著水杉站立的烏桕樹和櫸樹
今夜,透過小木屋明亮的天窗
星星搖著月亮的小船,來來,去去
森林,一首橫排、豎排、聯排的詩。
18位勇士,18位壯士,站在這詩歌背后的是一組雕像。
雕像。這大海邊的雕像、這無數顆熱烈蹦跳的心。在播撒過青春汗水的綠色的土地,一座綠色的森林綠蔭鋪地,一座精神的豐碑拔地而起,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