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鶴歸去的舞臺仙骨——憶藍天野先生
2016年11月,是我第一次見到生活中的藍天野先生。他的家像一座迷你的博物館,圍繞著客廳一周陳列著他收集的字畫、奇石。整齊的白發(fā)、和藹的微笑佐以渾厚的音色,讓我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已經年過90的老人。此前,藍天野先生的名字更多時候存在于書籍之中,第一次見到舞臺上的藍天野先生,還是在201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60周年院慶紀念話劇《甲子園》。那時候藍天野先生已經85歲高齡,剛一出場便贏得了滿場掌聲,也是從那次演出,我正式開始了解研究藍天野先生的傳奇一生。
《甲子園》作為院慶大戲,北京人藝的老一代名角兒基本都有參演,除了藍先生之外,還有朱琳、朱旭、鄭蓉等老先生,可謂是北京人藝最“經典陣容”。演出結束后,所有參演人員在一件白色文化衫上簽名題詞,藍先生提筆寫下“告別”。一旁的朱旭先生說,告別二字寫得不合適,寫了告別又出來演,不成了自食其言了嗎?藍先生說,告別就是為了復出。他對舞臺的一片赤誠,到了耄耋之年也絲毫未減。每當劇院給他角色時,心里雖然想著自己年紀大了,不演了,可嘴上卻把“我來演”三個字說了出來。
那天在藍天野先生家里,還沒開始正式采訪之前,他首先聊起了自己的字畫作品,臉上洋溢出孩童般的笑容,即便是他自己不說,來做客的人也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對美術有著深切熱愛的人。接著,藍天野先生和我們講起他在童年時期并沒有選擇表演藝術作為自己的主要學業(yè)。1944年,藍天野在國立北平藝專油畫系學習,心里有一個當畫家的夢想,好友蘇民邀請他一起演話劇,他覺得這是值得嘗試的事情,何況可以和一群年輕朋友在一起,以此為契機,他加入了沙龍劇團,開始演話劇。
這一演,便演了一生。藍天野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塑造了不少經典人物,如《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韓邪單于、《冬之旅》中的老金等眾多戲劇形象,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茶館》中的秦仲義。雖然已經無法看到藍天野先生的現場表演,但在很多視頻資料中,還能看到話劇電影《茶館》中他惟妙惟肖的表演。生活中的藍天野儒雅隨和,講話也是娓娓道來,而他所扮演的秦仲義,卻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形象。作為一名清朝末年的實業(yè)家,秦仲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人物形象雷厲風行,其中還帶有一絲不可一世。在第三幕中,秦仲義經商失敗,回到茶館里與掌柜的敘舊,用激動和顫抖的聲音道出了對世道不公的氣話。藍天野先生在觀察生活時看到一位老者,老者的頭不停地顫抖,這啟發(fā)了他將這一姿態(tài)用在年老的秦仲義身上,也讓念白更符合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演員工作外,藍天野先生還分享了自己在導演方法上的見解。他坦言導演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探索。導演不應該亦步亦趨描紅模子,不能僅僅停留在“臨帖”階段,千篇一律的套路沒有意義,因此需要大量的生活積累,并不斷探索個人的文化水平、自我修養(yǎng)。所謂文化,就是你看待生活的高度和深度,無知的人流于物欲本身,站的角度高了,看生活和解讀生活的水準便不一樣了。
當一位巨星殞沒之時,初聞震驚,而后便將那些珍貴的文字、圖片搜集起來,試圖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這樣一位為戲劇事業(yè)奮斗終身的藝術家,不僅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精神財富,也影響著一代代的戲劇工作者們對舞臺藝術的孜孜探索。在很多小劇場里,經常能看到藍天野先生拄著拐杖,從頭至尾觀賞完演出,哪怕有些劇目還頗有些青澀,也沒有見到過他提前離席。他曾說過,什么樣的戲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他在劇場里,對戲劇人便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記得2017年,時逢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大型圖片展”,吸引了不少話劇名家和愛好者前來觀看。讓作為主辦方的我們都沒想到的是,當時已經90歲的藍天野先生來到現場,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參觀。展覽展出了不少由北京人藝提供的老劇本、原版服裝等,藍天野先生在觀看時,還不時與周圍的人分享對這些珍貴物件的記憶。本以為藍天野先生停留十幾分鐘便走,可他對展出的圖片、劇目如數家珍,腳下步履穩(wěn)健,毫無累倦。展廳里有觀眾發(fā)現了他,要求合影留念,先生也來者不拒,拄杖挺立與大家一一合影。這一幕至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就是藍天野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發(fā)揮余熱,為中國話劇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切。
2021年,當藍天野先生榮獲“七一勛章”的時候,話劇工作者無不受到巨大的鼓舞。話劇作為舶來藝術,在中國只有115年的歷史,可話劇藝術正是在那動蕩的年代里應運而生——開化人民心智、傳播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戰(zhàn)士,這百年里的神州大地上處處可以看到中國話劇之火在熊熊燃燒。像藍天野先生這樣,既有獨特的藝術造詣,又有堅定的革命精神,給當下的藝術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這一天終究是到來了,這位偉大的話劇藝術家離開了舞臺。但他所留下的藝術作品和表導演經驗,也必將激勵著更多話劇人前進。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