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喝啤酒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出逃。先是逃亡日本,期間游歷了意大利、奧地利、荷蘭、匈牙利、瑞典、丹麥、瑞士等11國。
1904年6月,康有為由瑞士輾轉于德國境內,“曾入飲王酒店”,實際上是一處帳篷搭建的喝啤酒之所,康有為便考察了德國啤酒的產量和飲酒的狀況:“德人以好啤酒名,制麥酒亦最有名,酒場二萬五千,歲醞釀二千四百萬樽,費麥九十六萬噸,每噸可造酒二十五樽……平均每人飲二十加侖,天下人皆謂德人好酒?!?/p>
原來德國慕尼黑啤酒造法通俗,因而廠家頗多,制造工藝先進,并能機械化生產,且有釀造的科學配方。所以“慕啤”就成為德國一種重要的人文景觀。在康有為看來,“慕啤”現象顯示出高度工業(yè)化文明,有著德國文化的慕尼黑面孔,已成為象征德國富裕形象一個耐人尋味的民生符號。
那時在中國,國人對啤酒還很陌生??涤袨橐姂T了人們“南黃北白”,酒盅一般如牛眼大小,黃酒盅雖然大些,也不過茶盅。作為初涉西方餐飲習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見德國人手持大玻璃杯鯨吸牛飲狀,哪能不感到驚愕、詫異。他自稱平生酒不沾唇,但為考察西方“六藝”,每到一國餐飲之時,免不了要與啤酒“低頭不見抬頭見”,因其味苦,也就淺嘗輒止。但在慕尼黑嘗到地道的啤酒后,卻餐餐必飲,連續(xù)十天半月,竟難以記懷。從此,他已離不開慕尼黑啤酒,不喝它則味道索然,足見“慕啤”之魅力。
喝啤酒過癮,他不吝溢美之詞,作詩詠之:
啤酒尤傳免恨名,
創(chuàng)于澎湃路易傾。
吾曾入飲王酒店,
三千人醉飲如鯨。
在康有為的眼中,德國“貓匿”(即慕尼黑啤酒)蜚聲歐美,他說:“貓匿之啤酒名天下,吾遍飲歐美各國之啤酒矣,皆略有苦味,不宜于喉胃,惟貓匿之啤酒入喉如甘露,沁人心脾,別有趣味。德國人無有不飲啤酒者,其飲啤之玻杯奇大如碗,圓徑三四寸,有高八寸而圓徑二寸,初視駭人,全歐美所無也。”
康有為在《歐洲十一國游記》中率先使用了“啤酒”一詞。康有為于1913年回國,此書在中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