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22年第3期|盧一萍:也是一座邊城
一
我的老家南江縣禹貢屬九州之一的梁州,周為巴子國地,“自漢魏以迄元明清,疊更變置不一,而縣名可稽,山川如舊,蜀北之極邊,??ぶ巍薄h宕渠縣地,后漢漢昌縣地,南北朝時期梁普通六年(525年)置“難江”縣,按《寰宇記》載,為水險難涉之意。西魏叫盤道縣,道路盤繞,縣名也算形象。西魏、后周、隋、唐、宋均置集州。唐代的崔無陂、蘇味道、楊師謀,宋代高懷德、岳之震等人都曾擔任過集州刺史。水為“北水”,此名從地理方位的角度來說,位于川北,自北南流,也很是恰切;后來改為南江,站在巴山的角度,是源于巴山南麓的一條向南而流的江,此名也算準確?!半y江”之名讓人未行而生怯,也讓人容易有“苦難之地”的意思。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改今名,“蓋以南易難也”,縣隨江名,從此未變。清屬川北道保寧府轄,府治在今閬中市;民國初年也因之屬嘉陵道。
南江自置縣一千五百多年來,除了在元朝至明朝初年曾并入化成縣(今屬巴州區(qū))外,立縣至今。南北朝至唐朝,南江曾州、郡、縣并立,也曾與陜西的漢中合治,與漢中的淵源頗深。
由此可見,南江也是一座川邊古城。公山幾水是其“風水”所在,我從縣志知幾水之名,時在新疆服役,思念故土,也感動于古人之詩意,自號“幾水居士”,刻有印章一枚,贈書或購得新書,常鈐印其上,以解鄉(xiāng)愁。
南江為巴河第一城,群山四合,幾水迂回穿流,背山面水,正好坐落于“公山幾水”這幅畫圖里。山水無疑先于人類存在,古人賴山水原野而生,對山水所懷的敬意,在名字里即可知道。米倉山這“米倉”二字寄托了古人對富足的期望,公山為山名,幾水為江名。南江還有一條江叫明江,都是再詩意不過的名字。能敬山水,方能敬人。古人有名有姓,有字有號,把自己作為一個圓滿的生命體予以關照;今人無疑已粗俗化,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者眾,很少有人意識到個體對于自身的意義,所以,一切都是隨意的、缺乏詩意的,沒有想象力的。就拿一個人的姓名來說,就已完全符號化,其與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社??ㄌ栂嚓P聯(lián),就的確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了。人成了大數(shù)據(jù)鏈里的一個數(shù)據(jù),這就如同宇宙里的一星塵埃,佛經(jīng)里所說的“微塵眾”是也。
南江地處米倉古道要沖,古為底塘鋪,今為公山鎮(zhèn)。吟米倉古道的詩,多寫其艱險;即使到了光緒四年(1878年),詩人、畫家孫清士在任南江知縣時,在《南江道中》所寫,說的還是途中的真實境況:
寥落人蹤少,艱難行徑微。
藤梢橫礙眼,石角亂掛衣。
地瘠牛俱瘦,水枯魚不肥。
空山驚響答,樵唱隔林歸。
南江偏遠,到南江難,南江城自然簡陋,所以寫南江城的詩很少。晚清的舒云逵寫過一首。他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著有《稚鴻詩存》《紫云山館吟草》,曾任南江訓導十余年。1885年,他赴任抵達后看到的南江縣城是“夾水萬山縈碧靄,憑虛一塔聳青云”,“冷署荒涼仍好在,隔江樓堞正斜曛”。
從已存的道光《南江縣志·城池圖》可看出,南江縣城不大,但建筑格局仍為“九宮十八廟”,“九宮”分指萬壽宮、禹王宮、乾元宮、文昌宮、南華宮、三圣宮、梓潼宮、朱靈宮、草靈宮。“十八廟”一般是關岳廟、玉皇廟、地母廟、師公廟、龍王廟、財神廟、軒轅廟、城隍廟、神農(nóng)廟、江神廟等。其實,幾乎所有的古城、古鎮(zhèn)都為此格局。“九”與“十八”其實是一種虛指,是說廟宇很多的意思。
南江縣城的梓潼宮是實有的,縣城南面的梓潼山即因其得名?!妒裰忻麆儆洝份d,梓潼宮供奉的是張魯。張魯在東漢末年割據(jù)漢中,據(jù)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雄踞漢中近三十年,曹操攻打漢中時,他從米倉古道經(jīng)南江逃往巴中,后降曹,官拜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舒云逵《紫云山館吟草》收錄有《晨望梓潼宮》,其中有“山樹倚清曉,寺樓開白云。徘徊山下路,遙望云中君”的詩句??上У氖?,“秋草難尋張魯廟,斷崖猶臥武功碑”——從孫清士題留青閣聯(lián)即可知,梓潼宮、張魯廟早在晚清即已蹤跡難尋。
二
南江現(xiàn)屬巴中市管轄,位于川北,大巴山橫亙北境,東與通江接壤,南接巴州、恩陽二區(qū),西鄰廣元旺蒼、蒼溪兩縣,北與漢中南鄭毗連。舊志載:“南江形勝,巴西外戶,蜀北巖疆,群山奔赴,萬壑分流,高崱難升,實稱天險?!逼涞貏莩时备吣系椭畡?,最高處為光霧山,海拔2507米,最低處為鳳儀桑樹坎,海拔370米,相對高差2137米。山勢由北向南而由陡峭漸趨平緩。但行走于河谷之間,縣境之南的山看上去似乎比北面的山更為高拔險峻。縣境內(nèi)皆山,是完全的山區(qū),峰嶺林立,壑谷縱橫。正因如此,其地質復雜,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縣城東的十里斷渠,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地質樣本。它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晚期四川造山運動時,由于向心力不平衡而形成的裂變地貌,其前、中、后三條橫渠加一條縱渠,構成了石海洞天的奇特景觀。
因為我的老家鄰近巴中,所以我最先見過的不是南江城,而是巴中城。記得那是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黃平地老師為了讓我們見世面,領著全班四十多個孩子,帶上干糧,早上四點鐘出發(fā),爬上觀音巖,越過大鑼山,穿過長梁、南陽林場,經(jīng)寺嶺,待走到縣城,已是燈火滿城了。當時我就問過,我們可不可以去一次南江城,黃老師說,去南江比到巴中遠,去了巴中就夠了。對城市的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的燈光,那么多燈光,像夏夜的螢火蟲一樣多。第三天從巴中往回走,回首可見,巴中城分布在巴河兩岸,每一座樓房都可以看見。
見到南江城是六年之后了,當時我在巴中奇章中學讀高二,主編了一份叫《清流》的中學生文學報,報紙鉛印,出版后,我雖是主編,但也要負責巴中到漢中、巴中到廣元沿線各中學的發(fā)行,實際上就是扛著報紙,到各中學去賣。
第一站去的就是自己的縣城。過了皇柏林,到了小河,我以為那就是縣城了,看到它跟一個鄉(xiāng)場差不多,不禁有些失望,便忍不住對鄰座的人說,這南江縣城也太小了。他說,還沒到呢。
南江河靜靜地流淌著,兩岸都是高山。轉過好幾道山脊,一座城池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四圍高山懷抱,縣城像一朵山花開在河谷之間。因為沿山而建,街道擁擠,依山就勢,蜿蜒盤旋,看上去都是林立的高樓。當時人們說它:“遠看像香港,近看是鄉(xiāng)場?!蹦菚r候,山野氣、鄉(xiāng)場味混雜著些許現(xiàn)代氣息,正是這座小城在當時的特質。
南江城在“九州”時代,緊靠九州之一的梁州治所,當不算偏僻;在米倉古道沒有衰落之前,是旅人翻越米倉山后見到的第一座城池,地理位置重要,故多次設為集州。之后,隨著元朝將漢中劃歸陜西管轄,米倉古道逐漸荒蕪,南江在巴蜀的版圖里,也慢慢退化為一座真正的邊城,成了一個偏僻之地。原來的縣城很小,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兩千,很是冷清。即使白天,也是行人稀少,晚上野狗流竄,常有惡狗傷人。當時民間流傳說:“好個南江縣,走攏才看見。大堂打板子,四門都聽見?!?/p>
雖然如此,但它對一個沒有見過世面、自小成長于封閉環(huán)境里的山鄉(xiāng)少年而言,無疑是神往的。小時候,除了從課本里知道神圣之城北京,接下來就是南江城了。其實,從情感上來講,后來我雖然去過中國很多城市,還是覺得南江這座小城最為親切。
到了20世紀末,南江城快速蛻變,在“幾”字的轉角處,開發(fā)出了春場壩、朝陽、紅塔三個新區(qū),縣城面積已比原來擴大了好幾倍。隨著光霧山景區(qū)的開放、世界地質公園的建成,加之川陜高速的開通,它已變成一座熱鬧、干凈、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旅游城市。四合的青山與蜿蜒曲折流經(jīng)的幾水相互輝映,使這座邊城顯得既靈動又秀美。
三
古代,南江因米倉道可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而達成渝,古有蜀道之難,但現(xiàn)在隨著川陜高速貫通,蜀道天險,已成歷史;再加上成都經(jīng)南江至漢中、西安高速鐵路的開建,天塹成通途,指日可待。
南江因為山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也因這個原因,山川形勝,峰巒疊翠,溝壑凝碧,江河奔騰,清澈秀美,自然風物雄偉奇秀,人文景觀卓異獨絕,確可謂鐘靈毓秀。
我覺得,南江城如果沒有幾水公山,可能就不會有這樣一座城池。公山是很有意味的?!妒袼?jīng)》說巴江“南岸有公山,亦名白鹿山,眾山旁披,此山處其中,狀若‘公’字,登城望之,宛然。”民國《南江縣志》也說:“公山在幾水南岸,縣志之案山也,俗呼‘照壁’。崖面陡峭,頂微平,左右斜下,左抑而右揚,輪廓若‘公’字,形家謂位土角流金,星體最貴。游仙山一名白鹿山,在公山層巒上?!陡尽肥纻鲝埖懒辏ㄒ簿褪堑澜讨械膹?zhí)鞄煟┢呤缹O為集州刺史,于此山仙去?!薄獜埖懒晟頌榇淌罚斨斨?,然后騎著白鹿,飛升而去,成了仙人,想著還是挺浪漫的。
王經(jīng)芳,字鐸音,是直隸(河北)清豐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大名府監(jiān)生選任南江知縣。當時,清朝已建立四十年,但南江依舊人煙稀少,處處凄涼,這在王經(jīng)芳《公山》這首詩里,便隱隱可見:
公山山上遍秋風,荒署凄其落照紅。
聞說仙家乘白鹿,至今石岸伴飛鴻。
公山又名“天榜山”,有天榜報賢之說,其矗立于幾水南岸,在現(xiàn)代樓群的襯托下,已無我當年看到的那么雄偉,但近頂處那塊矩形的巨大石壁酷似天庭掛榜,依然能夠反射太陽的光輝,反映人們對功名的渴望。清道光十年(1830年),南江縣知縣張云行書寫的“天開蕊榜”四字,鐫于石壁之上,筆力遒勁,結構嚴謹,神韻俊逸,字高2.3米,數(shù)里之外,清晰可見,素為書家所推崇。
張云行,字湘帆,是清祥符縣(今河南開封)人,“所至有聲,學問淹博,工書畫”。按慣例,一般均題“天開金榜”或“文運天開”,以贊文風之盛,他卻題了與眾不同的“天開蕊榜”,所以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稱其卓絕異常,勒令南江知縣拓片送成都,得以張揚,今載商務印書館《中國歷史圖冊》。
明末清初作家褚人獲所著筆記小說《堅瓠集》記載:“明岳虞詢中科甲,山忽崩墜,每歲花朝前后,百花盡發(fā),千紅萬紫,競艷奪奇,中有一二種,秀出群芳,稱國色天香者,人藉以卜科云?!币簿褪钦f,公山每年春花繁茂與否,可征兆當年春秋二闈科甲之得失。王經(jīng)芳有詠《天榜》詩云:
不向尼山即面墻,桂花香處榜初張。
玉蟾有分留題字,許共巴流一字長。
南江自明清以來,文運漸開,特別是上兩洋潭的岳貞、岳維、岳度父子三人科甲蟬聯(lián),“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震驚朝野,“咸謂得人之盛,未有如是科者”。南江岳家系岳飛之后,其第六世孫岳之正于宋理宗嘉熙二年,以貢監(jiān)出身授四川蓬州州判,后任南江縣令,在任九年,政績突出,封保義郎,后病故于任期。當時元兵侵宋,兵荒馬亂,其子孫不能扶靈柩回湖北黃梅老家,只能安葬于南江洋潭,親屬因此定居南江,在此繁衍生息,已近800年,迄今已有約12萬人口,成為岳氏族人聚居最集中的地區(qū),早在清雍、乾時期,便有“岳半縣”之稱。岳氏父子功名顯赫,科甲鼎盛,集于一家。這不僅為南江歷代所僅有,即使在全川也很是罕見。岳貞于順治十年(1653年)中舉,順治十五年(1658年)秋入翰林,為欽差順天主考,后步步升遷,至康熙九年(1670年),出守江西臺州(今浙江臨海市),他關心人民疾苦,深得民心,著有《幾水詩集》。岳度,系岳貞第八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任翰林院檢討,曾參與編修《大清一統(tǒng)志》。岳維,系岳貞第十一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授廣西荔枝縣知縣。
南江江水曲折,自東北而歸西南,其下江水碧波雪浪,由北而南,斗折七曲,穿城繞市,組成五個靈動的“幾”字,故稱幾水。原是繞城而過,現(xiàn)在城市擴張,兩岸都已是城區(qū),算是穿城而過了?!妒袼?jīng)》說“巴江水流如幾字”,道光《南江縣志》言及縣城風水:“一流一峙,皆由地脈鐘靈,故能結撰成奇也。”
幾水間有“馬浮潭”,傳說是龍馬神君的居所。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天下安樂。但因山峰阻隔,河水流瀉不暢,時有山洪暴發(fā),危害山民。太虛有龍馬神君,一日云游到巴山上空,見此情景,便降下云頭,施展法力,將水流引至玉泉山上,并將其一分為二,一為難江,一為明江。龍馬神君又見難江中段的幾江圍繞著公山流轉,如巨龍在山間盤繞,認為是個神仙居所,便定居下來。從此以后,江水不再難涉,清澈如鏡,山光倒影,鶯飛魚躍,成了人間樂園。龍馬神君經(jīng)常升出水面,或化龍,或化馬,飛天奔馳,造福巴山。
對幾水,王經(jīng)芳也留有詩作:
隱幾閑臥五經(jīng)秋,宦跡飄蓬似浪游。
此日坐深流水上,幾回垂釣看沉浮。
四
站在陽八臺上,四面青山,莽莽蒼蒼,目光下視,幾水閃著波光,迂回南流,南江縣城如同剛剛誕生,景象新奇?;腥恢g,我們突然有一種隔世之感,不知身處哪個世代。
而距陽八臺遺址不遠,其東面被松柏密密覆蓋的緩坡之下,還有另一處古人類遺址——南江斷渠。
根據(jù)出土的生物化石考證,南江斷渠系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晚期四川造山運動形成的曠世奇觀,斷渠位于縣城東兩公里處龍來山,一直從山頂斜截到山下,或直或曲,在這座山間形成一條大溝渠,分前、中、后三大渠系,最寬處有十多米,最窄處也有一兩米,其頭頂龍山,尾環(huán)幾水。由于南江河流改道,沖刷龍來山山尾,造成大量的泥土流失,加之地震,將龍來山南端的石英砂巖山體分裂成三橫一縱的溝壑。其間,渠谷縱橫交錯,渠洞相連,怪石堆疊,巨石如陣,渠內(nèi)巖洞密布,鳥道迂回,掩映在松林之中。大自然的神力造就了鬼斧神工般的景致,其中有望夫石、三生石、金鑲石、玉印石,還有朝陽峽、太虛洞、一線天、還魂路、野人谷等。
因其地形異常復雜,后來,便成了歷代南江民眾躲避匪患、防御侵擾,藏身隱居的石頭城;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之后,這里也是傷病員的療傷之所;1965年,蔡天階還曾在斷渠“靈機洞”成立反動會道門組織“救劫壇”,后自封皇帝,登了基,結果當然是輕易地被剿滅了。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斷渠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生物化石和原始人的礪石場,同時還出土了一大批石鋤、石斧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四川省考古工作隊在陽八臺也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百件新石器及陶片,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由此認為:“大巴山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接合部,斷渠的文物對中國人類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p>
這無疑證實了南江古人類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歷史。有人認為原始人群最先聚居位于河谷的斷渠,后為了適應地理氣候的變化,由斷渠退居到陽八臺高地。但兩地相距很近,猿人啼叫,彼此均可聽見,所以可知,這不過是同一個類人猿群的兩處居住點。
人類在斷渠棲身的痕跡隨處可見,特別是在保存較為完好的中渠的巖石間、洞穴里、低洼處、石壁下,都留有古人生活居住留下的寨墻、煙火和石刻字跡。其實,斷渠更像一處被松樹和藤蔓覆蓋的半地下石頭城。為防御兵災匪患,人們曾在斷渠修寨建堡,所以它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四方寨”“三春寨”。
三春寨還有一個傳說:五代十國末年,柴榮、趙匡胤、鄭恩結為生死兄弟,發(fā)誓有福同享。柴榮登基后,為周世宗,封趙匡胤為北平王、鄭恩為南平王。柴榮駕崩,立七歲兒子為帝,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奪了柴家江山,建立宋朝。北宋初年,趙匡胤擔心鄭恩學他,也奪了他的江山,為絕后患,在一次酒宴上,將鄭恩殺害。鄭恩的夫人陶三春有“勇猛夫人”之稱,一怒圍了皇城,要誅殺趙匡胤。最后經(jīng)人勸說,陶三春采取了一個折中之法,以斬龍袍替代斬皇帝,泄憤作罷,然后離開汴京,去投靠義弟、集州刺史高懷德。陶到集州后,在斷渠筑墻壘寨,操練兵馬。
三春寨布置巧妙,很好地利用了斷渠內(nèi)的險要地形和地下洞穴。我們是從山上下行,探察斷渠的。從表面看,到處長滿松樹、杜鵑,并無什么奇特之處,待快到山的邊緣,才發(fā)現(xiàn)腳下實為巨石,但其不知何年崩裂,留下了從寬約數(shù)米到僅有尺余的裂隙,其間或集了枯枝敗葉,或長了藤蔓荊棘,深不可測,往下看時,兩腿不禁發(fā)軟。再看山邊,石壁如墻,陡不可攀,自成天險。
待到寨下,則暗洞毗連,一旦隱藏,很難搜尋。有些地方四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一條險道相通,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中渠渠首有兩道前寨門,形成了寨中有寨,層層設防,步步為營,易守難攻之勢。三春寨旁的腹心地帶還有一塊數(shù)百平方米的草坪,可聚眾議事,也可操練兵馬;三春寨寨門在草坪之東,其余三面用條石壘成寨墻,并建造了三道通向其他山寨的石門。
渠內(nèi)還有一座天然石洞,如同拱廳。清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燒毀了南江縣衙,知縣裘良駿將衙門搬到這里,并利用這個石洞處理公務,審理案件,所以這個石洞又被稱作“大衙門”。
縣城的很多景點之前去過,再次重游,風景有變,但情感依然。
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情感古今相同。無論這個地方如何,它是我故鄉(xiāng)最繁華的部分,最具人文特質的部分,所以無論見過多么龐大的城市,去過多少名勝古跡,我最愿意看到的,還是南江。
因為即使是個異鄉(xiāng)人,一旦在一個地方待得久了,都會愛上它,“直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就像孫清士一樣,那個“地瘠牛俱瘦,水枯魚不肥”的南江,最終在他《題畫南江城山水贈巴山父老》時,都會充滿詩情畫意:
暖入東郊路,川原綠漸生。
沙痕留雁影,雨力壯灘聲。
一水綠環(huán)市,萬山青抱城。
風光就此地,助我筆縱橫。
【作者簡介:盧一萍,作家、編輯?,F(xiàn)居成都。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白山》,小說集《銀繩般的雪》《帕米爾情歌》《大震》,長篇非虛構《八千湘女上天山》《扶貧志》,隨筆集《流浪生死書》等。曾獲解放軍文藝獎、四川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大獎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