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 “花茶”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寶玉夢游太虛幻境,警幻仙姑讓他飲了杯“千紅一窟”。書中記載:“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宿露而烹。寶玉吃完茶之后,只覺清香味異、純美非常。”
曹雪芹以“千紅一窟”命名此茶,諧音“千紅一哭”“千紅一枯”,或暗喻“花無百日紅”。輝煌繁榮的、赫赫揚揚的賈府歷經(jīng)百載,終逃不過走向曲終人散、香消茶盡的境地。至于此茶如何制成,想來仙界奇花異草、靈寶異果繁多,若以千百種花合制而成,也是大有可能的?;蛟S,還有點像今天我們?nèi)粘I钪泻鹊幕ú杌蛘呋ú莶琛?/p>
“花茶”不等于“花草茶”
很多人的慣常認知里,會把“花茶”當成是“花草茶”。但實際上,叫“花茶”的不一定是花茶,沒有“花”的茶也可能是花茶。似乎有點繞,我們來捋捋差別吧。
其實,二者最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花茶以茶(Tea)為主原料,花草茶以花草(Herb)為主原料。
“花草茶”,特指不含茶葉成分的香草類飲品,將植物之根、莖、葉、花或皮等部分煎煮或沖泡,產(chǎn)生芳香香氣、特殊味道或者美好視覺效果的草本飲料。它最早從歐洲引入過來,后逐漸被人們接受而成為常見飲品。
“花茶”,簡單來說,是花+茶組成的CP,以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坯為主,加以符合食用需求、能夠吐香的鮮花(如茉莉、桂花、珠蘭等)為原料,用窨制工藝制作而成的茶葉。
花茶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再加工茶,最早在宋朝時已經(jīng)開始窨制花茶,當時將龍腦(香料)加入貢茶中,以助茶香。古人用花窨制茶葉,或者將花添于茶中增香,是慣常采用的制茶手法。
簡而言之,“花茶”為我國獨創(chuàng),“花草茶”是舶來品。接著再說回《紅樓夢》里的茶。
賈府的“香茶”是什么茶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賈母見元春從宮中送出“燈謎”叫眾小姐猜,也來了好興致,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的圍屏燈來,叫她姊妹們各自作詩,并預備下香茶細果以及各色玩物,為猜著之賀。這里提到的“香茶”,也是“花茶”,此外還有幾個別稱,如“香片”“香花茶”“熏花茶”等。
民俗學家鄧云鄉(xiāng)先生所著《云鄉(xiāng)叢稿》有記:“北京習慣喝‘茉莉花茶’,統(tǒng)名叫‘香片’……一般賣茶葉的人,都賣‘香片’……茶葉京中消耗甚多。茶商從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把大量茶葉通過運糧河運到北京,再到北京茶局子密封,用茉莉花混在一起蒸熏,高級的用嫩春芽茶,加茉莉花熏兩次,叫‘小葉茉莉雙熏’。這種茶葉不同于南方花茶,是南方茶在北京加工的。這種風俗習慣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雖無確切考證,但在清代前期肯定已形成了。”
由上述資料可知,北京人是鐘愛茉莉花茶(香片)的,并且在清代前期已經(jīng)形成特定的花茶加工方式。再參考《紅樓夢》的成書時間,元宵節(jié)賈母安排的這些“香茶”大概率就是指茉莉花茶了。清代顧祿《清嘉錄》亦有記載:“珠蘭、茉莉花于薰風欲拂,已畢集于山塘花肆,茶葉鋪買,以為配茶之用者?!敝燎逵赫觊g,蘇州與福州的茉莉花茶,已經(jīng)行銷北方市場。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楓露茶”
《紅樓夢》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 探寶釵黛玉半含酸”中,寶玉問茜雪:“早起沏了一碗楓露茶,我說過,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這會子怎么又沏了這個來?”茜雪道:“我原是留著的,那會子李奶奶來了,他要嘗嘗,就給他吃了?!睂氂衤犃?,將手中的茶杯只順手往地下一擲,豁啷一聲,打了個粉碎,潑了茜雪一裙子的茶。
第七十八回“老學士閑征姽婳詞 癡公子杜撰芙蓉誄”中,寶玉用《芙蓉女兒誄》祭奠了抱屈夭風流的晴雯,更預先追悼了終將幽明相隔的林黛玉。誄文開篇處他寫道“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楓露茶”是一種奇特、如神仙水般的存在?!都t樓夢》中寫到過很多茶,但在現(xiàn)實中很難找到此茶。通常愈是難以覓尋,人之內(nèi)心想探究的好奇心愈發(fā)濃烈。究竟“楓露茶”的原型是什么茶呢?
據(jù)清代顧仲《養(yǎng)小錄·諸花露》記載:“仿燒酒錫甑、木桶減小樣,制一具,蒸諸香露。凡諸花及諸葉香者,俱可蒸露,入湯代茶,種種益人,入酒增味,調(diào)汁制餌, 無所不宜……”楓露制法,取香楓之嫩葉,入甑蒸之,滴取其露。將楓露點入茶湯中,即為“楓露茶”。
《脂硯齋評石頭記》在《紅樓夢》第八回“楓露茶”處也有批注:與“千紅一窟”遙映。開篇已提過,賈寶玉在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曾用“千紅一窟”招待寶玉。脂硯齋提醒,“楓露茶”其實是與“千紅一窟”相互呼應的。千紅一窟,乃是書中女子們的悲歌,是“千紅一哭”,這“楓露茶”,就是大觀園中如花一樣女子們眼中的淚水。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18世紀的百科全書,里面記載了清代的飲茶習俗,呈現(xiàn)了精彩的中國茶文化。據(jù)“紅學泰斗”周汝昌先生考證,書中一百二十回,涉及茶的地方達270多處,可謂“一部紅樓,滿紙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