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松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佑跉q寒三友之首的松,四季常青,生命力頑強,其堅貞高潔的品性,在中華文化中廣受贊譽。
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提起陶公,人們馬上會吟誦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也會自然聯(lián)想到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其實,他對松樹也青眼有加。
《陶淵明集》收錄的137首(篇)詩文中,涉及“松”的就有10首(篇),他筆下的松可謂多姿多彩。有承載希望的幼松:“裊裊松標崖,婉孌柔童子”(《雜詩其十二》);有溫暖可親的宅松:“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有熱情的迎客松:“青松夾路生,白云宿簷端”(《擬古其五》);有隱于深谷的“智”松:“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擬古其六》);還有遭人砍伐的墓松:“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擬古其四》)。
陶淵明寄情寓志于青松,以松為伴,以松為友,以松為師,松不僅成為其詩文的重要意象,也成為其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陶淵明曾在松下和朋友開懷暢飲:“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fù)醉”(《飲酒其十四》),不知是否嗅到了濃郁的松香味;他也曾在松下歇息:“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余陰”(《閑情賦》),撲鼻的蘭松之氣,一定讓他睡得很香甜。
他熱情贊揚松的貞秀卓然,超凡脫俗。“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保ā逗凸鞑酒涠罚扒嗨稍跂|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保ā讹嬀破浒恕罚?/p>
在《飲酒其四》中,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離群的“孤鳥”,飛來飛去,終在一棵“孤松”上安棲,并將其作為終生托身之所和精神歸宿。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陶淵明祖上世代為官。他少壯時“猛志逸四海”,從29歲至41歲,先后五次出仕,均“不堪吏職”而自解,中年發(fā)出“有志不獲騁”的哀嘆,老年雖“猛志固常在”,但“大濟于蒼生”的抱負終未實現(xiàn)。個中緣由,其在《與子儼等疏》中作了很好的注解:“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道不同,不相為謀。面對動蕩的亂世、黑暗的官場、世俗的社會,天性耿介率真的陶淵明,不愿隨波逐流,只好退出仕途,歸隱田園。
固窮守節(jié)、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人生信條。41歲任彭澤令時,潯陽郡的督郵劉云前來檢查公務(wù),縣吏說“當束帶迎之”,陶公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說罷,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直至終老。是年所作的《歸去來兮辭》,成為其告別官場、回歸自然的宣言。朝廷先后征其為著作郎、著作佐郎,他都堅辭未就。這就是“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仕不遇賦》)的陶淵明。
“貞剛自有質(zhì),玉石乃非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陶淵明的“貞剛”風骨,還體現(xiàn)在不吃嗟來之食上。公元426年,61歲的陶淵明貧疾轉(zhuǎn)劇,時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濟登門看望,“饋以粱肉”,卻被陶公“麾而去之”。并在《有會而作》中聲言:“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失去操守非我所志,君子固窮乃是我的歸依。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飲酒其七》),這正是陶公的快意人生。辛棄疾在《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中有寄:“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的確,陶公不愧“靖節(jié)先生”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