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對史料的新掘和對傳統(tǒng)史觀的突破聚成了本期“文學史研究”欄目的焦點。程光煒基于新的史料發(fā)現(xiàn),對舒蕪、綠原、牛漢的歷史關系進行了別出心裁的探討,突破了以往研究的慣性思考和固化視角。孟繁華試圖拓寬文學史研究的體裁范疇,將當代歌詞創(chuàng)作納入其中。徐洪軍考察了1980年代一大批現(xiàn)代著名作家的文學活動軌跡,鉤沉了1980年代新啟蒙與現(xiàn)代派之外的另一種史料來源。閆海田考論了以“雙重時空”“平行時空”為基本模式的百年現(xiàn)代小說的時空變遷史,并研判出當下中國網絡文學的時空樣式是超越傳統(tǒng)文學容量極限的“底層依據(jù)”。張立群試圖清理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詩歌史“的發(fā)展線索,發(fā)掘出其豐富的治史觀,進而為其未來發(fā)展獲取新的增長點。
“重溫經典”欄目中,何英揭示了宗璞小說《紅豆》如何逾越了強大的歷史規(guī)約從而投入了真誠情感,并由此產生了超拔時代的審美經驗。石立燕、叢新強也從突破歷史邏輯的角度闡釋了郭澄清長篇小說《大刀記》的“人民性”書寫。
“黃永玉研究”專輯中,卓今、慕江偉、馮祉艾著重分析了黃永玉長篇自傳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的歷史真實、精神現(xiàn)象、詩意氛圍與敘述特點。劉波則探討了其詩集《見笑集》的現(xiàn)實主義倫理。
“朱濤研究”專輯中,敬文東從詩歌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層面闡釋了朱濤詩歌的獨特性。孫曉婭、朱瑜、楊碧薇則都關注到了朱濤詩歌的先鋒意識。
“作家作品研究”欄目中,李曉晴、黃平探究了楊慶祥詩歌創(chuàng)作基于倫理的確定性所形塑的“停頓”“建筑”等美學構型。張曉琴關注梁鴻長篇小說《四象》的精神立象與文化溯源。李洪華、趙銳、劉志珍、周琪、肖云儒等人的文章也都各有特點,各具新意。
“最新文本”欄目中,曹禹杰、金理對陳福民的《北緯四十度》進行了深入解讀,并以之為例闡述了在歷史與當下、虛構與真實之間,非虛構文學的張力之所在。王鵬程對刑小利的長篇小說《午后》中傳統(tǒng)知識分子精神和知識分子當代困境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解讀。黃紫萱、田振華從敘事、人物、視角三個層面探明了黃蓓佳新作《太平洋,大西洋》所內涵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