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一
那是1965年,我還在長白山腳下一個步兵連隊里當班長。因為寫了好多部隊生活的短詩,我被選為代表,去北京參加全國青年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分子大會。11月23日,我在一個座談會上見到了賀敬之。那天,我記得他特別稱贊了部隊近期創(chuàng)作的一些反映基層官兵生活的話劇,并未談詩。那時我只知道賀敬之是人們喜愛的詩人,并不知道他在劇作上的成就和貢獻。那一年,賀敬之41歲,我22歲。啊,這就是初中課本里《回延安》的作者!能見到我仰慕的詩人賀敬之,我是多么的幸運!
1972年冬,我正在北京出差。那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了賀敬之的《放歌集》。書店一售而空,我很想得到一本,便給他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沒想到第二天,他就派人把書送到了我的住處,還附了一封信。可以想象,我收到這信、這書時,是何等的感動!這本書里的許多詩,如《回延安》《西去列車的窗口》《三門峽歌》《桂林山水歌》,還有《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那樣的長卷,我都反復吟詠和背誦過。
此后數(shù)十年,我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我曾數(shù)次到賀敬之寓所拜訪,有時是攜老伴,也有幾次是帶著兒子。2021年秋天,我還曾專程到他的故鄉(xiāng)山東棗莊市臺兒莊參觀了“賀敬之柯巖文學館”。
在那里,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賀敬之漫長的革命和文學生涯,并深刻感受到1942年延安那場透徹的春雨,對他來說是多么珍貴——仿佛使他幼苗時期的根芽莖葉倏忽間蓬勃、舒展、挺拔起來。
二
1924年11月5日,賀敬之出生在山東省嶧縣賀窯村(今屬棗莊市臺兒莊區(qū))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里。1940年12月,他在延安寫的一首題為《雪,覆蓋著大地向上蒸騰的溫熱》的詩中,寫了他出生時的凄涼情景:
……一九二四年,
雪落著,
風,呼號著,
夜,漆黑的夜……
在被寒冷封鎖的森林里,
在翻倒了的鳥巢中,
誕生了一只雛鳥……
這只“雛鳥”的意象指向賀敬之本人,也指向當年全中國眾多勞苦大眾。1938年3月,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戰(zhàn)役爆發(fā)了,賀敬之家鄉(xiāng)的一些學校搬遷到湖北鄖陽和均縣。13歲的賀敬之和村里幾個同學決定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奔赴湖北找學校去。臨行前,父親送給兒子一本中國地圖。戰(zhàn)火紛飛,兵荒馬亂,他和幾個同學歷經(jīng)千難萬苦,在漢水上游偏僻的均縣找到了自己的學校,卻丟失了父親給他的那本中國地圖。
1938年冬,日寇向湖北地區(qū)大舉進攻,賀敬之所在的學校也不能安穩(wěn)讀書了,師生們又輾轉2000多里路,搬遷到四川梓潼。在這一個多月的跋涉中,賀敬之沿途看到太多從敵占區(qū)逃出的饑寒交迫的人。想到祖國的命運、人民的苦難,他深感肩頭擔負著無比沉重的責任。
日寇的殘暴肆虐,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讓賀敬之對黑暗的現(xiàn)實極為不滿。這激發(fā)了賀敬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1939年7月、8月和1940年1月,他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詩人的出游及歸來》《失地上的烽煙》《夜》等文章,呼吁:“流浪的人們呵,勇敢些,等候著明天吧,停止哭泣,永遠要堅強地活著,永遠揚起你那灼熱的仇恨構成的臉龐!”這是他15歲時寫出的作品。在這之后,他又有《我們的行列》組詩等作品在報刊上發(fā)表。在烽火歲月里,賀敬之就是唱著這些向往革命、追求光明的歌,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賀敬之后來回憶說:“‘到延安去!’……這是曾震響在無數(shù)革命者的生命中的一個巨大的召喚聲。怎么能夠忘記,當我們還是少年或者青年的時候,在大半個中國的黑暗天空下,我們曾是怎樣地在心中高呼著這句話!那時,我們還不敢說‘延安’這個名字,我們說,‘到那邊去……’是的,從此我們就開始了我們人生經(jīng)歷中最珍貴的一頁,生命就變得如此壯麗了?!?/p>
賀敬之從均縣到梓潼的流亡途中,讀到了大量描寫延安生活的書刊,包括《活躍的膚施》(延安古稱膚施)和《西行漫記》。在決心奔向延安的學生們中,賀敬之年齡最小,不滿16歲。為了安全,他們都用了化名,賀敬之化名為“吳明”。他們還設計了接頭暗語:“上級”稱“父母”,“同志”稱“兄弟姐妹”,“黑暗的國統(tǒng)區(qū)”稱“這邊”,“光明的陜甘寧邊區(qū)”稱“那邊”。他們沿著嘉陵江,順著川陜公路開始了翻山越嶺的艱險跋涉。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
“看,
這是奴隸!”
在賀敬之和幾位同學千里徒步奔赴延安時,他把田間這首詩和田間整本詩集《呈在大風砂里奔走的岡衛(wèi)們》全部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放在自己的衣袋里,在艱難的途中隨時拿出來念著、背著、走著。
三
1940年7月,賀敬之踏上了延安這塊熱土!延河水、寶塔山,一孔孔窯洞,一塊塊田園,多么的新鮮,多么的迷人!這里是毛主席和黨中央所在地呀,是革命者心中的燈塔和火炬呀!8月,16歲的賀敬之經(jīng)魯藝文學系主任、詩人何其芳的面試后被錄取。陜北的冬天是相當寒冷的,但在年輕的賀敬之的心靈世界里卻是無比溫暖,他寫道:
好啊,同志們!
請不要叫我湊近炭火吧,
讓我說,
“我不冷!”
在我們這里,
并沒有冬天。
賀敬之考入魯藝還不到一年,即1941年6月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這時他才17歲。那個夜晚,他曾與幾個年輕的同伴,來到毛主席的窯洞前,看到窗紙上清晰地映出毛主席的身影,主席的手里握著筆……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在會上,毛主席對文藝服務的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后指出:“在我們,文藝不是為上述種種人,而是為人民的?!彼鞄悯r明地提出文藝工作者必須同人民群眾、工農(nóng)兵相結合。他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里就是說敵人,對于無論什么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孀印谶@里就是說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chǎn)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大眾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p>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后不久,即1942年5月30日,賀敬之在魯藝的籃球場上,親耳聆聽了毛主席給魯藝師生作的重要報告。他的座位靠得很前,毛主席在一張桌子前,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生動地論述了文藝與生活、作家與人民群眾、普及與提高等一系列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本問題。這讓賀敬之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有了“騰躍”的升華。這一年,賀敬之從延安魯藝文學系畢業(yè)。他曾說:“我在延安生活了6年,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從少年到青年的一段時間,我是1945年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一片歡樂聲中離開延安的?!?/p>
在延安期間,賀敬之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詞、歌劇。豐厚的生活,豐實的作品,彰顯著賀敬之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的革命熱情和耀眼才華?!栋酌愤@部新歌劇的誕生,標志著賀敬之在延安時期的創(chuàng)作攀上一個新的高峰。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晉察冀邊區(qū)就流傳著“白毛仙姑”的故事。這是一個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故事。為迎接黨的“七大”,組織上成立了一個有賀敬之參加的“白毛女”創(chuàng)作組。這是一個精干的創(chuàng)作集體。在這部新歌劇中,賀敬之年輕的詩意的構思和表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在賀敬之早年創(chuàng)作的詩集《鄉(xiāng)村的夜》里,他就描繪過被地主逼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抱著兒子投河自盡成為“水鬼”的五嬸子,還有遭侮辱后變?yōu)樵陲L雨中奔跑的“披頭散發(fā)的女鬼”的夏嫂子等舊中國婦女的形象,以及小敏子、黑鼻子八叔等青壯年農(nóng)民自發(fā)的反抗與斗爭。這些人物的故事都曾閃現(xiàn)在他筆下“喜兒”“楊白勞”“大春”的形象之中。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一直“吹”到了現(xiàn)在,“飄”到了今天!新歌劇《白毛女》成為幾代人共同欣賞和稱贊的革命文藝經(jīng)典。
新歌劇《白毛女》是實踐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的重要成果之一?!吨v話》讓賀敬之升華了對人物命運構成與深遠走向的本質認識。
在延安,每一位文藝工作者都是革命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無一例外。我曾拜訪過《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光未然,聽他講過當時《黃河大合唱》詞曲創(chuàng)作的情形。他說,那時延安正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作為魯藝的老師,冼星海當時除了給學生上課,還和大家一起上山開荒。在生產(chǎn)間歇期間,冼星海才得以在小窯洞里日夜趕寫《黃河大合唱》的曲譜。賀敬之也一樣參加過延安開荒種地、砍樹燒炭等生產(chǎn)勞動。1943年春節(jié)過后,魯藝秧歌隊準備同延安文藝界組成勞軍團,一起去南泥灣慰問。當時359旅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赴延安以南四五十公里的南泥灣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開墾荒地20多萬畝,把個“爛泥灣”變成了米糧川,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經(jīng)濟封鎖,為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供應。賀敬之聽到359旅建設南泥灣的生動事跡后,激情涌動,提筆寫出了《南泥灣》這首歌詞:“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從“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到“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夸贊了這個“鮮花開滿山”的“陜北的好江南”。這首歌經(jīng)馬可譜曲后廣為傳唱。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首傳唱不衰的《翻身道情》,也是《講話》后賀敬之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chuàng)作的。過了許多年,賀敬之在《放聲歌唱》長詩中,仍激動不已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而我的/真正的生命,/就從/這里/開始——/在我親愛的/延河邊,/在這黃土高原的/窯洞里!”
四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賀敬之——這個延安的兒子,這首影響巨大而深遠的《回延安》竟是不經(jīng)意間的即興之作。從賀敬之的詩風上說,他的詩作大多融入了他本人“抒情主體”的站位。這首《回延安》便是依據(jù)他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寫成的。
賀敬之說:“從自然生命來講,是延安的小米飯、魯藝的小米飯養(yǎng)育了我,‘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是我的真實寫照;從政治生命來講,我是在延安入的黨,延安給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魯藝決定了我的一生?!毖影驳倪@段生活,成了詩人賀敬之永生不可磨滅的記憶,他把延安比作自己的“母親”,是最正常、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1956年3月初,賀敬之受邀參加在西安召開的西北五?。▍^(qū))青年造林大會。在一個雪花紛飛的黎明,賀敬之乘機從北京飛到西安,然后轉乘汽車到延安。賀敬之在一篇回憶散文中寫道:“呵,母親延安!分別了十多年的你的兒子,又撲向你的懷抱中來了?!薄拔冶痪o緊地圍在坑上,我的手被左右的許多手拉著……不會醉人的米酒使我剛端起來就像醉了的一樣。永遠的橋兒溝,永遠懷念的延安的親人們,讓我們傾談久別后的一切吧。”
在大會結束后的一個聯(lián)歡會上,賀敬之想用陜北人們熟悉和喜愛的“信天游”的形式唱出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延安的三月天還是挺冷的。在這個冷峻的夜里,他一邊哼唱著一邊寫,一邊激動地流著淚,不知不覺中竟然感冒了,嗓子都失聲了。這首66行的《回延安》寫出來了,可惜的是,第二天他不能上臺給大家朗誦了。在晚會上,由別的表演者用“信天游”民歌那悠揚婉轉的曲調唱出來,一下子感動了全場觀眾,掌聲不絕,叫好聲不絕!很快,廣播電臺、雜志紛紛播發(fā)和刊登轉載這首《回延安》。詩人一晚上的即興之作,成了廣為傳誦、好評如潮的一個新的經(jīng)典?!痘匮影病氛鎿炊鷦拥乇磉_了詩人想要回報母親延安的感情。它是詩人的心路歷程和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印記。
在延安期間,賀敬之和代表們參觀了黨中央當年在延安的各處舊址,在楊家?guī)X山頭上植樹,又探訪了他的母校魯藝所在地橋兒溝的干部和鄉(xiāng)親。連續(xù)十多天,他那顆激動不已的心一直在劇烈地跳動著,他感到了母親懷抱的寬厚和溫暖。這首詩從“回”字落筆,循著詩人感情發(fā)展的線索,由初回延安,到追憶延安、暢談延安、參觀延安、歌頌延安,結尾又落筆于回延安上,構思精巧,渾然天成。全詩突出一個“情”字,無論是重回延安的激動和歡欣,還是對往昔成長的回憶,對團聚場景的描繪,抑或是對延安巨變的贊嘆,對其歷史功績的頌揚,詩人始終把對延安的這種眷念和熱愛之情凝結為對“母親”的深深呼喚:“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fā)我們過黃河”“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這種熾熱而又自然的情感貫穿全詩,既熱烈奔放又真切感人,飽含抒情詩的神韻。
賀敬之說:“我這首詩之所以引起讀者共鳴并流傳下來,只能說是由于寫了我人生經(jīng)歷中對‘母親’——延安、黨、祖國的真情實感,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彼f:“當想到整個延安,想到這個名字標示的偉大歷史內容和輝煌業(yè)績,就不能不永遠為之驕傲。想到作為它隊伍中當年的一名小兵和今天還活著的一名老兵,我不能不感到無比榮幸?!?/p>
1999年9月,賀敬之途經(jīng)沈陽,我們又得以相見。我陪著他參觀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會見了一些詩友。一天下午,我們陪他去看望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曾寫出《開不敗的花朵》的老作家馬加。馬加重病在身,瘦得有些脫相,說話口齒不清,畢竟90歲高齡了呀!臨別時,在那個離客廳幾步遠的樓梯口,馬加突然背誦了敬之的詩句:“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情景令在場的人都感動不已。
賀敬之是我崇敬和愛戴的詩人。他創(chuàng)作的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和文學愛好者。賀敬之是在毛主席的《講話》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向當代中國新詩高峰的。他說:“詩,必須屬于人民,屬于社會主義事業(yè),按照詩的規(guī)律來寫與按照人民的利益來寫的相一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賀敬之總能表達人民的心聲,始終自覺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踐文藝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