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xué)》2022年第4期|胡弦:畫卷錄
打量一張古畫,時間久了,仿佛在經(jīng)歷一件靈異的事。
——題記
1
總有個影子在畫中穿行。
時辰還早,它尚未驚動任何人。
大街上多么熱鬧,店鋪林立,
有人坐轎,有人騎驢,有人在敲腳店的門,
有人在觀看一場交通事故,從別人的
麻煩中,提取日常的樂趣。
但絹料正變黃,街角,正午時分的算命先生,
突然覺察到了黃昏的提前來臨。
運河流淌,纖夫赤膊,駝隊帶著秋風(fēng),
大船前行時,漩渦涌動。筆墨在技法中
有玩味不盡的自我,而在隱蔽處,那影子
像一種無法解釋的誕生。當橋上的人
已是改朝換代的人,運河
在畫面的邊緣,有了更隱蔽的角色和表情。
一切都尚無預(yù)兆,但有人擱下筆只因為
流水不能再往前流了,一出畫面,
就會碰上讓人無法落筆的結(jié)局。
2
我在一個畫家的工作室小坐,
我能體會到畫家創(chuàng)作時的沖動,案子上
筆墨、硯臺的沖動,
以及想成為畫面的紙的沖動。
那些墨,是想成為山水、樓臺、花鳥的墨,
想成為人的墨,成為帶著體溫的細膩肌膚的墨。
紙會窸窣作響,筆卻安靜,
那是攜帶著聲音和表情的筆,給無形之物賦形,
它在俗世里辨認神話,知道怎樣創(chuàng)造神、
皇帝、小人,和不存在的事物。
而當我從生活中歸來,太晚了,
過眼影像,已是畫面的一部分,進入到
勾勒之外,某種被不明意志控制的、
漫長的敘述口吻中。
3
在展館里,我們欣賞著智能科技
對一張古畫的當下處理。
畫中(也就是屏幕中),所有人都會走動。
當初,畫畫的人,想把流動的生活變成
靜止的一刻,潛意識里,
又渴望觀者能還原那流動。
但這樣的動態(tài),只是畫面的次生品。
人在動,在邁步向前,又仿佛
在原地踏步,而大地卻能在人的腳下倒退,
朝畫面外退去。
但沒有誰能真正活過來,
就像沒有誰能真的走出畫面,
此時的聲音只是配音,
如果你聽見一聲鑼響,那鑼聲,
不是傳自畫中,不是畫筆所生。
如果你聽到一聲吆喝,
它必是來自畫面外的喉嚨。
4
總有個影子在畫中穿行,
它穿過熱鬧的街市、城門,直到阡陌。
它有時像消失了,但那熱鬧永存,
掌柜的、快遞小哥、私鹽販子、乞丐、美麗的
婦人和悠閑的老翁,永存。
人聲鼎沸呀,當年代美好,這熱鬧
會自動成為那年代的一部分。
而在另一些歲月,它卻會誘發(fā)痛苦,讓人
眺望未來如回首往昔。
只有喧囂不停,生活,才是對的。
街上的酒樓是對的,酒樓里
沉醉的人是對的。
它的河里有很多船,船上的
艄公、士子、貨物,都是對的。
在這張圖里它是東京,
在那張圖里它是蘇州。
在這張圖里是碼頭,船靠在岸邊,
在那張圖里船在行駛,在炫耀它身上新畫的
鰲頭。
在這張圖之后,我們才知道要做什么,
在那張圖之后,我們才知道
我們從未被生活遺棄。
當我們行走,我們知道自己正走在哪里。
當我們的靈魂像一張酒旗那樣擺動,
我們才知道什么是歡樂的載體,一天
怎樣結(jié)束,新的一天又怎樣開始。
5
望火樓上無人,城墻上無人,
有個人在酒坊里拉弓:正業(yè)太閑,這是個
來這里搞副業(yè)的年輕軍人。
我是個吹毛求疵的讀者,面對一幅畫,
讓我感興趣的,先是畫中人,然后,
則是畫家本人:如果
你把幾十年后的場景提前放進畫里,在
丹青之妙中你藏下不妙,你的
這雙手有何圖?
畫里,是城鄉(xiāng)接合部。接合,一個動詞,之前,
要先有斷裂——能提前
看見斷裂的人有何圖?所以,
在《清明上河圖》之外,必然還有
另一張從未被畫出的圖。就像清明之外,
必然有其他更多的節(jié)氣。
就像兩條船就要在橋下相遇,水太急,桅桿
看上去已經(jīng)來不及放下,有人
正在船上大聲疾呼。
一船好稻米,駛?cè)霕蚨淳蜁灰姟?/p>
那橋洞,仿佛會通往另一張畫,所以,
當桅桿重新豎起,必有另一張沒被畫出的圖。
橋上擠滿了人,搶道,互不相讓。
看客太多,輕盈的橋,忍受著繁華那無法說出
的重。
橋,兩條岸的接合部,接合讓它弓起了脊背。
橋洞,兩塊不同歷史的接合部。
風(fēng)向標高高豎在橋的兩頭,而一陣陣驚呼出
現(xiàn)在
表情和語言的結(jié)合部。
驚呼不是語言,是不自覺、忍不住,其時,
表情在夸張中,像一種怪異的嗅覺。
6
畫成,宋徽宗是第一個收藏者,
“清明上河圖”,他親筆題上這五個字,
鈐上雙龍小印。
北宋滅,長卷流到塞外。但卷中人
仍活在中原,活在東京的喧鬧市聲中。
清明者,節(jié)氣名,亦喻政治清明,
但我獨不知皇帝看畫時的心境。
題簽在畫頭,而有人騎著馬,
正從畫尾出發(fā),他試圖穿過長圖,一直
走到城外的汴河那兒。但每次展卷,
他都仍在畫尾的位置,一張畫仿佛
一代代人無法完成的旅行。
而若順著汴河下行,會看到什么?
東去五百里,經(jīng)一大澤,名梁山泊,
有人正在那里嘯聚。而若南下,
過江淮,大運河的南端,方臘占了杭州。
但這些也許已過去了。
清,為道家語,清凈、清虛之意。
沉淀而得水清,但沉淀
正是河道不斷淤塞的原因。
這個同樣擅畫的皇帝,喜歡著道服,
自號“教主道君皇帝”,在古松下彈琴。
但他更看重的,是聽。所以,
他把這場景畫下來,名之《聽琴圖》。
一曲終了,琴聲
久久不散,以致改變了古絹里
寂靜的結(jié)構(gòu):使那種無法自明的深深寂靜
適合一種更微妙、久遠的聽覺。
7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
曾“游學(xué)于京師,后習(xí)繪事”。
但他沒有出現(xiàn)在畫里——這是張無我的畫。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這里,是否
愿意成為那個人那個人那個人?發(fā)問
會在暗中轉(zhuǎn)為自問,令作者
不知不覺變?yōu)橐粋€不死的觀眾。
角色來到絹上,不是創(chuàng)造,當他們
一一顯現(xiàn),恍如
仍滯留在生活中,仍未曾被筆尖觸及……
也許,這就是那最好的畫法,風(fēng)俗不變,
你也不必動用另外的感情。
風(fēng)俗是一張酒幌子,不是杯中酒。
風(fēng)俗是長卷,不是聲音、空氣,所以,
畫中物事最好沒有投影,人最好生卒年不詳,
潛行于畫面的影子最好不存在,
河里的船真實地蕩漾著,被一種
摒除了象征的幻覺托舉。
8
一個皇帝,身穿道服是輕佻的。
一個臣子,把詩題在皇帝的頭頂是輕佻的。
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闭聬?/p>
是個有遠見而倒霉的政治家。
據(jù)說,徽宗降生前,其父曾夢見李煜入后宮。
可見,那些身為絕世才子的后主們,
即便在死后,仍然是輕佻的。
公元1112年,正月初六,東京汴梁
忽來群鶴,飛鳴于宮殿上空,久久不去,
徽宗圖之,名《瑞鶴圖》。
然幾只白鶴能看護什么?
讓人感興趣的,還有畫面底部的宮殿屋頂,以及
一個皇帝作畫時的專注:毛筆,
沿界尺畫出一根根筆直的線條……
此中有種虔誠,有嚴謹尺度對應(yīng)的
無數(shù)輕羽癡纏的高高晴空。
9
界尺下,出城墻、酒樓、橋梁、舟車。
同樣是這支筆,當它放縱起來,
仿佛脫胎換骨之歌,把搖曳的事物推向解體。
徽宗亦擅狂草,創(chuàng)瘦金體。當畫家們
筆下的線條慢下來,變得凝重,
畫中,已是南渡之人的故國夢。
李唐,北宋末期宮廷畫師。國破時
攜卷軸南逃,過太行山,為山賊所執(zhí)。
中有一賊展看其畫軸,大驚喜,
遂放下屠刀,護其南下至杭州,拜師,一雙
執(zhí)刀的手竟拿起了畫筆。后來,
李唐創(chuàng)“大斧劈”皴,其所畫巖崖,
皆方硬,如同利斧斫得。這個
心藏巨痛的畫師,同時在心底藏下了斧鉞。
其山賊小徒名蕭照,亦成大家,風(fēng)格類李唐,
其后,畫家們的線條才松弛下來,留白
也越來越多,像給
再也無法觸碰的事物留下的位置。
10
末代之詩多林泉之詠,
亂世丹青,山水總是更可愛些。
畫堂畫閣畫舫畫艗,皆為讀心術(shù),
看見鶴,也就看見了那片丟失的天空。
不可視者給山水,不可說者委古人,所以,
采薇的人中無英雄,只有幸存者。
繡眼、錦雞、柳鴉,被畫下時,棲于枝杈,
朝代崩潰了,它們?nèi)宰ノ盏镁o固。
而枝杈交織,如同
早早置于命運之前的亂象,
是藝術(shù)在梳理它,刪繁就簡,直到
從那混亂中誕生了空靈與層次。
顏料中血脈流傳,讓疼痛保持著思考的能力。
南方為重構(gòu),北國已是虛構(gòu)。畫卷
也像鳥翅,遷徙的族群,帶著比家國
更更廣大的疆域在紙上移動。
——這也是影子誕生的原因,它不能、
也不會被畫出:過了很久它才
出現(xiàn)在畫中,看不見,
像不屬于這畫面的事后之物。
11
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說,
賞范寬《溪山行旅圖》,想進去爬山。這個
研究中國畫的美國人,喜歡畫里的幻境。
他熟悉古老的中國技法,清點過宋畫上
貨郎擔里小物品的件數(shù);研究
《骷髏幻戲圖》,對于為何要把
提線小骷髏展示給孩童,不得其解。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有《中國繪畫》,二戰(zhàn)中
他在日本接觸到中國畫,從此不舍。
斯奈德(Gary Snyder)愛禪宗。
龐德(Ezra Pound)在紐約見蝴蝶,遂恍惚,疑
其為莊子。
這也是畫面——總有人從絹里紙里歸來,
他們依然愛我們,并心有不甘。
在他們離開的地方,剩下一張張空畫圖。
更多的畫則已消失了——總有
陌生人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而我們
不知道他們來自何處。
12
一個碼頭,曾是一幅壯麗圖繪(積水潭)。
有很多船,其中一艘占據(jù)了
中間的位置——它因為
意識到自己被如此描繪而有些膨脹,鼓著帆,
想把整個畫面撐滿。
現(xiàn)在,那失意的顏料散落成我們生活中
五顏六色的布藝、鑲貼、招牌……
沒有誰曾看清過碼頭的全貌,
深水,已退落成幾個深潭,結(jié)著厚厚的冰。
有人在破冰,那聲音,
像在敲擊一個陌生、體積龐大并頑強
活下來的物種。
一群冬泳的人,拍打著發(fā)紅的身體,跳下去
攪動水面。原本平靜的水抽搐著,冒著熱氣。
潭邊,僵硬的柳絲、石橋,在水波的
蕩漾中慢慢放松下來。
小街上升起陽光。郵局前,一個鑄鐵兒童
踮起腳尖,想把一封信塞進郵筒。他小小的
身子
微微側(cè)傾,撣直的腰因無法完成
那動作而滯留在
某個早已消失的瞬間。
13
仿佛是本能,水面上的腳印
一直不曾消失。
——正有個影子從那里經(jīng)過,
再次證實了這真實性。
大堤巍峨,船首分開浪花,證明了這真實性。
風(fēng)和日麗,高速路遠去。臺階上,
有被我們拋棄的念頭(仿佛有誰在那里坐過)。
當銀河掛在天上,太陽
仍在一張古畫里運行,照著
一個大碼頭(《運河攬勝圖》,揚州人王素所作)。
在那些大船小舟熙攘街市間,沒有此前
揚州八怪筆下
那種無法擺脫的愁苦。
(影子經(jīng)過它們。它不是它們。但它們終于
對它的經(jīng)過有所感應(yīng)。)
橋跨在河上,梅花開在小巷,深藏民間的
古老卷軸,一旦展開,
又如盛世危言,隨時會跨越書畫的邊界。
一支筆,曾試圖接管我們的生活,
(這與那影子完全不同)。所以,
我們傾向于認為,那些消失、無從追索的畫,正是
被那影子收走的畫。所以那影子
與我們同在,又并非真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