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穿過“百家衣”——《李作家和他的鄉(xiāng)村朋友》創(chuàng)作手記
寫是肯定要寫,就是不知道會寫成什么樣,何況,這一回不是為了寫才來。在單位,年過半百依然被當成后生家,扶貧工作,苦活累活,是個青年就應該上。凡姓老哥調(diào)侃,誰叫你天天曬跑步,不派你派誰。竟有一些歡喜。在單位編了十幾年雜志,看稿看得頭昏眼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單位編了十幾年雜志,看稿看得歲月空轉(zhuǎn),人困馬乏,也該騰籠換鳥,再見生天。
到鄉(xiāng)里開會,會前點名,要高聲喊到!根本不習慣,面紅耳赤,如坐針氈,起身到外面,躲那此起彼伏的“到!”。這是戰(zhàn)時管理,固定的套路是少不了的,比如說喊到,比如說查崗,比如說查駐村日記記了多少篇,等等。心有抵觸但必須遵守(兩年來,查崗沒問題,記日記沒問題,只是這個“到!”一直喊不出口,所以總是在點名之后才到會,好在一周一次,沒有影響工作)。這個離中越邊境七十多公里的小村莊有航線經(jīng)過,夜航的飛機在天上飛,燈光閃爍,安靜而又寂寞,機上肯定時不時有飛來飛去的朋友,想起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說《夜航·人類的大地》,禁不住發(fā)了條朋友圈,從我頭上飛過的朋友你們好嗎?你們屬于夜航,我屬于人類的大地。調(diào)侃的意味很濃,有點不知羞恥。長期以來,都是文藝生的形象,長發(fā),隨性,開口就是術(shù)語。這下好了,一頭肉豬補貼500元,小豬每頭補貼300元,每頭肉牛補貼1000元,A類低保每人每月340元,B類320元,C類280元,考上本科一次性補貼5000元,考上大專每年補貼1500元,還有危房改造、控輟保學、醫(yī)保報銷、改廚改廁等相關(guān)政策,必須牢牢記住。第一次知道國家政策對農(nóng)民這么好。以前農(nóng)民多苦呀。剛駐村一個多月,就寫了一篇小文《初到三合村》:
……我從紙上的世界,來到現(xiàn)實世界,從無聲的斗室,來到喧囂的生活現(xiàn)場,這兩年,我跟大家一起混……這兩年,很多時候,我手上沒有書卷,眼中曾經(jīng)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將被溝壑、田壟、農(nóng)舍、家畜取代,就像手拿遙控器,從都市頻道換到農(nóng)業(yè)頻道……是的,這兩年,我將很少跟人談論語言、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也將很少跟朋友們報菜名般地談論哪個大師厲害,哪個大師一般,至于什么來自戛納、威尼斯、好萊塢最新的影訊以及朋友圈各種關(guān)于左中右的消息,我大概也將無暇顧及。我腦子里最“文藝”的那部分將被打包封存,而另外的一種素質(zhì)(多年前在鄉(xiāng)下工作的經(jīng)驗),將重新被激活,換輛“新車”,重新上路……
確實是這樣,這是一次“野蠻”的修復!
初到三合村,感觸最深的是紀律對人的約束。剛到三合村的第三天,一大早,督查組就進村了,主要是檢查扶貧工作組成員是否住在村里。他們來到工作組的駐地,敲門。不光看人在不在,還要檢查有沒有生活的“痕跡”:看住的地方,有沒有牙膏牙刷香皂洗衣粉,毛巾濕不濕,有沒有拖鞋及換洗的衣服,等等,言語冰冷,公事公辦。以前在城里,各市、縣請我們?nèi)ゲ娠L和講課,一般都有當?shù)氐氖?、縣領(lǐng)導陪同,現(xiàn)在不一樣,現(xiàn)在作為村里的一員,作家的“待遇”徹底歸零。在參加精準脫貧工作之前,我曾經(jīng)在很多個場合表達這樣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在扮演一個作家的角色,入戲太深,不能自拔,失去本我、真我。老天有眼,你不是不喜歡一個人整天扮演“作家”的角色嗎,好,讓我們來一次“野蠻”的糾正。面對板著面孔言語冰冷的督查組人員,你不適應也得適應。這兩年,我所在的村,迎接大大小小的檢查上百次,每一次都讓人心驚肉跳,這是之前所沒有體驗到的。精準脫貧,重在精準,每一項政策必須要落實到每一位貧困人口的頭上,所以就有我們幾百遍、上千遍地進村入戶走訪,所以就有沒完沒了的各類督查檢查。有些督查檢查很有必要,有些則純粹是“鍛煉隊伍”,讓我們這些脫貧工作隊員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這些苦是值得的,我體驗到鄉(xiāng)村治理的千頭萬緒,重要的是,和很多人的生活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之前從未有過,我覺得自己增值了。第一次進村,一位老者,大概覺得村里的低保認定工作不夠公平,一見到我,就扒開自己的衣服,露出身上長長的疤痕,那是一道老舊的傷疤,從前胸一直繞到腰間,這是怎么樣的一個手術(shù),如此曲折。低保的認定,有嚴格的程序和政策法規(guī),領(lǐng)取人必須是喪失勞動能力且家中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老人家中有兒子在外務工,不符合領(lǐng)取條件,之前村里的工作人員已經(jīng)跟他解釋多次,他就是想不通,只要一有干部進村,他就跑過來一通亂罵。聽得懂的普通話和聽不懂的本地話密集朝我傾瀉,我一動不動,直到他罵累了自行離開。我想,他的語言暴力,跟他之前所遭到的不幸比起來,真的是不值一提。這樣的事發(fā)生好幾起,在村里,我看見被螺紋鋼砸凹的頭顱,也看見被機器切掉指頭的手掌,還有身上各種各樣的疤痕。我知道,在鄉(xiāng)間,這些疤痕只是冰山的一角,后來我“遍訪”,才知曉,這個村莊,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殘缺,更多的疤痕,看到的看不到的,它們各有來歷,吸附在主人的身上,成為鄉(xiāng)間的隱痛。
到鄉(xiāng)間的第一個工作,是給貧困戶發(fā)放“獎補”。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羊,政府都有補貼。我去收集佐證材料,所謂的佐證,就是主人舉著寫有自己名字的白紙,和自己家養(yǎng)的豬、牛、羊站在一起,讓我拍照。他們帶著我鉆進他們的牛欄、豬圈,昏暗的光線下,舉著寫有他們名字的A4打印紙,跟他們的豬、牛、羊,來一張“全家福”。這樣的合影太特殊了,拍這樣的照片說實話我有些難過,我想這會不會傷害到他們?但是沒有辦法,每一頭豬、每一頭牛得到的補貼都是真金白銀,國家下那么大的力氣解決貧困問題,為了防止造假、冒領(lǐng),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我鉆牛欄鉆豬圈還是覺得很有成就。與此相同的,還有去拍貧困戶家的存折,查驗各種獎補是不是已經(jīng)打到賬上。我的電腦里,現(xiàn)在還藏有兩百多張貧困戶家的存折的照片,每戶人家的收入、支出,都在上面,幾乎每一張存折上面,余額都很卑微。有十塊錢,兩塊錢吃飯,八塊錢建房,幾乎是整個村莊的信條。于是我看到,堅固的房子裝下簡樸得不能再簡樸的生活,每次入戶,熱情的他們都招呼我:喝碗粥吧。我了解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附近的幾個村莊,每天早上,都有接村民到縣城獻血的車輛,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賣血成了當時很多人家的生活來源之一,后來生活慢慢變好,賣血的習慣卻保留到現(xiàn)在,只不過是從賣血變成賣血清,每次賣血清有四百元的收入。我進村,經(jīng)常找不到人,知情人告訴我,他(她)去縣城辦事了。去縣城辦事,幾乎就是去賣血清的代名詞。之后我再去,就看到賣血清的人肘關(guān)節(jié)綁著紗布。世事已經(jīng)變好,人們卻保留困境時的習慣,只是為了這四百元嗎?還是為了預防世事變壞?如果世事變壞,最先殃及的就是他們,所以關(guān)于中美貿(mào)易摩擦的新聞鋪天蓋地,山雨欲來的那段日子,我最擔心最害怕的是一夜之間,村里那些在外面打工的人都涌回來,還好,這樣的情況沒有發(fā)生,村莊安靜,一如往昔。
和扶貧工作隊隊員去新茗屯入戶,第一次在狹窄的屯道上開車,窗外是深淵,這樣的路況,一有閃失,就是大事。死死把住方向盤,死死盯著前路,心頭狂跳。等到車過險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八角林茂盛挺拔,漫山遍野。搖下車窗,奇香撲鼻,簡直香料王國。停車,去鉆八角林,一下子就陶醉在八角林里。第一次知道八角樹一年結(jié)兩次果實,夏天一次,冬天一次,生八角收購價豐年時一斤兩三元,小年一斤五六元。新茗屯的村民從民國開始種植八角,賣八角百年來一直是屯里面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村支部委員阿鐵家住新茗屯,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高考時考上廣西民族學院預科班,收到錄取通知書時,他想到家里有八角林,收入不愁,這書不讀也罷,于是在家務農(nóng),后來當上村干。八角林里,阿鐵站在我的身邊,他給我普及關(guān)于八角的知識。八角這樣的經(jīng)濟作物,跟其他經(jīng)濟作物不一樣,其他經(jīng)濟作物,比如龍眼、柑橘,可以通過人工的方法,使果樹變矮,結(jié)下的果實容易采摘,八角樹不一樣,八角樹拒絕人工改造,科技人員一直在研究,八角樹怎么樣才像其他果樹那樣矮實墩壯,一直都沒有成功。新茗屯的八角樹百年來就是那樣的筆直、高聳,這樣一來,阿鐵說,每年摘八角的季節(jié),都有人從樹上掉下來,斷手斷腳,去年是十個,今年是八個,阿鐵妻子就是其中一個,現(xiàn)在還躺在床上。我正陶醉在八角林的奇香里,聽到阿鐵這么說,再看筆直高聳的八角樹,怎么看怎么像懸崖峭壁。阿鐵看我驚訝的表情,說,跌下樹來的事太正常了,做什么樣的事情都會有危險,走路都還有危險呢。說到走路,阿鐵還給我講了忠濤的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20歲的忠濤走路,上坡的時候腳一滑,摔在地上,腿就斷了,然后去醫(yī)院上鋼板,鋼板一上就上到現(xiàn)在,也不去醫(yī)院取出來,現(xiàn)在股骨壞死,一個人就這樣廢了。這樣的情節(jié)帶給我的震動不亞于讀一本自己喜歡的經(jīng)典。下鄉(xiāng)之后,雖然沒時間去想想自己的創(chuàng)作,但我隱約覺得,我自己現(xiàn)在就活在鄉(xiāng)村真實的情節(jié)里面,而這些情節(jié)蘊含經(jīng)典。
在鄉(xiāng)間,這兩年是穿“百家衣”的兩年。所謂的“百家衣”,就是“遍訪”的時候,每家每戶家庭的狀況,碎片一樣地呈現(xiàn),這些碎片,可以看作不同質(zhì)地、不同顏色的“布料”,正是這些“布料”,縫合成一件巨大的關(guān)于鄉(xiāng)間的“衣裳”,當然,這件“衣裳”,尚存人的體溫。此時,寫這篇文章,我打開當時記下的筆記本,還能看到這件衣裳的一小塊“布料”:
2018年3月27日,趙忠實家,女兒在廣西中醫(yī)學院護理專業(yè)讀大三,兒子15歲,不愿意上學,多次動員未果。夫婦倆在家,去年政府發(fā)一頭黑母豬,五天就死了,后來自己買一頭母豬,前天生了12個豬崽,死了兩個?,F(xiàn)在家中有10頭肉豬,每頭100斤,政府準備補貼每頭300元,已經(jīng)來拍過照了。每包飼料118元,四天用一包;精料每包224元,每包用12天,買玉米喂豬,每斤1元,十天前買了四袋,每袋120斤,現(xiàn)在還剩兩袋,還買米糠,每斤八毛,每袋100斤,春節(jié)到現(xiàn)在用了七包米糠。有牛三頭,去年補貼2400元,發(fā)了1800,還有600沒到賬。種有速生桉1000株,三年了,有一層樓那么高。種玉米,自己只有一畝地,因村里很多丟荒的地,多少畝不知道,反正下了24斤玉米種,種子每斤20元,水稻也是這樣,用了三斤種子,每斤36塊錢。買尿素兩包,每包125元,復合肥3包,每包80元。母親89歲,有殘疾證,視力四級殘疾。去年12月份打工收入1000元,今年1至3月份沒去打工。養(yǎng)老補貼100元,低保補貼925元,高齡補貼90元,殘疾護理補貼50元,養(yǎng)老保險100元……
后來寫作短篇小說《喜悅》,我原封不動地把它“縫”到小說里。
前面說寫是肯定要寫,但是不知道會寫成什么樣子,兩年后,我打開電腦,此時春雨正濃,那件“百家衣”穿過迷蒙的春雨,旗幟一樣在眼前飄揚。這是寫《喜悅》的時候,從這個時候起,我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寫了。
《李作家和他的鄉(xiāng)村朋友》中五篇關(guān)于脫貧的小說,《八度屯》《獻給建民的詩》《家事》《喜悅》《捕蜂人小記》,最早寫的是《喜悅》。那是2020年春節(jié),鄉(xiāng)里要求初四到崗,初三晚上,接到鄉(xiāng)里電話,因為疫情防控,外地的脫貧工作隊員居家等待安排。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第一次有了喘氣的機會。這是兩年來第一次有一段屬于自己的長長的時間(2018、2019年全年取消公休,所有節(jié)假日打?qū)φ坌?,遇到檢查不休)。年初五,我打開電腦,首先發(fā)了一條朋友圈,引用格羅斯曼的話:
如果我不寫這些人物,這些故事,我會痛苦得多,也許還會反常得多。寫作讓我得以探求自己在生活中不可能探索的處境……不憚接觸他人的極端狀況,對他人的內(nèi)心生活感興趣,尤其是在備受壓抑的地方。我總質(zhì)疑自己觀察到的情形。不論何時,我總能看到裂縫——甚至在我有那種經(jīng)歷之前就是這樣。這是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我不能說,這種方式是我有意選擇的,但我愉快地投入這種方式之中……在我看來,一切平靜安穩(wěn),都像幻覺。
之后,才有小說的開頭“雨水把路都泡爛了……”這篇小說,以村里豬瘟流行,肉價瘋漲為背景。我2018年3月到村里的時候,村里的肉價一斤不到10元,但是2019年以后,豬瘟大流行,整屯整屯的豬死掉,肉價漲至每斤20元。我記得那段時間村里的工作,主要是宣傳如何科學掩埋死豬,不讓村民偷偷摸摸胡亂一扔了事。那段時間,村里的水塘,經(jīng)常浮著裝有死豬的編織袋。防止村民偷偷扔死豬,就成了村里一項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艱難的程度不亞于脫貧攻堅,管得了白天,管不了晚上,管得住池塘,管不了巖洞。很長的一段時間,車過常屯,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即使緊閉車窗也擋不住那臭味。常屯是村里規(guī)模養(yǎng)豬最多的屯,也是這次豬瘟損失最嚴重的屯。常屯附近有一個巖洞,很多死豬被扔在洞里。豬瘟流行的日子,除了忍受病死豬的臭味,人們的生活好像也沒受多大的影響。確實是這樣,除了規(guī)模養(yǎng)殖戶遭到大的損失,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沒有受到影響,因為養(yǎng)豬已不是村民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以村人簡樸的生活,豬肉漲價也就是多吃一點或者少吃一點的事情,而且大家都堅信豬瘟流行的日子很快就會過去。受影響的只是紅白喜事餐桌上的排場。這就有了小說里忠原和女兒勝男、女婿楊永關(guān)于請不請客的討論;也就有了扶貧干部李作家這個“外人”在鄉(xiāng)村的場域,感受到城與鄉(xiāng)密不可分的部分和撕裂的部分——他總是很清醒,不光身體在場,情感和思想也在場,他得為他們申辯。在小說里,在看到來村里演出的劇團雖然以貧困戶為原型,但是為了某種效果的需要,極盡挖苦搞笑之能事的情節(jié)之后,李作家有一番感慨:
他覺得他和偉健是兩路人,甚至可以說他和偉健不是同類。當初他跟偉健聊趙忠原的故事的時候,特別說到他頭上的疤痕,凹下去的螺紋鋼的痕跡,風大的時候,頭上就響起口哨的聲音。偉健怎么就不記得呢,大概他的興奮點不在這上面,他真的很能化“腐朽”為“神奇”。舞臺上,趙忠原那頂拿來遮傷疤的假發(fā)被偉健用夸張的肢體動作,套在油得發(fā)亮的光頭上面,滿場的人爆發(fā)出驚天動地的笑聲,李作家覺得非常的難過。演出結(jié)束,偉健興沖沖地問李作家,怎么樣?效果不錯吧。李作家強壓心中的不滿,說不錯,你聽那滿場的笑聲。他很想跟他說,要理解一條生命,你必須要吞下整個世界。但是,對于偉健,對于很多人,這也許苛刻了一點。李作家覺得自己沒有同道。沒有。
這就是關(guān)于《喜悅》的創(chuàng)作?!断矏偂分?,就是《家事》。2020年5月份回到原單位上班,開始創(chuàng)作《家事》。小說源自村里的一樁離婚事件。之前在村里,到小說主人公原型紅家入戶,紅拿出一張離婚協(xié)議書,講他們一家的事情:兒媳婦是貴州三都人,是個孤兒,從小被人收養(yǎng),19歲到廣東打工,跟紅的兒子丁認識,未婚先孕,不知為什么,兒媳婦沒有戶口,一直都沒有辦理身份證,這樣就影響到領(lǐng)結(jié)婚證。紅帶著丁和兒媳到貴州,花了幾乎全部積蓄,找人辦了身份證,然后回到本地民政局辦理結(jié)婚登記手續(xù)。孫女涵生下來不久,紅發(fā)現(xiàn)兒媳跟同租在一棟樓里的另一個男人好上了。當時紅跟兒子兒媳一起在廣東打工,紅在小區(qū)做清潔員,她發(fā)現(xiàn)兒媳有了相好,就把她和孫女帶回村里,因為著急,自己也得了甲亢。以為離開廣東后就能讓兒媳和相好斷了來往,但是并不能。沒辦法,最后兒子和兒媳離婚。三歲的孫女涵在屯里,只要見一個女人,就跑上去叫媽媽。
這也是“百家衣”上醒目的一塊,幾乎不用虛構(gòu)就自然呈現(xiàn)。寫了這么多年,以前自己跟自己筆下的人物,總覺得隔了一層,隔的這一層到底是什么?也許就是情感。在我眼前講家中事的紅,是村里最后脫貧的貧困人員,在鄉(xiāng)里,一遇到電信商搞促銷,她就去換手機號碼,我的手機到現(xiàn)在還存有她所有的號碼,紅一、紅二、紅三、紅四。紅的生活,因為國家戰(zhàn)略,跟我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這對一個寫小說的人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得的看生活、看眾生的機會。后來紅的醫(yī)保報銷、慢病卡辦理、孫女涵的疝氣治療,我和工作隊隊員都去幫忙,在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中,我體會到了一個扶貧工作隊員的價值,也體會到一個寫作者的“獲得感”。記得很多年前,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師在一個創(chuàng)作會議上針對我的創(chuàng)作,說李約熱寫村莊,寫虛了。這么多年過去,正是因為這一次鄉(xiāng)間的經(jīng)歷,我寫了《李作家和他的鄉(xiāng)村朋友》這樣的小說,算不算作一次“野蠻”的糾正呢?
《八度屯》的核心故事是一起藥酒中毒事件,這個真實的事件發(fā)生在2007年7月12日,當時村里十幾個人聚餐,因為喝了毒酒,全部中毒,其中一位不治身亡。其他的人全部送去縣醫(yī)院治療。需要輸血,村里很多人都趕去獻血。當時整個縣醫(yī)院被村里的人擠滿了。這是我到村之后聽到的最驚心動魄的故事。這樣的公共事件,最能看出一個村莊的氣質(zhì)。在這篇小說里,糅合了我看到的和聽到的幾起事件,包括村民因為環(huán)保問題到縣里堵住縣府大門;因為土地糾紛跟鄰村村民發(fā)生沖突;等等。環(huán)保問題是個老問題,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屯是鉛鋅礦開采區(qū),有幾千人在常屯駐扎,銀行、電影院、餐館,人來人往,比縣城還熱鬧。新世紀之后,禁止采礦,人聲銷匿,問題就顯現(xiàn)出來了,村里很多人的手關(guān)節(jié)、腿關(guān)節(jié)疼痛粗大,就像小說里描寫的那樣,他們組織起來到縣里鬧,還寫信給媒體,經(jīng)過媒體的報道,高層還做了批示。后來政府撥了七千萬在常屯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所有的耕地不再耕種,常屯每人每月發(fā)三十斤大米,但是村民并不滿意……在這個屯開展工作,要難很多,工作組派了一個能跟群眾打成一片的隊員老梁負責常屯的日常事務,我經(jīng)常跟他一起,走東家進西家,喝了不少酒。在小說里,李作家?guī)缀踉谝粋€廢墟上,完成和村民情感的對接,寫的就是這一段經(jīng)歷。
《獻給建民的詩》和《捕蜂人小記》的寫作同樣也是如此。我最早的構(gòu)想,就是整本小說,全是用《獻給建民的詩》里口述實錄的方法來完成,后來覺得過于瑣碎,而且鄉(xiāng)村朋友雖然各家有各家的情況,但是大同小異,容易就寫疲了。村里有三個同名同姓的建民,三個建民的故事合成一個,就變成了《獻給建民的詩》?!恫斗淙诵∮洝吩椭械姆蚱抟步?jīng)歷了結(jié)婚、離婚、再結(jié)婚的情節(jié),而且我在他們家,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被他們家的狗咬了。2018年11月13日,我去他家入戶,進到他們家的院子,剛剛喊主人的名字,他家的母狗就沖出來,在我的右腿咬了一口。之前我也曾到他家,他家的母狗很溫順,這次是因為剛剛生狗崽,所以特別的敏感、暴躁。我急忙趕到鄉(xiāng)醫(yī)院打狂犬疫苗,正好那段時間假疫苗的事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提心吊膽好一陣子。這是題外話。
我過去對文學的理解,興奮點只停留在是否描摹了一種現(xiàn)實,即所謂的真相上面,很少去考慮作為一個寫作者,自己真實的情感是否已經(jīng)在人物身上傾注。沒有去想當我們描摹一場盛大的現(xiàn)實之后,是否考慮自己和盛大的現(xiàn)實之間,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關(guān)系。是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guān)系?很多情況下,我們筆下的現(xiàn)實,好像是別人的現(xiàn)實,跟寫作者自己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所以我覺得,在寫作的時候,要多問一問自己,是否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是否動了真感情。
這一次,因為我首先看見一群可愛的人,然后又努力把他們變成筆下的人物。這一次,我覺得我是在跟他們同悲喜,共進退。我每次進到村里,都有一群老人坐在村口,他們手中握著竹子拐杖,沉默著。隨著入戶次數(shù)增多,當我再見到這些老人,我都能準確說出與他們有關(guān)的故事。
通過這次寫作,我想我重新獲得了某種啟發(fā):很多前輩作家為時代所感召,投入時代洪流,到民間去,到生活中去,接受時代和生活的洗禮,這樣的“法寶”,我覺得依然很靈。說實話,如果沒有這次經(jīng)歷,我對前輩作家屢試不爽的經(jīng)驗不會有太多的感覺,會覺得那是一種博物館館藏般的存在。小說《八度屯》里,李作家要去扶貧點,一開始,領(lǐng)導跟他說到柳青,他馬上跟柳青撇清關(guān)系:
他跟李作家說柳青,李作家沒有心動,他就是跟李作家說曹雪芹,李作家也不會心動,因為啊,如果李作家真沖著這個下鄉(xiāng),那他很快就會多兩個外號,一個是李柳青,一個是李雪芹。誰愿意有這樣的外號呀。雖然這兩位先生都是偉大的作家。
我想很多年輕一點的作家都有這樣的心態(tài)吧。在岜度屯,以民告訴我,他和老婆多年未生育,遍訪各地名醫(yī),花了很多錢,在絕望之余,到佛山打工,一個佛山的醫(yī)生,幾乎免費就治好了他的病,一年后兒子出生。他跟我說這件事時興高采烈,好像撿到了天大的便宜,瞬間就打動了我。我真的替他們夫妻感到高興。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這種樸素的情感,在人與人之間對接,原來就是這么簡單。我舉這樣的例子,是想說,我們心中的那些悲憫,內(nèi)心所向往的光明,所追求的自由、公正、平等,是不是只有在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時候,只有在跟他們的生活迎面相撞的時候,才迸發(fā)出真正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