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人類美好家園
內(nèi)容摘要:
王彬先生的散文集《三峽書簡》,通過寫植物、動物、人物,完成了“相”的架構:左邊的木是植物的,右邊的目是動物的,合為相,人的本相不一樣,那么本性也就不一樣。作者從寫綠植及動物逐漸過渡到寫人,抒發(fā)了他潛隱在心靈深處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情感和對生命的最為獨特的理解。
孔鳴
人到中年,越來越相信宿命的東西,仿佛冥冥中一切皆有機緣和定數(shù)。比如王彬先生的這本《三峽書簡》,朋友贈予我時說此書很好,讀后應有不小收獲。說來慚愧,我是寫小說的,所以讀小說多一些,雖然偶爾也寫寫詩歌?!度龒{書簡》是我迄今完整讀完的第二本散文書籍。說實話,閱讀進度有些遲緩,皆因作者學識淵博,引古證今,從中可窺他的閱讀儲備豐厚驚人。單從文本單篇解讀,給我感覺更像隨筆,記述作者所見所思,真是“散”的很,刷新了我對經(jīng)典散文的閱讀經(jīng)驗,但是當你沉浸其中,便會驚異發(fā)現(xiàn),這里蘊藏著神秘的東方文化迷人景觀。作者在布大局,寫大散文。從寫作技術操作層面來看,文本內(nèi)容鋪排頗具匠心,這是作者審美自覺使然,還是歪打正著,尚未可知,因為國內(nèi)“相”學之說無人涉獵,正因為此,我才敢斗膽談談自己的感想。真是心有靈犀,剛想好題目,得知魯迅文學院要為王彬先生的散文組織一次研討會,我很高興,從而有機會談談我對《三峽書簡》的感受。
木
百度百科:木,漢語一級通用規(guī)范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樹木,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木”的本義即樹木,后引申指木頭、木料以及一切木制器具,又特指棺材。木質(zhì)堅韌結實,故“木”有淳樸忠厚之義。其次,“木”字還有呆笨的意向;也指感覺不靈敏,失去知覺;麻木。
眾所周知,木是植物,不具備主動攻擊傷害性,相對來說是安全的。植物分陽性植物和陰性植物,也有中性植物。在這里,與具有主動攻擊傷害性的動物相比,植物是陰性的。
在《我對一種樹的認知過程》中,寫到一種葉子像是縮小的小提琴一樣的奇特的樹——枸樹。從作者驚喜的心態(tài)來看,他對生活的熱愛是摯誠的,也令我這個漂在都市已久業(yè)已麻鈍的人不由為之心下一動。正是因這開篇之作,正是因這枸樹,生出了讀完全書的情感。2020年的某個夏日,我從外面回來,突然發(fā)現(xiàn)樓下一個被人遺棄的花盆里一片綠意蔥蔥,走近一看,是兩棵葉子像小提琴一樣的樹。這兩棵樹肩并肩挨著,約有20厘米高,翠綠的葉子,在微風里抖動,好像在對我說,帶我走吧!這是什么樹?我用手機拍照識別,是枸樹。小區(qū)里綠化樹正是枸樹,風把她們的種子吹進了花盆里。后來這兩棵小枸樹被我搬進了家里的陽臺上,每天澆水,長勢甚是喜人。更讓我驚喜的是,在冬天,落葉后的枸樹竟然又冒出新芽長出了新葉。后來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這兩棵小枸樹,以頑強的生命力往上伸展枝葉,每天都給我?guī)硇缕婷篮玫男那椤?。。。?!?/p>
王彬先生筆下的綠植,還有欒樹、白蠟樹、椿樹、槐樹、柳樹等。他為什么寫這些樹呢?這些都是北京城的綠化樹,有什么好寫的呢?這是我最初的閱讀想法。后來,當我讀完《宙斯的禮物》《次第花開》《北京的野菜》《飄散雪一樣顏色花朵的蘆葦》時,恍然大悟,人家是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北京是他的家,這里的一草一木,皆為他所熟知,那怕時代變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與他氣息相通的綠植已扎根于地脈成為他生命成長記憶的地理坐標,這是終生割舍不掉的,更是一個家園守望者的情懷所在。
然而作者的視野并不僅僅限于北京。《冬天的樹木》寫到了湖北黃岡的柏樹與竹子,寫到了四川峨眉的柳杉和水杉;《城市味道及其它》寫到了鄭州的梧桐、石林峽的崖柏;《淮安名物》寫到了淮安有一種學名叫蒲菜的抗金菜;《三峽書簡》篇里更是寫到從武漢到宜昌旅途所見的各種樹;《薊》中則寫到在法國巴黎見到了北京的薊。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我感到疑惑的是《雪原茫茫》竟然寫的是油田磕頭機!磕頭機是鋼鐵制造,冰冷堅硬,既非植物,更非動物,系絕無生命體征的工業(yè)產(chǎn)物,收入此書,這是多么的格格不入!然而當我讀完全書,方才頓悟此文的重要作用。
《記憶中的沙礫》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其中一段敘述令我久久感動,并對劉紹棠肅然起敬:
紹棠先生那時住在光明胡同的一座小院里。不是四合院,而是三合院,有南房,東西廂房,在本該是北房的地方上生長著一株棗樹,……如果把棗樹伐掉,在那里蓋房,也就是北房,紹棠先生不僅可以住北房,而且三合院還可以升格為四合院了。
紹棠先生說,有熟人給他出主意,砍樹是違法的,如果這株樹自己死掉了,自然不算是違法,可以心安理得在那里建房??墒?,那株棗樹遠沒有死亡的跡象,讓它速死的辦法是把樹干鉆一個洞,把花椒撒進去,棗樹便會枯萎。但是紹棠先生不取,他覺得很好笑,棗樹好好地生長在那里,為什么要費盡心機造成它的死亡呢?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運命走向所蘊含的生命秘碼,與“木”有著怎樣的親密關系?平常人家養(yǎng)花種草,視陽臺為寶地,頂多打造一座花園,或者承包下一座大山,而作者的胸懷格局何其博大,所以說《三峽書簡》真的不可被低估。
形散神不散,厚積薄發(fā),這些老生常談的詞用在王彬先生的散文寫作上,應該不算過分吧?
目
百度百科:目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邊輪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本義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動詞。由眼睛又引申為孔眼。目也指從大項分出來的小項,或按順序開列的目錄、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稱。
目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05。用目作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視覺器官有關,如:眼、睛、瞳、盲;一類與視覺有關,如:看、盯、睹、瞥、瞻、矚。
凡帶眼睛的大都是動物,并且具有攻擊傷害性。在這里,與不具有主動攻擊傷害性的植物相比,動物是陽性的。
作者寫完一組植物,又開始寫動物了。開篇是《帶囚籠的歌者》,寫一只北京的秋蟲蟈蟈。蟈蟈可是北京大爺或頑主們的愛寵。因為這只蟈蟈放聲高歌,使得作者簡陋的居室也生動明亮起來,可見作者對它是多么的寵愛。更讓人眼亮的是,這只蟈蟈能帶著房子搬家,讀來充滿了情趣。對于蟈蟈的思考,來自作者對《圣經(jīng)》在“有關食物的條例”記載的引述,求證出蟈蟈不在上帝的食譜之中,這多么令人感到欣慰,偏愛之心甚是昭然,真想“用小拳拳捶你小胸胸”。歌聲是關不住的,在作者眼里,沒有蟈蟈歌聲的北京,還是北京嗎?
再說說杜鵑。有個詞是“鵲巢鳩占”,也可以說成“鳩占鵲巢”。這里的鳩不是斑鳩,而是指俗稱布谷鳥的一種杜鵑,古稱鸤鳩。這種鳥把卵下在別的鳥窩里,由別的鳥替它孵卵喂養(yǎng)后代。這種鳥的后代也非常狠毒,一出殼就把別的幼鳥或鳥蛋拱出窩內(nèi)。也有文人用“杜鵑啼血”來表達情思。作者對杜鵑的評述是一種復雜而有意味的鳥,從中透出作者溫和的本性。作者喜歡樹,與樹有緣分,所以他喜歡寫樹,鳥兒也喜歡樹,在樹上搭窩歡跳,所以樹與鳥兒是有緣分的,那么作者與鳥兒的緣分也就有了,這就是“緣分鏈”。
《小麻雀啁啾》寫一只落單的小麻雀找媽媽,你聽,閉上眼睛靜心聽,一只小麻雀在哪里啾啾、啾啾。。。。。。聽久了,一種孤獨、無助、可憐、凄涼感就生出來了。在這個俗世里,更多人的生活像麻雀一樣,飛不高也飛不遠,就圍繞著家門口附近覓食生存,碌碌無為,卻也知足,就這么活著,一代一代繁衍著。
《烏鴉》和《銀鵲山莊》里,傳遞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意象解讀,在這里,還是以東方文化定位為準,而作者也表達出了對烏鴉的溫情,這也是本性使然。
在《大地的呼吸》和《佛陀的猴子》里,作者終于寫到了麋鹿和猴子。麋鹿也叫四不像,不會上樹,是素食主義者;猴子也是素食主義者,但會上樹。當然,也有不會上樹的食肉動物,也是離不開綠植的。由麋鹿我想到了龍、麒麟和鳳凰。既然有臉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驢的麋鹿真實存在,那么龍、麒麟、鳳凰也一定真實存在,至少真實存在過。就像一只猴子的出現(xiàn),誕生了孫悟空,并最終修成了斗戰(zhàn)勝佛,這說明一個道理:一切皆有可能。麋鹿和猴子出現(xiàn)在該文本的意義,給我?guī)砹四蟮捏@喜,我甚至想,作者將來還會寫出更多的動物。
相
百度百科:相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眼觀察樹木,本義是查看,即觀察形狀,加以判斷。相又引申為占視,即根據(jù)事物外貌、外形和情狀來占卜禍福。又引申作名詞用,指所觀察的情狀、形貌,又指起輔助作用的人。以上讀xiàng。相又讀作xiāng,表示親自視察。另外,相還作副詞用,表示動作交互或單方面的加于對方。
《三峽書簡》后面收入的作品除了北方幾個地方,視野全都在南方。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至此,作者已完成了“相”的架構:左邊的木是植物的,右邊的目是動物的,合為相。
關于“相”的解析,實在繁多復雜,最好簡單去理解,越簡單越好,用眼看樹木,看進木頭里,入木三分,這樣才看得透看得深看得準,這是用右邊的目去看左邊的木。
植物的木是陰性,動物的目是陽性;植物的木是屬性,動物的目是本性;植物的木是屬相,動物的目是本相。
在東方文化語境下人的屬相當中,十二個動物代表十二種屬相,動物何止千千萬啊,這準確嗎?況且這僅僅是屬相。那么人的本相在哪里?怎么去看人的本相?這很簡單,去看右邊的目就行了??匆粋€人的眼晴,就能看出這人的本性,看出這人的本相。從《銀官橋》到《留余堂》,作者從寫綠植及動物逐漸過渡到寫人。寫人便是寫相,寫人的本相,而不是寫人的屬相。
《范文清》《顧太清》是直接用人物命名的,《舒群先生在本溪》也是人物姓名命題?!队洃浿械纳车[》寫劉紹棠?!豆蕡@的女人與花朵》寫的是魯迅。在這里,我想為大家簡單解析一下魯迅的本相。
魯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屬相是蛇(小龍)。無論是屬蛇還是屬龍,都不看出他的本性。本性是由本相決定的。魯迅的本相是牛,更準確地說,是斗牛。斗牛,在神話傳說中是一種虬螭,而虬螭又是傳說中的虬龍與螭龍。據(jù)《宸垣識略》載:“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zhèn)物,這倒與魯迅的屬相蛇(小龍)有點緣分,但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能牽強附會。斗牛就是西班牙斗牛場的那種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這是魯迅最為真實的本性寫照。魯迅的性情就是牛的性情,他的本相是斗牛,好斗是他的本性,并且對于敵人一個都不原諒,這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
在上一節(jié)“目”中,有這么一段文字表述:“在這個俗世里,更多人的生活像麻雀一樣,飛不高也飛不遠,就圍繞著家門口附近覓食生存,碌碌無為,卻也知足,就這么活著,一代一代繁衍著?!逼鋵嵾@是說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本相是麻雀。
世上動物何止千千萬,人的本相也有千千萬,每個人的本相不一樣,那么本性也就不一樣。
人雖是萬物之靈,但從“根”上卻與花草樹木、象獅虎豹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俗云:“人物一理”;莊子亦云:“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氣以息相吹也”。但不幸的是,人類步出森林成為萬物之靈后,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地的主宰者。原始森林的任意砍伐,野生動物的亂捕濫殺,甚至人與人之間也爾虞我詐,互相殘殺,……這是否意味著人類社會文明的推進帶來了人性的喪失呢?
君不見新冠病毒肆虐時,當人類失去中心地位蝸居家中時,綠植和動物們便迅速上位獲得成長的自由,煥發(fā)出蓬勃生機。因此,呼喚人性的回歸,“恢復人對大地萬物的依戀情感,也就是恢復人與自身生命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陳思和)。
王彬先生通過《三峽書簡》的“相”學架構,守望人類美好家園,抒發(fā)了他潛隱在心靈深處的那份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情感和對生命的最為獨特的理解。
孔鳴,山東新泰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寫小說,偶爾寫評論、散文和詩歌。曾獲省級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長篇小說《沙》及中短篇小說集《懷抱玉》。1994年入讀北師大作家班。現(xiàn)居北京,任《武魂》雜志及《娛樂體育?新老年》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