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散文之于當下的示范意義
內(nèi)容提要:
王彬的散文,對中國當下的散文具有示范意義。一是他的散文語言,深得中國傳統(tǒng)敘事語言的精髓,簡約而唯美,浸潤而精妙,讀之給人以無比愉悅的閱讀體驗;二是他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屬性,無論是書寫的對象,還是書寫的過程,都能看出他知識積累的豐厚。寫古代的遺存,他追根溯源,既有獨到之見,又剖析通透;寫現(xiàn)代的風物,他大量引用典籍,信手拈來;三是他的散文,具有濃郁的人文情懷,他關(guān)注生命,關(guān)注普通人的處境,為弱者發(fā)聲,為被污染的土地吶喊,顯示出一個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
安黎
王彬的散文,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采和別樣的味道,具有常人無法企及的高端性,以不是教科書卻勝似教科書的特質(zhì),在給當下鋪天蓋地而又良莠不齊的散文寫作,做著無聲的示范。
有著撥云見日的思想光亮,有著叩擊心弦的人道情懷,有著一塵不染的純粹,有著蕩盡污泥濁水的潔凈,有著極盡醇厚綿香的雋永,有著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的旁征博引, 有著發(fā)乎于心動之以情的真摯——于是王彬的散文,在荒草般的散文世界里,顯得格外地木秀于林。
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言在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中,擔當著最具前置性的使命。文學作品能否恒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可謂成亦語言,敗亦語言。漢語的語言,自白話文運動以來,經(jīng)歷了數(shù)度折騰與蹂躪,尤其是經(jīng)過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重塑,既滿目瘡痍,又偏離航線,即使有識之士圖謀回歸,也難以尋覓到來去的航路。屠夫剁肉般的粗暴文字,莽夫狂呼亂叫般的非理性表達,深刻地影響著當世文學的外在形象和內(nèi)在氣質(zhì)。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之下,反觀王彬的散文,就尤其難能可貴。王彬的散文語言,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優(yōu)雅與儒雅。優(yōu)雅是其散文的儀態(tài),儒雅是其散文的氣度。這種從里到外的高貴,讓多少洋洋灑灑而又粗制濫造的篇章黯然失色。無論是寫樹,還是寫花,抑或是寫人、寫鳥、寫風物,他的語言都一以貫之地無比考究。敘述節(jié)奏,屬于牛牧山坡式的,深得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精髓和韻致,是古箏而非大提琴,貌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深藏玄機。
毫無疑問,王彬先生為飽學之士,這一點,除了他敘述中隨處可遇的引用可以佐證外,其文字間緩緩流蕩的氣韻,也是最為有力的證據(jù)之一。沒有相當?shù)膶W養(yǎng),即使有志于致力散文的精妙與雅致,卻也難以寫出像他那樣晶瑩若珠玉、婀娜若拂柳、靜謐若石臥、璀璨若云霞的文字來。他的文字猶如高超的工匠鏤花,無雕琢的痕跡,卻隱伏著相當?shù)臋C巧和睿智,比如他寫欒樹,仿佛簡筆畫一般,寥寥幾筆,不但繪出其形,而且勾出其神,使原本靜止不動的樹,立刻就栩栩如生:“花是黃色的,比槐花略微大些。不是的,是它的果實,三角形狀的小燈籠,仿佛漂亮女孩子用尖嫩的手指做的手工……”寫到麻雀,他別出心裁,妙語連珠:“小麻雀歡快地吃著,拍動小小的翅膀,極力要站起來,腳是黃褐色的,仿佛穿著兩只大大的草鞋……”他寫金枝槐,化靜為動,滿紙溢彩:“最可怪異的是樹的顏色,是那種金黃的色澤,仿佛與溫度賽跑似的,天氣越冷,顏色越深,金燦燦的要把冬季的藍天點燃?!彼麑憰r間,藝高人膽大,別具意趣地寫出了時間的響聲:“一年的光陰銀河一般,叮叮咚咚地流淌過去了……”他寫人,于不動聲色之中,卻已滔浪洶涌:“從宜昌下船的時候,我們攪進了這樣紛雜的隊伍,都是十七八歲的小男孩,還有更小的,士兵似的排成一排,黑、瘦、小……我開始以為他們不過是手拉手,后來才看清他們不僅前后拉住衣襟,而且羊肉串似的用一根青竹連綰在一起。他們并不喧嘩,只是靜靜地挪動腳步,生怕脫離了隊伍而被外界的潮流吞噬,像剛剛出窩的小鳥那樣,睜圓驚恐的眼睛,諦視這陌生、喧騰而又充滿危機的世界……”這些畏縮而驚懼的山區(qū)孩童,經(jīng)他輕描淡寫而又形神兼?zhèn)涞乃孛瑁x者也會跟著牽腸掛肚起來:他們要去哪里?是出外打工,還是被組織起來另有他用?他們今天的樣態(tài),會不會對未來的命運有所昭示?語言,在這時已不單純是字和字的組合排列,不是簡單化的言說技巧,而是有了深厚的意蘊,有了繁復的承載,有了遐想的千折百回,有了弦外之音的欲說還休。
王彬?qū)ほ櫟氖鞘ベt的足跡,邁開的是大家的步態(tài)。這等氣象,無疑來自于他日常的潛心閱讀與苦修苦練。廣博的閱讀,深度的思考,帶給他異于庸人的獨特視覺和獨特體驗,也使他的精神倫理,更加趨向高遠和善美。王彬的學養(yǎng),從他文字遍地開花的引用中,就能得到佐證。幾乎在每一個篇章里,都能發(fā)現(xiàn)他信手拈來的摘引。這種借鑒古人之璣珠,夯實自己之文字的手法,沒有相當厚實的知識儲備,絕然無法做到。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古人的言辭,當作炫富的掛件,生搬硬套地移植于文中,而是將這些精妙的詞句,予以浸泡融化,彌散和滲透于自己文字的骨血當中,與整個敘述無縫對接,渾然天成。在《我對一種樹的認識過程》中,他的引用多達七八處,從莊子“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林”到孔夫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從對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中觀點的解讀到對裴淵《廣州記言》中言說的辨析等等,既適時適度,又合情合理。在《薊》中,他更是天馬行空,從巴黎寫到北京,從北宋沈括的《使契丹圖抄》《夢溪筆錄》的記載,延伸至清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分類,無論地域怎么轉(zhuǎn)換,時間如何跨越,似乎都能做到手到擒拿,游刃有余。
語言是肌膚,學養(yǎng)是血肉,而隱身二者其后的,是王彬散文的責任意識和人性覺悟。哪怕是寫樹寫花,寫鳥寫物,也從不把寫作的對象當作冷漠的客體,并帶著看客的玩賞心理,不是遠而望之,近而觀之,而是撲向它們中間,敞開無比溫熱的雙手,撫摸著它們的肌膚,感知著它們的呼吸,視它們?yōu)樯?,待它們?yōu)橛H友。他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憐惜,洋溢著體恤,流淌著悲天憫人的善良。他為樹木的被砍而悲憤,為麻雀的死亡而哀傷,為工業(yè)文明的無序擴張而疑惑,甚至,他為舊門墩的無家歸依而嘆惋。尤其是動植物所遭遇的厄運,給他精神世界帶來的刺痛,猶如刀斧劈肉。那些遺失的古物,仿佛是他失散而苦尋多年的孩子。在寫到門墩時,他如此慨嘆:“這些孤零零的門墩,原本是有家的,而且是家中的重要成員,現(xiàn)在卻被放逐而形單影只……怎么想都難免令人心痛?!彼麨樵馐芪廴镜沫h(huán)境而憂心,更被這種環(huán)境塑造的人們習以為常的精神麻木所震驚:“在枝江縣城,我也見到了另一種火一樣的顏色,那是路過一家工廠的時候,估計是個化纖廠,紅色的纖維逸出工廠,沾滿了路旁的綠化樹,紅彤彤的,仿佛燃了一把大火。植物的葉子是有呼吸作用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它們的呼吸系統(tǒng)應該完全窒息了吧?”
這些充溢著情感溫度的書寫,蘊藏著痛切,也蘊含著深愛,更把“哀民生之多艱”的心懷和盤托出。關(guān)注底層,關(guān)注人心,關(guān)注卑微的生命,顯示出王彬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指向和精神良知,也使他散文社會屬性的硬度,得到了有力地強化。
王彬的散文路徑,至少在當下的散文界,具有不可復制性。原因在于,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橫空出世,猶如一座大廈的拔地而起,需要太多的材質(zhì)來共同支撐,比如人格、認知、學養(yǎng)、閱歷、思想、藝術(shù)等等,一個都不能少。而王彬,集這些元素為一身,于是寫出的散文,既壯闊,又精美;既具有“獨此一家”的創(chuàng)造性,又具有作為坐標的示范性。
安黎,《美文》雜志副主編,一級作家。在國內(nèi)外百余家報刊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累計六百余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痙攣》、《小人物》、《時間的面孔》,長篇散文《石頭發(fā)光的地方一一回望耀州》、《那些家長》,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齒》、《耳旁的風》、《別樣的發(fā)現(xiàn)》、《與故鄉(xiāng)握個手》等書籍。有上百篇作品或被編入十多個省市的語文輔導教材,或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散文海外版》、《讀者》、《散文選刊》、《青年博覽》、《雜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轉(zhuǎn)載,或被收入各種文集。有數(shù)十(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蒙古文、哈薩克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多種文字。獲柳青文學獎、黃河文學獎、西部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