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塔薩爾:現(xiàn)實主義短篇小說和幻想短篇小說
[阿根廷] 胡里奧·科塔薩爾 / 著 林葉青 / 譯 新經(jīng)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2022年2月
第四課
現(xiàn)實主義短篇小說(節(jié)選)
在本世紀,在這個被我叫作象征現(xiàn)實主義的流派中,弗蘭茲·卡夫卡是毋庸置疑的大師??ǚ蚩ǖ脑S多短篇小說——比如《在流放地》,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他的長篇代表作《審判》—都講述了在看起來非常正常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故事,從現(xiàn)實角度看,這些故事一點兒也不難理解。我想大家應該都讀過《審判》,它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大家知道,故事十分簡單,講的是一個人 突然間莫名其妙地被指控犯了罪。指控他的人沒有告訴他到底犯了什么罪,主人公自然也不覺得自己有罪,隨著指控進程不斷推進,他得沒完沒了地辦各種繁雜的手續(xù),整本書都在描述這個過程,最后他認罪了;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因為沒人告訴過他,但他最后認罪了。在最后一章,有人來找他,將他抓了起來,送到了某個地方,將他處死了,他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完全沒有反抗,因為他最終參與了那場游戲,而游戲里的被告和原告正無言地實 踐著無情的辯證法,從第一頁一直到最后一頁。你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主題,但它實際上是的。
但愿我們當中沒有人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我是沒有經(jīng)歷過,但這種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警察在進行犯罪或者暴力事 件調查的過程中,一些精神狀況有些特殊的被告會遭受心理創(chuàng)傷, 警察沒有傷害他們,沒有施暴,只是按部就班地引導他們,直到他們認罪伏法,承認自己僅被懷疑、未被坐實的罪行。人們常常 會在報紙上讀到這樣的事:有些被告承認自己犯了并沒有犯過的 錯,過了一段時間后,等他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恢復了,他們又否認了自己的罪狀,因為他們并沒有做過。(我指的是無辜的人。可能也會有罪犯借此耍手段,但我們說的并不是這種情況。我們談論的是無辜者,他們經(jīng)受了沒完沒了的質問,而收集證據(jù)的過程又十 分緩慢,他們承受著心理壓力,所以最后可能會認下一開始自己聲稱清白無辜的罪證。)這才是卡夫卡這部小說的主題,它一點也不荒唐。
我有一項愛好,就是犯罪學。一旦有空閑時間,我就會讀很多犯罪學方面的書,因為我覺得這門科學打開了人類變幻莫測的心理世界,展現(xiàn)了心靈的深淵和溝壑,而我們無法通過其他途徑 認識這一點。如果有人不相信我剛才說的話,我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你只須回想一下二十年前發(fā)生在倫敦的一場著名審判,我在《八十世界環(huán)游一天》里提到過這樁案子,還花了很多篇幅講述了幾個罪犯的故事,談到了開膛手杰克這類人。在那場審判中,有一個人被指控接連勒死了好幾個人,被判處死刑,然后被處決了。是誰指控他的呢?是和他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指控他犯了罪。被指控的人被定了罪,隨后被處死。兩三年后,警方發(fā)現(xiàn)指 控者才是那樁連環(huán)兇殺案的兇手;而另一個人,在審判時完全無法為自己辯解,在毫無得救可能的情況下走上了絞刑架,因為他在精神上已經(jīng)被傷害他的真兇的種種行徑擊垮了,他沒法救自己。這就是著名的克里斯蒂和埃文斯案,它被歷史銘記,因為它從道德角度給法律制度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難題。
讓我們回到卡夫卡的象征現(xiàn)實主義,目前在拉丁美洲,這種流派在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都體現(xiàn)得很充分。我知道很多小說都有這樣的雙重文本:它們的主題完全是現(xiàn)實主義的,但它們的深層目的是揭露邪惡、虛假、不公正的既存秩序。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創(chuàng)作這樣的作品,這似乎成了年輕作家們十分關注的體裁。評論家或者政論鼓吹者在論文和宣傳冊里寫的東西是用來揭發(fā)現(xiàn)實的,但作家并不會這么做;這類作家在講故事的時候不會揭露任何事,但讀者會發(fā)現(xiàn),在表層下,故事其實是在揭露些什么,而且它具有強大的力量。幾年前,我寫了一篇短篇小說,被收錄在《八十世界環(huán)游一天》里,題目叫《以正當?shù)尿湴痢?。這篇小說 題有獻詞,引語寫著“紀念 K.”。K 是《審判》的主人公,也是卡 夫卡姓的首字母。你們看到了,這個關聯(lián)是非常直接的。我寫了一則與卡夫卡的幾篇短篇小說以及《審判》結構相似的小說,想以此向他致敬。盡管一些情節(jié)似乎有些荒謬,但小說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甚至非常自然;讀者接受的是游戲般的情節(jié)中荒誕無稽的設定。表面之下潛藏的就是真相,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小說所揭露的現(xiàn)實。
第三課
幻想短篇小說 II:宿命(節(jié)選)
前幾天,我們探討了文學中的幻想元素,甚至還延伸到了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會經(jīng)歷的幻想事件。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集中討論了時間游戲中的幻想元素,這種時間觀念比日常的、實用的時間觀念要豐富、多樣和復雜得多,而后者是我們不得不采用的。我們原本可以繼續(xù)分析幻想元素是如何改變時間的,但正是因為在世界 文學中、在我自己寫的諸多作品中,這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題,所以我認為,有了我們幾天前學的關于時間的知識,我們可以暫時中止這個話題,而今天,我們可以看看幻想在文學中的其他呈現(xiàn)方式,并以此結束這場幻想之旅。我們將以分析我的作品為主,但也會具體談到其他作家的作品類型,大家待會兒就明白了。
幻想總會以一種方式在文學中呈現(xiàn),那就是宿命觀;有人管它叫宿命,有人管它叫命運,這種觀念源于人類最為遠古的記憶:盡管陷入命運循環(huán)的人竭盡全力,但是某些事注定會發(fā)生,根本無法挽回。古希臘人最先使用阿南刻這個詞,法國浪漫派——特別是維克多·雨果——選中了這個詞,頻繁地使用它。該觀點認為,盡管人類覺得自己是自由的,盡可以竭力反抗,但某些命運是注定的,是必然會實現(xiàn)的。這個觀點深深地印刻在古希臘人的思維中,并通過阿南刻這個概念表現(xiàn)出來。大家想一想希臘神話和受它影響的希臘悲?。槐热?,俄狄浦斯的生命循環(huán)就證明了宿命必然實現(xiàn):盡管他竭盡全力想要逃脫他已經(jīng)知曉的可能命運,但最終命運還是實現(xiàn)了,俄狄浦斯經(jīng)受了所有的災禍,正是因為他受制于宿命。按照古希臘人的說法,他的宿命是諸神決定的,他們玩弄人類,時常設置悲慘或不幸的命運,以此為樂。
這種宿命觀不僅體現(xiàn)在古希臘人身上,還在中世紀廣為流傳,在所有的宇宙起源學說、所有的宗教中,都有它的影子。在伊斯蘭世界,在阿拉伯世界,宿命觀也極其盛行,它以文學的形式出現(xiàn)在故事、詩歌和傳說之中,而作者的姓名早已在時間中被遺忘。有一部作品讓我十分欽佩,大家應該都記得它,但我認為再次回顧一下它是很有益處的:這是一個簡短的波斯故事,后來,美國長篇小說家約翰·奧哈拉有一部叫作《相約薩馬拉》的作品便是受到了它的啟發(fā)。(薩馬拉的約定影射必然會實現(xiàn)的宿命。在古老無名的原版故事中——在我的印象中,這故事是從波斯傳來的——作者講的不是薩馬拉,而是撒馬爾罕,但故事是相同的。在我看來——因為那是一則短篇小說,而我們在這堂課上講的正是短篇小說——在這個故事中,宿命的運作機制必然會準確無誤地運轉,而我認為這其中的美感是無法被超越的。)因為這是一個很短的故事,我可以給那些沒讀過的同學們簡單地復述一下:這是關于國王的園丁的故事,他在花園里走來走去,照看玫瑰。突然,他在一株玫瑰后面看見了死神,死神威脅了他,園丁嚇壞了,于是他逃進宮殿,沖到蘇丹的腳邊,說:“主人,我剛剛看見了死神,死神他威脅了我,救救我吧?!碧K丹非常寵愛他,因為園丁把他的玫瑰照看得很好,他便對園丁說:“你走吧,騎上我最好的馬,逃吧。今天晚上你就會平安到達撒馬爾罕。”蘇丹不害怕死神,他離開宮殿,走了一會兒,在那株玫瑰后面找到了死神,他對死神說:“為什么你要威脅我的園丁呢?我非常喜愛他?!彼郎窕卮鹚骸拔覜]有威脅他,我只是很驚訝在這里見到他,因為我今晚得到撒馬爾罕找他?!痹谖铱磥?,這個故事的機制不僅美妙,而且含有某種不朽的意味,因為盡管蘇丹好心幫忙,宿命依然會實現(xiàn);恰恰是蘇丹把他的園丁送到了死神那里,死神就在另一邊等待園丁的到來。在這則故事中,宿命成了幻想的背景。
(本文選自《文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