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春
驚蟄過后,走出家門,天空籠著一層煙雨般的灰。站在水邊,看著被吹皺的一灣江水,感受著天地陰陽兩氣博弈生出的東南風(fēng)。這風(fēng)一吹,岸邊的玉蘭昨日還只見花苞,今日已綻放出滿樹的花朵;江邊的蘆葦,也漸漸褪去枯黃,露出新綠。它們是這江邊最早的大片的明媚、清亮的顏色,讓人慢慢地落入了春里。
而艾草細(xì)微的綠,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春風(fēng)。我在冬天時就期待著能早日看見它長成一大片一大片的芳草鮮美。在南方,對于我和我的同鄉(xiāng)人,清明吃艾葉粑粑,是每年都會做的事,這既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一種將煙火氣深入骨髓的嘗春。如此,對春天便有了更深的期盼。
立春之時,艾草萌發(fā);雨水之后,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中,它早于感知,即便是細(xì)碎地匍匐于枯黃的草地上,在沾染了春風(fēng)和雨水后,也比同樣歷經(jīng)秋風(fēng)與凜冬的青草更提前一些變得鮮綠。
春生萬物新。對于一個熱愛自然和美食的人來說,季節(jié)的更迭亦是美食的轉(zhuǎn)換,春分一過,城郊的鄉(xiāng)野有一種讓人著迷的呼喚。走出家門,去尋找最鮮嫩的艾葉,空氣里和著雨水、草木和泥土的味道,清清爽爽,草地上、河堤邊、田野里,目光所及皆是新綠。在野草里找到艾草,選其芽尖部分,輕輕一掐,艾草便漸漸在籃子里蓬蓬松松地堆出柔嫩新鮮的味道。撫過一地青翠,指尖已染了青綠,便如同與春天分了一點(diǎn)翠,還分了一杯羹。草木之芽,在春到人間時重上枝頭,生長到嫩生生、水靈靈之時,也將綻放于味蕾之間。
采摘回的艾草,滿滿地鋪了一簸箕,擇去雜草后進(jìn)行清洗,然后入鍋焯水,加少許食用堿,以保持艾葉翠綠的顏色。當(dāng)艾葉煮得可以用手指輕輕捏碎后,即可放入冷水里漂洗,以去除苦味,之后便可搗出汁水。
此時汁液如碧,澀味散盡。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tuán),色如碧玉?!迸疵追酆颓嘀磺喽?,在慢慢揉搓中合二為一,青團(tuán)呈現(xiàn),清香怡人,春日氣息撲面而來。將花生芝麻炒香,研磨后拌入紅糖,便成了餡料,此為甜食;將肉末、香菇末、荔浦芋頭切成丁,一同炒香,也為餡料,此為咸食。用餡料做成一個個艾葉粑,再墊上一片片新鮮的柚子葉,上鍋用大火蒸10分鐘左右,即可享用。
《本草綱目》中說,艾葉味苦,性微溫,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彈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飯,治一切惡氣??梢娺@艾葉粑粑頗具春日療愈之功效。內(nèi)容雖不多,卻糯香疊著清香,柔中有韌,食而不膩,溫肺暖脾,散寒除濕,越吃越香。仿佛是歷經(jīng)春節(jié)肥甘厚膩之后,最需要的便是春季新鮮野菜的緩釋與調(diào)節(jié),這一口便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
古語言,“不時,不食”,植物因時令而鮮美,夏天吃葉,秋天吃果,冬天吃莖,春天吃芽,而這艾葉粑粑就是春天最合時宜的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