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里的“童話” 回憶作家郭風
辛丑年冬至那天,我騎車穿過荔城的大街小巷,來到位于書倉巷5號的郭尚先故居。小路掩映在斷垣與衰草之中,陽光照射在緊閉的大門之上,只見門斗檐角下懸著一對燈籠,門框兩邊貼著楹聯(lián)“汾陽世胄,魏闕名家”,大門左上角掛著1993年莆田市人民政府頒發(fā)的“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右上角有“作家郭風出生地”的字樣。我進不去,便透過門縫往里瞧,只見院子里擺放著很多花盆——原房主已不在此居住,將這里出租給了一家花圃。拍完照片,我試圖穿越記憶中的書倉巷,可惜路被堵死了。我爬上一處土堆,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拆遷,所剩只有廢墟。
在莆田,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座老宅了。因為有濃厚的文學情結,特別是對當代作家郭風先生心存敬仰;因為莆田的古建筑遺存實在是不多,其中文化名家的宅院更是稀罕,我在荔城生活、工作的這些年,會不時到書倉巷5號看一看。這座宅院始建于明代,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進士郭尚先(1785-1832)曾在此居住。郭尚先歷任鄉(xiāng)試考官、國史館纂修、文淵閣校理等職,道光十二年(1832)春詔授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郞;他博學多才、著述頗豐,與林則徐過從甚密,他的書法獨樹一幟,曾獲康有為褒獎。郭尚先的居所中有一個后花園名為“芳堅館”,原來他不僅書法獨樹一幟,還酷愛畫蘭石——蘭芳石堅,二物喻志。郭尚先是郭風的第五世祖,郭風出身于這樣的名門世家,成為一位作家,也是有家世淵源的。
2003年秋,時在莆田市文聯(lián)工作的我有幸陪郭風先生回老宅。當時他已八十六歲高齡,頭發(fā)花白,皮膚光潔,他在我的攙扶下略艱難地邁入家門,走到主建筑后三間小房的屋檐下。陽光照在庭前的南天竹、桂花、月季和小榕樹上,郭風邊說邊用手指著:“這是我出生和結婚的房間,年輕時這也是我的書房;這是我母親的房間,她一直和我祖母住在一起;這是廚房……”說到這里,他停頓了一下,瞇起眼睛,望了望高遠的天空:“原來我家門前還有兩棵龍眼樹,平時母親就在龍眼樹下洗衣,現(xiàn)在我還會想起她……”
郭風語調平緩,卻充滿真情。當他說到自己的母親,臉上微微抽搐,眼眶也濕潤了,我仿佛聽見他內心洶涌的濤聲,卷著幾十年的風雨飄搖——這是一門兩寡婦的家庭呀!在那樣的年代,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是如何同他的母親與祖母相依為命?一個聰慧而敏感的少年又怎樣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個中艱辛,常人難以想象。
2010年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我再次趕往書倉巷5號,這次是參加郭風先生的告別儀式,接他葉落歸根。捧著這片“落葉”的是郭風的長孫郭蕓,陪同者有郭風的女兒郭瓊芹等親屬。我跟在一位郭家長輩的身后,穿過大廳,走向后院。郭家長輩在大廳停了一下,他指著廂房說道:“當年老宅里住著很多家,郭風就住這間,郭風的母親守寡后便搬出主臥,住到后院的小房子里?!?010年1月4日,郭風辭世,這位在當代兒童文學、散文詩、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成就卓著的作家長年生活在福州,最終選擇魂歸故里,長眠于莆田的山山水水。
我與郭風先生結緣于1997年。那年《莆田文學》剛創(chuàng)刊,郭風應邀撰寫了卷首語,他指出我的一篇散文“文字雖真實,但并不新鮮”,并附上三字“供參考”。郭風批評了我,但語氣很溫和,甚至是客氣了!后來莆田設立文學獎,我的更多習作得到了他的關注,印象最深的是短篇小說《綠房子》,當年獲一等獎。那會兒我正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突然接到文聯(lián)的電話,說郭風想認識我,我從鄉(xiāng)下匆匆趕回,在郭風住的酒店和他見了面。郭風坐在沙發(fā)上,與莆田的眾鄉(xiāng)親和文友聊天,他說普通話,其中夾雜著本地話;我坐在旁邊靜靜聽,這期間他沒和我說過一句話,一會兒我便起身告辭了。我有點納悶:他想認識我,這樣就算認識了?
未料沒過多久,郭風就把《綠房子》推薦給《福建文學》,由《福建文學》刊出。
后來,我和郭風先生的交往漸漸多起來,我發(fā)現(xiàn)他在為人和為文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含蓄”——說話時留有余地,甚至是沉默不語;做事時從容淡定,優(yōu)雅自如;寫作時謹慎、節(jié)制而精準,詩意盎然,形式柔美。他的美名與美文并列,他的名字就是象征。
讀郭風先生的文章,這種感覺會越發(fā)強烈。他的作品多是“千字文”,好多名篇僅幾百字;與那些習慣于長篇大論的作家相比,與那些發(fā)表文字比他多數(shù)倍的作家相比,郭風好像專注于一種精神指向的寫作,所以顯得內斂而節(jié)約。僅僅是含蓄嗎?不是。他激越過嗎?當然。對時局、對人世的關切,個人感受和看法的言說,包括憂慮、批評、呼吁,其實他都有,有些遭遇還給他帶來苦難。但他從不會直接鋪陳于文字,而是通過自然景物、通過日常生活、通過藝術加工表達出來。這種含蓄留白多于呈現(xiàn)、距離多于接近,不僅僅停留在含蓄的層面。
從2002年開始,每年過年前,我都會陪領導到福州拜訪莆田籍的知名作家,其中就包括郭風。我是聯(lián)絡人,負責帶路、安排日程。我們一般會選在下午四五點去郭風家,他就在客廳里接待莆田老鄉(xiāng)。記得有一年去他家,在他身后的窗臺上一字排開,擺了八盆盛開的水仙花,面容清癯、頭發(fā)花白的他穿著白襯衫打著紅領帶,坐在水仙花前與我們一一合影。與郭風聊天時,他幾乎不談文學,更多是在回答我們的提問,插空打聽一下家鄉(xiāng)學校和書店的現(xiàn)狀。一開始我們還有很多話,慢慢話就變少了,到后來甚至是沉默,仿佛都愿意做彼此的傾聽者。一連好多年,我們進門時為郭風送來新年的祝福,出門時從他家?guī)ё咂届o與安寧,郭風家始終被這樣的氛圍包裹,而這也是他純粹而高尚的人格的映照。
人生的最后四年,郭風先生一直住在醫(yī)院里,往年的到家拜訪變成去醫(yī)院探望。頭三年去看他時,他向眾人拱手,臉上露出微笑,還不時搭話。最后一年,他儼然成了嬰孩……護工是一對夫婦,他們照顧郭風多年,竟開始學起莆田話,用蹩腳的莆田話說“一個老小孩,我們是一家人了”。忘了是哪年,郭風很高興,突然興奮地舉起手說:“那個沃柄嶺很高呀!”他一連說了三遍,可惜沒人聽得懂。和郭風告別后回到車上,我們還在猜那句話的意思,車行駛至灣邊大橋,有人猜到了:“他說的是白沙鎮(zhèn)的沃柄嶺,那是他妻子秋聲回娘家的必經之路?!?/p>
全車人恍然大悟,看來郭風的言語中充滿了期待。
同樣充滿期待的還有書倉巷5號,這座老宅正處于微妙的境地。我騎車繞過一條街道,到了原來“芳堅館”的位置,現(xiàn)在那里是鎮(zhèn)海街道派出所。因大門外擴,那排小房子也進不去了,老宅后院的墻壁刷了白灰,上有一行巨大的藍字:“當文明使者,育鎮(zhèn)海新風,創(chuàng)文明單位。”我站在墻壁前看了許久,寫標語的人一定不知道這是郭風的祖居吧,他們把這十五個字寫在一位作家的“背”上,真的是令人五味雜陳……
“芳堅館”早已不見,書倉巷5號的前景也未可知,不過它一直活在郭風的文字里,就像一篇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