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天籟的歌聲
一
現(xiàn)在想起來,我能到新疆當兵,與喜歡新疆民歌大有關系。聽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后,我?guī)е鴮Ω柚忻枥L的“戈壁沙灘變良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向往,來到了新疆。
寒冷時,歌聲是溫暖;疲憊時,歌聲是力量;彷徨時,歌聲是希望。歌聲如一泓清泉,滋潤我的心田。歌聲伴我走軍旅,常撫慰我的心靈,叩動我的心弦,激勵我的斗志,歌聲是我軍旅人生的無言戰(zhàn)友。
陜北信天游、蒙古長調(diào)和云貴川的山歌曲調(diào)都很優(yōu)美動聽,新疆民歌卻有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熱情、奔放、滄桑,你的心會不由自主地隨歌聲而動、循歌聲而去。
唱不盡新疆好,抒不盡愛國情。從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邊疆處處賽江南》中,領略新疆的壯美風光;從歌曲《克拉瑪依之歌》《草原之夜》中,體會新疆建設者的奉獻精神;從歌曲《真像一對親兄弟》《亞克西》中,感受新疆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守衛(wèi)邊疆的鋼鐵屏障愈發(fā)穩(wěn)固;從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中,感受美好的情誼和令人動容的家國情懷。歌曲中綻放著新疆人的驕傲和自豪,將新疆美麗的風景、富饒的物產(chǎn)、熱情好客的各民族傳播向遠方。
二
凝視著身邊的慕士塔格、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只見三山聳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麗神奇的帕米爾高原上。此時,藏藍色的天空、深灰色的碎石灘、巍峨的雪山盡收眼底。
高原的風兒就像是琴弦,在大自然的撥弄下,唱著天籟之聲。歌聲或嘹亮,或婉轉(zhuǎn),像是鳥穿云的歌喉,又像是蛙低沉的鳴唱。三山托著一輪明月,如同一顆珍珠閃耀。歌聲從舒緩漸至高亢,一路傳來。
寒來暑往,盡管守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高原軍歌卻依然嘹亮。在海拔4300多米,被稱為“一線天”的南疆軍區(qū)某邊防團阿然保泰邊防連的“天然氧吧”里,不時傳來熱烈的歡呼聲。遼遠、悠揚、抒情的歌聲隨著呼嘯的高原的晚風,不斷回響在我的耳畔,不斷撞擊我的心扉。
“沒有風的時候,我們看云彩,天上的云彩千姿百態(tài),一會兒飄成紅紗巾,一會兒變作杏花開,看云彩看云彩,光禿禿的哨所也有樂趣在,大雪能封住山封住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懷……”這首歌最初是阿然保泰邊防連一位戰(zhàn)士寫的小詩,新疆軍區(qū)的詞作家趙思恩和作曲家簡易讀到后很感動,經(jīng)過他們的修改和譜曲,便成了某邊防團的團歌《看云彩》,委婉中激蕩豪邁,唱的是新時代戍邊人的心聲、志向和情懷。
三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干兒壯,守望著北疆……”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碎金般灑在巴爾魯克雪山之上,婉轉(zhuǎn)動人的旋律,便從塔斯提哨所傳來。
1982年春天,哨所的戰(zhàn)士程富勝回鄉(xiāng)探親。歸隊時,母親送給他10棵白楊樹苗,希望能給哨所添些綠意。見到這份禮物,戰(zhàn)友們別提有多興奮了,對小樹苗更是用心呵護。土壤不行,他們從10多公里外,將富含營養(yǎng)的土壤背回來;水源缺乏,他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一桶又一桶把布爾干河水擔回連隊……盡管大家精心照料,可因為風大干旱缺水等原因,9棵樹苗相繼枯死,只有離哨所最近的一棵小樹苗頑強地活了下來,陪伴著哨所官兵守衛(wèi)著北疆邊防。
第二年,原總政歌舞團邀請軍地藝術家到塔城采風,詞作家梁上泉得知小白楊的故事后激動不已。后來,他創(chuàng)作出《小白楊》歌詞,發(fā)表在《解放軍歌曲》上,作曲家士心看到后也被其背后的故事感動,下了一番功夫為其譜曲。曲子既飽含熱血軍人的陽剛之氣,又訴說著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眷戀之情,剛?cè)嵯酀?、韻律活潑,撥動了邊防?zhàn)士的心弦。
此后,《小白楊》這首軍歌走進千家萬戶、座座軍營?!靶“讞钌谒背闪怂固嵘谒鶚酥拘缘拿?。
歷經(jīng)30多年風雨變遷,當年的小白楊已枝繁葉茂,長成了參天大樹。也已成為代代邊防官兵的“精神圖騰”。以“扎根邊防、蓬勃向上”為核心的“小白楊精神”和“喀喇昆侖精神”“國門衛(wèi)士精神”等多種精神一道,共同構成了新疆軍區(qū)部隊官兵守疆興疆、強邊固防的“精神密碼”。
四
歌聲,是記憶。歌聲,是青春。一首老歌,是一個時代的印證。
沿蜿蜒崎嶇的山道行駛,不時聽到從山谷傳來的潺潺水聲。雪山、草地、云杉,讓人心曠神怡。
行約2小時,到達阿拉馬力邊防連。營區(qū)一側(cè),有一座紅褐色花崗巖雕塑,鐫刻著《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歌詞。當年這首唱響大江南北的經(jīng)典歌曲,就誕生在這里。我當新兵時,就學唱過這首歌?!鞍⒗R力”意為“產(chǎn)蘋果”的地方。這里地處天山山脈的卡拉喬克山,山頂長年被積雪覆蓋。山澗是條界河——霍爾果斯河。1962年8月1日,阿拉馬力邊防站建成,第一任站長高立業(yè)帶領10名官兵,牽三峰駱駝,背一口鐵鍋,攜帶兩把鐵鍬及生活用品,從霍城縣徒步兩天一夜,來到卡拉喬克山,選了個有利地形落腳。官兵們挖地窩,搭帳篷,安營扎寨。巡邏靠兩條腿爬雪山,蹚冰河。照明沒有電,靠煤油燈。燒飯沒有煤,就地砍柴當柴火。下飯沒有蔬菜,靠挖野菜代替。
當時,伊犁軍分區(qū)宣傳干事李之金來到阿拉馬力邊防連,與邊防戰(zhàn)士同吃、同住,一起巡邏、站崗、放哨。有一天晚上,一名戰(zhàn)士在與戰(zhàn)友聊天時,動情地說:“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哪里艱苦,我就到哪里安家。”李之金聽了以后,徹夜難眠,一股熱血涌上心頭,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以豪邁、激越的心情,把戰(zhàn)士們一句句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語言消化、吸收,自己作詞譜曲,創(chuàng)作出《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至此,這首歌從伊犁河谷唱響大江南北,傳遍祖國大地,經(jīng)久不衰,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聽黨話、跟黨走,也激勵著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
如今的阿拉馬力邊防連官兵一茬換一茬,他們扎根邊防的堅定信念也傳承了一代又一代,“鐵心向黨、艱苦創(chuàng)業(yè)、樂于奉獻、忠誠戍邊”的錚錚誓言響徹西北邊防線。
60年來,這首經(jīng)典歌曲在連隊一直傳唱,依然那么青春、嘹亮。這首歌正是金戈鐵馬的歲月里,讓人熱血奔涌的鼓點。那是只有當過兵的人才能真正品出的味道。
五
在地圖上尋找“卡拉蘇”,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線。
這里前身是“5042前哨班”。這個以海拔高度命名的執(zhí)勤點,位于祖國西北邊陲、帕米爾高原的冰峰雪嶺中。
如今,前哨班早已從海拔5042米的雪山上搬到了海拔4360米的山路邊。守防的海拔和條件變了,但邊防官兵戍邊的標準沒有變。那首名叫《卡拉蘇》的連歌一直傳唱到現(xiàn)在,“遼闊的帕米爾云海蒼茫,美麗的卡拉蘇是我的家鄉(xiāng)……”這是大家非常熱愛的連歌。
每次在風雪中跋涉,卡拉蘇邊防連的戰(zhàn)士段喜昌總是想起那句歌詞:“慕士塔格與我做伴?!?/p>
入伍到連隊,段喜昌第一件事就是學會了唱連歌。從開始跟著唱,到后來領著唱,再到現(xiàn)在時常哼唱。不同的軍旅時光,段喜昌唱出了“別樣的心境”。
一次攀登雪峰,身體出現(xiàn)不適的段喜昌掉隊了。班長王斌巖主動陪他留守山腰,等待繼續(xù)攀登的戰(zhàn)友完成任務歸來,再一起下山。二人等待時,王斌巖的手不自覺地打起了拍子,段喜昌聽出正是《卡拉蘇》的旋律,二人默契地哼唱起來。當熟悉的旋律回蕩山谷,陽光透過云層射出一縷光,段喜昌感到一陣暖意。那一次,段喜昌記住了班長的話:“我們守護山河,山河也在眺望我們。我們把連歌唱給自己聽,更是唱給祖國聽,唱給遠方的媽媽聽?!?/p>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這美妙如天籟的歌聲唱滿天山,時時都會讓人感到一股溫暖從心靈深處,從手心手背,從唇齒之間,流淌出來!
我常想,歌聲里充滿變與不變,變化的是時代場景,不變的是新疆軍民對祖國母親的赤子深情,對團結、和諧、美好幸福生活的熱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