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夢婆”到“仙姑” ——莎士比亞與蘇軾之間的一點聯(lián)系
六十二歲,蘇軾(1037 -1101)被貶儋州,環(huán)境艱苦,《十八大阿羅漢頌》一文直言“海南荒陋,不類人世”。住下之后,樂觀灑脫的蘇軾結(jié)交了許多當?shù)嘏笥?,《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七絕記錄了大詩人的海南鄉(xiāng)間生活片段:
半醒半醉問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
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小童,
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
溪邊自有舞雩風。
符老風情奈老何,
朱顏減盡鬢絲多。
投梭每困東鄰女,
換扇惟逢春夢婆。
蘇軾酒后獨自到四位黎姓朋友家串門,第一首寫他回家途中迷路,跟著路上的牛糞回到了牛欄西邊的家。第二首寫三個黎家小娃戲吹蔥葉作聲,聽在大文人耳中頗有雅樂之感。第三首蘇軾打趣滿腔風月的符老先生在少艾處碰壁,惟有老婦肯敷衍他?!胺稀泵郑涿蛉胩K軾詩而流傳千古。在《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靜者也》這首七律的標題兼引言中,蘇軾云符林為儋州一位隱逸讀書人,在海南與之交游,同時蘇軾記錄了北宋時海南人不過寒食節(jié),在上巳節(jié)即“三月三”祭祀祖先?!巴端蟆北硎颈幻利惿倥畧跃?,指多情男子挑逗鄰家女失敗,反而被扔過來的織布梭子打掉兩顆牙齒。此典出自《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薄班徏遗弊?yōu)椤皷|鄰女”則來自戰(zhàn)國時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春夢婆”事件是蘇軾在原詩之后的自注:“是日,復見符林秀才,言換扇之事?!薄按簤羝拧庇纱硕⒀堇[成了一則近似禪宗公案的東坡軼事。
趙令畤(1061-1134)的《侯鯖錄》記載:“東坡老人在昌化,嘗負大瓢,行歌于田間;有老婦年七十,謂坡云:‘內(nèi)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坡然之?!辈脯F(xiàn)在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蘇軾在宋哲宗時期曾任翰林學士,故老婦以“內(nèi)翰”呼之。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有一則歐陽修軼聞,其中“內(nèi)翰”即用來稱呼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是蘇軾進士科考試的主考官,并對蘇軾才華推崇有加。歐陽修去世后,蘇軾曾寫《醉翁操·瑯然》,表達“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的深切懷念。由此可知,在蘇軾的時代,“內(nèi)翰”指翰林學士頗為流行。南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趙德麟、李方叔,皆東坡客?!壁w令畤與蘇軾相交,《侯鯖錄》中有關(guān)蘇軾的記錄比較可信。
通過趙令疇的記述,海南昌化老婦“春夢婆”成為了洞徹人生、了然富貴浮云的象征?!拔羧崭毁F,一場春夢”頗具機鋒,“坡然之”似乎指這些話如當頭棒喝,使蘇軾頓悟。
但“春夢”在蘇軾詩中并非全指如榮華富貴一般的美夢。四十二歲那年的“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遭遇的最大挫折,險近喪命。磨難之后,戴罪被貶黃州,要靠墾荒耕種糊口。蘇軾苦中作樂,干脆以荒地所處的“東坡”為號,自稱“東坡居士”?!墩露眨c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創(chuàng)作于黃州時期:
東風未肯入東門,
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
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
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
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的第四句尤其有名,其中的“春夢”似乎指過去不久的“烏臺詩案”。對于達觀的蘇軾來說,過去不管兇險還是榮光,均已完結(jié),眼前的平靜安穩(wěn)最可珍視。正月出城尋春,二位好友,三杯濃酒,所有溫情都在相與一笑之中。
比蘇軾晚生五個多世紀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也寫過“春夢婆”?!读_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四景,羅密歐猶豫著要不要去參加仇人家的舞會。他說自己前一晚做了個夢,而夢是真實的。羅密歐的朋友邁丘西奧為了打消羅密歐的顧慮,說夢都是假的,不過是每個人心中執(zhí)念的顯現(xiàn)。邁丘西奧為此還編造了一個夢神,即“春夢婆”。
“春夢婆”是朱生豪先生的翻譯,莎士比亞原文為Queen Mab,也就是梁實秋先生譯本中的“仙姑”。她每夜乘專屬車駕從熟睡的人們腦中或身旁奔逸而過,勾起每個人心中的貪念。戀人夢到愛情,朝臣夢到帝王的恩寵,律師夢到訴訟費,牧師夢到肥缺,軍人夢到戰(zhàn)功……朱生豪借鑒了蘇東坡“春夢婆”的典故來翻譯Queen Mab,強調(diào)美夢之空。梁實秋則譯為“仙姑”,并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譯本中加了一個注釋:“‘仙姑’Queen Mab,即眾小仙中之女王。此‘女王’之稱謂,莎士比亞系首先使用者?!庇谩跋晒谩敝复氨娦∠芍酢?,梁實秋很可能借鑒了清代李汝珍(1763—1830)《鏡花緣》第一回對百仙之主的指稱:“內(nèi)中單講蓬萊山有個薄命巖,巖上有個紅顏洞,洞內(nèi)有位仙姑,總司天下名花,乃群芳之主,名百花仙子,在此修行多年?!?/p>
相比較而言,莎士比亞筆下的Queen Mab和“百花仙子”身份的“仙姑”更相仿佛,而與蘇東坡詩中、軼事中的鄉(xiāng)間老婦“春夢婆”形象不甚合轍。朱譯出現(xiàn)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梁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春夢婆”到“仙姑”這一細微處,可見前輩譯者匠心。
十九世紀初,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采用Queen Mab作為一首長詩的標題,中文大都老老實實地譯為《麥布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