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靈:我為什么要三次寫留守兒童?
受訪人:殷健靈(媒體人、作家) 采訪人:江玉婷(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笥浾撸?/span>
2022年初,新蕾出版社推出《云頂》,這是殷健靈第三次寫留守兒童。上一次還是10年前,在讀者“蚊子”的提議下,殷健靈進入貴陽大山,隨后寫下“甜心小米”系列。再往前,2009年《蜻蜓,蜻蜓》出版,這是殷健靈第一次關(guān)注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說到底,那時候?qū)戇@個題材,是膽怯的,底氣不足的?!彼凇对祈敗泛笥浿腥绱藢懙馈?/p>
為了寫好《云頂》,殷健靈兩度深入貴州和四川的大山深處。在四川南江縣黑潭鄉(xiāng)元頂小學(xué),她一住就是10多天,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為他們擦洗。這些孩子身處的苦難是多樣的:小石頭沒有母親,有了繼母以后,一到晚上繼母忙于打牌,把小石頭關(guān)進柴房;舒柳曼的父親兒時掉進過糞坑,記性變壞、脾氣變壞,妻子生下女兒后就走了;水冬的爸爸失蹤了,也沒有媽媽;金鎖、金枝的父親失蹤,母親改嫁……
與10年前相比,當下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在物質(zhì)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中的困境仍然具體而黏稠。正如殷健靈在書中寫道:“好端端的可愛的孩子,走著走著,丟了媽媽,又或者丟了爸爸……爸爸意外離世了,坐牢了,媽媽在孩子身邊守不了多久,就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自己尋找新的依靠了,重組了家庭,又有了新的孩子?!币蠼§`將真實的生活進行重構(gòu),寫成了《云頂》。這部作品入選了“商報一月嚴選好書”。在寫作過程中,一旦遇到瓶頸,殷健靈就開始閱讀——讀書,看電影、話劇……當然,在她看來,最重要的是讀生活,是讀人。
《云頂》來自于真實生活,這是一部紀實文學(xué)嗎?您怎樣處理虛與實的關(guān)系?
寫《云頂》,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擺脫真實新聞事件和人物的無形束縛,提升作品本身的文學(xué)性和藝術(shù)性。因此,確切地說,《云頂》不是紀實文學(xué),而是一部兒童小說,有人物原型和事件原型,但更多的成分來自虛構(gòu)。文學(xué)和新聞一樣,都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文學(xué)又和新聞不同,新聞告訴你世界的真相。但是,當新聞形成文字之后,新聞的意義也就終止了——我們很少會在10年后去談?wù)撘粭l當年的熱點新聞。但文學(xué)不同,文學(xué)即便來自某件新聞事件或是某個新聞人物,但它是生活的提煉,是詩性的、人性的、精神的、終極關(guān)懷的,經(jīng)由寫作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會帶給讀者強烈的審美感受,它的聲音可能會在你心里余音不絕。
現(xiàn)實生活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這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能支撐起一些作品的細節(jié);另一方面,也束縛了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創(chuàng)作《云頂》的過程,和我先前創(chuàng)作《野芒坡》《象腳鼓》等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或是真實人物的作品一樣,是將大量的散沙一般的素材重新打碎、變形、切割、揉捏、整合、打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只有將瑣碎的素材重構(gòu)為不失真實的“故事”,才可能離“小說”的模樣近一些。
《云頂》不僅僅是一對模范鄉(xiāng)村教師夫婦以及“童伴媽媽”的寫照或者贊歌。他們是普通人,我想寫的是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yōu)槭裁催x擇這樣的生活,他們的驕傲與愁悶,困惑與無奈?!对祈敗访枘〉氖鞘鄣泥l(xiāng)村留守兒童群像,他們的父母迫于生存的壓力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暫時離開他們——脫離了殘酷的生活現(xiàn)實,任何道德判斷都是無力的。幸運的是,他們在“云頂”得到盡可能多的情感補償。我想寫倔強的童年在暗淡中盛放,寫生命和希望,寫夢想與渴望。
我想,同樣的寫作素材到了不同寫作者那里,會呈現(xiàn)不同的樣貌。這和寫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取向都有關(guān)系。到我這里,我希望呈現(xiàn)的《云頂》是童真詩意的,是直面真實,又啟人思考、燃點希望的。
《云頂》里有兩組對照關(guān)系,楊果和小石頭,春曉和金枝。他們是師生,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父子”“母女”,還是“我”和曾經(jīng)幼小的自己。這是兩代人的對話,也是兩代人的救與贖。您為什么要寫云頂小學(xué)教師的過去?為什么找回他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人物的真實可感,在于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他的性格邏輯和生活邏輯,如此塑造的人物才是有根基、有說服力的。而童年是一個人人生最重要的根基,直接影響了他后來的性格養(yǎng)成和人生選擇。
楊果的回來,來自童年這塊土地給予他的哺育,來自做教師的父輩給予他的人生方向的指引;而春曉的選擇,除了對丈夫楊果的“跟隨”,更來自于自身童年愛的缺失,才會對當下留守孩子感同身受。她付出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童年缺憾的補償。
包括小說中的兒童群像,小石頭之所以膽怯、缺少安全感,是因為他從未得到過母愛,有過被關(guān)柴房的心理陰影;幼菊之所以如此渴望與手機親近,是因為她被外面世界表面炫目的光彩迷醉過;金枝讓人憐愛的懂事和善解人意,是因為她耿耿于懷自己和哥哥對春曉夫婦的虧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邏輯,即便那些行為不可理喻,依然可以找到他們之所以這么做的理由。一個寬容的寫作者,對善與惡都能一視同仁,并且用同情的目光關(guān)照人和世界——這也是我一貫想用自己的文字向成長中的讀者傳達的觀點。
生活中的一切高尚常常以平常的面目出現(xiàn)。高尚應(yīng)該來自一個人內(nèi)心自覺的選擇,卻又從不以高調(diào)示人。取與舍相輔相成,奉獻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和滿足。這個世界上,一定有比舒適的臥榻、豪華的屋宇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富足而高貴的精神世界,這個精神世界強大到足以為別人發(fā)光發(fā)熱。
和10年前相比,當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他們更需要什么?
10年前,留守兒童除了缺愛,還缺物質(zhì)。10年后,脫貧攻堅顯見成效,鄉(xiāng)村生活狀況極大改觀,加之有了“童伴媽媽”之類切實有效的公益項目,留守兒童有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不缺物質(zhì),但仍然缺愛,來自社會的關(guān)愛不足以彌補親情的缺失。同時,網(wǎng)絡(luò)發(fā)達,交通便利,他們還要面對復(fù)雜世界的誘引,這比10年前留守兒童的境遇更加復(fù)雜。
我在《云頂》里提出了一種“最好的生活”的設(shè)想: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回來,一家人完整地生活在一起,這便是最好的生活。聽上去特別樸素簡單,但是,實現(xiàn)起來也許并不那么簡單。
《云頂》里寫到了學(xué)生的苦難,有的孩子自小被父親或者是母親拋棄。這類現(xiàn)象會讓您感到困擾嗎?
被媽媽拋棄,這是我近年在鄉(xiāng)村生活體驗中很受沖擊的現(xiàn)象。年輕一代的媽媽,更加自我,在貧困面前,母愛、責任都變得虛弱無力。這確實是讓我困惑的一個問題。傳統(tǒng)家庭結(jié)構(gòu)的牢固性也面臨挑戰(zhàn)——這不僅是山中家庭的問題,這是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留守兒童”這個主題為什么這么牽動您,愿意一寫再寫?
一部作品帶給不同讀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對自己的任何作品,我都沒有什么預(yù)設(shè)。讀者會在閱讀中將文本再創(chuàng)造,他們甚至會帶給作者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解讀?!对祈敗烦霭婧螅谟邢薜?次與大小讀者面對面分享中,都有大人和孩子被打動、流淚,甚而有孩子回去跟家長宣布:要把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捐給那些缺少愛的孩子。無論是同情也好,被作品中人物的高尚感動也好——假如這部小小的作品能讓人沉思,或者心靈顫動,或者激起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這大概就是閱讀文學(xué)作品和新聞的最大不同。
“留守兒童”牽動我的,不是這個話題的社會性。它不是中國的獨有現(xiàn)象,在國外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我在作品里一向關(guān)注成長中的心靈,留守兒童無疑是遭受心靈風暴的一個群體,因此也更能引起我的關(guān)注。
您怎么看待閱讀與寫作的關(guān)系?
寫作者如果不大量閱讀,持續(xù)性的寫作是無法進行的。事實是,我用于閱讀的時間比用于寫作的時間要多得多。不僅閱讀各種類型的書,也包括影像、戲劇、舞臺藝術(shù),撲面而來的有選擇的資訊,最重要的是讀生活,是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