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有個小張家口
尋訪
雪后的海陀山就像天使,頭戴白絨帽,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體育健兒。海陀山上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被譽為“雪飛燕”,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賽道。在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各國運動員在“雪飛燕”爭分奪秒。海陀山承接了雪車、雪橇大項和滑雪大項中的高山滑雪比賽,山體上留下了體育健兒矯健的身姿。“雪飛燕”與市內(nèi)冰上項目一起,向世界展現(xiàn)了北京這座奧運史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雙奧之城的無窮魅力。
站在八達嶺長城上觀看海陀山,另有一番景象:群山連綿巍峨,主峰高聳,又如一位老人,蒼蒼白發(fā),俯視著延懷盆地,講述著悠久歷史。媯川八景中贊為“海陀戴雪”,美不勝收。
海陀山主峰海拔2241米,高度排行北京第二,分為兩座山峰,稱大海陀山與小海陀山,歷史上曾叫大夏陽山和小夏陽山,至秦漢時又稱大翮山和小翮山。
這次北京冬奧會中,張家口也有賽區(qū)。提起張家口,大家腦海里出現(xiàn)的都是河北的張家口,其實,北京也有個張家口。北京的張家口在延慶的南山,離海陀山還有些距離。兩個張家口在古代同在一個軍事地區(qū),同為關口要道,共同守護著京城。
小張家口雅號“石頭村”
河北的張家口舉世聞名,大境門雄偉壯麗,“還我河山”氣貫長虹。
北京的張家口是山口。明代時在京城北部各個山口多有駐兵,清代關口軍事作用消失,原有的駐兵就地安家。無論是否為明代士兵,或是早已有人居住,總之地名是依姓氏而來。百家姓中張是大姓,坊間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一說。張姓人家多,各地多有張姓地名,如湖南張家界,江蘇張家港,通州張家灣,延慶還有張山營等。張家口不只一處,河北省的赤城也有一個張家口。為避免地名混亂,后來人們把赤城的張家口與延慶的張家口都改稱小張家口。
北京的小張家口在延慶城南。筆者很早就想去探訪,主要是想看看那里的山口、長城、城堡,只是覺得這些年發(fā)展太快,不知道是否還有歷史遺存。北京冬奧會之前,有朋友去小張家口辦事,回來告訴我有可看之處,于是我立刻出行。
小張家口是個山村,多處蓋有新房,展現(xiàn)出新農(nóng)村的景象。村中建筑很有特點,多以石頭為建材,圍墻、地基有的以毛石壘砌,錯落有致。再細看,各種生產(chǎn)生活用具有不少和石頭相關:石碾、石磨、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以及水井、水渠、影壁、地窖、磨房、飲馬槽……就連上山小巷的路面也用石頭鋪就。慢慢地,人們就給村子起了個雅號:石頭村。
村里保存著許多老房子,有些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的結構有特殊的,比如檀條上鋪著厚厚的高粱稈,當?shù)厝朔Q為“隔檔”,再鋪上厚厚的黃土,最上面蓋瓦。厚重笨拙的屋頂,有著窯洞的效果,保溫防曬防雨雪。房子冬暖夏涼,住著舒服,可以抵御山口的寒冷,為戍守邊關的將士帶來溫暖。后人沿用此法造屋,至今未拆,我才得以看到。
我在村子里慢慢游走,尋找著歷史的遺存。村里地勢于周邊而言相對低平,南山路邊垣從東西兩邊的山上交會于此,就像打了個結,擰出一個墩臺。古書中有記載:“張家口墩,十余米高,站在高處瞭望南北,聯(lián)絡東西?!辈贿^,現(xiàn)在村子所在之處已經(jīng)沒有墩臺的痕跡,僅存一棵大柳樹,歷經(jīng)了多年的風霜,依然屹立。
長城的邊垣將村子分為南北兩部分,老百姓習慣稱為“里口”“外口”。這里的人們習慣以邊垣為界,分出里外,即現(xiàn)在說的長城內(nèi)外。光緒《延慶州志》也有記載,當時把這里稱張家口,距延慶州城“十五里”。村子分為兩個,相隔只是這道邊墻,內(nèi)側(cè)為里,分出里張家口與外張家口,之后有了小張家口的簡稱。
村子南半部是里張家口。光緒年間,里張家口有二十四戶,一百二十五口人,耕地一頃三十畝。外張家口有三十二戶,一百六十八口人,耕地比里張家口要多,有三頃九十二畝。隨著時間的變遷,村里人口也發(fā)生著變化,慢慢地兩村合二為一,人口增加了不少,如今有兩百多戶,五百多口人。
村外山上建有倆城堡
里張家口村南有龍王廟,村北有土地廟,外張家口有關帝廟、觀音廟,這與古書記載大致相同。當?shù)厝嘶貞浾f,別看村子規(guī)模不大,但以前建過不少寺廟,除了前文說的幾個,還有后來重建的山神廟,墩臺旁曾有僅一楹的老母廟,供奉著老母娘娘,此外還有泰山廟、三官廟等。在清朝,這里算是交通要道,商旅人員往來頻繁,村里曾開有兩處客棧,生意頗為紅火。
村里有兩塊石碑,一塊是殘碑,字跡漫漶不清,另一塊保存較為完整,名為“分修長城題名碑”,是萬歷元年(1573年)立。完整的碑為圓首,材質(zhì)是花崗巖,通高1米多,周圍飾以陰線卷云紋。碑文刻有主持修建長城的10位官員:欽差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山西蒲州王崇古、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湖廣嘉魚方逢時、欽差巡撫宣府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右副都御史浙江山陰吳兌,以及提調(diào)宣府南山參將署都指揮僉事陜西榆林孫朝梁、中軍懷安衛(wèi)千戶張維城、宣府前衛(wèi)指揮王佑、把總懷來衛(wèi)鎮(zhèn)撫劉思等。石碑現(xiàn)在放置在一戶人家的院落里,平時用布擋著。
墩臺東西兩面的山上建有城堡。向東沿著石頭鋪就的坡路上山,踩著幾百年的路面,頓時感受到這座小山村的歷史厚重感。石頭路雖有凹凸,卻結實耐磨,還可隨時挖取更換,壽命長久。小巷兩側(cè)建著房屋,間或也能看到墻上有城磚,由此可見,當年此處的墩臺或邊垣城墻可能外有包磚。
山不高,山頂?shù)孛嫫教?,已?jīng)開墾為耕地。不過地里現(xiàn)在種植著樹木,多為欒樹,春天初生的新葉叫木欒芽,或者木蘭芽,還有的地方叫樹頭菜。木欒芽在山區(qū)可是美味佳肴,可以和香椿芽媲美。山頂有一株海棠樹非常醒目,樹齡很久,長得粗壯高大,為古村增添了美色。
耕地四邊存有起起伏伏的黃土殘墻,兩三米或三四米高不等。目測城堡面積,南北長有100多米,東西寬有80多米。北面還有一處30多米長的小城,城里當年有營房、馬廄,還有座小廟。長城文保碑上書:小張家口東城堡。對面山上還有西城堡,也是殘存,面積比東城堡稍大些。
山間小道可出奇兵
小張家口的位置很重要,這里有條小路可以繞過八達嶺進入關溝。宣統(tǒng)《延慶州鄉(xiāng)土志》記載:“小張家口在州城東南四十里。踞南區(qū)北部,八達嶺之東。山峽小徑西通青龍橋。”又記:“由岔道西南行,逾入八達嶺十里,至青龍橋之南,有小張家口徑路自東北來會。山路崎嶇,行人甚稀,曾為古道,即經(jīng)小張家口、青龍橋,再過居庸關奔向京城。”
京張鐵路自京城奔向張家口,青龍橋是岔路口,建有火車站。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持設計、施工修建的第一條干線鐵路。時任總工程師的詹天佑設計了人字鐵路。在小張家口附近的水關長城留有他居住過的小院。
小張家口的小路在《延慶州志》也有記載,并列出了用途:明代以奇兵由青龍橋出小張家口,躡賊之臂,延慶、永寧出鐵騎斷賊歸路,兩面夾擊,則賊進退受敵,足可擒也。隱蔽之路雖可出奇兵,但時間久了也會為人探知,成為北方游牧民族的偷襲通道。所以《延慶州志》中記載南山一帶的山口,包括小張家口,最早是由隆慶左衛(wèi)官軍把守,后來為了加強防御,經(jīng)過調(diào)整,改由永寧衛(wèi)后千戶所官軍把守。
明代在邊境建有衛(wèi)所,衛(wèi)所的官兵帶有家屬,稱為“軍戶”。衛(wèi)所受“都指揮使司”管轄,每衛(wèi)5600人,分為“中、前、后、左、右”五個千戶所,每所1120人。千戶所設正千戶一名,正五品。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每所112人。
如今延慶永寧古城內(nèi)仍有很多當年的稱謂,城北有左所屯、后所屯,是左千戶所、后千戶所的駐地。當年小張家口就是由這里的后千戶所駐防。
小張家口的軍事地位不言而喻。站在山頂四處觀望,邊墻自此向東而去,東面山頂處還有墩臺。往南眺望,遠處兩座大山中間就是小道,真是一處險地。兩座城堡在山上占據(jù)有利地形,一旦敵人來襲,山上官兵順勢而下,兩面夾擊,勢如破竹,確保山口無恙。
小張家口東北緊臨著甕山,是通往十三陵的山口,與小張家口共同守護著十三陵的安全。元代周伯琦的《扈從詩》前序中記:“元順帝出京,十八捺缽地,過居庸關而北,遂自東路駐甕山?!睋?jù)序得知,這里曾是元朝皇帝駐足之地。因甕山山巖含鐵,呈赤色,又名紅山。山的東西兩側(cè)各有村落,名西紅山、東紅山。從光緒年間《延慶州志》繪制的地圖上可以看出,西紅山村也有一座城堡。城堡北面繪有營房,有軍隊駐扎,預示著當年是個重要地界兒。
西紅山城堡留下佳話
沿著山路,我走進西紅山村。村邊有黃土坡地,據(jù)村民說,這里種出的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生長旺盛,在這一帶是有名的??粗謇锏牡貏?,想起當年南山路邊垣,也是利用了這一帶的黃土夯筑,阻擋了北方的騎兵。這里的黃土既有經(jīng)濟價值,又有了軍事價值。
黃土挖多了,坡地也漸漸平坦了。村里蓋起許多新房,還有不少別墅,房屋高低錯落,很是漂亮。村子不大,100多戶,300多口人。村里人好對弈,出現(xiàn)過不少象棋高手,成了有名的象棋村。
一位上了歲數(shù)的村民說,上初中時村里的城堡還在。城墻很寬,也很高,有6畝地大,面積不小,后來拆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附近修鐵路時,要墊地基,就挖了城堡上的黃土。村民說,山下鐵路旁原來還有一座城堡,也有6畝地大。聽到此話,我頗為吃驚。因為古書里只記載了一座,是古人有疏漏,還是早期遺留的舊址?不得而知。
我順著坡路走向村東。上坡不遠,就看到一溜土壟,再向里走,能看到城墻殘存,都是高低不等的黃土堆,下面有一層層的碎石,似為沙層,又似夯層。夯土中夾有碎石,古時的墻體多用這種結構,這樣更為牢固。這段殘存百多米長的黃土堆,高低參差,斷斷續(xù)續(xù),似乎留下一行省略號,間或有感嘆號。
有村民告知,村南還有一塊碑。在好奇心驅(qū)使之下,我前去尋找。走不多遠,果然見到有長城文保碑,上書:西紅山城堡。爬到坡上,耕地平整,四周有幾十厘米高的土壟,約有三四十米寬,七八十米長。這里以前還有城堡?走下坡細看裸露的黃土,不見夯層,不是墻體,不像城堡。當然,無論村南或者村東哪座曾是古城堡,西紅山城堡都是明代的關口要地。
想起光緒《延慶州志》書中記錄的一段趣事:“西紅山在城州南二十里,山西有墩臺敵樓。相傳明將軍劉挺守此時,射地得泉。今山麓村中只一井,即劉公泉也?!薄笆卮藭r”耐人尋味,可能是長期或是短暫駐守,哪怕是到此巡視,劉將軍在此體驗了條件的艱苦,為解決士兵的喝水難,想到挖井。黃土地質(zhì),挖井不易。井水溢出,造福官兵。后人憶起,傳為美談,漸為傳說。
故事言外之意顯示,此地曾有軍隊駐扎,且有將軍至此,級別很高?!度障屡f聞考》云:“有警則宣鎮(zhèn)總兵堵御外邊,陵后總兵防守內(nèi)地,又和陵前昌平總兵聯(lián)絡,于東西紅山各口設防,天壽山宛如泰山圪立于中央?!贝说鼐又?,與駐扎昌鎮(zhèn)、柳溝的總兵官較近,可以前后聯(lián)系策應,守護著十三陵和京城的安全。
西紅山村就在山腳下,劉公泉無人知曉,已難尋覓,而明代將軍在此大顯神威,留下了一段佳話。
村邊尋看,有南山路的邊垣,間或建有墩臺,墻體不高,卻連綿不絕。邊垣阻擋過多少鐵騎,墩臺城堡駐下了多少士兵,邊遠山區(qū)生活如何艱苦,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小張家口屬宣鎮(zhèn)管轄
小張家口與西紅山的兩座古城同在南山路邊垣上。這道邊垣與八達嶺長城建造有別,特點鮮明。
明成祖定都北京,選陵天壽山,為了加強防御,明代恢復隆慶州,建立永寧縣,筑起永寧城,設置永寧衛(wèi),布下重兵,思路周密,意義深遠。
嘉靖年間,北方鐵騎威脅日益嚴重。嘉靖二十七年(1548),北方俺答大軍侵擾延慶、懷來一帶,以至“殍骨暴原野”,“野無青草,室如懸磬”。韃靼每年多有侵擾,還不斷派遣奸細偵探道路,防御設施需不斷完善。明人延續(xù)高筑墻的策略,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再次修筑南山聯(lián)墩。城墻與鐵蹄,農(nóng)耕與游牧,文明與搶掠,在漫長的歷史中持久地較量著。
關溝是進入京城的主要通道,八達嶺是北方騎兵進攻的首選。因此以岔道城為中心,向西抵達懷來龍爬山,向東至四海冶,再次筑起一道高墻,東西共計二百五十里,每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墩內(nèi)筑小堡一座。步是計量單位,每步等于五尺。總計墩七百九座,房七百九間,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
墩墻城堡按照一定的格式與尺寸建造。隘口處重要,增添大石墻或虎尾小墻者,各宜量勢修筑,并添墩一座,以防奸細。工程限定工期,由軍役人員修筑,建材、工錢,甚至食米鹽菜俱以時價折估在內(nèi),經(jīng)過核算,總共需用銀一十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兩九錢三分五厘。賬目細致清晰,是一筆巨大的帑銀開支。
軍役人員來到此地修筑城垣,可以攜帶家屬,鄰近農(nóng)家愿意來,也可隨軍定居。清代以后,城堡作用消失,逐漸形成村落。所以這些村民多是留守士兵的后裔,也不排除有隨軍而來的親屬鄰家,成分不會單一。
城垣墩臺不斷增筑補修,志書成書年代不同,所計數(shù)字也有區(qū)別,有計“營城二十五,為寨九”。城與寨大小有別,志書上說,“屯軍曰營,列守曰寨”,守住重要山口通道,如柳溝城、西紅山、海子口等都是當年防御的重點。城寨墩墻相連,樓臺相望,密度之高,嘆為觀止。明代杜齊名《南山志總論》中稱之為“聯(lián)城列墩”。
大城小堡有駐軍,墩臺也有士兵把守,每個墩臺“各撥邊三名,夜不收一名”。這些士兵的主要任務是放哨瞭望,遇到敵情,若是夜間則舉火相告,晝間則燔燧,把敵情迅速通知給上級單位,第一時間做出軍事安排。
南山路邊垣是八達嶺北面又一道堅固的長城,因?qū)傩?zhèn)管轄,位于宣府之南,邊垣所以得名。宣鎮(zhèn)是明代九邊之一,擔負著京城西北的防御任務,責任重大,范圍包括了延慶地區(qū)。邊垣建造就地取材,用黃土夯筑或毛石壘砌。城堡營寨與城墻連為一體,墩臺相望,如項鏈鑲嵌了珠寶,連綴出一道風景線。
剛舉辦完的北京冬奧會把北京與張家口聯(lián)系在一起,遂讓我想起延慶的小張家口,以及和小張家口相連的南山路邊垣。在延慶的冬奧賽場,冰雪健兒能遠望長城,中國古代的建筑奇跡與奧運五環(huán)相輝映,創(chuàng)造出冬奧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