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蹤憶華年:再尋普魯斯特的足跡
馬塞爾·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原版
普魯斯特手跡
馬塞爾·普魯斯特逝世已近100年。他自幼就患慢性哮喘,生時大部分時間在巴黎閉門隱居,間或到芒什海峽岸邊游冶,足跡留在他精心從事文學(xué)寫作的篇章里。2013年,筆者曾到諾曼底的卡堡(即小說《憶華年》第二部“如花少女倩影下”里描寫的“巴貝克”)大旅館,尋覓普魯斯特在彼的舊跡,得悉他還去過臨近的伊利耶,即《憶華年》(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里的貢布雷和貝格-麥伊兩地踏青。
貝格-麥伊位于布列塔尼海岸。在普魯斯特眼中,這是個美麗迷人的世外仙界。正是在此地他得到靈感,開拓心胸,達觀曠懷,從1895年開始寫他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說《讓·桑德伊》(Jean Santeuil),雖最后未完稿,但卻開啟了他一生的杰作《憶華年》(編者按:《憶華年》通常翻譯為《追憶似水年華》,翻譯家沈大力將其譯為《憶華年》,為尊重譯者意見,本文保留《譯華年》,特此說明)。1895年9月8日,普魯斯特攜其男友——作曲家勒納爾多·哈恩乘船劃破綠松石色波浪,在貝格-麥伊小海灣登陸。當年二人上岸的碼頭至今猶存,由此岸可瞥見不遠處的貢卡赫諾市封閉的城垣。面對布列塔尼海岸美景,普魯斯特如臨碧虛,不禁贊嘆:“簡直如同處在日內(nèi)瓦湖中央一般!”其時,他們寄情山水,恍入幻境。
普魯斯特在貝格-麥伊呆了50來天,他踏遍海灘上的沙丘,直至那邊的信號臺,到蘋果樹下閱讀,怡然自得。到10月27日才戀戀不舍離開了貝格-麥伊。他下榻的費爾蒙旅館幾年后變?yōu)橐凰r(nóng)業(yè)技術(shù)學(xué)校,既沒有標明他曾寓居于此,前邊的街道也沒有以他命名。垂懸于海灘的平臺已改成兒童樂園,全無作家當年的蹤影。普魯斯特也曾在一旁的格雷南街住宿。諸來謁者若向那里旅行社的女職員打聽普魯斯特的軼聞,她會吃驚地反問:“普魯斯特來過這兒?有這事嗎?”想當年,普魯斯特確實常來貝格-麥伊海岸向南踱步,穿過蕨草、歐石楠和染料木樹叢,下到碧波浮漾的海邊懸崖間,觀看海鷗翱翔,鸕鶿捕魚,或傾聽大海潮汐發(fā)出的汩汩聲響。沿海灘繼續(xù)前行,便是貝格-麥伊的最南端,遠眺大海中的格雷南群島,總共9座島嶼,隱現(xiàn)在大西洋里,俗稱布列塔尼的“加勒比”(即安的列斯群島)。一天天,普魯斯特沉醉于這個世外仙境中,心血來潮,動筆開始寫作。由此從布列塔尼半島帶回來他的自傳體小說《讓·桑德伊》最早的初稿,可說是長河小說《憶華年》的前奏。關(guān)于普魯斯特此行及其文學(xué)活動,現(xiàn)有菲利浦·杜蓬-穆舍所著《瑪塞爾·普魯斯特在貝格-麥伊》(Marcel Proust à Beg-Meil)一書可供參閱。
《讓·桑德伊》是普魯斯特在發(fā)表了詩文集《歡樂與時日》之后寫的小說,他在書中以敘事者面目出現(xiàn)。在貝格-麥伊?xí)r,他跟哈恩遇到一位離群索居的作家。每晚,二人來到那人孤自寫作的燈塔里聽他朗讀自己白天寫下的關(guān)于讓·桑德伊的生平?!蹲尅ど5乱痢返臅菭柡笥稍摃幱喺哓悹柤{·法魯瓦起的。1952年,法魯瓦在普魯斯特謝世30年后,從逝者家中的家具倉庫里發(fā)現(xiàn)一部1000多頁的手稿,書沒有寫完,作者曾于1899年輟筆,有的冊頁被撕掉。不知普魯斯特是忘記了這部稿子,或者根本無意將之授梓問世。其中一些人物情節(jié),后來出現(xiàn)在《憶華年》里?,F(xiàn)今,伽里瑪爾出版社2001年在“NRF叢書”里印行的三卷本《讓·桑德伊》是法魯瓦通過安德烈·莫洛亞根據(jù)作者遺留的無結(jié)尾殘缺手稿補正整理出來的。
2001年5月,伽里瑪爾出版社“第四叢書”刊行《讓·桑德伊》的版本,全書共12章,包括主人公的孩提和少年時代、巴黎的圣誕夜和社交界接觸交往,以及各類貴婦名媛形象。實際上寫的就是普魯斯特本人的經(jīng)歷。書中,他有一處筆誤,習(xí)慣性不慎將主人翁“讓”,寫成了“瑪塞爾”就是個明證。作者在序言里明言:“我能稱本書為小說嗎?至少,那都是我生活的要素,沒在它流淌的過程中攙和任何撕扯。此書不是寫就,而是收獲來的。這樣說并非為本人的惰性托辭辯白。我本來能夠讓它避開風(fēng)暴,耕耘一番,坦露在陽光之下,更好地確定我生活的位置。一旦看到大自然的哀愁和不易而來的光線投射到我們身上,瞬間就會從上流社會生活的玻璃罩中解脫出來”。他還表明:“嚴格說起來,原本所撰述的人物情節(jié)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杜撰,都是作者親身感受。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作品是絕對不可分離的,而我所描述的場景都是自身經(jīng)歷。”由此可見,在《讓·桑德伊》里,作者描述的文學(xué)青年是本人在巴黎上流社會沙龍里露面,出入外省馬恩河的古堡除夕晚會,以及羅瓦爾省伊利耶和布列塔尼的貝格-麥伊等地的貴族集會,從而勾勒出《憶華年》里主人公活動的社會環(huán)境。
高雅氛圍里,讓·桑德伊這個風(fēng)流倜儻的文士,在一片友誼中如魚得水,盡享歡樂。他經(jīng)常出席女水彩畫家馬德萊娜·勒邁爾在蒙索街31號主持的文藝沙龍。這里是美好時代巴黎上流社會的聚會,給了普魯斯特以性情熏陶。每年夏天,勒邁爾女士還邀請自己的追隨者到外省的古堡度假。普魯斯特和哈雷均在應(yīng)邀之列。他于是在《讓·桑德伊》里記錄了外省貴族的古堡生活,描繪古堡花園、草地上的石雕像、花叢、野栗樹和孔雀,特別詳述每夕賓客的晚餐,一幅幅充滿鄉(xiāng)野奇趣的風(fēng)俗畫,留下生動記憶,躍然紙上,具載在《憶華年》里。
關(guān)于普魯斯特,安德烈·莫洛亞談道:“好幾項特征注定他日后要從事寫作:他神經(jīng)質(zhì),敏感到近乎病態(tài),最輕淡的敵意或者不經(jīng)意間的可笑行徑,都會刺傷他的心,留下印記。若是換個厚軀殼的人,有些場景不至于會恒久不滅,難以忘懷,但被他碰上,卻揮之不去,終生糾纏。他的思想像地獄里受煎熬找不到出路的靈魂一般騷動,一刻不得安寧。他有那么多東西要表達,不吐不快。從1899年到1904年,他悄然寫滿了許多練習(xí)本,成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讓·桑德伊》,一部引人入勝的書?!?/p>
安德烈·莫洛亞還特別指出:“普魯斯特的主要貢獻,在于他教給人們一種回憶過去的方式……小說與小說家的生平融成了一體”。普魯斯特寫書的主題是“時間”。照他的說法,人們周圍的一切都處于永恒的流逝之中。這一思想根源促使他追尋逝去的光陰,用《憶華年》來表露他在宇宙變遷中的生活觀。這樣,《讓·桑德伊》中的觀察逐步深化為內(nèi)向探求,所謂的意識流,即《憶華年》里突出的內(nèi)心獨白?!稇浫A年》里,作者企圖回答一個“記憶問題”,盡到詩人或者作家“回憶的責(zé)任”;在印象里,從潛意識中找出“深層真理”。他寫了《駁圣佩韋》一文,突破在法國文壇占統(tǒng)治地位的既立文體。從這一角度衡量,普魯斯特或許比愛爾蘭現(xiàn)代派作家喬伊斯和另一位經(jīng)常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劇作家貝克特更富于生活實感,因而略勝一等。他在法國文壇享有盛譽,最終獲得龔古爾文學(xué)獎。
1984年,根據(jù)長河小說《憶華年》改編的法德合拍影片《斯旺的愛情》在卡堡實地拍攝,由什洛多夫執(zhí)導(dǎo)搬上巴黎銀幕,但卻遭到觀眾大喝倒彩。2011年初,尼娜·貢帕奈玆又依照小說原著推出同名電視影片,描述普魯斯特的青年時代,尤其是主人公與阿爾貝蒂娜分手后失戀的痛苦,揭示了他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筆者在法國電視二臺播映時看了影片《憶華年》,領(lǐng)略原著的浪漫詩意。尤其是主人公在路上首次瞥見如花似玉的阿爾貝蒂娜場景。銀幕上,伊人香路遠逸,去若驚帆,眼波流溢,回眸一瞬的鏡頭,顯現(xiàn)了普魯斯特對“花影少女”們的眷戀。他一往情深,難以走出深沉的記憶,每每思之,惘然神傷。不過,總的說來,這部影片與原作比較十分遜色。米沙·萊斯葛飾演的男主角滑稽善談,風(fēng)生四座,玩世不恭,缺乏韻士普魯斯特的文雅氣質(zhì),不免失之于俗。扮演阿爾貝蒂娜的女演員卡洛麗娜·蒂耶特,也只是影片開始時冉冉而來,曇花一現(xiàn),在與男主角邂逅、又因二人不和遠遁,最后竟墜馬殞命,一直都沒有什么出色動人的表演。
《憶華年》中的人物一般都有生活原型,多半在巴黎留下蹤跡。普魯斯特居住在巴黎香榭麗舍花園時,被花季少女吉爾貝特的翩翩身影迷住,墜入情網(wǎng),這是他的初戀。每日,他到花園轉(zhuǎn)悠,希冀能再遇佳人,仿佛聽見有人呼叫對方的芳名。他時時在“使節(jié)噴泉”扶欄探望,仰望藍天,去貢多塞中學(xué)門口守候。一片苦戀傾注進《憶華年》的字里行間。
另外,巴黎林蔭大道區(qū)的布洛涅森林也曾留下他失戀的印記。那里,在意大利林蔭道與拉菲特街的交角,“托爾托尼咖啡館”與“富麗咖啡館”之間,有一座“金房子”,是京城尋歡作樂的去處,里邊舉行過印象畫派作品展覽。一夕,普魯斯特急匆匆入內(nèi),在如云游女中苦苦尋找自己鐘情的少艾奧黛特。后者慌稱剛從那里出來,但普魯斯特得知她另有所愛,是在情人家中廝磨來著。自茲以往不再相見,癡情人失戀的憂傷可想而知。普魯斯特先后在巴黎不少地方居住過。如名聞遠近的旺多姆廣場里茲大酒店,后于1873年遷至野草大林蔭道九號,在瑪?shù)氯R娜大教堂與圣奧古斯丹大教堂附近。按普魯斯特的說法,圣奧古斯丹乃是巴黎最丑陋的地帶之一。然而,圣奧古斯丹大教堂的紫羅蘭色鐘樓穹頂讓人聯(lián)想到羅馬的景象,奧斯曼男爵正是在此興建了屬意之至的蓋爾芒特大邸宅。
巴黎大歌劇院也是普魯斯特躋身上流社會的必往去處?!稇浫A年》中“蓋爾芒特那邊”篇章里,主人公的父親給兒子一張巴黎大歌劇院的戲票,當晚上演的是拉辛的悲劇《費德爾》。在這座抒情藝術(shù)的殿堂里,普魯斯特本人好像沉入了一個黑浪翻滾的海底深洞,寄居其中的白色神靈緊貼著黑暗巖壁,令來者看不清他們的面目。忽然,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蓋爾芒特公主的包廂,公主似女神般坐在長靠背椅上,仿佛依傍著一塊紅色珊瑚巖。在大歌劇院里,此景此情,當晚沒有讓主人公因演員表演欠佳而失望。
1900年,普魯斯特搬入庫爾塞勒街45號,6年后又遷居奧斯曼林蔭大道102號。這個街區(qū)相當喧鬧,而且很落后,令普魯斯特極度不適。希臘血統(tǒng)的女詩人安娜·德·諾阿依建議他在住房墻壁上鑲飾軟木,讓他能蟄居靜心寫作。1919年他再次搬家,住阿穆蘭街44號,直至1922年11月辭世。它生時所用家具:一張銅床、一扇中國花卉屏風(fēng)、寫字桌和枕邊桌,以及他贈給雷納多·哈恩的軟墊長椅及其他物品均留給了巴黎市卡納瓦雷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現(xiàn)今,在普魯斯特逝世100周年之際,該博物館專門舉辦《普魯斯特,一部巴黎小說》展覽,呈現(xiàn)280件與普氏在巴黎生活創(chuàng)作的有關(guān)物什。
最近,法國發(fā)現(xiàn)了普魯斯特生前未曾發(fā)表的青年時期手稿,表明他早年已顯示新穎而獨具一格的文學(xué)才華,與小說《憶華年》的風(fēng)格一脈相承。普魯斯特是一位文學(xué)功底很深的作家,特別注重小說敘事的文辭美。他的《憶華年》如行云流水,字句鏗鏘,筆墨酣暢,音調(diào)悅耳,在文學(xué)上“道法自然”,思維與環(huán)境契合,頗具理趣,讀起來令人怡神豁目,非一般作家所能企及。這也正是他作品富于詩質(zhì)美,蘊含豐盈的獨到之處。可是,陽春白雪,曲高和者必寡,下里巴人很難理解,更不可能領(lǐng)略它那一串串悠然飄忽的意象,連篇暢達的音樂長句標韻所含之隱情。一般讀者不知所云,遠不能擷芳咀華,反而誤解作者是在“無弦琴上彈于調(diào)”,難以會意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音韻之玄妙。唯有耽奇攬異,借人間筆墨寄情或消遣光陰者感興趣。真正投入的讀者在法國也寥若晨星。另外,普魯斯特小說里描繪的主要人物,在實際生活里是性少數(shù)群體。最楚楚動人的如花美眷阿爾貝蒂娜的原型本是一位男士,即為普魯斯特開車的司機阿爾弗萊德·阿格斯蒂奈利。他最終不堪其擾而出走,在一場空難中死亡,給瑪塞爾留下一腔悲傷、他塑造出阿爾貝蒂娜這一女性人物,聊以釋懷自慰。
普魯斯特深受英國社會學(xué)家拉斯金影響,將之尊為“時代意識導(dǎo)師”。他翻譯拉斯金的著作,深諳其哲理內(nèi)涵,竭力按其宇宙觀擺脫時間規(guī)律,通過藝術(shù)來領(lǐng)會深埋于潛意識中的要旨,以開辟路徑,用形而上學(xué)來革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實踐。他一生深居簡出,跟氣喘病魔搏斗多年,思疇昔,憶華年,渴想往日韶光重現(xiàn),終于澄心清神完成了長河小說《憶華年》,為狹窄沒落的貴族世界唱出一曲挽歌。普魯斯特寫出了法國現(xiàn)代派文學(xué)的代表作,推出新思維方式,將“內(nèi)心獨白”引進文學(xué)創(chuàng)作,豐富和深化了當今人們的智慧與精神創(chuàng)造。
回首前塵往事,普魯斯特悵感去路茫茫,彼岸來無影去無跡,無奈在《憶華年》的尾聲里喟嘆:“我看,自己好像已經(jīng)沒有力量再長時間維系已經(jīng)遠遠消遁的往昔了?!憋@然,今人重踏普魯斯特的足跡,與時俱進,將《憶華年》中的人物情節(jié)撰述,同他昔時的悠游之地相聯(lián)系,如影隨形,有助于領(lǐng)會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一如中華賢哲老子論今古之道所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