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獨家|養(yǎng)了眼,醉了心,擇業(yè)研究到如今
有一群人,他們日以繼夜地在屏幕前碼字,寫出了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還有一群人,他們敏銳地觀察到了這樣一個寫作生態(tài)。他們放下成見,接納新事物,跨越代際,“破圈”走進網絡文學的現場。過往,不曾畏懼案牘勞形;當下,以更為宏闊的研究視野,扎實的學術功底,幫助這樣鮮活的當代文學樣式一點點走進歷史。2022年,更多反思與灼見,都將擲地有聲。
漫長歲月,陪伴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為“顯學”
歐陽友權(中南大學教授,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2021年悠忽而過,這一年主要致力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研究,發(fā)了一些文章。主要觀點可以參考專著《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文章《傳統(tǒng)是網絡文學的“精神血脈”》等。另外張羅并主持了兩個學術活動,一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全國研討會,二是“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國際高峰論壇,希望能推動網絡文學研究的發(fā)展,推動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建設。
2021年印象最深刻的網絡文學現象有三:一是借助建黨百年的歷史契機,網絡文學加速走向主流化,并不斷向傳統(tǒng)文學靠攏,建黨精神為網絡文學樹立價值航標,網絡文學已日益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和新時代文學的潮流坐標;二是國家出臺文件治理文娛行業(yè)亂象,網絡空間“規(guī)范化收緊”,促進了網絡文學行業(yè)環(huán)境的凈化與優(yōu)化;三是創(chuàng)作隊伍不斷壯大,文學新人不斷冒頭,90后、95后成創(chuàng)作主力軍,迭代加速彰顯行業(yè)活力。
作家作品方面,越來越多的網絡作家突破類型小說的套路敘事,打通題材敘事壁壘,在不同領域開啟類型小說“破圈”之功。例如,會說話的肘子《夜的命名術》,在科幻外衣下包裹著賽博朋克、穿越、冒險等多重元素;賣報小郎君的《大奉打更人》以多元素融合開辟出反傳統(tǒng)敘事新路徑;天蠶土豆的《萬相之王》在東方世界故事之上加入年輕化幻想;95后作家天瑞說符,將“硬科幻”與“Z世代”網感話語結合,創(chuàng)作的《我們生活在南京》完成了硬核科幻成就唯美故事的“新科幻”實驗。
網絡文學發(fā)展目前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網絡文學的線上經營觸達止增的天花板,短視頻強大的吸睛能力讓文學粉絲不斷流失;網絡文學產業(yè)鏈“下游倚重”趨勢凸顯了IP分發(fā)的重要性,但矯治作品“魔改”和實現“制作精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行業(yè)治理十分必要,但網絡屏蔽詞過多、“禁區(qū)”設限過密已超過對傳統(tǒng)文學的要求,給網絡創(chuàng)作帶來困惑。
2022年的個人科研擬做好兩件事:一是完成國家重大項目系列成果結項,二是完成“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文獻數據庫編撰工作。另外就是常規(guī)要做的,編撰《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21)》。做網絡文學研究很辛苦,也很有樂趣,網文作品量大篇長,新作品、好作品層出不窮,還有各種榜單需要評閱,時有閱讀壓力。但做網絡文學研究是自己的專業(yè)之事,也是喜歡的事,可謂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我從1999年進入這一領域,見證了我國網絡文學的風雨歷程?,F在,看到一大批青年才俊在網絡文學研究中展露鋒芒,看到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日漸成為“顯學”,感到十分欣慰。
十年學科化,深化網絡文學史研究
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副所長)
2021年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做網文史的史料工作,這個工作做了四五年了,到了收官階段。如果順利,2022年應該可以出版《中國網絡文學大事年表及重要網站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新中國文學史料研究?網絡文學卷》(上下卷,120萬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如果能順利出來,真是一塊石頭落了地。熬的時間太長了,很多朋友在問,我自己也很期望出來,好做案頭工具書。在做史料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網絡文學的起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引發(fā)業(yè)內熱烈討論,歐陽友權、馬季等學者都發(fā)表了回應文章,各抒己見。這一健康深入的爭論有利于網絡文學史研究的深化。
另一項工作是編選出版《中國網絡文學雙年選2020-2021》。這一工作自2015年開始,列入“漓江年選”,自2018-2019改為雙年選。年選工作一直由我們團隊的男頻主編吉云飛和女頻主編肖映萱負責。他們目前已經博士畢業(yè)到高校任教,所以此次雙年選由他們二位青年學者領銜。
2021年最關注的是免費模式對付費模式的沖擊已經達到融合的階段,目前的態(tài)勢是“雙活”。免費讀者構成網絡文學龐大的基座,付費部分開始向“小眾”方向發(fā)展,這有利于網絡文學精品化。2022年的主要計劃有兩個,一是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史》。另外編輯出版《“封神者”說:網文經典作家訪談錄》,這個和《創(chuàng)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chuàng)始人訪談錄》(北京大學出版2020)是同一系列的深度訪談,也是陸續(xù)做了幾年,希望能收官。為了督促自己,今年我們在《名作欣賞》開了專欄,先一篇一篇推出,敬請關注。從事網絡文學研究是完全由興趣引導的,十年工作下來,發(fā)現也已經可以建成一個獨立學科了。個中滋味,且歌且行。
談網絡小說的“爽”,要更新文體理念和研究視野
周志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我主要關注當代的現實主義文體哲學問題,探討和思考了典型論的哲學真實與歷史真實、數字社會的內在文化邏輯、大眾文化的剩余快感,與網絡文學中YY小說(YY小說的內容多為幻想的現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借此來釋放年輕人壓抑的情緒)的“爽感”機制。自這一年起,立足“現實”的哲學思考,開啟虛擬現實敘事研究。
對于YY小說的“爽文”現象感興趣,嘗試將“爽”與“快感”“欲望”等分開,將之視為“處在痛苦中的享樂”(Jouissance);非常關注貓膩、常書欣、紫金陳、周浩暉、何常在、唐家三少、Priest、阿彩的作品,《間客》《余罪》《長夜難明》,個人認為是網絡小說的典藏作品。
我覺得目前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處在“常態(tài)化”時段,但是,網絡文學批評卻處于“過去式”的狀態(tài)。人們喜歡用已有的知識話語和觀看方式來理解和闡釋網絡小說,如用快感理論或需求層次論等來理解“爽”、用人物性格或主題設置等來理解網絡故事等等。對于網絡文學批評,需要更新的不僅僅是理論話語與研究方法,更需要更新文體理念和研究視野。如果沒有意外,這一年將會撰寫1到3篇關于網絡小說的“爽”、故事型與現實指涉方面的學術論文;完成《現實主義文本剩余物》的論著,并且主編網絡文學理論研究讀本。
在我看來,網絡文學是一種“平民啟蒙”、“癥狀享樂”、“寓體寫作”的文學形式;它對日常生活理性的固著、化不爽為爽的偏執(zhí)與隱藏剩余物真實的結構,令其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典型表征。闡釋網絡文學不在于要理解網絡文學,而在于要通過網絡文學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意識和文化機制。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也到了“IP寫作”的時段。每個作家應該改變過去那種隨寫隨丟的意識,有意識地創(chuàng)生自己世界的“元宇宙”圖景:人物類、故事型和人生態(tài),期待這三點會在未來網絡文學與新的數字感知技術相結合,構造新的文化風景。
日常生活的質感,帶來嶄新的審美表意經驗
馬季(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當代文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2021年,我的研究重點是網絡文學敘事研究,《網絡文學敘事探究》一文發(fā)表于《中國文學批評》。網絡文學敘事是一個宏大的課題,這篇文章只是個綱要,還將深入和細化。2022年,專題研究將側重新時代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的趨勢與熱點。
網絡文學在經歷了2015年IP熱之后,回歸到內容為王的新語境當中,新語境主要是指網絡文學對現實的關注,互聯網語境下的現實關懷,以及網絡作家自身與現實的關系。網絡文學不再是與傳統(tǒng)文學相對立的異物,而在全面融入中國當代文學的洪流之中。
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經過摸索,找到了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沒有簡單承襲或模仿傳統(tǒng)文學對現實生活的表現方式,而是有所突破,捕捉到了互聯網語境下的時代感和國家意識。如《長樂里:盛世如我愿》(驍騎校)、《大醫(yī)凌然》(志鳥村)等作品,以及懸疑劇《開端》(祈禱君原著改編)充分展示了網絡文藝作品表現生活的精神廣度和個性化特色。我將上述作品歸納為“真實環(huán)境與虛構心理空間”相結合的敘事手法。
近年來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在“虛擬”中均被賦予了日常生活的質感。這些作品主題鮮明、故事精彩、情感飽滿、暖心提神、精神豐盈,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審美表意經驗,也開啟了網絡文學經典化之路。
隨著國家文藝政策和文藝組織的不斷深化,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上產業(yè)化經驗的積累,網絡文學正在朝更加理性和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內容上,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極大豐富了作品精神內涵,拓展了文學表現的疆域。此外,網絡文學的多文本存在方式不僅僅是商業(yè)化的IP概念,也是實現傳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進一步擴大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力,實現國內和國際雙循環(huán),有可能是網絡文學未來的主要突破口。
在生機與危機中熱情飽滿,不懈努力
周志雄(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的建立,6月份在合肥和9月份在長沙舉行的網絡文學會議都將其設置為重要論題,《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核心報刊對其進行專題討論;網絡文學的起源問題,引發(fā)了“事件影響起源說”“網站平臺起源說”和“網生起源說”的學術論爭;網絡文學的主流化、經典化、發(fā)展境況問題,學界的探討集中在概念厘定、價值評判和實踐路徑等方面。這三個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樹狀”結構》(歐陽友權)、《再論中國網絡文學的源頭是金庸客棧》(邵燕君)、《網絡文學經典化與評價體系建構》(周志雄)、《網絡文學的經典化是個偽命題》(黎楊全)、《使命與鉗制: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境況思考》(單小曦)。
2021年,一批年輕的90后、95后網絡作家迅速成長、提升,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會說話的肘子、宅豬、我會修空調、橫掃天涯等。印象較深刻的作品還有愛潛水的烏賊《詭秘之主》,言歸正傳的《我的師兄實在太穩(wěn)健了》,賣報小郎君的《大奉打更人》。網絡文學的精品化道路任重道遠,好作品依然匱乏。
2022年,我將繼續(xù)開展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研究、重要網絡作家作品研究、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史料庫建設。我國網絡文學體量大,現象多,研究的空間廣闊,生機與危機并存。網絡文學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很高,需要飽滿的熱情,需要開放的文學文化視野,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從現場出發(fā),做好“苦差事”
桫欏(河北作協(xié)網絡文學中心研究員)
2021年我關注的對象還是網絡文學作家和作品,我認為做網絡文學研究首先要從現場出發(fā),從閱讀、分析作品出發(fā),對現象和趨勢的觀察也要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上來。2021年結合各類優(yōu)秀作品推選、評審、研討等活動,閱讀了不少作品;寫了有十幾篇論文,也說不上是成果,個人的一點看法吧。我比較關注的代表性作品有《北斗星辰》(匪迦)、《長樂里:盛世如我愿》(驍騎校)、《天圣令》(蔣勝男)、《三萬里河東入?!罚ê纬T冢ⅰ独葮驂裘艽a》(陳釀)等。
印象最深刻的網絡文學現象,一是從外部看,網絡文學的社會定位發(fā)生了變化,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網絡文學必須要肩負起文化責任和歷史使命來。過去我們討論網絡文學的時候多談它的市場性、消遣性、娛樂性,實際上作為文學書寫,它的首要功能還應該是價值表達和思想引領。二是從內部看,精品化、主流化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作品負載的價值內涵使網絡文學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主流化趨勢,精品化程度也有了提升,海外傳播的步伐加快、影響力也拓展開來。三是從作家隊伍方面,“Z世代”崛起,年輕作者入行,讓這個行業(yè)充滿朝氣,未來希望無限。
2022年的研究有兩個想法:第一還是要從現場出發(fā),對作品、作家和現象進行研究和批評;第二個不太成熟的想法是,做一些網絡文學理論知識的普及工作,網絡文學讀者以普通人居多,但是研究界、評論界關于網絡文學學理化的知識在大眾層面基本上是缺失的,普及得不夠,所以我想系統(tǒng)性地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入行網絡文學評論和研究也有十多年了,感受復雜。首先是很快樂,如果不覺得有趣味,不是對網絡文學感興趣,恐怕也堅持不下來。其次,這是個非常苦的差事,網絡小說基本上都是超長篇幅,閱讀量巨大。第三點,研究容易評論難,用各種學科的理論來解析網絡文學現象不是個難事,而在現場針對具體作品和現象的評論是不容易做好的。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不是一回事,但在網絡文學領域中這兩個層面非常不容易區(qū)分,希望能看到更多從現場出發(fā)、在文學框架內研究和批評的成果。
國人蓬勃的想象力,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證明
李瑋(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2021年,我負責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的微信公眾號“揚子江網文評論”,對重要網絡文學評論,網絡文學的重要事件、熱點進行推介。其中,圍繞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影響力榜(2020年)開展了系列訪談、評論,引發(fā)廣泛關注。
同時,我也在思考網絡文學評價標準問題。與何平老師一起主持中國作協(xié)理論支持項目《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設》,發(fā)表評論文章《中國網絡文學評價的五個關鍵詞》等;主持“網絡文學青春榜”評選,組建以各高校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評審團隊,在各大網絡文學網站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遴選網絡文學經典,及時介紹、發(fā)布“青春榜”。
2021年涌現了諸多網絡文學精品,今年完結的有黑山老鬼《從紅月開始》,沉筱之的《青云臺》,偽戒的《第九特區(qū)》等,除此之外豆瓣、知乎的作品也值得關注。明顯感覺到網絡文學正進入新的轉型期,諸多創(chuàng)新性的作品已經、或必然將在這一段轉型期內出現。2022年開年,《開端》的熱播印證了這一判斷。繼貓膩的《慶余年》之后,祈禱君的《開端》影視改編的成功,意味著網絡文學漸漸走出大玄幻鼎盛的時期,宏大背景的設定,奇譎的想象和綿長的文化隱喻是以貓膩為代表的網文做出的重要貢獻。而近兩年,短小精巧的故事、腦洞新奇的設定和貼近現實的情感,則成為帶來驚喜的作品的共同特點。
2022年,我將繼續(xù)關注新作品、新現象和新熱點,及時跟蹤評論,繼續(xù)推進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設的研究。除此之外,將對劇本殺、新媒體文展開研究。
網絡文學的發(fā)展非常有活力,通過大量閱讀網絡文學作品,我感受到新時代中國人蓬勃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證明。追蹤和參與網絡文學發(fā)展的熱點,一直讓我有參與文學發(fā)展進程之感。和網絡文學作家和諸多同仁的合作,也讓我感到非常開心。期待網絡文學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精品佳作。
當代人做當代人的文學批評
吉云飛(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
2021年上半年在寫博士論文《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生成》,第一章《制作起源:中國網絡文學的五種起源敘事》用力較多,在答辯前順利發(fā)表了出來,借此參與了關于網絡文學“起源”問題的討論。下半年,和邵燕君老師共同主編了《中國網絡文學雙年選(2020-2021)?男頻卷》,是北大網文論壇兩年追讀后給出的一份“書單”,也算是當代人做當代人的文學批評。
對網絡文學,我最關注的是它的文學性。只是要在這一“文學精靈”最新的轉世之身中,重新辨認和確證它的文學性,需要經歷一場漫長而艱苦的跋涉。我主動也是被迫選擇從生產機制和作品年選開始,從最基礎的物質生產和最即時的文學批評起步,希望最終能夠走到它的光輝的頂點——像一切時代的當代文學一樣,網絡文學不僅會為它所處的社會留下專屬的痕跡,也在嘗試對永恒之物的重新捕捉——方生方逝的我們,或許借此得以見證自身在歷史中的獨特價值。
2022年最重要的計劃是,與邵燕君老師及肖映萱和李強兩位同門共同完成《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史》的寫作。于我而言,這是博士論文未竟工作的延續(xù)和再來,期望也會是對它的一次提升。在生產機制的研究告一段落后,我將開始為從類型角度進入網絡文學做比較正式的準備工作。這會以三年或五年為期,足夠幸運的話,最后的成果將是一本小書。雖然筆下尚無一字,倒是先擬好了書名:《現在的夢——中國網絡小說類型談》。
我很感激網絡文學,也很幸運能走上網絡文學研究之路。我是從小讀網文長大的孩子,從初一算起已有16年,以字數計,大概看過十億字以上吧。如今,我可以很確信地說,因為夢到過一個不同的世界,所以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還要感謝邵燕君老師的引領。她在我選擇人生志業(yè)的關頭,使我意識到,網絡文學給了我很多,因此我也對它有責任,更手把手帶我練好基本功。當然,說到底,網絡文學研究給了我不斷去滿足、認識和更新自我的契機,使我對時代、文學和自我有了更整全的愛欲。這條從類型到整全的路上有真正的愉悅,讓憊懶的我有力量走得再遠一點,也讓一貫不合群且慳吝的我,愿意將路上的些微所得分享給所有人。
(中國作家網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