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21年第6期|孔見:九死南荒(節(jié)選)
孔見,原名邢孔建,1960年12月生于海南島,先后擔任《天涯》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主要從事隨筆、小說、詩歌寫作和哲學(xué)研究。作品見于《上海文學(xué)》《人民文學(xué)》《天涯》《花城》《鐘山》等刊物,出版有隨筆集《赤貧的精神》《我們的不幸誰來承擔》,詩集《水的滋味》,評論集《韓少功評傳》,小說集《河豚》,長篇非虛構(gòu)敘事《海南島傳》等。
九死南荒
孔見
1
紹圣四年(1097)二月二十四日,東坡一家歡歡喜喜,從寄居的嘉祐寺搬到白鶴峰腳下,一座有著二十間房的新居,結(jié)束了惠州三年,在官舍與寺院來回搬遷的日子。正廳“德有鄰堂”和書房“思無邪齋”的牌匾,一看就是主人的石壓扁蛤蟆體,隱含著碾不垮的韌性。送走前來祝賀的友鄰,東坡移步右側(cè)的思無邪齋坐下。此時夜深人靜,窗外是蟲子莫名的吟唱,他感到自己的心終于踏實下來,一家人總算有了歸宿??上С泼?,等不到這一天,不然,應(yīng)該是她沏上一杯熱茶的時候。
自從1093年,妻子王閏之和高太皇太后相繼過世,蘇東坡就如同失去保護神那樣,從權(quán)力高坡一路滑跌下來。誥命接二連三,先是外放定州,第二年發(fā)配嶺南英州,緊接著再貶建昌軍司馬、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從一個三品大員淪為從七品罪吏。在惠州,一家人先是寄住在官舍合江樓,半個月后移到嘉祐寺的旮旯里。第二年,因為表兄、廣南東路提刑程之才的過問,重又搬回合江樓。表兄調(diào)離之后,合江樓便不好住,于是又重回嘉祐寺,就像貓生崽一樣搬來搬去。
嘉祐寺后山有座亭子,叫松風亭,常年風聲呼嘯,如有天人絮語,周圍景致頗好。一天,東坡無事,便往山上行去,想到亭子間歇息。然而,爬到腳軟氣喘,松風亭仍在樹梢之上,于是停下步來,心中忽然生起一念:“腳下之地如何歇息不得,非要到山上亭子間不可?”于是心中豁然,人“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有了這本地風光的禪悅,他便絕了北歸的盼望,想著在惠州安頓下來,改變眼下一家人流離失所的狀態(tài)。為此,他鄭重其事請道人暗中尋訪,在白鶴峰下找到一塊依山傍水之地,傾其所有,在道觀遺址上筑起了這座新居。甫一落成,就修書通知蘇邁,帶著長幼二房眷屬南下團聚,心里則想象著“子孫遠至,笑語紛如”的場景。
不得簽署公事,意味著手中權(quán)力已被剝奪干凈。對于那些入世太深、終日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人,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但似乎還傷不到東坡的哪一根骨頭。天生我才,人不用我,不正是自我受用之時?從北方進入嶺南,要跨過大庾嶺。此山雖然不甚著名,但峰巒雄奇,氣勢磅礴,睥睨海外。站在高處放眼環(huán)顧,東坡心中的豪情便灑脫開來,晦霾之氣掃蕩一空:“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xué)仙。”(《廣州蒲澗寺》)他一路放情山光水色,吟詩作賦,直達貶所,沒有一點慘遭不幸、落魄潦倒的樣子。在惠州,除了到集市上買便宜骨頭回來烹煮,呼喚當?shù)赜燕彆筹?,他還遍嘗嶺南美食,全然是一個吃貨嘴臉。當年楊貴妃千里紅塵才能吃上的荔枝,在這里輕易就能飽食,而他對荔枝的癡迷程度,一點也不亞于三千寵愛集一身的胖美人。紹圣二年(1095),荔枝上市的季節(jié),東坡寫下了兩首關(guān)于荔枝的詩,一首是《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痹诹硪皇组L詩里,還宣稱:“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狈路鸫舜瘟鞣?,是把他送進了仙山,完全體現(xiàn)不出任何懲罰的意圖。再下來寫出的句子,“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春景》);“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透露出的,儼然是一個神仙的逍遙境界。這在當朝政敵章惇他們看來,蘇某是存心向他們秀存在感,帶有挑釁的意味。他非但不愁腸百結(jié)、喪魂落魄,還快活成這個樣子,說明貶謫嶺南,尚不足以懲戒此人,打折他的那根傲骨,讓他趴在泥里悔過自新。因此,除了殺頭,唯一可行的就是把他拋到海水里去。
新蓋的房子水土氣重,人會睡得很沉。但這好覺睡不滿一個月,新任惠州太守方子容就帶著隨從,到德有鄰堂前宣讀了新的誥命:責受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署公事。此番被貶的人甚是不少,弟弟蘇轍也被貶為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就連死去多年的宰相呂公著、司馬光、王珪,也被追貶到海南島上。盡管這些年一貶再貶,幾乎成了尋常之事,但對于此次放逐,東坡還是頗感意外。方子容是他新交的朋友,不知是真有其事,還是出于同情安慰,悄悄地告訴東坡:自己的內(nèi)人虔誠信佛,有天夜里夢見一個大士前來告別,說他將陪蘇子瞻遠行,七十二天后就有誥命下來。今天恰好是七十二天。看來事情已有前定,先生不必過于傷心。
環(huán)顧剛落成的新居,和正在院子里嬉戲的孫子,東坡沉吟良久,然后莞爾一笑。作為一名居士,雖然未證“涅槃寂靜”,但此刻深深地領(lǐng)會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前,他不止一次說過“吾生如寄”,其實內(nèi)心還是想把握住自己,現(xiàn)在這一點把握,恐怕也必須撒手,將身世全都交付出去,當作不系之舟,任憑風浪顛撲了。此時此刻,他想起了陶淵明的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辈粌H做好到海南島的準備,也做好了死在海上的準備,大有舍命陪君子,你讓我走十里路,我就陪你走二十里的意思。他心底那股豪邁之氣,不是那么容易壓得住的。
由于所有的家底,都成了白鶴峰新居的磚塊,東坡不得不四處籌措前往貶所的盤纏,甚至向廣州太守王敏仲求援,請其將薪俸中折支成實物的部分提取出來。完了便把一大家子托付給長子蘇邁。想到此去不太可能再回惠州,他專門到朝云墓前,燃上了三炷香,深深地鞠上一躬,吟誦自己為她寫下的詩句: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這個不幸的女人,從十二歲起,就一直陪侍在他身邊,三十二歲便命歸黃泉。在四五個侍妾中,其他人早都陸續(xù)告退,唯有這個女子情深意長。
四月十九日,東坡攜幼子蘇過,登上了離開惠州的木船。蘇邁帶全家人到碼頭送別,望著遠去的身影,岸上的人都慟哭起來。懷著必死決心的東坡,也不禁流下了清淚。此時的情景,就像他后來給友人的信中敘述的:“某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諸子,死則葬于海外,庶幾延陵季子,嬴博之義,父既可施之子,子獨不可施之父乎?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保ā杜c王敏仲書》)盡管遭到如此重擊,他仍然不改豪放的秉性。
沿著官道抵達梧州,東坡獲知子由剛從這里離開,正在趕往雷州途中。想到很快可以見到思念多年的弟弟,他的心情十分喜悅,流出了這樣的詩句:“莫嫌瓊雷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平生學(xué)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在表達手足之情的同時,抒發(fā)了不為命運窮通改變的道心,和把萬里之外的流放地,當成安身立命的故鄉(xiāng)的自覺。
五月的一天,兄弟二人終于在滕州相見,淚水消解了數(shù)年來的顧念之苦。他們一邊暢敘幽情,一邊向雷州趕去,顛顛簸簸走了近一個月,才到了雷州半島的徐聞海岸。當天晚上,東坡的痔瘡發(fā)作,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呻吟。子由心疼表情扭曲的哥哥,整個夜里都不能合眼,給他念陶淵明的《止酒》詩,勸他為了健康把酒給戒掉。此前,在《勸子瞻修無生法》一詩中,他也寬慰過哥哥:“誰言逐客江南岸,身世雖窮心不窮”,希望他好好修煉無生法忍,出離人間苦患。從行儀上看,子由比哥哥更像一個居士。
紹圣四年(1097)六月十一日,天氣晴好,東坡登上了南行的渡船。在搖晃的甲板上,他向子由揮手致意,說出了孔子當年的那句話:這難道不是吾道不行,則乘桴于海嗎?但熟知他履歷的人,則會想到他在黃州時寫下的詞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2
蘇東坡是一個宋朝的士子,要想理解這個人物,須對宋朝的文化有所了然。這個朝代對于中國人文歷史,意義十分重大。如果說先秦是中華文化的原創(chuàng)期,那么,宋朝就是中華文化的成熟期、高峰期。宋朝文化的璀璨,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方面,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三大宗,源源不斷地吞噬著全世界的白銀;還體現(xiàn)在非物質(zhì)方面,儒道釋三家匯流的文化大格局形成。先秦時期,學(xué)派紛呈,百家爭鳴,出現(xiàn)了思想領(lǐng)域潮流縱橫、洶涌激蕩的局面,其中以儒家與道家最為代表。后來的統(tǒng)治集團或推崇道法,無為而治;或獨尊儒術(shù),輔以刑法,出入于老莊與孔孟之間。
東漢末年,佛學(xué)東漸,至南北朝開始興盛,出現(xiàn)“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景象,但也發(fā)生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舉儒拒佛的事情。隋唐時期,隨著玄奘、法顯、義凈等人西天取經(jīng)行動的完成,佛學(xué)典籍較為完整地移譯過來,教法也有了系統(tǒng)的傳承,形成禪宗、唯識宗、天臺宗、三論宗、律宗諸宗林立的態(tài)勢。但佛家與儒家、道家之間,尚未相互貫通,文化上的排異反應(yīng)時有發(fā)生。李唐宗室尊老子李耳為祖宗,因此多數(shù)皇帝信奉道教,迷于煉丹食氣,飲汞吞鉛,以求長生不老,對佛家持審慎乃至排斥態(tài)度。武宗時期,甚至出現(xiàn)在道教人士的蠱惑下,大規(guī)模滅毀佛教的情況。但也有唐太宗、武則天、唐宣宗等帝皇,鼎力護持和推行佛法,使之得以弘揚。唐朝代表性詩人,如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皆有不淺的佛學(xué)背景。
進入北宋之后,佛家獲得了中華文化的認同,成為三大主流法脈之一,有了官方出版的體系完整的《大藏經(jīng)》,儒道佛三家匯流的局面終于形成。在融匯激蕩之中,佛家淡化了來自印度的山林氣息,將儒家的綱常倫理,納進因果報應(yīng)和福德資糧的范疇,成為其世間法的內(nèi)容;將大乘佛法普度眾生的理念,融入儒家的治國平天下,不再像原先那么激越,一味要絕塵而去,出離世間苦海。儒道體系中也吸收了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三界輪回的內(nèi)容,在修身的一維,借鑒了禪坐觀修的方法。在宋朝,一個文人士子,不論信奉哪一種學(xué)說,對其他二教也絕不陌生;不論他以哪一教立身,都會參照其他二教的方便。就學(xué)者而言,關(guān)學(xué)的張載,洛學(xué)的二程,盡管皆以儒立身,對佛道頗有微詞,但平日里進學(xué)的功課,除了持敬存養(yǎng),都有靜坐觀心的內(nèi)容,并非純粹的儒家。至于道家功夫,在煉神還虛方面,也吸納了佛家四禪八定、觀心破境的功夫??傊谒沃?,儒道佛三家在中國,基本上呈縱向直流的態(tài)勢,到了北宋之后,才真正實現(xiàn)橫向的交匯融通。正是這種匯通,使華夏文化的洪流更加波瀾壯闊,宋朝也因此成為中華文化的高峰期,而蘇東坡正是波峰上涌出來的人物。在宋朝,儒道佛三家學(xué)說,是一個文人的必修課。與蘇東坡同朝的文人,如歐陽修、王安石等,學(xué)養(yǎng)也兼具三家。他們的人格成長,都從三種文化流脈中汲取營養(yǎng)。蘇東坡就是從這種土壤里生長出來的。
作為一個進士,他必須精通儒家經(jīng)典。實際上,他對六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和《論語》《尚書》《中庸》均有深入的研究,后期還撰有專門的論作。至于與道家的緣分,未出生之前就結(jié)上了。按照蘇洵的敘述,他婚后數(shù)年無子,于是供奉一個姓張的仙人,才有了蘇軾和蘇轍。八歲正式入學(xué)時,東坡的啟蒙老師就是道士張易簡,課室設(shè)在天慶觀北極院。他的同窗好友陳太初,后來也做了道士。傳言他問道十分精進,證得了很高的道果,入寂時說走就走,尸解羽化,如一片云彩飄向太虛(蘇軾《道士張易簡》)。老子與莊子的著作,東坡諳熟于心。尤其是莊子恣肆的語言,感覺就像是從自己心里流出來的。他的代表性著作,如《前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題西林壁》以及陶淵明的系列詩作,都是以道家境界打底的?!扒曳蛱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保ā肚俺啾谫x》)“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ā队洺刑焖乱褂巍罚]有道學(xué)的修養(yǎng),哪能寫出如此空靈的句子!
至于佛家,淵源就更深了。峨眉是佛教名勝,東坡家中早有供佛,父親蘇洵師從云門宗大德圓通居訥,和寶月惟簡;母親程氏更是信仰虔誠的教徒,在家禁止殺生。因此,蘇家院子里氣氛祥和,時常有鳥兒飛來做窩下崽。父母逝世之后,東坡兄弟都到廟里做了功德,把他們生前喜愛的物品捐了出去。比東坡晚幾年被貶海南的僧人惠洪,在《冷齋夜話》一書里記載:東坡從黃州移往登州時,打算路過高安順便看望子由。子由和住在洞山的云庵和尚、住在圣壽寺聰慧法師,在同一天夜里做著同一個夢:有人喊他們快去迎接五祖的高足戒和尚。第二天,當三人還在疑惑之中時,東坡要來高安的信便送到了。四人相會之后,東坡說起母親懷上自己時,曾夢見一個右眼失明的僧人到家里來。七八歲時候,他也曾夢見過自己,身披袈裟在山上行走。說話間,云庵和尚忽然想起,五祖弘忍的弟子戒和尚,正是瞎了一只右眼,且最后就圓寂在高安大愚寺,至今差不多五十年時間,而東坡此時剛好四十九歲。從此,東坡在寫信時常常以戒和尚自稱,顯然是把事情當真了,所以后來在六祖真身像前,才有了這樣的說法:“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保ā赌先A寺》)
3
在大約四十歲之前,盡管具有佛道的文化背景,蘇東坡還是以一個儒者現(xiàn)身于世。由于過人的天賦,他二十歲上就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并以詩賦名動京城,連當世文魁歐陽修都要給他騰挪位置。仁宗皇帝讀過他的卷子,便認定此人是未來的宰相。因此,他入世的起點甚高,也十分得志。然而閱世不深,任事待人不免書生意氣;自視才高,凡事愛發(fā)議論,如刺在喉不吐不快。挾著如日中天的聲譽,話分自然斤兩不輕,輕易發(fā)表批判意見,便容易造口業(yè),招惹是非嫌惡,給自己帶來逆緣。但在東坡看來,這是臣子在給朝廷盡忠。王安石變法后,東坡給神宗皇帝上了萬言書,給自己惹來了麻煩。為了避免政見歧異引起的摩擦升級,他請求外放,覺得這樣耗不起,還是地方政治氣氛寬松,可以做些實際的事情。每到一處,他都“勤于吏治,視官事如家事”(《密州通判廳題名記》),“以濟物之心,應(yīng)不計勞逸”(《與王慶源十三首之三》)。認為“事有關(guān)于安危而非職之所憂者,猶當盡力爭之,而況其事關(guān)本職而憂及生民者乎?”(《上文侍中論榷鹽書》)當然,也不免游冶山水,吟詩作賦,乃至與歌伎飲酒誦詩。
熙寧八年(1075),東坡任密州知州,這是他第一次擔任一個地方的主官。此時,該州連續(xù)七年大旱,蝗蟲鋪天蓋地,席卷鄉(xiāng)野,如同世界末日。他親率官民筑堤引水,疏浚河道,挖掘井泉,以緩解苦旱之情。還多次攜下屬前往臥虎山,舉行莊嚴的祈雨儀式,親自念誦禱詞。或許是精誠所至,天地為之動容,還真下來了好幾場雨,那可是真正的甘霖。同時,他還上書朝廷,詳報災(zāi)情,請求免除當?shù)氐那锒?;組織百姓使用火燒等各種土辦法,掃除蝗蟲大軍。
在救災(zāi)之余,他還不改詩人本色,寫下數(shù)量不少的詩詞,其中就有《江城子·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痹~句中透露著一股掩抑不住的豪邁與張揚,讓對手們感覺到他逼人的抱負。密州期間,他還流著眼淚,沿城墻撿拾三四十個孤兒棄嬰,到家里來扶養(yǎng)。對兒童生命的關(guān)懷,貫穿蘇東坡的一生。在黃州時期,他成立了一個兒童救濟會,請富人捐錢,請和尚管賬,請當?shù)貗D女領(lǐng)養(yǎng)。并且致信黃州太守,請求官方出臺措施,制止溺死嬰兒惡俗。
兩年后,東坡調(diào)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黃河的洪水跟隨而至,耗資五百萬緡的排洪工程潰決,工程負責人畏罪自殺。來勢兇猛的黃河水,在徐州以北約五十里的地方?jīng)Q堤,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毀大片村莊與田園,直逼徐州城下。水位一度高于城內(nèi)的街道。知州蘇東坡不顧個人安危,帶著市民加固城墻,數(shù)十天夜不歸家,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以與城池共存亡的氣概,阻止了富人們棄城逃亡的企圖。在人力不濟的情況下,他親自前往皇家禁衛(wèi)軍營地,會見主帥,請求他們出兵支援。
1089年,蘇東坡以龍圖閣學(xué)士身份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隊統(tǒng)領(lǐng)。杭州位于錢塘江口,又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為水陸交通要隘,商旅云集,人口超過五十萬,密度甚高。春夏之際,往往有瘟疫流行,控制不好,將是一場恐怖的災(zāi)難。十八年前當通判的時候,他對此深有感觸。這次作為主官赴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建一所公立醫(yī)院。他劃撥一筆款項,個人捐出五十兩黃金,在城區(qū)中心建起了一所叫“安樂坊”的醫(yī)院,由精通醫(yī)道的道士主持,公家給予一定的報酬。
杭州的幾處水源地,多與錢塘江入海口相連,漲大潮時,海潮倒灌,飲用水就出了問題,居民只能花錢購買從西湖運進城來的水,可并不是誰都能夠付得起費用。東坡為通判時,州府曾經(jīng)興建過一個簡易的工程,用竹管將西湖水輸入城區(qū)。但這種權(quán)宜之計,很快就廢了。此次,東坡主持重修這項工程,輸水管用陶瓦制作,經(jīng)久耐用。他還利用自己的軍職,調(diào)動一千多名士兵參與工程建設(shè)。不久,就在城區(qū)建成了六個飲用水庫,讓所有市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接下來,他繼承前輩詩人白居易的遺志,大規(guī)模地整治西湖,清除厚積的淤泥和雜草,并筑起一道詩情畫意的堤壩,成為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嗟我昔少年,守道貧非疚。自從出求仕,役物恐見囿?!保ā洞雾嵈饛垈鞯酪娰洝罚┍M管是在少年時代,東坡就曾一度彷徨過,到底應(yīng)該遁入山林隱身修煉,還是登上廟堂參與治國平天下。但是,一旦決定投身仕途報效國家,便以身相許,肝腦涂地在所不惜。在一篇文章里,他表明了這樣的心跡:“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保ā鹅`壁張氏園亭記》)每上一任,或是每到一地,首先考慮的都是社稷黎民。即便是在惠州,手中權(quán)力已經(jīng)剝奪得一干二凈,他也借助自己的影響力有所作為,而不耽于無何有之鄉(xiāng)。
惠州東江與西江各有一座浮橋,是此地的交通樞紐,然已失修多年,無法通行,往來的人劃舟渡江,沉船溺水事件時有發(fā)生。東坡探明情況后,致信表兄程之才,請求廣南東路劃撥建橋所需八九十萬元款項,再請羅浮道士在信眾中募資,重建了這兩座橋梁??⒐ぶ?,他專門撰寫了詩文。此外,他還推動惠州太守詹范,將戰(zhàn)亂時代棄身野外的數(shù)百具無名尸骸,收拾起來重新下葬,請僧人舉辦超度儀式,使他們不再做孤魂野鬼呼號于曠野。給死去的人尊嚴,也是對活著的人的一種尊重。
作為一個儒者,東坡的行儀上承先秦原儒,活潑而富有生氣,有鳶飛魚躍之象,在實踐中善于權(quán)衡通變。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學(xué)從一種民間思想,上升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tài),眾多儒者因此失去原先放達的風度,拘泥于綱常倫理的枝節(jié),落入窠臼之中,變得迂腐起來。由于有了佛道思想的通變,東坡的儒學(xué)顯得通達大方,灑脫自如,迥異于同時代的程氏兄弟。在司馬光的葬禮上,他與當世鴻儒有了正面的沖突。葬禮專門延請程頤主持,這位大儒不許司馬光兒子立于靈柩旁,向前來吊唁的客人鞠躬還禮,認為這種沿用數(shù)百年的習(xí)俗,不符合孔子時代的古禮。子孫倘若賢孝,就應(yīng)該悲痛欲絕,哪里還能出來拋頭露面。那天,朝廷在太廟的大典結(jié)束后,東坡帶著翰林院與中書省的官員,前去司馬光家吊唁,卻被程頤攔在門口:“‘子于是日哭,則不歌。’你們難道沒有讀過《論語》嗎?”東坡上前回敬:“《論語》并沒有說:‘子于是日歌,則不哭?!卑殉填U嗆了回去。在靈柩前作禮完畢,東坡看不見司馬光兒子,打聽起來,才知道是程頤不讓出來見人。于是在眾人面前笑話說:“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意思是說,程頤糟踐了叔孫通修訂的漢代禮儀。弄得程頤下不來臺,因此也與二程及其弟子們結(jié)下怨氣。程頤雖然職位不高,門生卻遍布朝野。
蘇東坡的宦海生涯中,并沒有做過出格的錯事,唯一被人揪住不放的罪過,就是文字里流露出來的不平之氣。如果是出自普通文人,興許不會被人當作把柄。但是他人望太高,而且持不同政見,加上行為過于任性,不顧及微妙的人際關(guān)系。不論官階升到什么級別,蘇東坡都還是以文人學(xué)者自任。學(xué)者與官員不同,學(xué)者以求真為使命,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口吐真珠,表達實情;但官員考慮的權(quán)宜之計,此一時彼一時的策略,說話講究分寸的拿捏,照顧方方面面,人前人后,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說什么話。東坡總是像個孩子,要說穿皇帝的新裝。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完成從書生、學(xué)者向官員的轉(zhuǎn)型,進入集權(quán)政治結(jié)構(gòu)規(guī)定的角色里去,使用與之相應(yīng)的話語體系。他曾對太后訴苦:“臣欲依違茍且,雷同他人,則內(nèi)愧本心,上負明主。若不改其操,知無不言,則怨仇交攻,不死即廢。伏望圣慈念為臣之不易,哀臣處此之至難,始終保全,措之不爭之地?!保ā镀蚩ぴ印罚┻@是對自己行狀的一種解釋。其實說與不說是一種選擇,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場合、用什么口吻說,更是一種智慧,特別是在集權(quán)體制之內(nèi)。
文字的才華給東坡帶來巨大的聲譽,特別是歐陽修逝世之后,他已然成為當世第一文豪。在公共語境里,他占有的話分愈來愈重,人也活得越來越占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說話應(yīng)該更加審慎才好,但他依然不管不顧,鋒芒凌厲。他似乎意識不到,當自己的影響力超過上司和同僚時,人們已很難按體制規(guī)約的方式來對待他了。彼此都是進士出身、善于詩賦的文人,被你壓著也想有翻身吐氣的時候。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行為方式,給他招來了暗地里的嫉恨。因此,東坡與對手之間的對立,除了政見的歧異,很大程度上還有意氣的成分?!盀跖_詩案”是他經(jīng)歷的一場生死劫,但甫一出獄,他便詩興大發(fā),稱自己“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在一首看起來是反思本人過錯的詩里,把對手戲稱為“少年雞”:“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自我的優(yōu)越感,和對別人的鄙夷與不屑,溢于言表。此時的東坡,對于世道人心,實在還看得不夠通透,他的犀利讓一些人感到芒刺在背。
在公事活動中,表達政治見解,評價人事,本應(yīng)就事論事,但他帶入了濃烈的感情色彩,說起別人的壞處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極盡譏誚挖苦之能事,顯得過于嫉惡,有失寬恕。他把對立面比喻為“饑虱”“奸佞小人”“國之巨蠹”“詐偽騙子”,甚至是追腥逐臭的“蠅蛆”,吃腐鼠的烏鴉。而在將對手妖魔化的同時,卻以君子麟鳳自居,不屑同流合污。在任翰林院知制誥期間,他擬了八百多道圣旨,大多都可以當文學(xué)作品來欣賞。其中摻入了不少私人情感色彩。譬如貶謫呂惠卿的圣旨,說此人“始于知己,共為欺君,喜則摩足以相歡,怒則反目以相噬”;“黨與交攻,幾半天下”,形容惟妙惟肖,但失之分寸把握。呂惠卿東山再起之后,反戈一擊,倒打一耙,也并非人情不可以理解。追贈王安石死后哀榮的圣旨,稱其“網(wǎng)絡(luò)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述,作新欺人”。本來是追封的圣旨,還要加入一些嘲諷之詞,以抒泄個人意氣,對一個過世的先輩,未免失之刻薄。這些方面,需要有人給他補上一課。
相比之下,司馬光的氣量明顯大度許多。司馬光與王安石,算是政治上的死對頭,但他在病榻上以宰相名義下的最后一道指示,卻是這樣寫的:“王安石為人并不甚壞,其過端在剛愎自用,死后朝廷應(yīng)以優(yōu)禮葬之?!?/p>
雖然政見不同,但王安石個人操守堪稱君子,并非居心險惡之徒。他上書皇帝、提出改革主張的出發(fā)點與立意,原是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用”,改變宋朝國力衰弱的狀況,盡一個忠臣的責任。不管他提出的方案是否正確,一旦為皇帝采納,就轉(zhuǎn)化為一種國家行為。神宗皇帝沒有經(jīng)過朝臣的充分論證,就大張旗鼓地推行變法,那是他不成熟的表現(xiàn)。由于朝中重臣老臣大多反對變法,王安石只能起用一些資歷淺、德望低的新進人物,如呂惠卿、曾布、章惇等。這些缺少感召力和政治智慧的人,為了新的舉措能夠推行下去,除了使用剪除異己的手段,還能想出什么更好的辦法?而在為數(shù)不少的異己中,蘇東坡是一個人望極高、愛大聲說話的人,不治治他,讓他出局,廢掉他的武功,變法還能夠進行下去嗎?一旦他卷土重來,位極人臣,我等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但這個人行為端正,做事踏實,幾乎不可挑剔,只是詩文言論豪放任性,不修邊幅。于是,所謂“烏臺詩案”就合乎邏輯地炮制出來。李定、舒亶等人,從蘇某的詩文中斷章取義,找出一些句子,如“必不仕則忘其君”,“農(nóng)人三月無鹽吃”,還有燕子與蝙蝠的暗喻,和指責青苗法的言論等,牽強附會加以發(fā)揮,彈劾他辜負皇恩,蔑視朝廷,包藏禍心,專唱反調(diào),罪名便自然成立。如此,蘇軾也就“萬死不足以謝圣時,豈特在不赧不宥而已”。
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以“文字毀謗君相”罪被拘捕,從湖州押送汴梁御史臺牢獄。押送途中,性情剛烈的他想到縱身一躍,跳入江中,一死了事。但冷靜想來,覺得這樣不僅連累家人,自己也洗不清白?;实蹖|坡的為人有基本的判斷,并不輕易聽從他人處死東坡的進言。據(jù)說,神宗曾經(jīng)派人潛入牢中,觀察東坡的舉止,發(fā)現(xiàn)他睡得很香,鼾聲如雷,表明他胸間并無梗有虧心之事。加之皇后臨終前,稱道蘇氏兄弟是先帝看中的宰相之才,提醒他不要聽從讒言,冤枉好人。此外,張方平、司馬光等大臣也為東坡求情。因此,東坡終于還是躲過這一劫,在獄中蹲了一百三十天后,獲得釋放,流貶黃州。此事雖然看起來是一場虛驚,卻深深地觸動了東坡內(nèi)心,讓他不能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
(未完,全文見《十月》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