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2021年第11期|陳玉福:張掖訪山記(節(jié)選)
陳玉福,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張掖市文聯(lián)名譽主席,甘肅省作協(xié)顧問、第六屆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副會長,蘭州文理學院駐校專家、文學教授。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國家系列”《國家使命》《國家職責》《建軍大業(yè)》《熱血軍旗》等,長篇紀實文學“八步沙系列”《綠色誓言》《治沙愚公》《八步沙》等,長篇歷史小說《西涼馬超》《八聲甘州之云起》等。電視劇本《建軍大業(yè)》獲全國優(yōu)秀電視劇原創(chuàng)劇本獎,電影劇本《八步沙》獲全國重點現(xiàn)實題材優(yōu)秀劇本獎,電視劇本《八步沙》進入國家一百部重點現(xiàn)實題材優(yōu)秀電視劇劇本扶持之列。作品曾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劇金鷹獎和甘肅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藝獎突出成就榮譽獎。
張掖訪山記(節(jié)選)
陳玉福
焉支山下小康村
這是我到甘州后第一次到張掖市的大山深處走村入戶,近距離觸摸焉支山。在冰雪凝結的寒冬里,我們在一道道山梁間新拓展出來的寬闊道路前行,越往山根下走積雪越厚,氣溫也隨之更為嚴寒。一個多小時后,車停在一個叫作中河村的村委會門口,已是中午時分,清掃過積雪的村前小廣場,在冬陽的照耀下明媚而清寒,像剛剛剃完頭發(fā)的光腦門般鮮亮。
村支書曹模是一位臉膛黑紅的清癯的中年人,正是典型的西北漢子。他告訴我:“過去的中和村有‘三靠’:運輸基本靠擔,通信基本靠喊,種地基本靠天?!币驗闆]有路,往山外送貨只能用一對筐子擔;沒有電話信號,所以村上開會、叫人什么的,只能靠“喊”;種地得看老天爺?shù)难凵?,山底里的莊稼泡死,山頂上的莊稼旱死。他用幽默的語言一邊介紹著村里的情況,一邊給我們做向導,領著我們參觀。走在硬化過的水泥馬路上,路兩邊矗立的是造型別致的路燈,這些路燈采用的都是光能自發(fā)電原理,改變了山里人千百年來天黑就上炕睡覺的習慣,也照亮了他們亮堂堂的新生活道路。
眼前是一個用于安置各村民小組中貧困戶易地搬遷的居民點,有四十八戶人家,是統(tǒng)一的磚房小院,白墻紅瓦井然有序,看起來十分喜氣。我沒有按照村上事先安排的人家去走訪,也沒有讓村鎮(zhèn)干部陪著入戶調查,而是帶著助手隨意地走進了一戶開著院門的人家。水泥鋪就的院落整潔而干凈,陽光濃烈處晾曬著一小堆山貨,野蘑菇的特殊香氣撲面而來,淡淡地氤氳在小院里,別有一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氣息。主人聞聲迎了出來,是一位穿著圍裙的淳樸漢子,大約四十歲的樣子,手里還握著一把油漉漉的笊籬。原來,他們已經(jīng)開始準備過年的吃食了,現(xiàn)在正在熊熊燃燒的火爐子上炸制油馓子。勤快的女主人見有客人來,趕忙端了剛出鍋的熱騰騰的油馓子招待我們,而我的視線卻被他們家一應俱全的現(xiàn)代化家具和生機盎然的幾盆綠植所吸引。綠植并不名貴,無外乎仙人掌、綠蘿這般再平常不過的花草,可貴之處是因為此刻室外零下二十度的氣溫,它們卻還能保持青翠鮮活,生機勃勃,真的是殊為不易。
男主人摘了圍裙搓著雙手接受我的隨機采訪,看得出來,面對突然的造訪,他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但問到他們家現(xiàn)在生活如何時,這個叫曹之富的憨厚漢子頓時打開了話匣子,用純正的山丹方言講起了他家這幾年天翻地覆的發(fā)展變化。
中河村地處焉支山深部沿山區(qū),這里的人們過去一直都是靠天吃飯,看老天爺?shù)男那楹脡姆N著人均不到一畝的薄田,飲用水要從村外馬營河的深澗里一桶一桶挑回家,人畜混用不說,一遇上雨雪天河邊泥濘難行,家里如果沒有健壯勞力就連生活基本用水都無法保障。村里的孩子上學也得由家長接送,幾公里的山路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因此,很多人家的孩子勉強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就不再繼續(xù)上學,大多跑到外頭去打工,走出大山就再也不愿意回來。
四年以前的中河村太窮了!曹之富感嘆著說。有些光景好一點兒的人家都搬出了大山,像逃命似的遠離了貧瘠的村莊,拖兒帶女苦苦掙扎的畢竟還是大多數(shù),如同曹之富一樣的人家無奈地留了下來,年復一年中與貧窮結伴,閉塞而艱難地掰著手指數(shù)日子。一院老房子土墻開裂、木梁腐朽,搖搖欲墜了三十多年,山里人無力翻修;面對長得比自己還要高的兒子,娶媳婦成為一家人不敢啟齒的奢望,因為村里的姑娘都嫁到山外去了。
直到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來,焉支山終于煥發(fā)了勃勃生機,希望的種子破土而出,讓山里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干勁和信心。這些年,村民們一天天看著道路寬闊了,硬化的路面取代了臭水集聚的牛蹄坑泥土路;大型機械轟鳴著驚醒了沉寂許久的村莊,一座座漂亮的磚混房拔地而起,令矮舊的老屋自慚形穢;自來水管道穿山越嶺延伸到了家門口,不論地下的石頭堅硬還是碩大,都絲毫不能阻擋清泉入戶的決絕……
路通了,緊接著就是山貨的走俏,食用菌生產(chǎn)從山坡溝壑移到了蔬菜大棚,和易地搬遷的村民們一樣,享受著惠風和暢的滋養(yǎng)和扶貧人無微不至的關愛,在新的安置點生長壯大。家家戶戶有大棚,農閑時節(jié)飼養(yǎng)著政府配發(fā)給自家的牛,或者干脆交到村支書的大型牛場去寄養(yǎng),順帶每天再去打工賺錢??粗约旱呐1旆鼠w壯,不知不覺間家里就有了可觀的積蓄,點滴匯聚便成了脫貧路上的先進和榜樣。山里人由衷地開懷:還是黨的政策好!入戶幫扶的共產(chǎn)黨干部好呀!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如今的中河村再也不是老弱病殘固守的悲涼,年輕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不但帶來了新的生產(chǎn)力,把新媳婦也一并帶回了村子。村支書曹模笑著告訴我們,山里的規(guī)矩彩禮錢是二十萬零八千。我很驚詫,這樣高的彩禮算是巨額了,才脫貧的人家能承擔得起嗎?剛娶了兒媳婦的曹之富搶先點頭,并拿出兒子的婚紗照給我們看,神情間滿是驕傲地介紹,他們家現(xiàn)在六口人,父母還能幫著操持家務,剩下四個人都掙錢,娶了媳婦還買了車。我恍然大悟,原來門口停的那輛小車不是同行的脫貧干部的代步工具,而是這家人脫貧致富和美麗鄉(xiāng)村振興的具體體現(xiàn)??!
中河村的走訪結束時,村支部書記曹模告訴我:“現(xiàn)在,我們村告別了‘三靠’,迎來了‘三通’:電通了,自來水通了,馬路通了?!睆摹叭俊钡健叭ā?,中河村不但徹底地告別了窮困,而且還走上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走出中河村,駐足馬營河畔,面前是冬日里略顯肅殺的焉支山,胸中的滾熱卻與這里的人們相差無幾。走過那些依然奔波在鄉(xiāng)間農戶家里扶貧干部們踩出來的水泥村道,呼吸著同一方天空的氣息,凜冽的冰雪嚴寒也仿佛溫柔起來。
…… ……
駐村干部苦與樂
高臺是張掖市最邊緣的一個縣,從張掖市到高臺縣,全程八十五公里左右,開車上高速需要一個小時上下。而新壩鎮(zhèn)又是高臺縣最邊遠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在祁連山北麓山區(qū),鎮(zhèn)子離縣城五十五公里,部分更偏遠的鄉(xiāng)村還得繼續(xù)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村道才能到。
和諸多扶貧助農工作隊一樣,新壩鎮(zhèn)曙光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閆勇是一位從縣濕地公園管理處分派來扶貧的駐村干部。走進他在村上不足二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寒浸浸、冷颼颼的,讓人不敢落座。一個只有三十厘米高、長寬四十厘米的小火爐放在墻邊,是整個冬天取暖用的神器。閆隊長剛入戶歸來,爐子里的炭火還沒有燒起來。環(huán)顧房間四周墻壁白里透黃,有的地方還有微微裂開的細密紋路,陳舊的環(huán)境顯示這是一間老房子了。房間里兩張大辦公桌占據(jù)了三分之一的面積,用于休息的床鋪顯得尤為簡易。翻看桌案上層層摞摞的卡表冊,都是關于貧困戶的資料。主人是個細心的人,表冊分門別類,記得詳實又明了。
閆隊長的隔壁,是另一位駐村工作隊員住的地方,也是平時解決吃飯問題的地方。同樣的火爐,幾只碗盤、一口鍋,再有張用來當作廚案的桌子,外加四把椅子、一副簡易茶幾,就湊成了他和兩名隊員全部的家當。
房子太小,天熱的時候大家都是盛了飯坐到院里大樹下,一邊歇涼吃飯一邊討論各自的工作,只有冬天冷得出不了門才在這間屋里圍桌用餐??粗矍昂喡挠镁?,我十分懷疑所謂“用餐”大約也是內容匱乏的湊合吧?閆隊長卻笑著告訴我,駐村這兩年來,他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偶爾回家去為愛人露一小手,實實驚艷過原來一直埋怨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妻子。說到這里,閆隊長笑得歡暢,而我從他的笑聲背后分明感受到了一絲辛酸,便問他,這樣的工作你覺得苦不苦,委屈不委屈?閆隊長搖頭,然后更歡快地笑了:“比起讓老百姓能夠擺脫貧困發(fā)家致富的成就感來,再忙再累再多的苦都不算什么了?!?/p>
南北差異是多方面的,就拿做飯這件事來說,西北男人會做飯的還是少數(shù),像紅沙河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蔣成江隊長就是典型的例子。蔣隊長干起工作來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但唯一捆住他手腳的一件事就是做飯。剛從縣國土資源執(zhí)法監(jiān)察大隊副大隊長的崗位上,被抽調到紅沙河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的時候,蔣隊長和兩位隊員輪流做飯。三個不會做飯的大老爺們兒因為在家基本不摸菜刀,到了村上需要“自力更生”,可沒少鬧笑話,常常是胡亂湊合著,一頓飯就解決了。
駐村后不久,蔣成江例行體檢,查出自己患了胃病和心臟病,這可急壞了妻子盛翠花和在外地上大學的女兒。胃病是最麻煩的一種病癥了,不好好調養(yǎng),影響工作是必然的,關鍵是身體就垮了。母女倆一合計,女兒極力動員母親去父親身邊就近照顧。盛翠花感覺有道理,便毫不猶豫地停掉自己的小買賣,打包行李趕赴丈夫身邊,和蔣成江一起在扶貧村里安下了營、扎下了寨。
每天,蔣成江和隊員們下隊入戶去忙工作,和村民們奔忙在田間地頭,回到村上就有新鮮可口的飯菜吃,工作隊總算沒有后顧之憂了,干起工作來也就更有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了。蔣隊長帶著妻子來扶貧的故事很快傳遍了四里八鄉(xiāng),村民們都把它當成扶貧佳話來稱頌,一時間讓盛翠花這位工作隊的“編外成員”成了“名人”。
“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氣候環(huán)境不適應,高海拔讓人見天頭暈頭疼??墒强粗麄冞@么辛苦工作,我還是決定留下來,干不了別的,按時把飯做上,讓他們能吃口現(xiàn)成的熱乎飯我心里也就舒服了?!笔⒋浠t腆地說。
紅沙村地處祁連山腳下,平均海拔兩千三百米,半輩子在城里生活的人的確很難適應,但盛翠花硬是憑借著對丈夫無怨無悔的愛和對工作隊無私的支持,克服了這份不適來成全蔣成江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的執(zhí)著,把照顧三名駐村干部的飲食起居和洗洗涮涮當成自己的責任。一句話,盛翠花成了他們的勤務員。
五年過去了,蔣成江和他的隊員也把駐村點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們積極向市縣部門爭取,為紅沙河村修建了蓄水塘壩、文化廣場,不但硬化了村道,還安裝了路燈。有了這些,村里基礎建設明顯改善。同時,工作隊還牽線搭橋引進制種企業(yè)與農戶搞起了訂單種植,鼓勵發(fā)展養(yǎng)羊大戶四十三戶,到目前為止,全村飼養(yǎng)量達到了兩萬三千只。
幫扶工作隊沒有駐村之前,紅沙河村人均純收入還在貧困線下,到了二〇二〇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一萬兩千元。整村脫貧摘帽,百姓們奔上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富裕日子。村民們滿懷信心繼續(xù)往前邁進的同時,沒有忘記幫扶干部的付出,更沒有忘記那個和村里的嬸子、阿姨們打成一片成為好姐妹的“翠花嫂”。
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成了割舍不下的牽掛,紅沙河村在蔣成江夫婦的心目中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即便退休了,也還是要常回來看看這里的。因為,我感覺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笔Y成江感慨地說。
大約駐村干部對于自己承擔工作的認知都是比較相同的,市科協(xié)副主席寇育鴻和丈夫馬興才也如是表達。當時精準扶貧工作剛開始,馬興才所在單位張掖市地稅局成為民樂縣中河村的幫扶單位,而同時張掖市科協(xié)也是這個村的幫扶單位。那時候,各自忙碌的夫妻倆直到有一天才知道,一家子兩口子,居然會在同一個村做著相同的工作。
中河村是民樂縣十三個精準扶貧村貧困發(fā)生率最大、貧困面積最廣、貧困原因最為復雜的村之一。全村二百零九戶九百九十人,貧困人口就有二百四十九人,貧困發(fā)生率百分之二十四點九四??苡欙L風火火來到扶貧點時,丈夫比她先一步在這里駐村,正在實施村道建設工程,灰土彌漫的工地上馬興才一回頭,看到妻子笑盈盈地站在自己身后,一開始他還有些不敢置信。他當然不認為已經(jīng)五十出頭的妻子是想給自己一個驚喜。當寇育鴻說明出現(xiàn)在這里的原因時,馬興才還沒有說什么,有人卻覺得不可思議:“中河村這么遠,你都五十多歲了還湊這個熱鬧干嗎?何況你們家已經(jīng)有一個來了,完全沒必要嘛?!笨苡櫺χ卮穑骸皫头雒撠毢袜l(xiāng)村振興是一項嚴肅認真的工作,也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我們夫妻一起為中河村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本分,我覺得十分有必要?!睆拇耍@對夫妻扶貧路上的故事越傳越遠,被大家親切地稱作“鄉(xiāng)村振興路上的夫妻檔”。
寇育鴻駐村以后很快融入集體,入戶走訪像男同志一樣不辭辛勞,還兼帶著為駐村工作隊員做飯,與村里的群眾關系也相處得特別融洽。女同志相對更為注重衛(wèi)生儀容,忙完自己的本職工作,她時常還會去幫貧困戶家打掃衛(wèi)生,帶著留守老人到鎮(zhèn)上去理發(fā)。村里的黃大娘說:“寇主席比我自己的兒女還貼心,知道我們這些老年人買東西理發(fā)都不方便,她就開車拉著我們定期去鎮(zhèn)上理發(fā),還用自己的錢幫我們捎帶零碎生活用品。如今,我們的關系就像親戚一樣?!?/p>
幾年來,寇育鴻和馬興才夫婦的身影活躍在中河村每一個貧困家庭的院落里、田間地頭上,想辦法為村民們的脫貧致富出點子、找路子。村上新建的焉支富民千頭牦牛養(yǎng)殖基地需要動力電時,他們兩口子主動與電力公司協(xié)調架設動力電五百米,解決了基地用電難題。同時,為改善村上群眾的網(wǎng)絡寬帶問題,寇育鴻又與電信公司多次溝通,目前全村群眾的網(wǎng)絡寬帶已經(jīng)全部安裝完成,山里人再也不用為沒辦法上網(wǎng)而造成的消息閉塞而發(fā)愁了。
結束時,我們采訪了山丹縣縣委書記,他告訴我們,二〇一九年八月總書記視察我們張掖時說過:“共產(chǎn)黨人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笨h委書記說,近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把總書記的話落實到了我們的行動中。
…… ……
(本文為節(jié)選,完整作品請閱讀《人民文學》202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