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報童》:傳承紅色文藝之光
1978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出由邵沖飛、朱漪、王正、林克歡編劇的《報童》,集結了方掬芬、覃琨、李若君、連德枝、王鐵成等表演藝術家,共同打造了這部經典兒童劇,影響極大。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傳統(tǒng)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今年《報童》再度上演,導演焦剛,主演劉曉明、宋建霖、井崗山、李明慧、欒晰、唐加陸等,在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讓這部43年前的兒童劇,重新散發(fā)光芒。
《報童》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制造的“皖南事變”為背景,描寫了新華日報社的一群小報童在當時周恩來副主席的教育、關懷和新華日報社的培養(yǎng)下,在戰(zhàn)斗中迅速成長的故事。觀看《報童》時,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一代文藝工作者對于生活有著切身的體驗與觀察,才會如此真實地描摹出一群走街串巷賣報的窮苦孩童風貌。劇中人語言生動,充滿市井氣息,幾個報童之間的玩鬧、打架極具兒童特點,中間也有借鑒《阿Q正傳》中阿Q與小D打架的場面,化用巧妙,讓今天的我們思考國民性的問題。
老一代文藝工作者在編劇技巧上,不是干巴巴地宣傳口號,而是用生動飽滿的故事、昂揚的紅色激情宣揚革命的真理。當霧都重慶街頭賣兒賣女、棄兒孤苦伶仃、警察胡作非為、政府賣發(fā)霉的米面這一幕幕出現(xiàn)在舞臺上時,我們會由衷感到,必須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才會不再有流浪失學的兒童。同時,在火柴被叫做“洋火”的年月里,那盒延安制造的火柴,體現(xiàn)了革命前輩對下一代寄予的希望——振興民族工業(yè)。舞臺上的孩子們,正是承擔著這樣的使命,走向了新中國。
全劇從側面展現(xiàn)“皖南事變”這一悲壯的歷史事件。石雷誦讀父母犧牲前的家書,呈現(xiàn)出日寇入侵之下國民黨反動派同室操戈的殘暴與無恥,國破家亡,引人泣淚。在“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犧牲、被俘7000余人,多少孩子像石雷一樣從此失去父母。通過小人物命運折射大時代波瀾,這樣的悲劇,有力地對國民黨反動派戰(zhàn)爭罪行進行了控訴。
《報童》對周恩來副主席的塑造,是我國話劇舞臺史上鮮亮的一筆。今時今日,周副主席從舞臺深處走來,劇中第一次亮相,觀眾便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這飽含著人民對革命領袖周恩來深沉熱烈的情感。劇中的周副主席一口淮安話、一只手臂因受傷無法垂直,他對每一個報童身世、性格了如指掌,關心他們每一個人,教育他們要團結友愛,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面對敵人的恐嚇威脅,周副主席義正辭嚴,毫不退縮,帶領大家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開展斗爭。家長如何對孩子、老師如何對學生、上司如何對下屬,危機時分領導人應該有的態(tài)度與格局,體現(xiàn)在《報童》里的周副主席身上,對觀眾都會有所啟示。
導演懷著對原作劇本的極大尊重,保留原汁原味,且融入音樂劇的敘事風格,以立體化和聲手段豐富劇情,加強戲劇節(jié)奏。在《報童》中,我們能體會到蘇聯(lián)戲劇現(xiàn)實主義學派大氣與細膩并存的風格,這得益于焦剛本身的學識涵養(yǎng)、人生歷練。血泊狼煙中,那些戰(zhàn)士們如雕塑般的戰(zhàn)斗身姿、為刻畫后方國民黨官員貪腐無能而進行夸張戲謔的形體動作,以及那些看似平淡卻蘊藏老百姓間彼此溫情的言談舉動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2021版《報童》傳承經典,又恰如其分地進行當代化審美創(chuàng)新,讓紅色文藝之光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