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
人類使用的語言有很多種。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tǒng)、文學和歷史,人們以書面形式將其表達并記錄下來。如何使這些文字記錄在不同國家和民族間流傳曾是個難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語言能令世界上所有人都讀懂。于是,翻譯的重要作用便體現(xiàn)出來,即以不同語言傳播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
我認為,在眾多翻譯門類之中,文學作品的翻譯難度最高。一個譯本是否優(yōu)秀,原著的藝術水平很重要,譯者的翻譯能力也起到?jīng)Q定作用。高水平翻譯家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除了需具備兩種語言的表達能力,也需盡量堅持原作風格和寫作手法,誠實并準確地傳達原作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特征。正如茅盾曾說,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
文學翻譯者猶如管弦樂隊的指揮,要協(xié)調(diào)不同樂器,在獨奏與合奏間切換,最終翻譯而成的文學作品才能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品。那么,想成為一名杰出的文學翻譯者,要具備哪些條件?第一,譯者需對文學非常了解,熟悉各種文學體裁,掌握其他國家的文化常識;第二,譯者要精確傳達出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令讀者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第三,譯者常常要面對一個包含了雜糅文體、各類文化和久遠歷史的文本,因此最好對相關領域有所研究,且具有文學才華,才能創(chuàng)作出等同原作思想水平與藝術技巧的譯作。
在翻譯中國作家王蒙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時,我常感到不能停留在直譯原文的層面,而是要充分理解原作、切身體會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在這一基礎上準確地進行翻譯,確切地傳達作者意圖。就像傅雷所說,翻譯如臨畫,如伯樂相馬,“重神似,不重形似”。這其實對譯者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需要他們不僅能夠翻譯詞語、遣詞造句,同時還要能夠傳遞情感,讓讀者獲得如閱讀母語般的順暢體驗。
文學作品中往往有生動、鮮活的比喻,如何將這些比喻通過翻譯傳達給另一種語言的讀者,對譯者的詞匯量和感受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大挑戰(zhàn)。我在翻譯畢飛宇的《推拿》時,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充滿比喻,為了能更好地感受原作中盲人按摩師的世界,我在翻譯時戴上墨鏡,盡量感受盲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最終翻譯而成的阿拉伯文版《推拿》獲得2017年埃及《文學消息報》最高翻譯獎。這種感受力還體現(xiàn)在譯者要對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所經(jīng)歷的心理和情感歷程有所體會,這不僅需要感覺敏銳,還需要想象力,在翻譯詩歌時尤其重要。
如何尋找好作品并獲得版權是我在翻譯中國文學時面臨的一個問題。許多譯者都希望找到反映中國和中國人真實面貌的優(yōu)秀作品,常常更重視名家名作,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雖優(yōu)秀卻并不出名的作家和作品。我認為,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譯者需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尋找中國文學的“瑰寶”,將其呈現(xiàn)給阿拉伯國家的讀者,讓他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文學翻譯可以豐富語言,可以傳遞思想。讀者通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了解其他異域文化,久而久之,更容易理解與之不同的世界。通過閱讀世界各國文學作品的譯本,讀者可以了解人類共通的和普遍關注的問題,感受一些人的特殊經(jīng)歷,從而促進社會各群體間的相互理解和不同價值觀的相互分享。對我而言,文學翻譯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更是一種心靈療愈和生命體驗。
米拉·艾哈邁德,埃及青年翻譯家,1985年生,畢業(yè)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專業(yè),翻譯出版魯迅短篇小說集《狂人日記》、畢飛宇長篇小說《推拿》和王蒙長篇小說《這邊風景》等中國作家作品。2017年,她所翻譯的《推拿》獲得埃及《文學消息報》最高翻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