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榮:塑民族之魂 立時代新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時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由此我想起了100年前的魯迅。那也正是李鴻章所謂“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國體支離破碎,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變局時代到來。1921年,40歲的魯迅,在年頭上寫了《故鄉(xiāng)》,在年底寫了《阿Q正傳》,之前之后還寫了一大批作品,特別是寫了祥林嫂、阿Q一女一男兩個人物。兩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同樣命運悲慘,同樣在故事結束前死于非命。同時還寫了他們周圍的兩群人。這兩群人對待這兩位主人公,是同樣的始而同情,繼而厭煩,終于嘲笑。然后在他們死后,很快將他們遺忘。
我理解,魯迅之所以這樣寫,其用意在于說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在歷史大變局中站住腳,歸根結底首先需要的是人的改變、人的精神面貌的改變。魯迅說過,“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就是說,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之計,第一需要的是立人。祥林嫂和阿Q雖然都是認真面對生活的人,都勤勤懇懇干活,希望由此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終歸于被壓迫、被欺凌、被奴役。他們的人格原本并無大的缺陷,但是黑暗的社會蒙住了他們眼睛,扭曲了他們的精神,踐踏了他們的人格,最終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在數(shù)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砧板上,他們是任人宰割的魚肉,是被淘汰的不幸而又不爭的弱者和失敗者。而當時中國在世界格局的大砧板上,正類似于祥林嫂和阿Q在魯鎮(zhèn)和未莊。為此,魯迅曾警告,中國如不思改革,中國人將被“從‘世界人’中擠出”。因為,“想在現(xiàn)今的世界上,協(xié)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shù)倪M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
100年來,中國人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自新、自立、自強,從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到喚起民眾,奮起抗爭。建立起拿槍桿子和拿筆桿子的兩支軍隊,向封建軍閥、侵略者抗爭,向黑暗與愚昧交織的時代抗爭。28年后,終于取得“協(xié)同生長”的權利。又向貧窮與落后抗爭,向霸權與威嚇抗爭,掙得了屹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其中,最大的改變是什么?還是人。就是魯迅主張的“首在立人”。只有人的進步,才會帶來社會進步,只有人的發(fā)展,才會帶來社會發(fā)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立人?我的理解,立人不同于教育。教育是面對他人,居高臨下;而立人是面對所有人,包含自己。教育更多指知識和思想的傳授,而立人內涵更寬廣,更重人格的樹立。魯迅曾說:“以前的文藝,如隔岸觀火,沒有什么切身關系;現(xiàn)在的文藝,連自己也燒在這里面,自己一定深深感覺到;一到自己感覺到,一定要參加到社會去!”這就是為什么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而義無反顧;多少人鞠躬盡瘁,衣帶漸寬,而矢志不渝;為什么小米加步槍可以打敗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為什么有人拋棄國外優(yōu)裕的生活,而甘愿回國,在人跡罕至的大沙漠隱姓埋名數(shù)十年?此無他,就是因為人的覺醒。
在面臨新的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今天,我們將何以應對?我想,還是首在立人。無論面對國內發(fā)展,還是國際博弈,最終的強者,必然是人格站立起來的人、民魂挺立起來的民族、國格屹立于一方的國家,然后能與世界協(xié)同生長,“掙”得自己的地位。
怎樣立人呢?魯迅也給了答案。他主張“尊個性而張精神”,就是培養(yǎng)獨立人格,提振人的精神面貌,吸收外來的先進思想,同時擇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培養(yǎng)出足以自立的人,由這樣的人民建成的“人國”,來應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必能“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
這就是在魯迅誕辰140周年的今天,我們要堅守的信念,也正是我們紀念魯迅的意義之一。
(作者系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