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融合力、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故宮敦煌特展:兩座文化豐碑70載后再聚首
上世紀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宮午門舉辦展覽。70年后的今天,故宮與敦煌,這兩座文化豐碑再次聚首!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日前在故宮博物院開幕。有“敦煌”字樣的漢簡、原供奉于故宮寶華殿的旃檀佛、唐胡騰舞銅俑等188件文物,以及70余幅高保真數(shù)字化壁畫復制品,帶觀眾看飛天萬態(tài),感悟中華民族偉大的融合力、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作為并蒂相契的文化守望者,共同見證了中國文物事業(yè)的不凡發(fā)展歷程。展覽分為“絲路重華” “萬象人間” “保護傳承”三個單元,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35件、復制彩塑6身、高保真數(shù)字化壁畫復制品70余幅,還有仿制華蓋、佛塔等輔助展品20余件。
展品中,一尊北宋年間的木雕八臂觀音殘像,由楊木整體雕出。文物專家從殘存手臂的情況分析應是八臂十一面觀音像。在敦煌壁畫中有許多八臂十一面觀音像,但雕塑像稀少,這尊歷經(jīng)劫難幸存下來的殘像尤為珍貴。展柜中,一塊漢簡中記錄著漢代驛站用十八擔粟,相當于486斤糧食,來喂烏孫國使團的馬。從數(shù)量推測,此次烏孫使者團十分龐大。這是大歷史沒有記載,卻實實在在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某一個瞬間。
敦煌研究院藝術研究部研究館員、展覽策劃婁婕告訴記者,此次展覽選取了北朝到元代的敦煌壁畫中105幅最為經(jīng)典、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展現(xiàn)給觀眾。這些壁畫很多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標桿之作,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到中國藝術的遞變歷程和脈絡。
為舉辦此次特展,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城樓下的西馬道旁專門搭建了臨時展廳,將3個莫高窟洞窟原汁原味地“搬”進來。臨時展廳內(nèi),莫高窟220號、285號和320號“洞窟”一字排開,觀眾仿佛置身于敦煌莫高窟之中。220窟是唐代代表窟之一,主室西壁一龕,內(nèi)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其壁畫為初唐藝術杰作。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窟頂鑿井繪云頭牡丹井心,顏色濃艷厚重。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確切開鑿年代的洞窟。
婁婕介紹,曾經(jīng),復制壁畫要靠老一輩文物專家鉛筆起稿。而如今觀眾看到的“壁畫”,是靠數(shù)字技術完成打底,更精準地捕獲了古人的筆觸細節(jié), “我們團隊有十多位年輕的文物修復師,復制這個洞窟歷時4年?!眾滏颊f。
展覽期間,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將在“數(shù)字故宮” “云游敦煌”小程序中推出特展專題欄目,通過官方網(wǎng)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視頻號等平臺對此次展覽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展覽將持續(xù)至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