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純文學科幻” ——從石黑一雄《克拉拉與太陽》談起
在世界文學中,“雅”與“俗”的分野爭論多年,“俗文學”干脆被稱之為“類型文學”,仿佛在文學的疆域內(nèi)劃定了邊界,今后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但顯然,在處理“科技現(xiàn)實”方面,作為“類型文學”的科幻小說則越來越靠近時代文化的核心位置。
文學面對科技發(fā)展的挑戰(zhàn)由來已久。十九世紀以來,“科幻小說”作為文學的一個分支,無疑分流了文學在科技面前的內(nèi)在壓力,書寫“日常生活”的“純文學”依然可以延續(xù)古老的人文傳統(tǒng),在很長一段時期“無視”科技的新成果,只是將科技發(fā)明作為一種道具式的替換(比如馬車變成了火車或汽車,電話換成了手機),繼續(xù)講述人類自“神話時代”終結以后的自身故事。確實,那些生硬的機器距離生活的柔軟內(nèi)核多么遙遠呀。但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科技對于日常生活的滲透力度越來越大,那個幽暗的、曖昧的、混雜的褶皺地帶,正在緩緩地被放進科技之手的托盤內(nèi),成為可以進行分析、測度以及計算的“大數(shù)據(jù)”。人的命運愈來愈被這個“大數(shù)據(jù)”所決定。事到如今,“純文學”再無視這樣的現(xiàn)實劇變,已經(jīng)說不過去了。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在獲得諾獎后,推出的首部作品《克拉拉與太陽》是一部科幻小說,這讓我異常驚喜,證明他對世界的未來深懷隱憂并盡力思考。當然,這不是石黑一雄首次涉及科幻寫作,他之前的小說《別讓我走》就寫到了克隆人。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廣受好評。不妨在此簡述:有一所神秘的學校,里邊的孩子都是克隆人,可他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類提供身體器官?!蠈嵳f,這樣的設想別說在科幻小說中了,即便是在普通人關于克隆人的話題中,都算不上新鮮。但是,以“純文學”的方式來書寫這個主題,倒真是罕見。讀罷之后,掩卷嘆息,設想是設想,而生活是生活,這兩者之間的鴻溝猶如天塹,靠著石黑一雄無比細膩的微觀想象力,竟然讓我們從“設想”走進了生活深處。我們不得不懷著巨大的共情,體恤著尚未在世上出現(xiàn)的克隆人,我們已經(jīng)提前理解了他們、愛了他們。我們不禁要問:人們能否像對待田地里的馬鈴薯那樣對待克隆人?只是因為繁衍方式的不同,能否就重新定義生命本身?這些殘酷的倫理問題猶如未來射來的子彈,落在我們心間。也許,正因為這樣一本小說,未來的人們便少了一點兒殘忍。
與《別讓我走》類似,《克拉拉與太陽》也不以夸張的科技設定來取勝,它的設定也極為謹慎:未來某時,人類發(fā)明了專門陪伴兒童的智能機器人,簡稱“AF”。小說的敘事者便是一個名叫克拉拉的AF,它的第一人稱視角貫徹全篇。它自稱“我”,可這個“我”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工智能,它能夠講述它所觀察到的眾多細節(jié),而它所在意的點與人類不完全一致,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陌生目光。
AF的智力很高,因此它能夠解讀出人們?nèi)粘I钪泻芏嗉毼⒉徊斓牡胤剑K究只是機器人,它沒有人類所具有的復雜意識,因此,不妨說,它的“我”是“無我之我”。它以“無我”觀“有我”,不僅構成了人(主體)與機器(鏡像)之間的微妙對比,而且構成了奇特的生命寓言。機器人洞察人類的悲劇與苦難,卻對自身的存在狀況毫無知覺,克拉拉最終即便被放置在回收站里,還在思考著人類的種種?!@反而喚醒了我們作為人的悲憫之情。那么,在根本不需要悲憫的事物上面悲憫,人究竟是在悲憫什么呢?那只是人類的情感投射,還是意味著人類與世界之間的某種根本性的關系?
在未來彼時,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被基因優(yōu)化過??死盏男∨魅藛涛?,在基因升級改造的過程中患病,差點兒失去性命,這暗示著基因升級是一件帶有風險的事情。但這不能阻止人類朝著這條道路上狂奔。如此一來,沒有基因優(yōu)化的孩子竟然沒有資格進入大學讀書。生物學技術對人類生理的改變,會否引發(fā)社會階層的劇變,這是我們對于未來的諸多擔憂之一,石黑一雄將這場劇變的前夜作為小說的背景,通篇卻極為克制,對此沒有直接的道德批評,這反而超越了道德批評的界限,讓人意識到了這種宿命的不可避免。
與喬西青梅竹馬的小男孩里克,就是那沒有基因升級的少數(shù)例外。因此他跟別的孩子格格不入,他們視他為“怪物”。盡管他具有科學研究的天賦,但他母親為了他能進大學,還要去哀求她最不想哀求的人,依然遭到拒絕的結果讓人心酸。里克和喬西之間有著純真的感情,他們約定彼此的感情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可承諾在現(xiàn)實面前逐漸褪色。他們被強大的力量劃分成兩個世界的人。而作為機器人的克拉拉則無法理解強烈的承諾為何會變質(zhì)。里克告訴克拉拉,這不是欺騙,沒有人在當年達成約定的時候是想要欺騙對方的??死瓏L試著理解人類之愛的復雜性。
科學家卡帕爾迪的觀念具有主流代表性,他堅信機器可以完全模仿人類。他說服喬西的母親買下克拉拉的初衷,其實是想讓克拉拉模仿喬西,以便將克拉拉變成一個機器版的喬西。當時喬西病重,萬一離世,她母親便會在這個一模一樣的“機器喬西”身上得到安慰。卡帕爾迪認為,喬西沒有什么是克拉拉無法復制的,除了生理結構之外,“那里什么都沒有?!痹谶@里,就差說出“靈魂”這個古老的詞匯了。這種生命觀刺痛我們:我們將一個人完全用機器復制出來,它能夠代替另外一個人嗎?這個追問不僅是技術之問,更是哲學之問。我的小說集《野未來》中有一個故事《后生命》,亦是從這個追問中產(chǎn)生的。在那小說里,我覺得生命的唯一性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但我在小說完成后,反而產(chǎn)生了更大的困惑,依然在苦苦思索。我認為,這個追問將成為人類面對自身命運的核心。其所積累的話語,將會構成未來“人是什么”的觀念基礎。這正如“文藝復興”的人文觀念影響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進程。
社會上爆發(fā)了針對AF的反對運動,理由是這些AF的建議都是合理可靠的,但人類不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思考的。人們不喜歡密閉的黑箱。這自然是有所指的,我們現(xiàn)在就不理解AI學習的原理,但我們可以訓練AI去學習??ㄅ翣柕舷胱尶死敱娙フ故咀约旱膬?nèi)部,把自己的黑箱撬開給別人看,以此種極端方式維護AF的權益。克拉拉拒絕了。這種拒絕賦予了克拉拉一種微妙的人性。
石黑一雄擅長寫管家。他最受歡迎的代表作《長日留痕》塑造了一個經(jīng)典的英式管家形象。那個管家在經(jīng)歷種種之后頓悟人生,但與之不同的是,“兒童管家”克拉拉不會有頓悟,它的目光始終在人身上。她說:“我漸漸看清了人類出于逃避孤獨的愿望,會采取何等復雜、何等難以揣摩的策略?!边@句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這也是石黑一雄小說中一以貫之的主題:人對于困境的逃避,一種自欺隱藏在每個人的心底深處。
喬西不僅活下來了,還要去上大學了。她跟克拉拉分別的那一幕,在人類的視角上來看,會覺得喬西很無情??死瓱o條件愛著喬西,它面對太陽祈禱,希望喬西的病早點好起來。這個場景讓人非常感動。因為克拉拉是一個機器,但是她懷著愛,在面對太陽時,擁有了人類最深層的信仰與情感。但長大后的喬西在對待克拉拉時,已經(jīng)沒有太多留戀。
克拉拉在回收站遭遇了當年售賣她的經(jīng)理,她告訴經(jīng)理,卡帕爾迪相信喬西的心中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那是他找錯了地方,“那里真有一樣非常特別的東西,但不是在喬西的心里面,而是在那些愛她的人的心里面。”克拉拉的這番話,其實意味著它懂得了人性,懂得了情感。情感不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不可替代的深層關系。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克拉拉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便知道人類終究沒有為它(或“她”)付出真正的情感。
在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說中,《克拉拉與太陽》也好,《別讓我走》也好,都呈現(xiàn)出一種“純文學”的細膩特質(zhì),我們不妨稱之為一種“純文學式”的科幻小說。本文之所以給“純文學”加上引號,就是覺得這個概念恐怕面臨著危機。在世界文學中,“雅”與“俗”的分野爭論多年,“俗文學”干脆被稱之為“類型文學”,仿佛在文學的疆域內(nèi)劃定了邊界,今后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但顯然,在處理“科技現(xiàn)實”方面,作為“類型文學”的科幻小說則越來越靠近時代文化的核心位置。具體到中國語境,自白話文運動以來,“新文學”成為文學正朔,而“純文學”則是“新文學”的繼承者。不過,一個“純”字,氣象就弱了,缺了“新”的勇氣,而有了自我辯護、自我堅守的意味。這也是其不斷萎縮的現(xiàn)狀。那么,將狂飆突進的科幻文學與細膩雅致的純文學相結合,有沒有可能誕生一種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學”?
很多作家都在探索。2020年,布克獎得主伊恩·麥克尤恩的科幻小說《我這樣的機器》在國內(nèi)翻譯出版,也可稱之為“純文學科幻”。他的出人意料之處,是故事背景并不在未來,而是在二十世紀,寫的是一種可能性的歷史。誰說科幻小說只能寫未來?也可以寫過去!這本書充滿了戲劇性的幽默。機器人亞當擁有廣博的人文知識,在外人面前海闊天空地夸夸其談,讓別人以為機器人是人,而主人是機器人。亞當在道德法律上的較真,把為了正義復仇的人送進了監(jiān)獄;面對這樣的機器人,主人怎堪忍受?將其謀殺變成了必然。
麥克尤恩說:“我對于想象力的理解是,你要從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出發(fā),勾勒出一條通往未來的路線,哪怕你明白自己幾乎肯定會犯錯誤。有鑒于此,我的小說嚴格來講不打算預測未來。我把背景設定在過去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不想和預測扯上什么關系?!笨苹眯≌f誕生之初,確實預測了不少新技術,可如今,“純文學科幻”可以拋棄掉這種“預測”,用科學與生活的雙重視角來重新定義想象力。其實,很多科幻作家也極大地拓寬了文學的視野。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一書中說:“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它描寫的是人類對科技水平變化的回應?!彼J為重點應該放在“人類回應”上,所以不管科技變化是前進還是倒退。如今,科技每進一步,這個“回應”的力度也必須隨之加大。
面對今天的科技現(xiàn)實,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安裝著一個科幻的烏托邦,我們說著不靠譜的科學知識,從納米到黑洞,從中微子到宇宙膨脹,從量子計算機到平行世界,我們越來越成為“科幻的人”。在“純文學科幻”中,最重要已經(jīng)不是外在的幻想外殼,而是借助科學知識,推演一種思想的實驗,創(chuàng)造一種出自科學精神又落腳在人文情懷上的世界觀,從而讓文學成為一種在浩瀚星空中發(fā)現(xiàn)、探測和認領我們自己的藝術。
我對科幻作家陳楸帆的這段話很有感觸:“科幻是一種開放、多元、包容的文類,從我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中,感受到它依然存在著許多的可能性與發(fā)展空間,包括需要更為積極地吸納來自主流文學及其他學科的技法與養(yǎng)分,真正地拋棄門派類型之爭,以更廣闊的視野與更開放的心態(tài),建立起能夠真實、全面、深刻地反應當下這個狂飆突進大時代的‘大文學’?!焙翢o疑問,這種“大文學”將是大勢所趨。而“純文學科幻”則是這種“大文學”視野下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