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風流娘兒們”不風流
據(jù)說,莎士比亞名作《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是一篇奉命之作。女王看了《亨利四世》之后對福斯塔夫印象深刻,亨斯頓勛爵為討好女王,命莎士比亞再創(chuàng)作一部福斯塔夫的戲。福斯塔夫此時已無太多故事可寫,于是莎士比亞借鑒了八個既有的故事,為新戲加入眾多支線,成功交差?!稖厣娘L流娘兒們》上演后大受歡迎,莎士比亞以高超的戲劇技巧,把本無多少靈感的奉命之作寫成了經(jīng)典。
在中國,朱生豪譯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的莎士比亞喜劇,因“風流+娘兒們=溫莎”的緣故,成為莎劇中最有名的一部戲。也許,認真讀過劇本的人并不多,關(guān)心英文劇名的人更少。其實,許多男人為表現(xiàn)男權(quán)至尊,都喜歡把劇名讀成“溫莎的風流娘們兒”(“娘們兒”的北京話讀音為“泥丫門兒”)。
這部戲原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梁實秋譯為《溫莎的風流婦人》,其中也有“風流”二字。臺灣翻譯家彭鏡禧譯為《快樂的溫莎巧婦》,彭先生將“Merry”解作“快樂的”。
一九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生于奧匈帝國的作曲家弗蘭茲·雷哈爾(Franz Lehar, 1870-1948)創(chuàng)作的輕歌劇《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 ,德文名Die lustige Witwe)在維也納劇院首演,轟動一時,其中《風流寡婦圓舞曲》(Merry Widow Waltz)自此風靡歐洲,后傳至全球,至今不衰。該曲又稱《快樂的寡婦圓舞曲》或《晚會圓舞曲》??梢姡癕erry”一詞,既“風流”又“快樂”,但比起“快樂”,人們似乎更愛“風流”。于是,“快樂的寡婦”一直“風流”下來。
《風流寡婦》堪稱二十世紀初的輕歌劇代表作,而這首《風流寡婦圓舞曲》乃劇中經(jīng)典曲目。很有可能,朱、梁二前輩當初將“Merry”譯為“風流”,正是受了這首“風流寡婦”舞曲的影響。不過,僅從劇情來看,莎士比亞這部“溫莎”劇,寫的是一肚子壞水兒的福斯塔夫要勾引溫莎鎮(zhèn)上的福德夫人和佩奇夫人,結(jié)果受盡兩位忠貞的夫人捉弄,自取其辱。這兩位夫人一點不風流。不開玩笑,這部戲該叫《溫莎的風流福斯塔夫》。
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流行一個說法:《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太令人著迷,在宮廷演出時,把在國王寶座上看戲的女王逗得鳳顏大悅。演出結(jié)束,女王便命莎士比亞務(wù)必十四天之內(nèi),再寫一部福斯塔夫墜入情網(wǎng)的戲。
跟這個說法比起來,另一個說法顯得更靠譜:一五九六年底至一五九七年一月的某一天,女王觀看了《亨利四世》(下),由坎普飾演的福斯塔夫令她開心不已,她跟陪她看戲的表弟亨斯頓勛爵(Lord Hunsdon)喬治·卡里(George Carey, 1547-1603)說,她很樂意在一部新戲里看這個“老壞蛋”談情說愛。
一五九七年三月十七日,亨斯頓勛爵被女王任命為宮務(wù)大臣,成為“宮務(wù)大臣劇團”新的庇護人。也就是說,莎士比亞一五九四年加入的劇團,如今成了“亨斯頓劇團”。因女王將在四月二十三日“嘉德勛章授勛日”向亨斯頓頒發(fā)嘉德騎士勛章,這位勛爵表弟為討女王表姐歡心,命劇團編劇莎士比亞務(wù)必三周之內(nèi),寫出一部福斯塔夫“談情說愛”的新戲。
三個禮拜后,莎士比亞的奉命之作——五幕歡快喜劇《溫莎的快樂夫人》完稿交差,劇團迅速排練。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亞生日這一天,該劇在女王行宮溫莎堡首演。
這是一部娛樂性的鬧戲,戲中的這個福斯塔夫與《亨利四世》(上、下)劇中的那個福斯塔夫僅名字相同而已。從劇情來看,那個活生生有趣好玩兒的福斯塔夫,已在《亨利五世》劇中憂郁而死。這個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受女王之命,硬生生令其藝術(shù)地在“溫莎”劇中復(fù)活。凡沒讀過《亨利四世》,從未領(lǐng)教過那個“幽默”的“約翰爵士”風采神韻的讀者,或許會天真地以為,這個遭兩位快樂夫人耍弄的“愚笨”的“約翰爵士”是莎士比亞的匠心獨運。
不是這么回事!
莎士比亞寫“溫莎”,至少借鑒了八個故事:十四世紀佛羅倫薩作家塞爾·喬瓦尼·菲奧倫蒂諾《大羊》中“學生勾引師母的故事”;十六世紀威尼斯詩人、作家喬瓦尼斯·特拉帕洛拉《快樂之夜》中“一個情郎同時追求兩位夫人的故事”;《塔爾頓笑話集》中“情郎錯把幽會計劃預(yù)先告知情婦吃醋丈夫”的故事;英國軍人作家巴納比·里奇筆下“兩個丈夫及其夫人”的故事;英格蘭民間關(guān)于“獵人赫恩”的傳說及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中“亞克托安”的故事;詩人、劇作家約翰·利利所寫希臘神話中牧羊人“恩底彌翁”的故事;十六世紀意大利滑稽戲《嫉妒的喜劇》中的故事;一五九二年日耳曼公爵訪問英格蘭的故事。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八個原型故事打底子,莎士比亞不可能在十四天之內(nèi)“急就”出一部戲來。反過來,“溫莎”劇再好,不過是折射出,莎士比亞是一位曠世的天才編劇,他完全不在乎能否再造出那個福斯塔夫,而只在意能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編出一部用這個福斯塔夫討女王歡心的鬧戲。
說來并不復(fù)雜,莎士比亞憑其絕頂聰明的編劇大腦,輕易就從八個原型故事里提取出了“溫莎”劇情:一條主線,即福斯塔夫同時愛上兩位夫人,反遭耍弄、蒙羞受辱的故事;多條副線及插曲,即兩個丈夫(一個堅信妻子貞潔,另一個猜忌嫉妒)及其夫人的故事;斯蘭德與凱烏斯同時追求安妮·佩奇的“故事”;福斯塔夫向假扮成布魯克的福德這位“吃醋丈夫”提前透露跟福德夫人“幽會計劃”的故事;福斯塔夫扮成“獵人赫恩”,頭戴犄角,遭“精靈們”百般羞辱的故事;埃文斯與凱烏斯決斗的故事;三個日耳曼人騙走嘉德酒店老板馬匹的故事;芬頓與安妮·佩奇相愛、最后成婚的故事。如此,也不難理解,為何耍弄福斯塔夫的主線大戲在“溫莎”全劇五幕共二十三場戲里,只有三場(第三幕第三場;第四幕第二場;第五幕第五場)。
理由很簡單,莎士比亞深知在這個福斯塔夫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水,只能憑一連串副線故事與耍貧斗嘴的語言游戲撐起這部“歡樂”喜劇,向女王陛下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