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長征》七十年
1951年夏,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二十四周年,首都的文藝舞臺異彩紛呈,佳作頻出。8月1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chuàng)排的三幕九場歌劇《長征》正式公演,該劇首次在舞臺上展示偉大的長征壯舉并且出現(xiàn)了毛澤東主席的形象,一經(jīng)推出,廣受贊譽。
這部歌劇的創(chuàng)作陣容強大——導演:焦菊隱、劉郁民;作曲:賀綠汀、梁寒光、鄭律成等;指揮:黎國荃、李德倫。毛主席由著名演員于是之扮演,英若誠、牛星麗、李翔等北京人藝話劇隊的演員,也參與了演出。這部歌劇的編劇兼導演之一,是時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的李伯釗。
七十年倏忽而過,盡管該劇的許多創(chuàng)作者已然故去,但歌劇《長征》不朽。李伯釗寫就的創(chuàng)作心得,生動記錄了藝術家們的心路歷程,值得細細品味。
李伯釗是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老革命,曾在中央蘇區(qū)工作,并隨中央紅軍參加了長征。她熱愛文藝,參與創(chuàng)辦了紅軍歷史上的第一個劇社,還創(chuàng)作、參演了許多歌舞節(jié)目,被譽為“赤色明星”。長征路上,她三過草地,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堅持奔走于隊伍前后,教紅軍指戰(zhàn)員唱歌,鼓舞士氣。她編寫的《擴大紅軍歌》《兩大主力會師歌》等,更是在紅軍隊伍中廣為流傳。
李伯釗親歷了人民軍隊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深刻體會到紅軍是“具有革命理想、自覺的革命軍隊”“集體的利益,就是紅軍一切行動的準繩”,紅軍隊伍“有著說不出來的那么好的一種人同人的關系和可愛的作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伯釗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她要將長征搬上舞臺。她開始有意記下長征途中的一些片斷,從而為創(chuàng)作做前期準備,至于如何創(chuàng)作,尚無明確的想法。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華北人民文工團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并在1950年元旦正式改建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這是一個囊括歌劇、話劇、舞蹈、管弦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藝術劇院,由李伯釗擔任院長。此時,李伯釗突然有了明確的想法,她要用歌劇的形式,將長征搬上舞臺。
相較于話劇,歌劇的限制性更多,難度也更大,所以許多朋友都勸李伯釗寫話劇,相對容易一些??衫畈撜J為,歌劇是戲劇藝術中最優(yōu)美的一種形式,人民群眾都喜愛,而長征本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動人而偉大的史詩,適合用詩、用歌來贊頌。此外,李伯釗也忘不了那些在蘇區(qū)廣為流傳的歌曲:《興國山歌》《銅錢歌》《竹片歌》《砍柴歌》……特別是在紅軍各方面軍會合后,她聽到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的指戰(zhàn)員也在唱《當兵就要當紅軍》《工農(nóng)解放歌》等中央蘇區(qū)流行的歌曲,就更希望將這些歌曲在舞臺上呈現(xiàn)出來了。
1950年7月,李伯釗請了三個月的創(chuàng)作假,著手整理資料,為創(chuàng)作做準備,不過究竟應該怎么寫,突出長征中的哪些史實,她仍不得要領。于是,她重讀毛主席詠頌長征的詩篇,希望從中找到靈感?!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詩篇中體現(xiàn)出來的雄渾氣勢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可以作為全劇的指導思想。
確定了貫穿全劇的主線,李伯釗又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既要歌頌長征中的英雄群體,又要強調(diào)毛主席在長征中的偉大,在舞臺上展示偉人形象??紤]再三,她決定從毛主席出現(xiàn)的那一場寫起,因為這一場的寫作難度最大,關乎全劇的成敗,要謹慎、謹慎、再謹慎。應該怎樣表現(xiàn)毛主席的“用兵真如神”呢?李伯釗想起在長征路上,特別是每到斗爭艱巨的緊要關頭,紅軍指戰(zhàn)員們常說“只要跟著毛主席,一切困難能度過,一切勝利有把握”。這句話增強了紅軍指戰(zhàn)員的勝利信念,化作每個人心中高揚的勝利旗幟。
考慮再三,李伯釗確定以指揮紅軍強渡大渡河來表現(xiàn)毛主席的“用兵真如神”。劇情是:師長、政委陪同毛主席從山洞里走出來,毛主席先向準備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揮手致意,然后走上高坡。師長向毛主席報告河對岸的敵情以及我軍的部署,表達奪取勝利的決心,毛主席聽完,轉(zhuǎn)過身注視十八勇士。十八勇士向毛主席莊嚴宣誓,毛主席用堅定的目光看著他們,說:“同志們,祝你們成功!”十八勇士再次向毛主席敬禮,毅然出發(fā),毛主席目送他們遠去,大幕徐徐落下。
這一場,李伯釗反復修改,一共寫了十七遍。為了在文本方面更加專業(yè),李伯釗還專門去請教老舍和曹禺兩位先生,她不止一次將劇本背給兩位先生聽,直到他們都說“成了”,李伯釗才放心。
但由誰來扮演毛主席呢?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在《我和于是之這一生》一書中,回顧了當時挑選演員的過程。于是之扮演話劇《龍須溝》里的程瘋子時,留有一張沖洗模糊的劇照,那寬寬的額頭,猛一看與毛主席有點形似。經(jīng)各方商議,確定由于是之扮演毛主席。劇中,毛主席在臺上的時間和臺詞都不多,扮演者要著力表現(xiàn)偉人的氣魄,可當時于是之只有二十幾歲,參加革命的時間不長,要在舞臺上充分展示偉人風采,難度極大。扮演偉人,首先就要了解偉人的思想和精神,李伯釗拿來東北版的《毛澤東選集》、幾張毛主席的生活照和毛主席給她丈夫楊尚昆的信件的信封,還借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的毛主席講話錄音的唱片,幫助于是之全方位體會角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軍樂隊到中南海演奏時,領導特意安排于是之隨行,以便近距離觀察毛主席,切身感受偉人風范?;貋砗螅谑侵钣懈杏|地說:“都說毛主席氣魄大,有分量,但這是概念,我覺得他的氣魄大,主要表現(xiàn)在他總讓人感覺是在想著一件更久遠的大事情。他有一雙凝視遠方的眼睛?!?/p>
寫長征中的英雄群體,對李伯釗來說并不難,那些紅軍指戰(zhàn)員,無論是軍團長、政委,還是司號員、擔架員,她都非常熟悉;創(chuàng)作時,他們的面孔、聲音、表情以及生活習慣,她都歷歷在目。但李伯釗也明白自己的短處,因為一直做文藝宣傳工作,她對指揮作戰(zhàn)、革命軍事思想所知不多,甚至連怎么下作戰(zhàn)命令都不知道,于是,她向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高級將領聶榮臻、蕭華、陳錫聯(lián)、李濤等同志請教,請他們作軍事顧問。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李伯釗用更多篇幅去寫紅軍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戰(zhàn)士,力圖通過長征中富有歷史意義的具體事件,讓那些可愛可敬的人物形象樹立在舞臺上。因為太愛這些人物了,李伯釗甚至不受劇作法之類的束縛,不讓敵人的丑相出現(xiàn)在舞臺上,她說:“我專用來歌頌我喜愛的紅色指戰(zhàn)員的篇幅還不夠呢!干嗎擠篇幅去寫那些面目猙獰的反動派呢?但是,我必得叫觀眾能看出場場有敵情,有戰(zhàn)斗,對反動派有斗爭的決心。我就這樣把歌劇所有的篇幅專留給各色各樣的紅色長征英雄,和革命根據(jù)地的群眾了。”
這部歌劇從討論全劇梗概、人物、結(jié)構(gòu),到完成劇本創(chuàng)作,李伯釗一直與于村、海嘯兩位同志合作。李伯釗完成初稿后,交給他們兩人閱讀、修改,最后再由李伯釗定稿。因為是歌劇,需要譜曲,于村和海嘯的修改,使劇本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更為歌劇化,也更符合作曲者的要求。
1951年4月21日,歌劇《長征》建組,6月17日,劇組進行了第一次彩排。為了讓這部歌劇更加完善,李伯釗還請彭真、聶榮臻、蕭華、劉亞樓、胡喬木、李富春等領導同志觀看彩排,提出修改建議。
8月1日,歌劇《長征》正式公演,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前來觀看。演出大獲成功,特別是當毛主席出現(xiàn)在舞臺上時,臺下掌聲雷動。隨后,該劇在青年宮劇場上演一個月,場場爆滿,登記買票的觀眾竟有數(shù)萬人。從9月起,演出地點改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一直持續(xù)到10月初,觀眾人數(shù)超過十萬人。
盡管歌劇《長征》廣受贊譽,觀眾的熱情度極高,但李伯釗知道,這部歌劇從劇本到演出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她在《我怎樣寫〈長征〉》一文的文尾寫道:“謹將這不十分成熟,尚還幼稚的長征歌劇,獻給我黨成立的三十周年紀念和親愛的毛主席,獻給人民解放軍建軍二十四周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