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尋找屬于民族的根,也在用善意面向未來
“世界上只剩下琴童一人,在荒草叢生的街道上,迎著夕陽獨自奏唱《三關排宴》:‘不怕它荒草地風沙滿面,心有事我只管快馬加鞭。穿云峰過雪嶺山高路遠……’”
這是新近出版的科幻短篇小說集《未世》中來自作家張冉的《琴童》,呈現(xiàn)出一幅詩意而蒼涼的末世圖景,帶有鮮明的中國烙印。《未世》由青年作家鄭小驢主編,收錄了陳楸帆、飛氘、寶樹、江波、張冉、阿缺六位當代中國科幻名家之作。該書囊括多種風格,展現(xiàn)了科幻小說豐富的奇思妙想和多樣的美學形式。在近日思南讀書會上,評論家嚴鋒與科幻作家江波、吳清緣圍繞《未世》與當下中國科幻發(fā)展動態(tài)展了開熱烈討論。
什么是獨屬于中國的科幻?嚴鋒認為,每個時代中國科幻肩負的主題和目標都是不一樣的,而面對如今的百花齊放,我們難以用單一的風格去進行歸納。劉慈欣在為該書作序時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無論從文學還是科幻的角度看,新世紀涌現(xiàn)出來的大量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各種特色,這些作品在題材、創(chuàng)作理念、敘事方式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科幻文學開啟了多元化發(fā)展的時代,嘗試和探索著這個文學體裁的多種可能性?!?/p>
相較于西方科幻,中國科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它體現(xiàn)出很強烈的中國特色。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為例,無論是《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逃離”的主題,還是《中國太陽》里主人公從太空向故鄉(xiāng)的回望,都表達了中國人對于家園、鄉(xiāng)土的執(zhí)著。江波結合自己創(chuàng)作《地球的翅膀》《火星圣歌》等作品的體悟,強調中國科幻既“結合中國古老傳說和現(xiàn)實狀態(tài)”,也具有科幻的普遍性,中國科幻從不局限于一國,它追求的更是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
《未世》輯錄了江波的小說《魂歸丹寨》。在這部作品中,最前沿的腦科學技術與貴州丹寨的民俗風情巧妙融合。江波創(chuàng)作時曾深入丹寨采風,他坦言,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苗族的誦詩傳統(tǒng)。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通過誦詩來記載歷史。這啟發(fā)他用現(xiàn)代科學的眼光看待苗族的傳統(tǒng)和遠古記憶,并進一步思索人體潛能何以與技術發(fā)展相匹配。對此,吳清緣評價道:“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科幻創(chuàng)作的素材,是中國科幻在世界舞臺上突圍的方式?!?/p>
嚴鋒聯(lián)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出現(xiàn)的“文化尋根”運動。在大規(guī)模學習世界文學的進程中,以韓少功、莫言為代表的尋根派致力于重建中國文學的主體性,因此走向中國的邊遠地區(qū),挖掘散落在各地的遠古歌謠、傳說,即“在空間中尋找時間”。嚴鋒認為,《魂歸丹寨》使“尋根”以一種科幻的形式再次呈現(xiàn)。“尋找中華民族的根可以稱為中國科幻的使命。今天的尋根與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被賦予了更多理性的意義。”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前行”與“退行”的相互作用,而“退”是為了更好地“進”。
當被問及中國科幻對于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嚴鋒提出了“泛科幻”的概念?!翱苹么蛲嘶孟牒同F(xiàn)實、文學和紀實之間的界限”,他認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生活越來越數(shù)字化和虛擬化,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是科幻的、多維度的現(xiàn)實,科幻逐漸成為人類精神活動、社會生產(chǎn)的一種方式??苹檬且环N行動,不僅是文學意義上的行動,更是社會意義上的行動。而在江波看來,優(yōu)秀的科幻小說既需要具有通俗文學的娛樂性,也要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預言書?!啊?984》和《美麗新世界》這樣的著作對未來有預見性的展望,科幻小說可能提供美好的景愿,也可能引起大眾的討論和警戒?!苯ㄆ诖约耗軐懗鰧ι鐣杏|動的作品。
“未來已來,我們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接近未來?!比藗兂Uf“以史為鑒”,但科幻同樣是一面鏡子,我們觀照未來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感知并珍惜當下的存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為進入未來做準備?嚴鋒從科幻中得到三點啟示:學習、冒險、善意。學習,擁有一個思辨的頭腦,理性與感性兼?zhèn)?;冒險,沖出原有的舒適帶,開辟新的“家園”;善意,善意是交流的第一要義。“未來會怎樣,關鍵在于我們抱著怎樣的善意去打造未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