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格麗克:在秋季的衰落中開始偉大的歌唱
對我來說,露易絲·格麗克的創(chuàng)作,也就是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詩人的故事。
感謝露易絲·格麗克的中文譯者和諾貝爾文學(xué)獎,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詩人和她的世界。
露易絲·格麗克的世界首先要從她的名字開始:“Louise Glück”,現(xiàn)在大都譯為“露易絲·格麗克”,但我覺得最好還是譯為“格呂克”,因為這保留了她的家族來自于奧匈帝國的某種標(biāo)記。(這就如同保羅·策蘭一樣?。?/p>
還有,德文的“Glück”,意思就是“幸運”。難道她不幸運嗎?不僅幸運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在此之前還幸運地成為了一個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首先要感謝她移民到紐約的爺爺,不然他們這個猶太裔家族后來可能會成為奧斯維辛的灰燼。
在《傳奇》(柳向陽譯)一詩中,我們讀到她的爺爺“在寒冷的地下室里卷雪茄”,讀到“港口的浪花”是怎樣“變成了他臉上的淚水”。但這不單是個艱辛、傷感的移民故事,她也從她爺爺那里繼承了某種“鉆石般堅硬”的東西。這構(gòu)成了她生命和詩的內(nèi)核:堅硬,泛著冷光,多棱角,帶著不加雕飾的美。
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頒獎理由是:“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這個頒獎辭有多種不同的中譯。我的翻譯是:“因為她的確切無誤的詩的聲音,帶著不加雕飾的美,使個體存在具有了普遍性?!?/p>
但是“不加雕飾”仍不能涵蓋“austere”的豐富涵義,也容易使人們的認(rèn)識停留在文體風(fēng)格學(xué)的層面上?!癮ustere”這個英文詞除了樸素、簡樸、不加雕飾的含義外,還帶有嚴(yán)肅、嚴(yán)厲、苦行、禁欲這類含義。正是這后一類含義,指向了格麗克作為一個人和詩人的內(nèi)在基質(zhì)。
這使我想起布羅茨基關(guān)于茨維塔耶娃的看法。當(dāng)有人問他為什么常常稱茨維塔耶娃的詩為“加爾文主義式的”,他這樣回答:“首先,需要記住的,是她的句法多么罕見。這使得她能夠—或者更確切地說,迫使她—在詩中將一切都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出來。原則上說來,加爾文主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一種人們以他的良心來自覺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狀態(tài)……簡而言之,一個加爾文主義者是一個總是把最終審判壓在自己頭上的人?!?/p>
在很大程度上,我看格麗克也正是這樣的詩人。
像茨維塔耶娃一樣,這一切也從她的童年開始(“我們只看過世界一次,在童年之時,/剩下的只是回憶?!薄豆枢l(xiāng)》)。對這位瘦弱寡言的女詩人來說,童年是“黑暗的”—“山崗遙遠(yuǎn)。它們聳立/比童年時更黑暗”(《池塘》,柳向陽譯),但也正是根基和謎底所在。我們都已了解,格麗克年輕時患有厭食癥,并因此輟學(xué),接受過多年的精神治療。她為什么拒絕進(jìn)食?她的父母可能也不明白。她來到的這個世界上,她要拒絕什么?她究竟想要什么?她自己也在尋求答案。這就是她在漫長一生中寫下的那些詩。
露易絲·格麗克曾被稱為“后自白派”。的確,她早期的詩就帶著西爾維亞·普拉斯和羅伯特·洛厄爾的影響,她就是在這個傳統(tǒng)和詩歌氛圍下開始詩歌起步的。比如她早期的《頭生子》一詩,其中有些詩句挺精彩,如“碗豆在鍋里變酸。我看著一截孤零的蔥/像奧菲莉亞一樣漂浮”,但整首詩仍讓我們不時聯(lián)想到西爾維亞·普拉斯。即使她后來的一些詩,也讓我想起了羅伯特·洛厄爾的“生命研究”。如《時間》(柳向陽譯)一開始的“總是太多,然后又太少”,就讓我想起了洛厄爾在《海豚》一詩中對一生的回顧:“說得太少,后來又太多?!保ā癝aying too little,then too much.”)
當(dāng)然,這也可以視作格麗克對洛厄爾的一種致敬和回報?!稌r間》是格麗克最好的詩之一,寫這首詩的詩人真正有了她個人的視角、聲音和表現(xiàn)方式。柳向陽對它的翻譯也很精湛、到位。
這里還要多說幾句,對于“自白派詩歌”(“Confessional poetry”),一些中國讀者望文生義,把它簡單視同一種自我表白,而未能注意到它背后的文化背景。“Confession”源自于教堂內(nèi)懺悔室、告解室的懺悔、坦白、供罪。這就是說,它和西方宗教背景下的“罪感文化”有關(guān)。而這對中國讀者來說恰恰是比較陌生的。
沒有這種背景,阿赫瑪托娃在給曼德爾施塔姆的《一點兒地理》的最后就不會這樣來寫:“這座城市,被第一流詩人贊美,/被我們這些罪人,被你。”
不管怎么說,格麗克的創(chuàng)作就扎根在這里。這賦予了她的創(chuàng)作以內(nèi)省和自我追問、審視的性質(zhì)。在接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致辭中她這樣說:“我喜歡這種協(xié)定,我喜歡這種感覺:一首詩說出的東西不僅必要,而且私密。”如果說她曾是一位“后自白派”詩人,這就是她很早就認(rèn)定的方式。
當(dāng)然,格麗克不僅是從美國這一派詩人中走出來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的詩也需要在一個更大、更深遠(yuǎn)的文學(xué)背景下來讀解,比如她在1999年出版的詩集《Vita Nova》(新生),就來自于但丁的《新生》(“La Vita Nuova”)。她并非什么學(xué)院派,但她自覺地將個人經(jīng)驗置于古希臘傳統(tǒng)、猶太傳統(tǒng)等精神文化的參照系下來透視。這使她對個體存在和世界的書寫更超然,也更富有歷史感和穿透力。
后期的格麗克已很不同于普拉斯了。普拉斯當(dāng)然更強(qiáng)烈,更富有女權(quán)色彩,更帶有“原創(chuàng)性”。但是格麗克更為克制,更富有耐力和智性(“我生來小心翼翼,在金牛座的標(biāo)志下”,《自傳》,柳向陽譯)。重要的是,她堅持從她自身最真切的生命經(jīng)驗和渴求中來尋找她寫詩的“必要性”。即使在她的早期,她也顯露出她獨異的個性,她也在準(zhǔn)備著她的生長和蛻變。如《頭生子》(1968)中的《水蝮蛇的國度》一詩:
魚骨頭在哈特拉斯角濺起的波浪里行走。
那里還有其他跡象,
死亡吸引我們,從水里,尋求我們
從陸地:松林中
一條直行的水蝮蛇盤繞在青苔上,
飼養(yǎng)在污染的空氣里。
出生,而不是死亡,是更艱難的喪失。
我知道。我也在那里蛻下了皮。
詩一開始的“魚骨頭”(而非活著的魚)就頗為驚人。哈特拉斯角,位于美國東海岸中部,這一帶海流復(fù)雜、風(fēng)暴頻起,歷史上曾有數(shù)千艘船艦在此沉沒。這一意象性地點的選擇就暗示了生存之險峻。全詩描述了一個充滿威脅性和吸引性的死亡世界。結(jié)尾兩句為名句,尤其是“出生,而不是死亡,是更艱難的喪失”這種生死悖論經(jīng)常被人引用,并喚起共鳴;至于“我也在那里蛻下了皮”,與上面的“喪失”和“蛇”的核心意象相關(guān)聯(lián),也恰切地呈現(xiàn)了一個詩人在精神上生死蛻變的歷程。
格麗克早年經(jīng)歷過這樣一段艱難的自我認(rèn)識、自我治愈和生命蛻變的時期,而她內(nèi)在的堅定也漸漸呈現(xiàn)出來。在《沼澤地上的房子》(1975)中有這樣一首《致秋天—給基思·阿爾索斯》:
晨曦在荊棘叢中顫抖;發(fā)芽的雪花蓮上
沾滿的露珠像小處女一樣,杜鵑花灌木叢
綻出最初的葉子,又是春天。
柳樹等待著復(fù)蘇,海岸線
覆上一層淡淡的綠色絨毛,期盼著
成型。只有我
不去合作,不去早早地
盛開。我不再年輕。這又
怎么了?夏天已臨近,而在漫長的
秋季的衰落日子里我將開始
我中期的偉大詩歌。
“只有我/不去合作,不去早早地/盛開?!保∣nly I /do not collaborate, having /flowered earlier.)這是全詩中最關(guān)鍵的兩句。我的讀解和其他譯者不同(如柳向陽的譯文“只有我/沒有參與,因為早已盛開過。”)。這兩句頗出人意外(如對照詩的前半部分)。這是帶有“逆轉(zhuǎn)”性質(zhì)的一筆,顯示出格麗克非同尋常的個性和精神定力。早早盛開的花也許是“謊花”,但詩人要求自己的是真正的成熟,是從萬物衰敗中開始。她已有了這種內(nèi)在力量“不去合作”,有了這種可信的自信:在秋季的衰落中開始她偉大的詩歌。
格麗克受過葉芝的影響,我也曾譯過她一首回應(yīng)葉芝的詩。她這首詩,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葉芝的名詩《隨時間而來的智慧》:“雖然枝條很多,根卻只有一條;/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花朵;/現(xiàn)在我可以枯萎而進(jìn)入真理?!?/p>
作為一個人和“晩熟”的詩人,格麗克顯然也經(jīng)歷過葉芝這樣的生命歷程。在穿越內(nèi)在的艱難,治愈創(chuàng)傷的過程中,她已如同她自己所說,“我的心修復(fù)了它自己,完美/如一只小蟲。/我的夢也修復(fù)了它們自己?!保ā秮碜砸环蓦s志》,柳向陽譯)她似乎同自己和世界達(dá)成了某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解,在寫作上也更為自由和從容。她也可以帶著某種微笑審視自己的一生了:“我愛了一次,我愛了兩次,/輕易地,我愛了三次?!保ā秮碜砸环蓦s志》)
自1992年出版《野鳶尾》并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后,格麗克不僅進(jìn)入了美國一流詩人的行列,她的創(chuàng)作也在一個更開闊的向度上持續(xù)推進(jìn)和發(fā)展。1996年出版的《草場》中的那首《國王的寓言》(柳向陽譯)向人們展現(xiàn)出一派大家氣象:“那位偉大的國王眼望前方/看到的不是命運/而只是黎明閃耀”“所謂命運,只是忽略歷史/及其倫理困境的/一個策略?!辈粌H展現(xiàn)出智慧、氣度、眼力,還有更重要的,“死滅”的生命之火重又燃燒。詩人似乎在迎來一次新生。她于1999年出版的《新生》,詩集前有這樣三句耐人尋味的題辭(柳向陽譯):
主說你必須寫你看到的。
但是我看到的并沒有讓我感動。
主回答說改變你看到的。
用什么改變?用一雙在黑暗和淚水中重新睜開的眼睛,用某種更超然的視力,用一種刷新和強(qiáng)化了的感受力,當(dāng)然,還得有更為有效的語言技藝。格麗克是“幸運”的,她重新獲得了這一切。
同時,她又是很“執(zhí)拗”的。她似乎一直把早年那個“絕食”的孩子帶在自己身上。如《新生》中的那首名詩《卡斯提爾》。在一次分享會上,我曾同柳向陽商討過這首詩,他依照其英語詩題“Castile”譯為“卡斯提爾”,但我覺得最好還是按照其西班牙語原地名“Castilla”譯為“卡斯蒂利亞”??ㄋ沟倮麃單挥谝帘壤麃啺雿u,為西班牙歷史上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所在地,它不僅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也給人一種更古老、浪漫和鄉(xiāng)愁的感覺。《卡斯蒂利亞》:
橙子花隨風(fēng)吹過卡斯蒂利亞
孩子們在乞討硬幣
我遇見了我愛的人,在一棵橙樹下
或者是一棵金合歡樹
難道他不是我愛的人?
我讀到這個,然后我夢到這個:
醒來可以帶回發(fā)生在我夢里的事嗎?
圣米格爾的鐘聲
在遠(yuǎn)處回蕩
他的頭發(fā)在金黃泛白的陰影中
我夢到了這個,
這是否意味著它就沒有發(fā)生?
它必須在這世界上發(fā)生才真實嗎?
我夢想著一切,這個故事
便成為了我的故事:
他躺在我的身邊,
我的手輕擦過他肩膀的皮膚
中午,然后是傍晚:
遠(yuǎn)處,一列火車的聲音
但并非是在此世:
在這個世界上,一件事情最終、絕對地發(fā)生,
心靈也無法扭轉(zhuǎn)它。
卡斯蒂利亞:修女們成雙地穿過黑暗花園。
在圣天使的城墻外
孩子們在乞討硬幣
當(dāng)我醒來時我在哭
那就沒有現(xiàn)實嗎?
我在一棵橙樹下遇見了我愛的人:
我已經(jīng)忘了
這只是事實,而非推斷—
在某個地方,孩子們在叫喊,乞討硬幣
我夢想著一切,我給出我自己
完全地,不斷地
而那列火車把我們載回
先去馬德里
然后到巴斯克地區(qū)
詩的靈感來自于一次西班牙的旅行。當(dāng)橙子花隨風(fēng)吹過古老的卡斯蒂利亞,我們都想寫詩了!但格麗克寫得很動人,很耐人尋味,她把她的一生也都放進(jìn)這首詩里了?!俺茸踊S風(fēng)吹過卡斯蒂利亞/孩子們在乞討硬幣”,詩一開始不僅帶來了一種動人的喚起性的美,而且和孩子們乞討硬幣相并列,形成了一種對照。為什么這樣寫?是為了表達(dá)“同情”嗎?這需要我們?nèi)プx全詩并細(xì)心體會。
我遇見了我愛的人,在一棵橙樹下
或者是一棵金合歡樹
難道他不是我愛的人?
由“橙子花”這樣一種美好純潔、并且在婚禮上常見的花,詩人想到了愛。不同尋常的,是這一節(jié)最后一句的反問。在旅游地上空隨風(fēng)飄過的橙子花中,詩人展開了對愛的回憶、想象和辨認(rèn)。她打開了一個世界,一個不確定的故事,讓我們讀者也參與其中。
詩人的手法已非常嫻熟了。詩中的種種對比和反襯,各種元素的組織,我與他,夢與真實,身在此世與內(nèi)心想象,一切若即若離,而又歷歷在目。讀到最后我們也意識到:那些乞討硬幣的孩子,其實也是詩人從她自己的童年帶來的,他們和詩人一起在乞討那不可能的愛,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
詩寫得真是很微妙?!八稍谖业纳磉?,/我的手輕擦過他肩膀的皮膚”(“he lay beside me,/my hand grazed the skin of his shoulder”)。我查看了該詩的一些中譯,大都譯為“輕撫他肩膀的肌膚”“撫摸他肩膀的肌膚”或“我的手劃過他的肩膀”,但我覺得還是“輕擦過”為好—它帶有語言的質(zhì)感,但又如夢幻般若有若無。
重要的是,詩人通過這首詩喚醒了長久以來盤繞在她心中的那種音樂,那種傷痛、夢想,一生中都難以釋懷的某種情結(jié)。詩中的種種意象和細(xì)節(jié),反復(fù)出現(xiàn)、變奏(如同《時間》一詩中的鈴鐺、灰雨、小狗)。最后,那列火車又出現(xiàn)了:“先去馬德里/然后到巴斯克地區(qū)”。這是夢醒,是對現(xiàn)實的回歸,但又是人生另一次旅程的開始。
這就是格麗克所創(chuàng)造的詩意世界。就這首詩而言,它寫得也太動人和完美了。不過,以嫻熟的技藝來寫這種消費時代人人都喜歡的詩,這對一個詩人來說是否也包含著某種危險?
這里如實說,我當(dāng)然也欣賞這樣的詩,但我更看重她詩歌中“austere”的一面,如那首不事雕飾但又充滿了突然轉(zhuǎn)折的《山茶花》:“但是死亡/也有它自己的花”“你站在那里,/你的雙手滿是花朵。/我怎能不接受/既然它們是禮物?”
這樣的詩更令人驚異,也更讓我感到一個詩人的“厲害”!再比如《樂園》,在描述了詩人長大的村子,孤獨的留守母親,常從城里回來打理得“感性”的妹妹之后,是這樣一個結(jié)尾:
在她看來,這就像是鄉(xiāng)村了—
修剪過的草坪,彩色花帶。
她不知道它曾經(jīng)是什么。
但我知道。像亞當(dāng)一樣,
我是長子。
相信我,你永遠(yuǎn)不會治愈,
你永遠(yuǎn)不會忘記你一邊的痛苦,
這被帶走一些東西的地方
讓你成為另一個人。
這看上去很率直,但卻是真正從詩人自己生活里來的東西。它不僅令人震動,也顯露出讓一個詩人成為她自己的來由。它絕非人人可以道出。
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后,中國詩人中對她的詩有著不同評價(其實一些評價并未建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chǔ)上)。說實話,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大詩人”,但她的詩足以吸引我去讀,讀時不僅有認(rèn)同感、親近感,還不時受到刺激、震動和啟示。我想這就夠了,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發(fā)現(xiàn)的詩人。我也衷心希望柳向陽等人譯的格麗克詩全集能夠盡早面世。
(文中所引格麗克詩句或詩作,除注明譯者外,均由本文作者自己所譯。)
本文刊于《雨花》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