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水源
初春,走進(jìn)科爾沁沙地南緣,那一簇簇新綠之間,無不書寫著生命的頑強(qiáng)。印象中,沙地里的沙子并沒什么驚奇之處,然而,沙子里流淌著的水源是那么的清澈、潔凈而又甘甜,那是沙地里流淌著的血液??!那也是沙地里一切生命的源泉。
清溝水
從科爾沁左翼后旗潮海蘇木前場子到后二十家子村相距4公里的低洼地帶,流動著許多沙丘。在這些沙丘之間,斷斷續(xù)續(xù)地流淌著一道水系。人們無法確切地考證出這道水系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只知道水系是從科爾沁草原西部的大清溝方向而來,世世代代滋潤著流域內(nèi)沙地人的日常生活。
這道水系曲曲彎彎,被流沙阻隔成無數(shù)個大大小小的水泡子。人們給這些水泡子取了好聽的名字:草泡、菱角泡、白沙泡、壓葫蘆泡等等。
有人說,這道水系是在科爾沁草原出現(xiàn)沙子以后就有了的,但那時水邊生長的植被要比現(xiàn)在蔥蘢得多,水勢也比現(xiàn)在浩渺得多。這道水系的上游是臺吉營鄉(xiāng)大泡子和蓮花土鄉(xiāng)的蓮花泡,源頭都在大清溝。
大清溝山高樹密,林海莽莽,自然條件非常好,尤其是大清溝水庫長期以來以盛產(chǎn)魚蝦而聞名。記得我小時候經(jīng)常向往能吃到大清溝水庫里肥美的鰱魚,偶爾吃過幾次,那種鮮嫩香滑的味道至今難忘。
大清溝的水流到下游的菱角泡和白沙泡后就斷流了。全域流程約40公里,水邊生靈濟(jì)濟(jì),水草豐盈,人與自然共同演繹著綠色的交響曲。
沙潛流
沿后二十家子村小學(xué)校園左側(cè)的蒲草泡南下,約4公里長的低洼地上,有一條人工水壕連接著流動沙丘之間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其作用是雨下多了的時候向下游泄洪。
可是,在我的記憶中,這些水壕似乎沒起到太大的作用。平時,根本看不到有多少水從壕溝中流過,只是雨下得特別大的時候,水才順著壕溝淌上一天半天。然而,就是這一天半天的流水,給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提供了極好的捉魚機(jī)會,并且次次都收獲頗豐。
這些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極其神奇。大旱的年頭,泡子里的水不見少多少;水澇災(zāi)年,泡子里的水也不見多很多。更神奇的是下大雨時,下游的白沙泡和菱角泡,任上游泡子里的水順著壕溝使勁地往里灌,但從來沒溢出來過;干旱年頭一連幾個月滴水未進(jìn),也沒干過。這兩個水泡子周圍都矗立著很高的沙山,又沒有再向下游泄水的流水壕,那么,那些水究竟都跑到哪里去了?
帶著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走訪過潮海蘇木綜合場漁業(yè)隊的老漁翁劉全爺爺。
當(dāng)時,老人家正要去泡子里打魚,聽我提出這個問題,就帶上我,讓我坐到船頭上,對我說:“你問這水哪去了?我告訴你,水都奔地下跑了?!?/p>
“奔地下跑了?”我有些迷惑不解。
劉全爺爺解釋說:“沙地里有潛流,外人不知道。你看,一般人看沙地、沙丘、沙山,白茫茫的一片,沒有什么生氣,其實這些都是活的呢。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流動,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不信你在沙地里挖口井,就會看到沙里的水在流,沙也在流,流沙還會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哩?!?/p>
劉全爺爺說得很高興,就像個孩子一樣,既頑皮又幽默、認(rèn)真。從他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他的那種自豪感,這是他以多年的經(jīng)驗對沙地的總結(jié)呀,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
出于好奇,一天我在沙地上真的掘了一口小井,我發(fā)現(xiàn)那井里的水確實是緩緩地在向東南方向流動。可是,任我怎么趴在井壁上定睛細(xì)看、側(cè)耳傾聽,始終未能看到沙在流,也未聽到流沙發(fā)出的響聲。也許是我掘的深度和寬度不夠吧,但在我的潛意識里,我能想象得出沙地深處確實存在水流“呼呼”的情景。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來,沖破這重重沙地、沙丘、沙山阻隔的,正是這沙地里永不停息的“潛流”??!
草泡子
草泡子水不深,水面卻很大,光泡子中間的明水部分就有四五畝,其余幾十畝水面均生長著清一色的蘆葦和蒲草。蘆葦和蒲草很壯很高,但不密,各種水鳥兒自由往來,它們喜食鮮嫩的水生藻類和肥碩的小魚小蝦。
草泡子是水鳥兒的快樂世界。冰封化開以后,無數(shù)水鳥兒以各種方式在泡子周圍爭相尋求配偶,一聲聲溫情的啼叫從清早一直持續(xù)到傍晚。這些水鳥兒各有各的生活方式。野鴨將蛋產(chǎn)在岸邊沙坨坡上的灌木叢中,每每怕人看見,出窩后急忙用沙土和草葉兒蓋嚴(yán)。葦雀把巢明晃晃地掛在離泡邊最近的沙榆枝上,巢像小孩的棉鞋,頂端留有一個極小的洞口兒,只有蘆雀自己的身體方能鉆進(jìn)鉆出。大多數(shù)水鳥兒都把卵產(chǎn)在泡邊草叢中的窩里,十分隱蔽,不豁出功夫仔細(xì)觀察和尋找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
待到夏末秋初,一批批幼鳥孵出以后,滿泡子“吱呀”嬉鬧聲不絕于耳。大鳥兒帶著小鳥兒,一群群地游來蕩去,小鳥兒“嘰嘰”地叫著,翅膀上還沒長出多少羽毛,卻逞能似的立在水面上展翅滑翔。
我喜歡在蘆葦和蒲草中尋找水雞窩,看水雞怎樣將小水雞孵出蛋殼。那些白腦蓋兒滿身烏黑的水雞,習(xí)慣把窩做在水面上。它們用數(shù)十根青蘆葦和青蒲草,交叉著搭在粗壯的露出水面的葦稈上,窩邊略高呈圓形,像個青瓷盤,里面鋪層葦葉。水雞們就在那上面下蛋,一次下十幾個,多則幾十個。水雞蛋比家雞蛋小,圓圓的沒有大頭小尾,一概青灰色的皮兒。農(nóng)歷端午節(jié)前后是水雞下蛋的旺季。
草泡子也是魚兒們快樂的家園。草泡子里有十幾種魚類,以黑背鯽魚最多,鯽鯉雜交魚較少。春風(fēng)吹皺水面泛起漣漪,寂寞了一冬天的草泡子便有了無限的生機(jī)。這時節(jié),有人把順篁下到水里,半天兒的工夫就倒出來七八條半斤重的鯽魚。我最愛聽順篁離開水面時那種“噼里啪啦”的聲音。因為那聲音特入耳,它曾給我的童年帶來過無比的喜悅。開河的鯽魚最好吃,肥,沒有太大的腥味,適合清燉。清燉開河的鯽魚,甭說吃肉,聞著那燉出來的香味兒就很解饞。
草泡子里還有一種極其珍貴的動物叫麝鼠(老鄉(xiāng)們管它們叫水耗子),這種狀如小狗的水獸最擅長游泳。它們把洞挖在泡邊的岸上,洞口兒卻留在水里。不知內(nèi)情的人想在岸上找到它們的洞口,比登天還難。那些麝鼠好像不怎么怕人,這可能與老鄉(xiāng)們長期對它們愛護(hù)有加相關(guān)。麝鼠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在水草間,它們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線,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否則決不會另辟蹊徑。所以,越是水草茂密的地方,麝鼠過往的小道兒就越是明顯。
草泡子還為沙地一帶的老鄉(xiāng)們帶來增收致富的喜悅。秋末,老鄉(xiāng)們到泡子里將葦子和蒲草割下,捆成捆兒,碼上垛兒,借著水的浮力將草垛推到岸邊,在岸上攤開、晾干。冬天農(nóng)閑的時候,老鄉(xiāng)們用葦子、蒲草編成葦席、蒲團(tuán)、床墊子等,收入可觀。
當(dāng)您了解了這些沙地里的水源以后,再次站在科爾沁沙地南緣,放眼茫茫無際的沙地時,是不是感覺到那些看似荒蠻而又沉寂的沙地,被頑強(qiáng)的充滿著生機(jī)的綠意所代替是必然的了?水是綠色之源、生態(tài)的載體,只要您熱愛沙地、走進(jìn)沙地去親近沙地,就會理解沙地里的水源賦予了沙地怎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