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藝杰作守護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
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路途上,文藝應該怎樣做才符合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睆奈乃嚪睒s發(fā)展看,這就是要求以新的文藝杰作去守護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也就是應當滿足在新征程、新境遇中人民通過藝術審美而更加透徹地感知新的生活世界,品味人生意義,洞悉未來遠景,提升精神境界等新需要。這是因為人民的心不會單純停留在過去百年文藝功勞簿上流連忘返,而是產生新的更高的文藝杰作鑒賞期待。
新的更高的文藝杰作鑒賞期待的產生,表明中國人民之心正在這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時刻發(fā)生新轉變。過去百年,伴隨著中國社會從古典性到現代性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人民之心也在實現從破碎的古典夢到現代中國夢的轉變。魯迅帶著難以轉變成為“現代人”的“大恐懼”,打破沉湎于“國粹”而難以自拔的自戀幻覺,通過塑造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不朽的藝術典型,發(fā)出改造“國民性”、重鑄中國魂的激越“吶喊”。99年前,那時還是大學生的美學家朱光潛在文章里痛感那時中國人心靈的病態(tài)和腐朽狀況,發(fā)出“我們也要換個心才好”的憤激呼喚。這種對現代心靈的關注成為這位現代美學家一生探尋的不變的焦點。如果說,過去百年中國人民已經形成了自覺而自主的心靈,那么,在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的新征程中,中國人民可能迎來更加自信而自強的心靈回歸。如果說,自覺而自主的中國心靈清醒地意識到自身從古典性到現代性的轉變趨向,力圖在與外國現代心靈的對話中重新找到自身的現代性重建軌跡,并且同時探尋讓衰敗的古典心靈實現現代型轉化的可能途徑的話,那么可以說,正在形成中的自信而自強的中國心靈可能會熔鑄出如下新特點:充滿自信地傳承自身的古典文化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傳統(tǒng),開放而又平等地吸納外國文化藝術中的優(yōu)秀成分,尋求與外來文化藝術平等對話、互鑒互通,目的是涵養(yǎng)獨立、自主和自強的中華民族新品格。假如這種比較和展望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現在需要考慮如下問題:文藝界拿什么去守護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
守護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首先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為了人民。在新征程中,中國人民會對文藝產生新的需要,這就要求文藝家和文藝管理者不能停留于對過去百年境遇下人民之心的舊有理解,而要切實認知和理解新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之心的新境遇和新需要。自信而自強的中國人民,業(yè)已不滿足于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有狀況,而是向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藝術杰作”或“文化杰作”等高遠目標。這就要求拋棄以往那種只管圖解政策而不顧長遠目標、只講數量而不講質量的低級做法,轉而把新的藝術佳作或藝術杰作的創(chuàng)作置放在首要地位,千方百計地以文藝佳作或文藝杰作去回饋和守護人民的自信與自強之心。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悉心體驗自信而自強的中國人民的新的生活世界和心靈狀況。當中國人民全部脫離“極端貧困”而過上“全面小康”生活之際,置身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境遇下,還會有新的“不平衡”發(fā)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蔽镔|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東部生活與西部生活之間、鄉(xiāng)村振興與鄉(xiāng)村脫貧之間、不同行業(yè)或崗位之間,都可能發(fā)生新的“不平衡”,以及相應地出現為改變“不平衡”狀況而竭力奮斗的形形色色的鮮活故事。這就會為文藝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社會生活源泉。文藝家只有深入這個生活世界的大海中去體驗和把握這種“不平衡”的微妙波瀾,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藝術杰作賴以產生的活生生的創(chuàng)作感興。
不僅講述新征程中的人民的生活是重要的,而且怎樣講述新征程中的人民的生活更應當提到優(yōu)先位置。這是因為人民總是愿意接受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而不愿意接受那種動輒板著面孔訓人、甚至面目可憎的表達。文藝家光有好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資源都是不夠的,更需要把好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好的創(chuàng)作資源都兌現為好的表達方式。近兩三年來,一些文藝作品、包括重大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在新的表達方式探索和創(chuàng)造上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作家自己寫的科幻小說,在中式科幻大片上邁出嶄新的一步,表明中國人已經擁有創(chuàng)作自己的科幻大片的強勁實力和巨大潛力。《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xiāng)》相繼以小故事組合的新穎方式,通過塑造無名小人物形象,在傳達人民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深情上開辟出新的正劇或以喜為正的影像美學道路?!稇已轮稀芬詰夷畹?、驚險刺激、動人心魄的諜戰(zhàn)片方式,講述銀白色雪原上紅與黑的殘酷較量,突出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的感染力?!?921》別出心裁地選擇李達和王會悟夫妻聯(lián)袂籌辦建黨會議的特定視角,渲染“摩登”上海的開放性和現代性魅力,在詩意化浪漫青春氛圍中刻畫毛澤東等早期領導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妒貚u人》以疊小成大出典型的新穎手法,把平凡而不凡的民兵英模王繼才的故事講得入情入理,形神兼?zhèn)?。電視劇《大江大河》沒有滿足于“好人有好報”的俗套,大膽地寫出了宋運輝、雷東寶、楊巡、宋運萍等改革時代人物的不同的人生際遇和結局,體現了“大浪淘沙”式歷史興亡意識的巨大力量?!渡胶G椤凡粌H突出了閩寧幫扶所產生的脫貧攻堅力量,更深挖出六盤山麓涌泉村李馬兩姓長期相濡以沫的泥土情懷,展示了地緣美學密碼的強大表現力?!堆b臺》通過西安“城中村”的底層生活而塑造出刁順子、刁菊花、蔡素芬等人物形象,特別是在刁順子的憨愣性格刻畫上取得了成功?!队X醒年代》之所以能夠以《新青年》雜志為中心而刻畫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元培、胡適、辜鴻銘、林紓等五四人物形象,恰與其藝術典型化再構型努力緊密相關,通過藝術典型化手段而讓百年前歷史人物重新釋放出群雕般引人矚目的性格光彩。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設計出富于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雨中黑衣人傘舞、街頭黑衣人群舞、蘭芬懷抱長衫與李俠的雙人舞、蘭芬的獨舞及蒲扇舞、一群旗袍女性在悠揚婉轉的《漁光曲》中跳起的蒲扇舞、短凳舞,以及蘭芬與李俠的四組雙人舞等,渲染出上海的地緣生活氛圍,凸顯出地下工作者以柔潤剛的現代型傳統(tǒng)美。今年的河南衛(wèi)視藝術節(jié)目《唐宮夜宴》《芙蓉池》《紙扇書生》和《端午奇妙游》系列等,之所以能夠連珠炮般地在觀眾中產生“爆款”或“破圈”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精心運用了觀眾喜歡的藝術樣式和手段,將河南地緣美學密碼的表達潛力展示出來。這些事例充分地說明,只有以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講述人民的生活故事、滿足人民的愈益高漲的審美需要,才會真正產生守護人民之心的作用。
在新征程中為人民不斷奉獻新的文藝佳作或文藝杰作,才可能真正“守”得住“人民的心”。展望未來,每年都會有新的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機遇,更有新的來自生活世界的挑戰(zhàn)發(fā)生,想必都會給文藝家的新創(chuàng)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感興。當此之際,有一些相關問題有必要提出來交流和探討。首先,任何一部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都不應滿足于僅僅及時地完成政治或政策表達任務,而是務必走出只求數量不求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循環(huán)怪圈,切實地按藝術佳作或藝術杰作的高標準來籌劃和管理,志在為人民、時代和民族奉獻新的藝術杰作。
其次,無論何種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任務,都需要以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方式去組織,特別是應當播撒在文藝家自身的厚實的生活體驗沃土之中。據《山海情》創(chuàng)作團隊介紹,他們最初接受這個重大主題電視劇創(chuàng)作任務時是不情愿的,因為自知缺乏來自這一生活土壤的底蘊的支撐。在履行上級布置的這項主題創(chuàng)作任務的過程中,起初的幾稿劇本也都不理想,單純?yōu)榱孙@示閩寧鎮(zhèn)的前后巨變而編的故事無法感動人。后來繼續(xù)深挖六盤山麓深處貧困山區(qū)人民的故土情懷,才終于找到故事動人的關鍵點:貼近貧困山區(qū)人民與故土的難舍難分的深厚情懷,展示不同家庭和個人各自的地緣心靈史,以便喚起全國電視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和共情。假如這部電視劇沒有取得這一關鍵突破,而是勉強按照開初的方案去寫和攝制,必然無法出現《山海情》這一動人心魄的電視劇佳作。
再次,選擇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方式十分重要。越是重要的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任務,越是需要尋求人民喜愛的藝術樣式和手段。除了上面提及的《山海情》《裝臺》和《覺醒年代》等佳作之外,剛剛問世的建黨百年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之所以能夠受到普通電視觀眾的喜愛,正是由于采取中國傳統(tǒng)寫意美學及其導引的音樂、舞蹈、戲劇、雕塑、詩歌等跨門類藝術交融方式,充分動用國家體育場先進而優(yōu)越的場地條件及相關技術條件,高度簡約而凝練地渲染建黨以來百年關鍵時間節(jié)點動人故事片段,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地給予由一代代革命先輩之鮮血和堅韌奮斗所凝聚成的曲折而輝煌的百年黨史以傳神的表達。這種中國式寫意傳神藝術方式顯示了通常的寫實方式所沒有的來自本民族藝術傳統(tǒng)的深厚力量。
最后,在創(chuàng)作人民心儀的文藝杰作的過程中,有一點也不可或缺:文藝評論界應當以真正的“批評精神”去發(fā)表評論,為更多文藝佳作或文藝杰作的誕生,切實起到人民需要的褒優(yōu)貶劣、激濁揚清等作用。特別是文藝事業(yè)界、文藝產業(yè)界、文藝管理界、文藝媒體和文藝家等相關各方,不應當僅僅聽取和保留評論中入耳的好話而刪除其中的刺耳的批評或建議,而是允許和鼓勵文藝評論工作者好處說好,劣處說劣,特別是坦然地讓其挑出現有問題或不足來研討,目的還是為了未來的持續(xù)改進和提高,以便有更多更好的文藝佳作乃至文藝杰作陸續(xù)問世,不斷回饋人民之心的信賴和期待。同理,文藝評論工作者自身也需要有隨時接受反批評的度量,向優(yōu)秀文藝家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審美判斷力和藝術專業(yè)鑒賞水平。當然,理想的方式是,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文藝評論者與文藝家之間互為“諍友”,形成相互之間平等而直率地對話和交流的慣例,共同促進好作品的產生。而這也應當是中國文藝在新的征程中不斷繁榮發(fā)展所迫切需要的優(yōu)質條件之一。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