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赤 光
從保定市出發(fā),一路向東南。三十多公里,進入高陽縣。
出高陽縣城,繼續(xù)向東南。六七公里處,便是一個青青翠翠的村落——布里。
布里的“布”,恰與“布爾什維克”(俄語,共產(chǎn)黨)的第一個字相同。
莫非,這是歷史老人在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
一
1917年夏天的一個午后。
烈日炎炎,蟬鳴喧天。在通向布里村的田間小路上,顛簸著一輛豪華寬敞的藍色篷布馬車。車上那個瘦小卻精壯的中年人,就是李石曾。
李石曾,1881年5月生,高陽縣龐口村人。其父李鴻藻,曾任晚清軍機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他熟讀詩書,國學根底深厚。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進北京,19歲的他決心學習軍事,師夷長技以制夷。
1902年,在李鴻章推薦下,他赴法國留學。因為身材瘦弱矮小,改學農(nóng)學,重點從事大豆研究。
1908年3月,李石曾在巴黎近郊創(chuàng)辦了一家豆腐工廠,因此獲得“豆腐博士”的雅號。同時,他還在巴黎蒙帕納斯大街開設(shè)了第一家中國餐館,取名“中華飯店”。
生意紅火。為了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李石曾先后從高陽老家招聘了三批打工者,將他們帶到法國。1910年8月,在巴黎的高陽農(nóng)民工已有40多人。這些人都是工學兼顧,業(yè)余時間學習中文、法文以及其他科學文化知識。
1912年初,李石曾和蔡元培等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其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生以低廉的費用和節(jié)儉苦學的精神赴法留學,從而引進西方文明,改良中國社會。經(jīng)過幾年的“以工兼學”實踐,李石曾提出了“勤于工作、儉以求學”的宗旨。
這,就是“勤工儉學”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遭受嚴重的戰(zhàn)火侵襲,中國向法國派遣了十幾萬戰(zhàn)地華工。中法教育界人士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華工進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的組織下,1916年在巴黎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并創(chuàng)辦了華工學校。
李石曾此次回鄉(xiāng),正是為了籌備留法勤工儉學之事。
他沒有回老家,而是徑直來到了布里村,專程拜訪北京大學庶務(wù)科長、老同盟會會員段子均。段子均因為參與謀刺袁世凱,反對帝黨活動,此時正隱居家鄉(xiāng)。
李石曾原計劃在保定育德中學開辦留法預備班,沒料到和段子均深入交談之后,臨時決定首先在布里村創(chuàng)辦中國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薄?/p>
當夜,兩人就在段子均家寫就了致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呈請。
于是,留法勤工儉學之風就從布里——這個北方偏辟的鄉(xiāng)間小村迅即吹向全國,拉開了一場時代大劇的序幕……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一批革命家中,當屬蔡和森和向警予與布里村緣分最深吧。
1918年6月,蔡和森受湖南新民學會的委托,前往北京聯(lián)系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楊開慧的父親楊懷中先生,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蔡和森經(jīng)楊懷中先生介紹,與李石曾取得了聯(lián)系。
蔡和森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北京大學、楊懷中宅第和李石曾住所之間,很快就通曉了留法勤工儉學的方法步驟、所費川資及相關(guān)條件。于是,他一面寫信給毛澤東、蕭子升等人,讓他們聯(lián)系更多的湖南青年響應(yīng)赴法留學的號召,一面與湖南在京高官士紳磋商,籌措留法經(jīng)費。在他的鼓動下,湖南在京的名流都行動起來了,包括著名教育家胡子靖、前財政部長熊希齡、眾議員王子剛、司法部典獄司長王文豹等。
看到北京的工作有了眉目,毛澤東立即組織了幾十個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登程北上。
此時,李石曾已邀請蔡和森直接參與留法勤工儉學具體工作,并指派他到布里村留法工藝預備學校教授國文。
當時,除了在布里村開辦第一個留法工藝預備學校之外,李石曾、蔡元培的留法儉學會還在保定育德中學開辦了留法預備班。毛澤東帶領(lǐng)的幾十名湖南青年到達北京之后,李石曾就把他們分配到了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和布里村留法工藝預備學校。
1918年10月,蔡和森在保定告別了毛澤東、蕭子升等人,帶著湖南預備赴法勤工儉學的初級班學員,分由水路和陸路,乘坐六艘小船和藍色篷布馬車,走進了布里村。
在布里村留法工藝預備學校南側(cè),有一排平房。蔡和森就住在西端的兩間屋里。這一住,就是四個多月。
蔡和森從小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北方的嚴寒對于他來說真是雪上加霜。他的氣管經(jīng)常像風箱一樣喘得吱吱直響。
不久,他發(fā)明了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在操場上挖幾個半米深的土坑,然后從里面縱身往上跳,如此反反復復地跳啊跳,身上已是汗津津了。
就在這個嚴寒難耐的季節(jié),一個風姿綽約的南方女子走來了。她就是蔡和森妹妹蔡暢的同學向警予。
向警予在布里村小住幾日,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一頁神秘的史料。
他們之間的愛情之火,就是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里熊熊燃起的嗎?我們不得而知。
幾個月之后,蔡和森走向法國,向警予相伴而行。
更讓人驚奇的是,蔡和森的小妹妹蔡暢和54歲的母親葛健豪,也一同上路……
二
保定是一座名城,明清時曾長期為直隸總督署的駐地。
1907年,陳幼云等同盟會會員在此創(chuàng)辦育德中學,目的是培養(yǎng)青年先進分子,并作為河北省同盟會的機關(guān)駐地。正是有了這層政治底色,李石曾和蔡元培才決定在育德中學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
這個預備班,第一期招收的都是河北籍學生。1918年9月招收的第二期,則以湖南學生為主。
毛澤東對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熱情高漲。當收到蔡和森發(fā)出的“速來北京,經(jīng)濟其事,主持大計”的信件后,他就帶領(lǐng)24名湖南學子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北京。
那一天,是1918年8月19日。
不久,毛澤東安排他的伙伴們走進了分布各地的赴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蔡和森等人去了高陽縣布里班,李維漢、李富春、張昆弟等人則去了保定育德中學預備班,蕭子升、蕭子璋兄弟倆進了北京預備班。
毛澤東本打算進入北京大學進修法語,但現(xiàn)實的困難打碎了他的夢想:當時的政府規(guī)定,師范生當年不得報考大學。此時,通過楊懷中介紹,他見到了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李大釗很快就報請校長蔡元培同意,安排他在圖書館第二閱覽室擔任管理員。
就這樣,因了留法勤工儉學,毛澤東和李大釗這兩個紅色巨人走到了一起,而批準毛澤東進入北京大學的蔡元培,偏偏又是留法勤工儉學的肇始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中國革命不可忽略的紅色起點。
1918年10月6日,毛澤東等人從北京出發(fā),乘火車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學留法班學習的湖南學生,并迎接第二批前往布里留法工藝學校學習的湖南學生。
那個年代,湖南、直隸相隔萬水千山,老鄉(xiāng)異地相見,喜極而泣。第二天,全體同學游覽古蓮池,并照相留念。晚上,大家又一起在電影院看了一場無聲電影。
10月8日,毛澤東、蕭子升返京。
10月10日,蔡和森帶領(lǐng)30余名湖南學生,開赴布里村。
……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毛澤東沒有前往法國,但這次保定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8年,毛澤東視察河北,當聽說省委秘書長尹哲是高陽人時,頓時眼前一亮:“高陽?高陽可是個好地方。當年,高陽的李石曾可是幫了我們的大忙啊。他搞的那個留法勤工儉學,替我們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呀??偫怼⑿∑蕉际锹?。”
保定古蓮花池,是中國“十大名園”之一。其門前廣場,如今是市民晨練的好去處。當時,這里最具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就是風靡一時的“保定飛毽”。
1919年春天,李富春、李維漢等在育德中學留法補習班學習的湖南青年,很快成為這里的??汀?/p>
不幾天工夫,李富春就迷上了毽子。那種用彩色羽毛裝飾的小小精靈,繞著踢毽人的身體上下翻飛、左旋右轉(zhuǎn),煞是好看。踢毽子的人三三兩兩圍成一圈,小衣襟短打扮,腳蹬灑鞋,不時地喝上一嗓子:“好毽兒!”
李富春跑遍保定城,也買不到這種彩色小毽子。無奈,找到那位保定府有名的“毽子王”討教?!半ψ油酢币残绽睿事曅α似饋恚骸半ψ幽挠匈u的,都是自家女人縫的?!?/p>
“毽子王”見這位湖南后生對保定毽子一片癡情,便從家里帶來幾只上好的彩毽,慷慨相贈。從此,踢毽子的人群里,多了幾個湖南后生的身影。沒多久,他們的毽子功便好生了得,特別是李富春跟“毽子王”學的幾招“白鶴亮翅”“老龍擺尾”等,更是灑脫。
幾個月后,李富春等人要到北京籌措赴法留學貸款。臨行前,他們來到古蓮花池門旁,與“毽子王”告別。“毽子王”又拿出幾只制作精美的彩色毽子,說:“我早就看出來了,你們不是一般人物,能和你們踢上半年毽子,是咱們的緣分哪?!?/p>
李富春說:“我們是準備到法國勤工儉學的窮學生,沒有別的,買了一雙灑鞋,送給師傅?!?/p>
李師傅接過灑鞋,說道:“好,借你們吉言。來,今天咱們師徒再踢一場,我給你們亮一個絕活兒‘仙人指路’吧!”
后來,李富春把踢毽子的本領(lǐng)一直帶到法國巴黎,也被稱為“毽子王”。
巴黎的星形廣場上,蒙達尼中學的操場上,布洛涅森林公園的草坪上,都留下了李富春矯健的身影。
只是不知道,李富春的彩色羽毛毽子,是不是他的夫人蔡暢親手縫制的呢?
三
1919年,一個名叫劉渭璜的湖南青年,走進了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
他,就是劉少奇。
在這里,劉少奇學習了木工、打鐵、翻砂、鉗工、車床工、模具等六門手藝。
幾十年后,在中南海木工房,工作后小憩的共和國主席信手拿起刨子干起了木工活兒。當別人驚詫于他手藝的嫻熟時,他笑笑說:“我這是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里打下的基礎(chǔ),劉仙洲是我的老師,名師出高徒嘛。”
1919年6月,由于山東軍閥馬良鎮(zhèn)壓學生運動,激起了全國各地學生的憤怒,北京的“五四”愛國運動又一次掀起高潮。劉少奇被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所吸引,便相約幾位同窗好友,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劉少奇住在北京,一邊參加學生運動,一邊準備考大學。他參加了幾個大學的招生考試,結(jié)果都被錄取。拿著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劉少奇做了比較:有的收費太高,有的學制太長。正在舉棋不定時,一條新路展現(xiàn)在面前:赴法勤工儉學。
但是,赴法路費需要自理。劉少奇負擔不起,便請求免去路費或者到歐洲后用工作所得償還。
李石曾對他的勇氣和上進心大加贊賞,但路費自理的規(guī)定卻不能破除。
劉少奇仍然不死心,就直接去找教育總長范靜生。范靜生便建議他先到保定育德中學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學習,那里不收學費,實行半工半讀,還有一些收入,可以邊學習,邊等待赴法的機會。
1919年9月,劉少奇來到保定,順利進入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三班學習。
在這里,劉少奇每天上午學習,下午勞動。學習課程除了補習法文外,還有實用勞動技術(shù),如機械學、木工、鉗工等。對這些技術(shù),劉少奇很感興趣,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木工,學得最上心。
在育德中學一年,使劉少奇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這里,他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特別是從書刊上進一步了解到俄國的十月革命,從《新青年》等刊物上更多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知識,從《每周評論》上通曉了國內(nèi)外政治大事。每天和工人一起勞動,對中國工人的生活狀況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1920年夏季,劉少奇從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畢業(yè)后,馬上返回北京,申請赴法勤工儉學。但此時情況卻發(fā)生了變化:赴法路費大大提升。
好不容易得到歐洲求學的機會,劉少奇不想放棄。他決定回湖南老家借錢??捎植磺?,由于皖系和直系軍閥大戰(zhàn),吳佩孚派兵封鎖了黃河大橋,京漢鐵路中斷。
1920年8月,京漢鐵路通車,劉少奇立即趕回長沙。好不容易湊足了路費,突然又從北京傳來消息:先期赴法的幾百名勤工儉學學生已經(jīng)被遣送回國,法國不再接收中國學生了。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來路蒼茫,讓我們回望這場從布里村發(fā)端并迅速傳遍全國的紅色風潮吧。
當年,在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支持和組織下,很短時間內(nèi),全國就辦起了二十多個留法勤工儉學培訓學校。
學生們在各地預備學習之后,于1919年開始分批赴法。
據(jù)統(tǒng)計,從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不到兩年的時間,共有20批學生赴法,約計兩千多人。
這些學生抵達法國后,有的進學校、有的入工廠,遍布法國各地。
的確,這場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的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直接和間接參與其中者,都是當時中國最有才華、最有理想的青年俊杰。除了日后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領(lǐng)導人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毅、李富春、聶榮臻、李維漢、李立三等人,還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蔡和森、趙世炎、向警予、王若飛、何長工、陳延年、陳喬年、劉伯堅、李慰農(nóng)、張昆弟、羅學瓚、傅烈、郭隆真、高風、佘立亞、穆清、冉鈞、周文楷、戴坤忠、李林、孫炳文、馬志遠、林修杰、袁慶云、蕭樸生、秦青川、張增益等。
毫無疑問,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無論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還是從科技、教育、文化、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都為不久后誕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輸送了最新鮮的血液、最充足的養(yǎng)分和最堅硬的鈣質(zhì)。
這一個個閃耀著灼灼光芒的民族希望之星,在法蘭西的上空匯成了一道燦爛的星河,聚成了一道璀璨的赤光。
這道赤光,裹雷挾電,飛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猛烈地撞擊著沉悶的華夏大地。
這道赤光,把華夏大地的烏云席卷而去,燃燒出漫天彩霞,鼓舞出了一輪鮮艷的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