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世界里的真實孤獨 ——讀李達偉《大河》
李達偉是云南大理的白族青年作家,出生于上世紀(jì)80年代。他自述其表:“身材瘦削,臉無四兩肉,典型的青雞臉?!笔菹魇钦娴?,但“臉無四兩肉”這種讓人聯(lián)想到狡詐心狠的形容跟現(xiàn)實當(dāng)中的李達偉并不搭界,他甚至還可以說有那么一點木訥?!洞蠛印穭倓倿樗趸亓?020年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
在你開始閱讀之前,我必須得很負(fù)責(zé)任地告訴你,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大河》歸“詩想者書系”十分合拍。在云南,進行類似的“沉思”寫作,李達偉應(yīng)該算是少數(shù)的先行者之一。單從這種嘗試來說,《大河》無疑具有十分可貴的先驗性。
李達偉的散文近年來有很大的變化,這顯然跟他的閱讀有關(guān)。散文寫作的門檻不高是公認(rèn)的事,“但自由的無邊界反而使散文絕非容易之事”(何英《批評的“純真”之眼》)。游走于大河兩岸,李達偉開始嘗試進入某種挖掘性的深度思考中。一路走來,他約了不少先哲圣人同行,包括梭羅。
13.5萬字的《大河》里列舉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傷心咖啡館之歌》《婚禮的成員》《金色眼睛的映像》《沒有指針的鐘》,路德維希《尼羅河傳》,納博科夫《說吧,記憶》,遠(yuǎn)藤周作《深河》,翁貝托·??啤睹倒宓拿帧罚駣W爾格《詞語破碎之處》,帕斯卡爾《思想錄》,西爾萬·泰松《在西伯利亞森林中》,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凱爾泰斯·伊姆萊《船夫日記》,佩索阿《不安之書》,伊凡·克里瑪《布拉格精神》,米沃什《路邊狗》,雨果《我生命的附言》,耿占春《沙上的卜辭》等21本文學(xué)作品。毫無疑問,這讓《大河》呈現(xiàn)出寬廣與深邃。
《大河》開篇令人驚艷,疊加遞進,層次美感躍然紙上。來自漫游者思想的深邃和穿透力,閃電一般,直接擊中讀者。顯然這遠(yuǎn)遠(yuǎn)不夠,李達偉當(dāng)然會使用意象和隱喻在這之上進行抽離、拔高?!澳菚r我的聲音成了江流的一部分,那時我們的聲音成了江流的一部分。”“老祖將貫穿這個文本的始終,她會隨時出現(xiàn),也會隨時消隱,她與其他那些出現(xiàn)在這個文本中的人一樣,有時就像是我的思想,有時他們就是我的思想?!?/p>
聲音,老祖,你,我,還有這里我未曾提及的小酒館。
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思想性上來看,這些都是極精彩的部分,讓人忍不住喝彩??蛇@些閃光的小星星支撐一個中短篇可能剛好,長篇則透出局促。就好比吃茶,頭三泡滋味足香氣高,之后茶味越來越淡,原因還是出在樹齡不夠,內(nèi)韻便始終差了那么點。
我們來看一些細(xì)節(jié)。
“時間在篡改美學(xué),美學(xué)與時間之間的對抗?!薄缹W(xué)與時間之間是不是還應(yīng)有“順從”與“妥協(xié)”,這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現(xiàn)實情況。
“神樹下面的那個世界,神樹下面聚集著一群老人,他們用自己蒼老卻智慧的目光注視著由神樹作為中心往外擴展出去的世界?!薄吧n老”為何直接對應(yīng)“智慧”?蒼老就意味著一定有“智慧”,一定能夠世事洞明?這是刻板印象,這仍然是大大落俗的一種圈套——孩子一定單純,村莊一定寧靜,母親一定慈祥。
在文本里,李達偉大量使用了括號。當(dāng)然也有使用精妙的句子,讓語義遞進,使得語韻悠長,如“那時我們看見了走獸,一些人正在江的對面捕獵,其中一只走獸(是麂子,曼妙的身影映入我們的眼中)”;
但也有不少贅加之語如:
“他們不僅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他們還生活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這時的‘世界’不再僅僅特指眼前的這個世界)”;“洪水沖走的不只是一頭牛,還有一些牲畜,一些蘭花(蘭花早已不值錢,但對于一些人,它們依然有著存在的意義)?!?/p>
在這些句子里,以及結(jié)合語境,括號內(nèi)容因無實義而略顯多余,而且低估了讀者的理解力?!澳切┰谙渡仙L的植物(我看到了許多種,能說出名字的卻很少很少,但我能一眼認(rèn)出那些在風(fēng)中擺蕩的茅草),甚至有些水生植物(我還采了其中一株,名字我依然說不出來,那株水生植物被我養(yǎng)在了花盆里,我每天都在不停地給它灌水),一頭飲水的牛(老黃牛,眼眶里永遠(yuǎn)充盈著清澈),一匹飲水的馬(棗紅馬,讓我想到家里的那匹棗紅馬,從懸崖上跌落,我傷心了很長時間,我連飯也吃不下去),一些小孩(洗澡,在多年以后,他們一定會像我一樣,走不出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
毫無疑問,一本以“沉思”托底的散文集,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甚而廣度決定了這個文本的質(zhì)量。周曉楓說:“沒有寫出來的都是不會寫?!弊骷冶旧砺灾袣獠蛔悖扇嫉摹安瘛币粴鉄?,剩下一星半點殘溫的只言片語中,是勉強植入的體感。
可喜的是,在《大河》這個文本里,李達偉開始進行“向內(nèi)”的創(chuàng)作。李達偉自己也說:“我一直想成為有點思考的人,至少是一個思考著的人,即便我的思考淺薄重復(fù)沒有多少意義。我有意去思考一些與這個地域之間的融合問題?!?/p>
當(dāng)然,這不是一條容易書寫的大河。如前所言,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思想的層層疊疊,語言的層層疊疊,仿佛沒有邏輯的邏輯。大約看到三分之一,如果不出意外,你就會漸漸陷入一種身不由己的遲鈍中。
確實如此,在這漫長的思想尋找和文字累積中,讀者對這種節(jié)奏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閱讀快感和新鮮感,哪怕這種節(jié)奏正是作者所精心營造的——也或者,李達偉和80年代的先鋒文學(xué)一樣,在開始書寫的時候,就已經(jīng)自動選擇了讀者群,它們并不為讀不懂的讀者而誕生——但事實上,李達偉仍然試圖讓看不懂的讀者讀懂他,譬如第13章節(jié)里的【補】中:“這些小酒館在這個文本中也會多次出現(xiàn),它們成了我們精神意義的居所。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累了慌了,那時我們就尤為需要這些小酒館,我們至少可以在這些小酒館里讓紛雜的內(nèi)心暫時休憩一會。”看,這是他仍然希望被懂得的實證。
李達偉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思想者,在尋找和捕捉中,“努力讓自己游蕩的姿態(tài)多少要有些區(qū)別于那些人,我也在恐懼那樣的恍惚,以及那樣生活的現(xiàn)狀”,李達偉抗拒被同化,抗拒成為“去自我”的烏合之眾。
“我一直努力不重復(fù),但一些東西在這個文本中卻有意無意被我重復(fù)著?!?/p>
大河,巨大的容器,巨大而無邊際的河床,承載,容納,吸收,消化孤獨者的孤獨,思想者的思想。
世界是真實的,孤獨也是真實的。孤獨不是一種罪,孤獨是一種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