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詩 ——讀維吾爾族詩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詩集《一路向南》
海德格爾曾經(jīng)這樣說:“在一個貧乏的時代里做一詩人意味著,去注視,去吟唱遠逝諸神的蹤跡”。(海德格爾《詩·語言·思》,彭富春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年版)。在海德格爾看來,詩人應(yīng)該“在漫游中尋找大地并渴望拯救大地。盡管充滿勞績,但依然詩意地筑居并棲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爾所謂的“在漫游”,即我們所說的“在路上”。以海德格爾的“在路上”來考察維吾爾族詩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詩歌或許是最恰當(dāng)不過的了。在他的詩集《一路向南》(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中,我們看到詩人從新疆北疆(北疆篇)到南疆(南疆篇)再到祖國山河大地的心路歷程。他走過“遙遠的額爾齊斯河”看到了“葉爾羌河的落日”,途中有“喀拉峻草原的山花”:“漫山遍野的藍紫、橙黃/想不出她們?yōu)楹稳绱朔枷銧€漫”,他欣賞到“胡楊林”:“訴說一生的滄桑/即將隕落的夕陽,風(fēng)沙/在軀干上歷練,打劫”,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以詩歌的形式形質(zhì)俱佳地向讀者展示了在路上的風(fēng)景。
不到新疆,不知祖國之大,新疆最好的風(fēng)景都在路上。所以,狄力木拉提·泰來提選擇“在路上”的詩歌寫作,他游走于新疆大地,以一種在場的審美體驗來勾勒他內(nèi)心的地方風(fēng)景,定格出時空的光與影,這些風(fēng)景或單純或繁復(fù),或樸素或雕縟,匯聚為“在路上”的生命狀態(tài)。河流湖泊是新疆沙漠綠洲的源頭,它滋潤、養(yǎng)育著新疆的萬物,是新疆大地的生命之源。新疆境內(nèi)的額爾齊斯河是我國惟一注入北冰洋水系的外流河,由于額爾齊斯河這根紐帶,新疆乃至整個中亞都與北冰洋產(chǎn)生了遙遠的血肉相連。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遙遠的額爾齊斯河》開篇寫下這樣的詩句:“千回百轉(zhuǎn)的思緒/在一個遙遠的概念里集結(jié)/山與水的綠平分秋色/那一幅墨跡未干寫意/冷色堆積的畫面在緩緩流淌”。詩人首先描繪出一幅歐式的油畫,但他并未繼續(xù)延展畫卷,“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不是為了寫風(fēng)景而寫風(fēng)景:“我那鳥羽一般的思緒/在掠過你的上空時/視線,被突如其來的遼闊填充/我很脆弱/看不到這無邊無際的綠的盡頭/我已盡力/頭顱只能站在肩膀上/我用盡智慧/也只能停留在疆北的高緯度上/用山與水的清澈/淘洗多年沉積在眼里的混沌”,在詩人眼中,額爾齊斯河不是簡單的一條河流,它承載著太多的歲月之塵,“阿爾泰語系里的河流/深邃的競渡/仿佛在尋找她最后的歸隱”,河流在追尋中承擔(dān)著自身流淌的命運,最終是“流向北極的天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詩歌都是“在路上”的寫作,《山與水》篇中:“沒有海拔的山巒日漸沉沒/土地擱淺/或者你深沉的巨浪/將我舉過頭頂/我辨別方向/沉浮已不再是坎坷/每一滴都是一片汪洋”。詩人用一顆樸素的心感受在路上的樸素的風(fēng)景,在這里:“冰封的海拔消融山谷/立足未穩(wěn)的泥沙也憶出你遼闊的河灣/窩藏我的粗布短褲/赤裸童年/一束浪花/一個暮色朦朧的家園。”在路上的山與水之中有著童年的嬉戲,有著對家園的懷想,這些合為一體形成了這首詩單純而明凈的風(fēng)格,讀者看到的是一個不加修飾的純粹在路上的場景,散發(fā)著民間情采,自然、灑脫、無拘囿,少雕琢,也少理念化,顯示出詩人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
最原始的風(fēng)景往往最能夠觸動文學(xué)家的心靈,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以一顆從容、質(zhì)樸之心沉浸于“在路上”的狀態(tài),他對風(fēng)景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心理的、精神的過程,詩中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風(fēng)景再現(xiàn),而是與詩人的心靈有關(guān),因此,讀者看到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不僅是大地的歌者,也是傾聽者,他以其極具特色的抒情個性及閱歷,感悟和體驗了新疆原初的、樸實的風(fēng)景。
龜茲的紅茶煮好了
那時的太陽剛剛醒來
口齒伶俐的麻雀
修改晨曲中的歌詞
天鵝的歷史如此漫長
在它們的記憶里
祖母還在蛋殼里等待孵化
克孜爾壁畫里的佛法
像鳩摩羅什充滿智慧的腦袋
至今讓我們攪擾在虛無之中
穆賽萊斯酒一雙渾濁的眼神
能讓你忘乎所以
忘記自己,忘卻過去
還能讓你背叛你與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
只能回憶起
曾被一位熱烈的女子掠去
土屋里的茶更濃了
——《古道茶香》
詩是活的有機體,可以全方位地感知,從滋味的味覺,到聲音的聽覺,再到肌理的觸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這首詩無論是從視覺、味覺還是觸覺上都給讀者以強烈的在場感。“龜茲的紅茶”“口齒伶俐的麻雀”“鳩摩羅什充滿智慧的腦袋”“穆賽萊斯酒一雙渾濁的眼神”“一位熱烈的女子”這些畫面凝固著新疆社會的生活方式、民族歷史、文化習(xí)俗與民族情感,它們傳達出的是邊疆大地上一種滄桑氣質(zhì),一種特別的氣韻與魅力,讀者仿佛觸摸到了新疆的生活即景,這樣的民間情調(diào)和趣味,只有在新疆、在路上才能看到。這首詩的主題是回憶,狄力木拉提·泰來提采取了剪輯式的寫作策略,把一幅“在路上”的風(fēng)景變成了對民族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回溯。整首詩的文字非常省凈,內(nèi)涵卻十分豐富,最后一句“土屋里的茶更濃了”,詩人在不經(jīng)意間從回憶的歲月將讀者拉回到現(xiàn)實。親切與悲欣、溫柔與骨感,在這首詩中兼而有之。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以“在路上”的詩歌構(gòu)建出一個厚重、濃郁的原汁原味的新疆文化場域,準(zhǔn)確地傳達出新疆大地的絢麗與蒼涼。
“在路上”的風(fēng)景給了作家觀察和思考的機會,它建立的是一種“行走(風(fēng)景)——寫作(詩人)——行走(風(fēng)景)——寫作(詩人)”的空間模式,風(fēng)景如同橋梁一般,將詩人的詩與思與兩者相聯(lián),這或許就是“在路上”的價值與意義所在。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羅布村落那邊》中闡釋了“在路上”的存在:“斯文·赫定用陌生文字/寫出西方帶有哲學(xué)細菌的口水/我有足夠的智慧認(rèn)識自己的母親/再遙遠的地方都有家狗家貓的叫聲?!痹娙送回0愕匾运刮摹ず斩▽⒆髌返姆諊萑胍环N沉思中,于是有了“西方帶有哲學(xué)細菌的口水”,意外的是后面的兩句卻將讀者引入另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回家,于是“我已經(jīng)走近了,歲月只是一扇腐朽的大門/孔雀河邊的綠色蜥蜴/翹首張望,它或許在揣摩/起起落落的波濤究竟承載著什么”,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個行走在路上的追尋者的形象,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這里顯示了一個邊疆書寫中的重要意象:在路上。浮塵回望,詩人看到“獨木舟里站立著一個搖曳的村落/我們從無到有/來了,又去了/遼闊的原野長滿野草/生生死死都在牧放自己/我們的族群夾雜在羊群中/和它們一樣眷戀這片/與沙漠雜交的土地/在胡楊林里的那個夜晚/我醉倒在一片枯葉上”。新疆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在路上的歷史,“獨木舟里站立著一個搖曳的村落”被湮沒于歷史與自然中的羅布泊人村落飄落于往昔歲月。至此,讀者可以體悟到對于新疆地域而言,“在路上”有著其意蘊復(fù)雜的歷史意象,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這首詩正是這個歷史意象的文學(xué)反映。這種“在路上”“在途中”的行走式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中包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話語意義,其間隱藏著一個二重結(jié)構(gòu), 即“過去”與“現(xiàn)在”同在、“生存”與“死亡”并立、“個體”與“族群”共存,詩人不斷尋找的蹤跡構(gòu)成了一個民族的心路歷程。
荒野是“在路上”最為常見的新疆文化地理元素,梭羅認(rèn)為荒野具有野性的價值,而野性的也是最有活力的,在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詩歌中,荒野洋溢著自由的、野性的、古樸的色彩,形成了詩歌空間回旋的內(nèi)在張力?!渡嚹瞧囊啊分校骸耙烂滋岬幕囊袄?莎車的巴達木開口了/葉城的黑臉漢子遙望身后的黑色山巒/古老的戰(zhàn)場被月球引力洗刷干凈/季節(jié)的洪流急功近利/葉爾羌早產(chǎn)于一萬多年前/追尋歲月的路雖然很多/我該走哪一條”。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詩中觀察到荒野的場景是邊疆特有的, “葉城”、“古老的戰(zhàn)場”、“葉爾羌”都是荒野組成的物象形態(tài),而“追尋歲月”與荒野的蒼涼形成了同構(gòu)一體的效果。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荒野氣質(zhì)更多的是從他詩歌中自然發(fā)出的,《風(fēng)的選擇》中:“所有的風(fēng),居無定所/流浪的乞丐/隱藏于荒野的任何角落/起初,它們一點點撕咬紅柳/午后,刀郎藝人高亢的呼喊/孵化遠古。”刀郎在新疆南部,“莎車、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庫爾勒等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及北緣的帶狀地區(qū),居住著一部分自稱為‘刀郎’的維吾爾族農(nóng)牧民,他們的歷史起源目前尚無定論?!独伞嗽谡Z言、習(xí)俗、音樂、舞蹈等方面有著獨特的特點?!保ǘ艁喰?,周吉:《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音樂和舞蹈,是維吾爾民族的生命之神,它使得無數(shù)生活簡陋的勞動者度過了富足、快樂的一生,熟諳本民族文化的狄力木拉提·泰來提以荒野中“刀郎藝人高亢的呼喊”體現(xiàn)出一種跳脫自如的生命狀態(tài),而刀郎藝人的歌聲也使荒野獲得了深沉的歷史感和巨大的時空意識,產(chǎn)生了互文性的表述效果,這種情景如地理學(xué)家奧爾森所言:“與低吟的荒野密不可分的是由失而復(fù)得的原古生活方式中尋到的簡樸的自由,時光的永恒及對遠景的期望?!保▽O重人:《荒野行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
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詩歌中對于“在路上”的風(fēng)景雖各呈異彩,但其詩歌精神向度的指向都是共同的:關(guān)于人類的生命、家園、信念,乃至永恒的基本主題。在《行走》中,狄力木拉提·泰來提闡釋了他對生命的認(rèn)識,“終極行走/無論我們選擇怎樣的方式/還原方向/生與死/永遠都是獨來獨往/只在來去之間/我們選擇同行”,詩人對于生命本質(zhì)意義的思考是深邃而透徹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是達觀的,充滿了哲思與理趣。著名人類學(xué)者露絲·本尼迪在其著作《文化模式》中曾引述印第安掘根者的一句諺語:“開天辟地時,主神賜給每人一抷土,眾人便從杯子中吮吸他們的生命。”命運之神給每個人都安排了生活的土地,無論這土地是貧瘠還是富有,我們都將在這里延展生命?!毒S吾爾村落》:“維吾爾村落/是用花草樹木和故事編織的/一片又一片/野花開在姑娘身上/巴郞是帶刺的蜜蜂/葡萄架是他們的蜂房”,詩人于淡然的描述中由物及人,不斷去呈現(xiàn)新疆大地上的生命之美,“在烈日下成熟的牧羊人/面帶貧瘠的微笑/開裂的甜瓜一牙一牙/路邊一位從容的老人/斜倚著夕陽和彩云/用手杖推開記憶的窗口?!蹦α_認(rèn)為一個有深度的作家往往有比較明顯的生命意識,懂得用生命意識來看待人生,看待整個的世界和宇宙,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在路上的詩歌每一首都飽含了生命的意識,他能感悟到“鄉(xiāng)下路上/一群螞蟻守著一團新鮮的糞球/它們的方言里也有‘艾納’”(“艾納”是維吾爾語詞匯,此詞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是吧”,無具體意義,這是新疆和田人說話時常用的語氣詞),無處不在的生命意識,以詩歌的力量穿透了時空與地域,開拓了詩人靈魂的深度寫作。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詩歌的精神內(nèi)核是新疆大地,是新疆地域的自然存在與多元文化的結(jié)晶,其精神向度中對家園的追尋始終不曾缺席,家園是他靈魂安居的地方,正如他詩集中的核心詩歌《一路向南》:
冰達坂是阿凡提的毛驢
傳說中的故事里依舊亮著一盞油燈
巴依家的桑樹影投在月亮的院里
遠古的路通往何方
想起多年前黃燦燦的雜糧
我很健碩
能讓群山在我的故事里酣然入睡
爺爺說,南疆的維吾爾人
用毛氈裹著驢蹄
翻越冰達坂,熬過了民國后期
薩帕依的聲音像狂風(fēng)中的梭梭
把根牢牢扎在風(fēng)里
我從草原的東部涌進吐魯番的干涸
托克遜蒼老的樹木
在季風(fēng)里出殼
男人的胡須長在鄉(xiāng)下的地里
來年,他們的尊嚴(yán)大獲豐收
蒼老的焉耆,綠油油的旱季
開都河曾經(jīng)是女人的嫁妝
破碎的記憶還得在娘家縫補
大漠那邊飄來燒烤和魚香
煙熏火燎的巴扎
維吾爾花帽是收銀的器具
你我可以同往舊有的世界
在這首詩中,新疆地域元素得到了恰當(dāng)?shù)谋磉_,拋開這些元素,我們看到的詩人是一個不知疲倦的精神家園的追尋者,他滿懷著對民族文化之根的探索,無論經(jīng)歷何種境遇,“你我可以同往舊有的世界”,當(dāng)然,這首詩最本質(zhì)的詩味是對維吾爾本民族文化、歷史、地理的領(lǐng)會和把握,這種領(lǐng)會和把握使詩歌整體的風(fēng)格散發(fā)出新疆地域特有的神韻氣質(zhì),呈現(xiàn)出一種天然的本土性?!霸诼飞稀钡脑娙寺爮膬?nèi)心的召喚,如海德格爾最后的“詩意地筑居并棲居于大地之上”,在狄力木拉提·泰來提這里,“向南”是精神之所、是存在之源,他一路向南行走,抵進詩性的家園。及此,在路上的新疆大地已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詩人靈魂的方向、精神的向度,整部詩集《一路向南》所揭示的正是這種向度,如同狄力木拉提·泰來提所言:“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因為我們還在孵化夢想?!保ā洞嬖诘囊饬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