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新一代彝族少年的成長秘史
新中國成立前,彝族人的名稱并不統(tǒng)一。1956年,根據(jù)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建議,同時也尊重廣大彝族兄弟姐妹的共同意愿,才以古漢語中含有莊重、高尚之意的“鼎彝”之“彝”,作為這個兄弟民族的正式名稱。呂翼的長篇兒童小說《比天空更遠(yuǎn)》,講述的是新中國誕生前,西南邊疆和金沙江畔的彝族少年們的成長故事,所以書中仍稱彝族少年為“夷家孩子”,這也是出于尊重歷史真實(shí)的考慮。
呂翼是近年來在文壇引人矚目的一位“70后”彝族作家,曾入選首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之星”,2020年又以中短篇小說集《馬嘶》榮獲第12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主要作品有《土脈》《寒門》《割不斷的苦藤》《馬腹村的事》《竹筍出林》《馬嘶》等十余部長篇和中短篇小說集。同時,呂翼也是一位步履穩(wěn)健的實(shí)力派兒童文學(xué)作家,已出版《疼痛的龍頭山》《嶺上的陽光》《云在天那邊》《比天空更遠(yuǎn)》等多部長篇兒童小說。
呂翼的家鄉(xiāng)云南昭通地區(qū),以盛產(chǎn)蘋果聞名。2020年秋天,蘋果成熟的時節(jié),呂翼帶著我,走過他童年時代就十分熟稔的灑漁鎮(zhèn)、小鎮(zhèn)周邊的山嶺,還有滋育過他的灑漁河、冷水河與弓河。小鎮(zhèn)上的大街小巷里,每一條清幽幽的小河兩岸,都飄散著蘋果的芳香。
《比天空更遠(yuǎn)》是呂翼的長篇小說新作,也是中國當(dāng)代兒童文學(xué)中難得的一部以彝族兒童為主人公,講述彝族少年追隨父輩奮斗的腳步,從烏蒙山莽莽山林中的奴隸制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長經(jīng)歷的敘事作品。少年覺格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在烏蒙山深處的山寨里度過。作家透過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對彝族人世代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風(fēng)習(xí),以及他們對天地、生靈的敬畏,對自身命運(yùn)的承受、隱忍與反抗,對生存智慧和山外氣息的吸納與渴望……都有栩栩如生的細(xì)節(jié)呈現(xiàn),使這部小說超越了一般兒童小說所承載的容量,而具有了彝族人的“心靈史”和西南邊地鄉(xiāng)土風(fēng)情畫的特點(diǎn),而且處處透出了即將走進(jìn)新生活前夕的那一代彝家少年身上蓬勃、堅韌和渴望飛翔生命的力量。
巖鷹與彝族人的生活如影隨形。小說里不斷描寫少年覺格仰望和追尋著飛翔在山林中的巖鷹的情節(jié):“覺格常常站在山頂上,看著那些在天空中飛來飛去的鷹,向往不已。它們沒有人管制,沒有山水阻隔,想飛上高高的夷山,就能飛上高高的夷山,想飛過湍急的金沙江,就能飛過湍急的金沙江。它們好自由??!”
有一天,覺格從“毛胡子”(國民黨士兵)眼皮底下救下了一只受傷的、有著金豆一樣的小眼睛的小鷹。覺格悄悄藏起了小鷹,并且悉心照料著它。小鷹和覺格一起慢慢長大。小說里對小鷹永不屈從的掙扎與反抗的描寫,對自由的巖鷹永不止息的飛翔的描寫,暗喻著一代代彝家少年對自由和山外世界的向往。
少年覺格能夠從幼小、怯弱走向無畏和堅強(qiáng),也跟他一次次看到、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父母親與老一輩彝族人所蒙受的苦難的命運(yùn)息息相關(guān)。覺格從小和阿媽相依為命,也時??吹桨屖艿筋^人的欺凌,甚至要挨頭人家丁的打。阿媽的性格里有逆來順受的一面,也有一種默默無聲的隱忍與剛強(qiáng)。
阿媽所經(jīng)受的屈辱與苦難,阿媽的善良隱忍又堅強(qiáng)的性格,以及言傳身教的那些彝家人的樸素的傳統(tǒng)倫理與生命智慧,都如細(xì)雨潤物一般,在滋潤和澆灌著覺格長大與成熟。
覺格的阿爹在十多年前如謎一般的消失,是貫穿小說的一個懸念;期待阿爹有一天會突然出現(xiàn),也是伴隨覺格一天天長大的一種念想,一個信念。這種思念、期待和信念,支撐著、鼓勵著覺格不斷去積蓄力量、磨煉意志,去獲得生存的智慧和勇氣。
小說里始終還閃耀著一抹像索瑪花一般美麗的亮光,就是對羅火頭人的小女兒史薇的刻畫。這個美麗的彝族少女雖然生長在頭人之家,卻心地純凈善良,對像覺格這樣的窮苦娃子也不存芥蒂,而是充滿友好的善意。她和覺格一樣,也是代表著彝家的希望和未來的一代,代表著彝家山寨里即將到來的平等、善愛和美好的新生活?!八^戴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耳朵上掛著金色的耳環(huán),繡有索瑪花的大襟右衽上衣附有銀質(zhì)的掛件,一身黑紅黃三色的皺褶裙?!薄八崞鹑柜?,在平地里轉(zhuǎn)了幾個圈。她一舞動,彩色的裙裾飛揚(yáng)起來,就像是一簇盛開的索瑪花?!弊骷覍@個像索瑪花一樣美的彝族少女的每一筆描寫里,都帶著呵護(hù)、鐘愛和贊賞的感情。
作為土生土長的彝家子弟、彝族作家,呂翼對自己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脈、生活風(fēng)習(xí)和日??谡Z中的性靈與智慧,熟悉如血脈,如自己手掌的紋路。閃爍在小說中的彝家人的質(zhì)樸的生存經(jīng)驗(yàn)和生命智慧比比皆是。這些智慧的結(jié)晶,又往往是通過不同人物的口語、對話、動作和心理活動細(xì)節(jié),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并且支撐起了鮮活的人物形象和韻味悠長的敘事。我所說的彝家人的“心靈史”、彝族少年的“成長秘史”,也是透過這樣一些真切、鮮活和質(zhì)樸的細(xì)節(jié)折射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散落在小說里的這些諺語、口頭語、人物對話、比喻句等,是多么鮮活、質(zhì)樸和生動。尤其是一些日常諺語,小說里的人物往往張口即來。阿媽教育覺格說:“水牛不馱鹽,騾子不犁地。夷家娃兒,能和媽說假話嗎?”“大山里的頭人,老是覺得一只鞘裝不下兩把刀,一山不容二虎。”寫到鄧白嘴的厚顏無恥時,小說里用了一個比喻句:“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痹谝妥迦丝磥?,“作為男人,死在刀槍下可以,死在狼嘴里可是恥辱!”“一只無底的金杯,不如有底的木碗?!薄靶乜谂牡迷巾懙娜?,肚子里越?jīng)]有貨?!薄奥苟匍L也遮不住鹿角,高山再高也擋不住陽光?!睂懙綁牡啊暗栋棠槨钡谋拘詴r,又用了一個比喻句:“老鴉變不成花喜鵲,狐貍變不成白綿羊?!?/p>
小說里始終還有一條隱隱約約,卻又十分清晰的“紅色主線”,就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人民解放軍給彝家山寨送來的春天般的希望和太陽升起一樣的幸福之光。在覺格和好心的爾沙管家偷偷救起了當(dāng)年逃走的漢家娃子、如今已經(jīng)成為解放軍戰(zhàn)士、正帶著重要使命重返彝家山寨的鐘皓,并且為他養(yǎng)傷的日子里,鐘皓也把共產(chǎn)黨將要解放彝家山寨,拯救受苦的彝族百姓的喜訊,告訴了覺格和爾沙管家:“爾沙管家,我們就要過上好日子了。以后你不會做牛做馬了,苦蕎地的人也不再給人做牛做馬了……”鐘皓的出現(xiàn),也給覺格帶來了阿爹曲木的消息:原來,當(dāng)年正是爾沙管家暗中幫助曲木和鐘皓這一彝一漢兩個青年人逃出了彝山,渡過金沙江,從此,這兩個人也進(jìn)入了一個新的天地——跟著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隊伍踏上了革命道路……
小說快要結(jié)束時,覺格和阿媽烏佳終于找到了“失蹤”多年的曲木。曲木在多年的征戰(zhàn)中已經(jīng)失去左臂。一家三口緊緊擁在一起。彝族人世世代代的母親河金沙江,湍急的水流在他們身邊嘩嘩流淌。這時,覺格問道:“阿爹,你還會離開我們嗎?”曲木告訴兒子說:“再也不離開啦!我們一起把夷山解放了。以后,再也沒有頭人,沒有娃子,大伙都是平等、自由的了……”
小說的結(jié)尾寫道:少年覺格扛起槍,跟在阿爹和鐘皓的隊伍中間,“小跑著,努力讓自己不落后”,“他攢著勁的腳掌,踢起了一陣陣塵土”。史薇從后面追了上來說:“覺格,等等我,我們一起并肩走……”一代彝族少年走向新的生活、用堅定的步伐和理想去踏碎舊世界、匯入新中國這個大家庭的腳步,從眼前的彝家山寨,一直走向遠(yuǎn)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