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祥:在充滿神性的大地上創(chuàng)作
我是一個生長在祖國西南邊陲,傣族村寨的寫作者。依山傍水,竹林深處是我家。我們傣調(diào)傳唱“天底下燒火,大地上搭棚。麂子離不開山箐,傣族人離不開河邊。寨前漁,寨后獵,依山傍水把寨建……”我們遵從萬物有靈的生存法則,我們的世界里鬼神與人類共存,我們敬畏神靈,活在神靈的眷顧里。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我們的一個家有一個家神,一個寨子有一個寨神,一個地方有一個勐神,一座山有一個山神,一條河有一個河神……我的故土,我的族人,就是一個生長著神性和靈性的地方和族群。人與自然共存,人與神靈并存,《第二十四坨銀子》就是在充滿神性的大地上,迸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作靈感。
在《第二十四坨銀子》的創(chuàng)作心理上,我承認(rèn)我們傣族的精神世界里,在主流上我們?nèi)褡逍叛龇鸾?,但我們也沒有放棄先祖?zhèn)儎?chuàng)造和信仰過的原始宗教,更沒有拋棄過護佑著我們的神靈。傣族是一個種植水稻的民族,聚居在熱帶盆地、河谷地帶。只要老天賞臉,風(fēng)調(diào)雨順,我們的生活就能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小時候,我們的村寨建在蜿蜒的大河邊,在寬闊的田野和竹林間,一寨接著一寨,一村連著一村。廣袤的田野上布滿著如指紋般的溝渠,維持我們生計的水稻、瓜果和蔬菜,就一片一片躺在這些縱橫有序的田野上。在我們傣族人精心呵護下,在眾神的護佑下,它們總會給我們帶來豐盛的回報。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筆下寫出的東西就只有自然、神靈與族群之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和痕跡。
當(dāng)下,商業(yè)文明時代迅速崛起,龐大的觸手席卷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把原先神秘莫測的山河大地,變成了一個透明的小村莊。我們傣族遵從了千百年的農(nóng)耕文明,正以一個佝僂老者的姿勢,慢慢向商業(yè)文明的郊區(qū)撤退。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我們沒有自卑,也沒有氣餒。傣族人一生與水相伴,學(xué)會了水的生存智慧。我們在商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勢頭與農(nóng)耕文明的退隱中,找到了自己存在與發(fā)展的新平衡點。時代的潮流,我們迎頭趕上。祖先們的告誡,我們牢記心里。我們傣家人,用平靜、安詳、包容、和諧的心態(tài),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也用這樣的心態(tài),書寫和記錄發(fā)生在故土的往事。不管我們走得多遠(yuǎn),誰也不會忘記,緬寺里那些護佑著我們魂靈的經(jīng)文。我們的心智會迷失,我們的靈魂也會迷茫,但只要白塔頂端的銅鈴聲,在清風(fēng)撫摸下響起,我們又會做回屬于傣族的自我。這也就是我在《第二十四坨銀子》里,想與讀得懂我的讀者說的話。
《第二十四坨銀子》選載于202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