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起源:中國網絡文學的五種起源敘事
摘要:相較于中國現當代文學通行的思潮和理論在先、文學的實績在后的起源敘事,網絡文學對自身起源的認定更加看重物質層面的生產機制?!兜谝淮蔚挠H密接觸》和《風姿物語》這兩部文學作品與黃金書屋、榕樹下和金庸客棧這三處文學空間共同支撐起了中國網絡文學的起源敘事。其中,就“文學本體”而言,《風姿物語》是最好的起點;就生產機制層面,金庸客棧會被視為真正的源頭。
關鍵詞: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生產;網絡文學起源;《風姿物語》;金庸客棧
起源是一種人為的制作,絕非是自然的產物。完全屬于人類經驗的文學,它的起源問題更是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對闡釋權力的爭奪,并通常要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才能確立。在近現代中國,文學的起源多與重大的歷史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并常常處在社會革命和文藝思潮的直接影響下。就最廣為接受的范式而言,近代文學起源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1840年;現代文學的起點是“文學革命”發(fā)生的1917年;當代文學則起于第一屆“文代會”召開的1949年或“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1942年。
顯然,對起源的追認總會充滿后來者的種種價值判斷,絕不只是對時間層面上的起點的確證。關于文學起源的敘事也往往會進一步經由“發(fā)生學”而引導出一整套“文學史觀”,成為闡釋文學乃至歷史的一股力量,并在這個過程中抽離出所有難以被這一特定解釋框架覆蓋和消化的重要事物,變成對文學和歷史的遮蔽。盡管如此,制作起源仍是理解和言說一種事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這個充滿歷史斷裂感的年代,對于具有范式革命意義的網絡文學,若要對它有一整體的把握,是不得不從起點說起的。
誕生于20世紀最后一個十年的中國網絡文學,在20余年的時間中已經可以總結出至少五種頗具文學史價值的起源敘事。這些敘事本身雖因缺乏理論建設而顯得樸素、零散,最終是由我來組織成型的,但背后都有現實的群體在為之吶喊,是有著實踐者和首倡者的足跡在前的。五種起源分別是:1998年,蔡智恒在臺灣成功大學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網絡論壇)發(fā)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1997年,羅森開始在臺灣交通大學BBS連載《風姿物語》;1998年,個人書站黃金書屋成立;1997年,美籍華人朱威廉(網名Will)建立個人主頁榕樹下;1996年,金庸客棧于利方在線(新浪網前身)1誕生。
這五種不同的起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將網絡文學的發(fā)生落在了文學自身的生產、傳播和接受上,選擇了以一部文學作品的誕生或一處文學空間的出現作為標志。相較于中國現當代文學通行的思潮和理論在先、文學的實績在后的起源敘事,網絡文學對自身起源的認定無疑更加看重物質層面的生產機制。這當然是因為網絡文學完全是以一副野蠻生長的面目浮現在世人面前,并無任何理論設計,但也顯示出生產機制在造就文學整體面貌中的基礎性地位——物質并非只是物質,也是精神的載體。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讀者的整個文學生活,以及文學的形式乃至內容,都不得不處在以物質和制度為核心的生產機制的規(guī)定性之中,并只能在這一“定在”的基礎上尋求自由。
其實,對于現代文學的發(fā)生及其與古典文學的分離,錢理群、陳平原等學者如今都認為現代報刊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強調從物質特別是媒介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中國新文學。2與互聯(lián)網伴生的中國網絡文學同樣應該被視為一種新媒介文學,讓我們對“文學”的理解又一次處在轉變之中,這就注定無法從既有的基于紙質媒介的“文學”概念出發(fā)去認識它。要理解網絡文學,只能從它自身的歷史實踐入手,到網絡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重大事件和代表作品中,去提煉和打造一個新的“認識裝置”。因此,我首先要在對起源的追尋和制作中去描繪它的基因圖譜。
本文提煉的五種起源敘事,雖然都建基于網絡文學生產和流通的某一具體方面,但就整個生產機制層面而言,金庸客棧的建立會被視為真正的源頭。盡管,中國網絡文學的起點并不需要被定于一尊,可以也應當容許多重的起源敘事并存,但這些敘事之間并不是絕對平等的,針對不同的問題,它們各自的闡釋效力是有高下之分的。那么,金庸客棧的建立,為何能被視為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源頭呢?其他四種起源敘事,又何以成立且有什么樣的獨特價值?
文學接受視野中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1998年3月22日至5月29日,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系的蔡智恒,白天做博士論文,晚上在本校的貓咪樂園BBS上寫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連載,歷經69天,總計34集,平均一集兩千字,大致兩天更新一次;在一種完全自發(fā)的非商業(yè)化的狀態(tài)下,便開始顯現出網絡小說連載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質:固定周期、固定字數的更新。小說尚未完結就已經是當時網上最熱鬧的話題,并立刻被敏銳的出版商捕捉,隨即成為中文互聯(lián)網上誕生的第一部暢銷書3。在上網還被視為一種奢侈活動的20世紀末,實體書的暢銷使《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成為最早被主流社會感知到的網絡小說。
1999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大陸的流行,給中國文學界最敏感的那部分讀者帶來一種網絡文學的“時間開始了”的感受——1999年11月,在大陸盜版銷量極佳的情況下,知識出版社推出了簡體正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為之所作的序,即名為《讓時間去說》。不過,這部小說的發(fā)表真正被視為中國網絡文學的源頭是在2008年,并有賴于一系列偶然因素的聚合。2008年1月出版的《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4是最早對網絡文學展開歷史性回顧的學術著作,但作者馬季在書中追溯網絡文學的發(fā)生時,還沒有為《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留出特別的位置。然而,正是中國作協(xié)在2008年10月29日開啟的,并由馬季擔任主持人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5,最終回溯性地確立了在1998年發(fā)表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歷史地位。
這一后來被視為中國網絡文學主流化開端的事件會在2008年發(fā)生,當然不是為了紀念《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發(fā)表十周年。根本原因是,網絡文學已經足夠壯大并成為普通讀者最重要的文學生活方式,學術界或許還可以無視它的存在,但政府管理部門已經必須要重視它的發(fā)展。直接原因是,2008年9月9日,由剛剛組建的盛大文學主辦的“全國30省作協(xié)主席起點擂臺賽”6正式開賽,代表網絡文學圈主動地向主流文學界發(fā)起挑戰(zhàn),并持續(xù)引發(fā)了“網絡文學是不是主流文學”的爭論,這一刺激也加速了中國作協(xié)對網絡文學的反應7。
可以說,先有2008年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后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起源敘事。其實,當時中國作協(xié)并沒有明確地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直接認作起點,但這一活動很自然地就把1998年確立為網絡文學的起始之年,而1998年發(fā)生的最大的網絡文學事件就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出現和開始流行。此外,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2008年,以中國作協(xié)為代表的官方力量選擇將1998年定為網絡文學的源頭,也包含著將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改革開放的成就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的意圖,嘗試在一個更宏大、更清晰的歷史背景中確定興起不久的、陌生且異質的網絡文學的位置。雖然仍不可避免地顯示出偶然性和隨意性,但有了這一話語帶來的歷史合法性的加持,出現在1998年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作為“中國網絡文學鼻祖”的地位在官方層面和學術機構中就逐漸被默認了。到2018年,中國作協(xié)組織的一系列紀念“網絡文學20年”的活動更把這一敘事基本固定下來。
可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開山身份就真的只是依賴時間節(jié)點上的巧合嗎?就因為恰好在2008年舉行了“網絡文學十年盤點”,然后才回過頭來找到了1998年發(fā)生的這一大事件?在近年來對網絡文學歷史的論述中,這部小說和小說作者的名字常常被提及,但小說的內容本身和開拓意義卻基本無人提起。似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僅僅因為在文學史上僥幸獲得的特殊位置,才得以作為一個空洞的符號存在于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史上。這只是一部三流作者寫的三流小說,它的重要性主要來自政府、市場等文學的“外部因素”,幾乎成了網絡文學研究者隱秘的共識。特別是在網文作者群體逐漸有了文學史的自覺,普遍表示反對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為源頭,并建議以羅森的《風姿物語》取而代之以后8,這一起源敘事的內在價值就更加受到質疑。
的確,無論是從新文學的觀念出發(fā),還是在類型小說的脈絡上去審視,《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都難以獲得一個很高的評價。不過,一旦越出20世紀中國文學以及網絡類型小說的視野,從一個更古典和民間的角度去觀察,便會發(fā)現這部小說繼承的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樂府精神”,代表的是網絡文學萌發(fā)期一種普遍存在的、天然無雕飾的、根植于網絡空間的民間文學。我們必須要在這一視界之下,重審這部最早流行的網絡小說的文學價值和它最早在主流社會中激起巨大反響的深層原因——看似是被偶然選中,背后則有相當的尚未被清晰指認出來的必然性。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重要性一半在于,小說特別敏銳地率先捕捉到了只有在網絡時代才會出現的生活經驗和情感模式,攜帶著一種全新的感覺和體驗,同時又以獨屬于網絡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從未創(chuàng)作過小說的蔡智恒在匿名BBS上自由書寫,用論壇直播帖的形式,將簽名檔(小說中稱為plan)、網絡聊天室的對話、論壇留言與回帖以及電子郵件的內容編織進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在新鮮的經驗以外,小說的語言也顯示出一種“新感性”,它不是書面語,也不是口頭語,而是一種只會誕生在屏幕與鍵盤組合中的“網言網語”。小說最初帶來的那種新鮮感與震撼力,如果不是帶著研究的目光去審視,在二十余年后,其實已經很難完整地體會到了,因為它的開創(chuàng)性,如今成了網絡寫作的日常。但不能忘記,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首先為這一新經驗賦予了文學的形狀。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并不是只具有“網絡性”,小說另一半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古典性/渾一性。當代文學的研究者在面對這部小說時,幾乎都只能將之歸入“言情小說”的脈絡,并得出內容單調、人物形象單薄的結論。從當代文學視域之外進入網絡小說的研究者,反而更容易被它的文學性打動,感受到“小說開頭與結尾對《上邪》體例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9。作為僅有的一部被改編為古典戲劇的都市題材網絡小說10,《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需要在《孔雀東南飛》以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序列中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而非僅僅在瓊瑤小說/韓劇的脈絡中被討論。
盡管,故事中女主角輕舞飛揚患病身亡的情節(jié)早已是一種俗套,但并不能以此否定小說非凡的情感強度——真正賦予了這部小說以不可復現的“元氣”和“神韻”的,并非是某些具體的可重復的情節(jié),而是人類剛剛走進網絡空間、開始面對一段虛擬的親密關系時,最初的震驚狂喜與感傷迷惘。凡是能夠引起此種時代情緒共鳴的情節(jié),在當時的情境中,就是最合時宜的。外表看起來充滿夸張和巧合的情節(jié),在作者和讀者那里卻是情緒的寫實,其中的寫實與幻想可謂是渾然一體的。小說的古典性,正是體現在此種渾一性中,以及它在人心之中造成的效果里。憑借獨特的歷史機緣,《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以最新鮮又最俗白的形式和語言呈現了最古老又最永恒的愛情悲劇。
作為在新文學視野下缺乏思想能量和歷史深度的通俗愛情故事,《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能被主流文學界很順暢地接受和安置,卻也不可能得到更高的評價。然而,正是因為它以娛樂為目的,需要與讀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呼應,對社會現實和時代變革的反映更為內在,小說的情與境、事與理才能有融然無間之感,沒有觀念和形象的游離之病。在那個網絡文學的“古早時代”,VIP付費閱讀制度尚未建立,類型小說也遠未一統(tǒng)天下,以“生活·感受·隨想”為宗旨的榕樹下正在成為規(guī)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網站,《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被孕育出來。若要展現網絡文學“古早時代”天地初開、包孕萬物的豐富可能性和對于一種文學的“天真狀態(tài)”的回歸,以及探討為何萌發(fā)期的種種可能最終演化成以超長篇類型小說為絕對主流的模式,那么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為源頭仍是極具闡釋力的一種敘事。
《風姿物語》與網文的發(fā)生
1997年8月,銘傳大學中文系學生羅森開始在臺灣交通大學BBS上連載《風姿物語》,歷經近十年,在2006年1月完結,總字數520余萬。近十年與兩個月,500多萬字與6萬字,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相比,早出生半年的《風姿物語》展現出了全然不同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方向,引導出一種更根本也更重要,但同時難免會對主流更具冒犯性的起源敘事。
《風姿物語》能夠長年以每月一卷,每卷六萬多字的速度連載,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流行使臺灣出版商將網絡小說視為了一個熱點,這讓《風姿物語》在1999年獲得了出版機會;11另一方面則依賴于臺灣從武俠時代就非常成熟的租書店產業(yè)12,這支持萬象圖書、獅鷲文化和河圖文化三家出版社接力出完了全部77卷13。很有可能,這是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完整出版單部超過500萬字的作品——金庸最長的小說《鹿鼎記》只有160多萬字,另一部對中國網文創(chuàng)作產生巨大影響的日本幻想小說家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是200多萬字,而J.K.羅琳于1997—2007年完成的7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也不到300萬字。
《風姿物語》連載的形式十分特殊,雖然最早發(fā)表在網上,但在出書之后就應出版商的要求,先發(fā)行實體版然后才更新網絡版。然而,《風姿物語》毫無疑問仍是第一部超長篇網絡小說,羅森也是第一位職業(yè)網文作家。關鍵的原因就在于,《風姿物語》完全呈現出了網絡小說與紙媒小說的不同媒介特性,它撐破了印刷時代的局限——在印刷文明后期,有野心的作家其實一直在挑戰(zhàn)這一界限,但直到《風姿物語》引入電子游戲的世界設定和敘事模式,同時獲得了足夠的長度去打開小說的方方面面之后,界限才被完全打破。這一界限與媒介所能容納的篇幅直接相關,但更根本的是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對這一類不太可能誕生在印刷時代中的網絡文學,我更愿意用行業(yè)內部的說法將之直接稱為網文,以區(qū)別于那些出生在紙媒、移民到網上的文學形式。
對于網文來說,媒介變革帶來的重大變化不是學者設想中的“超文本小說”“互動小說”或是“多媒體小說”,而首先是寫什么,即是否在寫世界特別是一個異世界(anotherworld)。正如貓膩在談論網文為什么需要是超長篇時所說的,“寫網文不是在寫一個單獨存在的故事,而是描繪一個世界以及世界里的人們”14。這也的確是需要三百萬乃至五百萬字才能完成的文學事業(yè)。
《風姿物語》有一個在當時驚天動地,其后變成俗套,更準確地說,成為網文共同敘事基點的開篇:“無限廣遠的次元,有著數不清的各類世界,其中,有個叫做‘鯤侖’的有趣世界。鯤侖,由炎、風、水、地四塊大陸組成,彼此間以海洋相隔,互通往來?!?5羅森開宗明義,他要寫一個平行世界。小說的開頭不免讓人想起《西游記》的開篇:“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它們共同的特點便是,講述發(fā)生在想象世界中的故事(盡管《西游記》的重點仍在故事,而《風姿物語》則有更多的篇幅和更強的能力去塑造世界),并以人類乃至世界的起源作為小說的緣起。當然,故事也可以按照脫胎自西方史詩的奇幻小說的規(guī)格要求——“從中間(inmedias res)開始,而不從開天辟地(ab ovo)講起”16。
問題的關鍵并不是《風姿物語》以復古為創(chuàng)新,在經由種種中介之后接續(xù)起了現代以前的敘事傳統(tǒng),更在于它的出現使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命題重新問題化了——小說究竟應該寫什么?對一生從不寫詩(這里的詩指的是悲劇/喜劇),但在審判之后、飲藥之前的生命最后時刻突然覺悟應當練習這一大眾化的樂藝(對以哲人自命的蘇格拉底,最高尚的樂藝自然是哲學)的蘇格拉底來說,“一個稱得上是一名詩人的人,應該在想象性、而不是描述性的主題上下功夫”17。敘事文學應該主要寫想象性的主題,恩格斯也不會否定這一點,在他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18?!罢鎸嵉卦佻F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面現實主義的大旗,無非就是認為小說所想象出來的那部分應當與“世界歷史”(黑格爾所說的世界歷史,也就是中國古人口中的天地之心)發(fā)生深刻的聯(lián)系。所謂“典型”是要有理念指引的(等而下之則是權力規(guī)定的),而非只是個人化的。當主義(無論是哪一種主義)被拋掉以后,讓小說創(chuàng)作一味固守現實細節(jié)的真實,完全成為對實然的摹仿,無疑是有些可笑的。
問題其實就轉移到了,在當下時代,什么樣的想象方式是與世界歷史的進程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讹L姿物語》給出的答案是,想象另外一個世界的能力。在這個被宣判為“沒有另類可能性”(There is no alternative)19的世界,這種夢想的能力是最被需要的。盡管,網文的想象中也充滿著這個壟斷資本主義世界的痕跡,以及統(tǒng)治我們生活的其他種種力量,但它的確是網文所能提供的最寶貴的能力。這種夢想的能力里面存在著為現實社會所難以忍受但又必須借助的巨大能量,更重要的是,它擁有著在最深處打動絕大多數人的力量。
梁啟超在他著名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在論述“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時,談到了小說里想象的能力為何有此大力量,甚至堪為“度世之不二法門”。他用佛法來談代入感:“凡讀小說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書中,而為其書之主人翁?!?0當此“身外之身”寄于“世界外之世界”,讀者得以“化身千萬”時,即使不能經歷到一種更好得多的生活,哪怕僅僅只是感受更豐富的生活,也是人生的絕大利益,故而入人也速、動人也深。尤其是在革命的年代過去,新自由主義的生活方式已經堅不可摧的當下,提供另一種生活,特別是那種不存在于現實世界的生活,就成為小說最重要的功能。而網文與之前一切時代的敘事文學乃至電影工業(yè)的“夢工廠”相比,最優(yōu)勝之處就在于,它不只是用“套路”講故事,更利用人類文明積累下來的各種質料,以門檻最低、技巧最豐富、也是最為廉價的文字的方式完整地打造出了若干個“世界外之世界”,可以供當代人生活其中,經歷有所不同的人生——若只是立足于當下世界講故事,對于如何改造我們的世界與經歷一種別樣的生活,可以說,當代人的想象力已經接近耗盡了。
那《風姿物語》是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平行世界的呢?一言以蔽之,這部作品兼得游戲與小說之長。首先是借用電子游戲架構世界的方法?!讹L姿物語》原本是日本著名成人游戲《鬼畜王蘭斯》的同人小說21,在后來大為擴充的世界設定和等級體系之中,也能清晰地看到當時最流行的電子游戲《暗黑破壞神》22和《罪惡裝備》23的影響。
羅森不是最早開始造世界的作者,無論是《蜀山劍俠傳》寫到后期的還珠樓主,還是創(chuàng)作《魔戒》24時的托爾金,其實都比他更有打造一個世界的野心。但在代碼營造的電子游戲出現以前,前輩大家們也都不可能明確意識到,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居然應該越過歷史文化乃至地理環(huán)境,以世界運行的基本數理規(guī)則作為邏輯的起點——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世界中孕育新故事,而非繼續(xù)講過去的老故事。作為近代西方奇幻小說始祖的《魔戒》,雖然寫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甚至擁有自己語言體系的虛構世界,但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目的仍是為了講述一個關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寓言,新世界也是為著這個舊故事而誕生的。頗有意味的是,后來的讀者更感興趣的并非是那個有深意的寓言,而是書中的世界,他們一點點補足了這個尚未完成的新世界,并在其中講述自己的故事?!讹L姿物語》與《西游記》《蜀山劍俠傳》《魔戒》在塑造世界的手段上則有大不同,不只是模仿現實,而是首先設定規(guī)則?!讹L姿物語》及其后的網絡小說,從電子游戲中學到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從底層邏輯入手,使用數學-物理學的方法去設定小說世界的規(guī)則,然后再以邏輯推演的方式去完善,而非只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摹仿來想象一個虛擬世界。這一前所未有的自覺,使小說中的幻想世界不再必須要與現實世界有所對應,才能以寓言的方式存在。被設定出來的世界,可以有各種奇妙的規(guī)則,只需要自身有自洽的運行邏輯,就不必在現實社會中尋找合法性。就此而言,網文與科幻小說的創(chuàng)作邏輯是一致的,那就是大膽設定、嚴格推理。這也是網文作者普遍認為寫網文邏輯性特別重要的原因。
在怎么寫的問題上,《風姿物語》不僅教會了后來的作者如何搭建世界,還展示了怎樣結構和充實一部五百萬字的小說——把小說的篇幅從一兩百萬字擴張到五百萬字并非易事,要跨越不止一道坎。在結構層面,羅森第一次把電子游戲的敘事模式(包括角色扮演、策略回合和格斗游戲等諸種模式)引入小說,“升級打怪換地圖”就自《風姿物語》始。在網文中,“大地圖”是世界/宇宙地圖,組成它的每一個“小地圖”通常就要一部紙質大長篇小說才能呈現,“換地圖”實際上就是連綴起數個乃至十數個幾十萬字的長篇故事。不過,從游戲的同人小說而來,并不意味著《風姿物語》是電子游戲的附庸,恰恰相反,這類小說補足了游戲這一媒介很難完成的部分——電子游戲從最底層的邏輯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的骨架,但受成本所限,有限的游戲劇情很難讓玩家進入一個更深度的模式,而小說則長于用血肉豐滿這個世界,使它變得更加鮮活。
在結構確定以后,要讓世界充實而有光輝,就全靠小說家的本領了。不考慮文學史地位,單就小說本身的價值而言,《風姿物語》也是一部有驚人生命力的作品,這集中體現在小說塑造的二十余位頗有魅力的配角上。羅森實際上是用這些每一個都可以做一部紙質長篇小說主角的人物(這些取材于真實歷史的英雄們都是與小說里那個平行世界的歷史進程聯(lián)系很深的人物),來將“鯤侖”世界及其中最有價值的人和事件呈現出來,讓每一張“小地圖”都少有枯燥、重復之感。至今最好的網文大都是這種寫法,超長篇小說的寫作方式在《風姿物語》那里就初步奠定,這也是網文大神們紛紛追認它為網文源頭的重要原因。
《風姿物語》當然也有不足。羅森開始連載時,創(chuàng)造世界的自覺其實并未很強烈,只是出于對電子游戲的迷戀,自然而然地開始為小說構建同游戲一樣的平行世界。正因為缺乏完全的自覺,今天看來,這部小說中有許多粗糙的地方,沒有呈現出一個很完整、精致的世界,在設定之下重新出發(fā)的敘事也顯示出一種在草創(chuàng)階段很難避免的不和諧。這尤其體現在古今之間(如陸游、李白與愛因斯坦、貝多芬都同時出現在小說中,且沒有任何的時代間隔感)、中西文化之間(如故事最早發(fā)生的地方叫作“艾爾鐵諾王國的杭州近郊”,此種中西混搭的風格貫穿全書)、游戲和小說之間(如小說的主角更像玩家操控的游戲角色,主要承擔推動敘事和讓讀者代入的任務,有魅力的人物都是配角)的沖突。然而,作者的不夠自覺,反而印證了媒介變革的巨大能量——《風姿物語》不是天才的獨造之作,這部一開始是為著自我滿足而寫的小說,恰好和歷史的進程咬合了??梢哉f,《風姿物語》是應著媒介變革這一“大事因緣”而出現的,它率先走上而非一力開啟的這條道路讓最古老的小說再一次恢復了活力,有能力在大眾之中與電子游戲和動漫等同新媒介最契合的文藝形式一較高下。
《風姿物語》能夠成為起點,也有賴于一系列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是大的文化環(huán)境。臺灣比大陸更早開始互聯(lián)網建設,同時也更早經受歐美和日本流行文藝的浸染,可謂得風氣之先。其次是小的創(chuàng)作氣候。在《風姿物語》開始連載時臺灣仍未廢除“出版法”(1999年1月廢止),審查部門對網絡空間中出現的新內容也一直保持著關注,但交通大學BBS在相關教授的保護下維持著難得的自由叛逆風氣。25最后則是羅森本人的放縱不羈,作為一個從小就嘗試情色文學(日本稱之為官能文學,也被承認為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創(chuàng)作的作家,他既能廣泛接受新的文藝形式,又有相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更敢于打破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切成規(guī)。
《風姿物語》的開創(chuàng)性巨大,因此它的冒犯性也極強,如在“網絡文學十年盤點”中,讀者力薦的《風姿物語》就被來自各大文學期刊的評委在初審中打出周點評最低分,并引發(fā)了網文讀者的廣泛質疑。主流文學界對它的接受無疑需要一個比《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漫長得多的過程,背后還必然會牽涉到文學觀念乃至文學體制的變動?!讹L姿物語》打開的屬于網文的想象方式,不是現實主義,更不是現實題材,對中國新文學傳統(tǒng)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其中的“神神鬼鬼”“裝神弄鬼”26也難免會引起有強烈現實責任感的啟蒙知識分子的反感。不過,想象力在文學中的地位或許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加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以《人類簡史》聞名的尤瓦爾·赫拉利在新作《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27中就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備了虛構故事的能力,這甚至比使用工具更加重要。
在當前這樣一個分化的世界,盡管我們對舊故事普遍已失去信心,但對新故事仍遠未達成共識。網文大神們公開地表示要以《風姿物語》取代《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作為中國網絡文學的起點,也正是要為網文架構的新世界和講述的新故事正名,并從起源問題入手,明確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的正根、主線和未來方向。如果我們將“文學”理解為時代精神的自我顯現,那么網絡文學與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確是擁有不同(但有關)的歷史自覺——它在根本上追求的不是反映現實,而是創(chuàng)造高于現實又可以被現實社會接受的幻想世界與幻想人物,以此來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并提升讀者的精神力量。至于網文的新世界、新故事和新人物,最終是能在痛苦的掙扎之后展示出通向未來世界的潛能,還是仍然似新實舊,在歷史的閉環(huán)之中無法掙脫,則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若不在生產機制而是在“文學本體”的層面上討論網絡文學,以《風姿物語》為起點會是最好的一種起源敘事。但在本文中,我更關注的還是產生了千千萬萬個《風姿物語》的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機制。
黃金書屋里的“吃書人”
1998年5月于湛江在線28信息港29成立的個人書站黃金書屋,是中國網絡文學萌發(fā)期規(guī)模最大的網絡書站,長期被網文圈內部視為中國文學網站的不祧之祖。早在2005年4月發(fā)表的《玄幻網站風云錄》30中,一位極具現場感和歷史感的網絡文學原生研究者就以后世史學家為筆名,將中國玄幻類文學網站從1998至2005年間的發(fā)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31。在第一個屬于網絡書站的“黃金時代”(1998—2001)里,他指出黃金書屋“牢牢占據了網絡書站老大的位置”,甚至在網民中也有了“上網讀書不識黃金書屋,再稱網蟲也枉然”的說法。那么,黃金書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網站?又為何能在網絡書站中擁有最高的地位?
這必須要從個人書站這一中國文學網站的最初形態(tài)說起。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初期,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網絡的應用場景還相當有限,除了論壇和聊天室,最興盛的莫非個人主頁。在各種主題的個人主頁中,有一類是網上圖書館/電子文庫。最早的中文電子文庫可以追溯到1994年誕生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太陽升考訪(Gopher)站32。方舟子在1995年建立的新語絲文庫,更是率先發(fā)起了“魯迅著作電子化工程”“宋詞電子化工程”和“唐詩電子化工程”。人類文明數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字資源,開始被各類電子文庫一點點搬到了網上,以代碼的形式存身賽博空間中。到1998年,各地的信息港包括剛剛建立的網易等互聯(lián)網公司開始向個人提供免費的儲存空間,除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以外的普通中國網民,也有機會建立起各種更加私人化和專門化的書站。
1998年,文學城(3月)、黃金書屋(5月)和書路(7月)這三個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書站相繼建立。它們主要是把實體書掃描、校對后上傳,同時也對網上已有的其他電子書籍加以整理、轉載。其中,黃金書屋的創(chuàng)始人youth有比較專業(yè)的個人主頁制作技術和信息管理素養(yǎng)。幾乎每日都有更新的黃金書屋,憑借豐富的內容與細致的分類,上線第一個月的日均訪問量就達到3千人次。1998年8月后,之前負責建設香港子才健康網的youth更因東南亞金融風暴暫時失業(yè),選擇把黃金書屋作為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全心投入。于是,黃金書屋很快在眾多個人書站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網絡閱讀的一個中心——不但在1998年全國個人主頁大賽中獲得亞軍和最佳人氣獎,更在中國上網用戶剛剛超過百萬的情況下33,日均訪問量就突破3萬人次。黃金書屋上的書籍雖然被分成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宗教和文學評論等15個類別,但最受歡迎并得以長期在主頁上展示、推薦的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掃描上傳的紙媒類型小說,另一類是網友投稿的原創(chuàng)文學。
彼時流行的類型小說主要是民國時期和1949年后港臺出版的“存貨”,這些作品的種類和數量也不能說很少,但在深陷閱讀饑渴的大陸讀者看來,卻是遠遠不夠“吃”的。就如weid(段偉,龍的天空創(chuàng)始人)在他的《網上閱讀十年事》里所描述的,即使“倪匡20多年的積累,黃易出道以來的作品,連同席絹的10余部小說,集中地出現在了書攤、租書店中”,但在他們“恐怖的閱讀習慣”面前,都未能支持很久——對weid來說,“《黃易作品集》《衛(wèi)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田中芳樹作品集》這是不多的可以讓我看3天左右的作品目錄”。34這種旺盛的閱讀欲望是長期壓抑后的反彈,那些在1990年代解決了溫飽問題終于可以考慮精神需求的普通讀者,真可以被稱為是“吃書人”,而不只是讀書人——吃得最多的自然是通俗小說這一最大眾化的精神食糧,且不求精細只管飽腹。幾如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鵑所言:“每逢星期六清早,發(fā)行《禮拜六》的中華圖書館門前,就有許多讀者等候著;門一開,就爭先恐后地涌進去購買。這情況,倒像清早爭買大餅油條一樣。”35像吃大餅油條一樣每日吃通俗小說,自然是精神發(fā)展的必經過程,甚至大部分讀者并不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進發(fā),終身都保持此種口味。
最早的一批網文愛好者,無論后來成了重要文學網站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最頂尖的“白金作家”,抑或說一直只是普通的讀者和不知名的寫手,他們最初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吃書人”身份。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是為了更快更全地看到當時完全依靠紙質出版的各類通俗小說,才追到了網上,并主導了包括黃金書屋在內的各大個人書站的閱讀風向。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關于1997—99年在香港出版的黃易的《大唐雙龍傳》。這部當時最流行的小說的繁體版主要在租書店流通,因此是每月出一卷,一卷六萬字,大陸則在書店售賣,需要積攢三卷才能出一本。為了滿足焦急等待的同好們,清華大學的幾個學生每月都將托人從香港寄來的《大唐雙龍傳》在學校實驗室掃描上傳,這一速度即使是大陸的盜版書商也望塵莫及。于是,大批武俠小說愛好者養(yǎng)成了上網“追書”的習慣。
這批因為各種原因上了網的通俗小說愛好者,最初大都還能沉浸在黃金書屋等書站中瘋狂閱讀,但不久后就紛紛發(fā)現無書可讀——在消費時代,大眾對精神產品的消耗速度和質量要求也絕非過去可比。中國大陸最早的網絡原創(chuàng)小說,幾乎都出自這些閱讀需求未被滿足的讀者手中,也是他們催生了最早的原創(chuàng)文學網站。不只是黃金書屋,晉江文學城、紅袖添香、瀟湘書院等在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網站,都是從掃描、轉載紙媒類型小說起家,從而匯聚起一批酷愛通俗小說的“吃書人”作為最初的核心用戶,然后才有機會在網絡原創(chuàng)興起之后,轉型為原創(chuàng)文學網站。
后來默默無聞的黃金書屋,則是因為當時太過成功,早在1999年12月就被資本收購。黃金書屋在被收購之后,出于版權考慮,登載內容更加謹慎,不再能放開手腳“搬運”,內容優(yōu)勢逐漸喪失;同時管理水平也下降很快,無法跟上快速變動的互聯(lián)網時代,原創(chuàng)部分發(fā)展緩慢。因此,當集閱讀、創(chuàng)作、交流于一體的原創(chuàng)文學類BBS以及文學網站興起后,黃金書屋這個一度主導網絡閱讀的中國最大的個人書站,便難以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雖然黃金書屋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僅有不到兩年的興盛期,但的確代表了個人書站這一文學網站的最初形態(tài),也體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的一種內在動力,更是鏈接印刷時代和網絡時代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作的關鍵一環(huán)。然而,后來的文學網站都是以書站模式為表,論壇模式為里,建立在將紙質書電子化基礎上的書站模式并非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核心模式。
就此而言,以黃金書屋作為起點的起源敘事雖有可觀之處,但也有其內在缺陷,那就是它所代表的書站模式不能夠將大眾的文化生產力以一種可持續(xù)的方式組織起來,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這在同為個人主頁,但一開始就走上原創(chuàng)道路的榕樹下體現得更為明顯。
榕樹下的興衰和編輯審稿制的成敗
1997年12月25日,歸國創(chuàng)業(yè)的美籍華人朱威廉建立了個人主頁榕樹下。在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史上,榕樹下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黃金書屋、龍的天空以及起點中文網等所有在網文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書站/論壇/文學網站,無一不是在和同類站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但就像它的創(chuàng)始人朱威廉一樣,榕樹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同類,而是一個特例??梢哉f,榕樹下雖然也有一定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但主要是一個人工催熟的產物,沒有朱威廉個人的作用就絕不會有榕樹下的興盛。一個年輕的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辦了一個原創(chuàng)文學的個人主頁,居然就發(fā)展成了當時在主流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文學網站,并長期被視為中國文學網站的代表乃至中國網絡文學的起點。榕樹下究竟是怎樣完成這一事業(yè)的?為何它可以擁有如此聲勢,但嘗試的這一條路卻注定走不通呢?
理解榕樹下必須要先認識朱威廉。1994年選擇去到上海時,朱威廉剛剛23歲,從小在美國長大的他,回國時已經是一個極具商業(yè)天賦的創(chuàng)業(yè)者。重新向世界打開大門不久的中國,對于他來說,不僅是母國,也是一個淘金之地。到1997年底建立榕樹下時,經營廣告公司的朱威廉自陳已經能拿到50萬美元的年薪。而在后來的敘述中,他與被認為是倡導純文學的榕樹下的關系,常常被理解成年少多金的“文學青年”36為純文學一擲千金,榕樹下也被文學界定位為“網上《收獲》”。對榕樹下以《收獲》為目標的猜想,朱威廉只是禮貌地回應:“可能《收獲》想辦個榕樹下還差不多吧”37。
不過,如今他自己倒是很愿意接受為文學而落魄的文學青年人設,“如果我當年把錢用來買別墅,也許現在已經有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的身價了……如果使命召喚我做一名落魄的文學青年,那我就履行我的使命?!?8可是,在英語世界中長大的朱威廉真的很難稱得上文學青年,榕樹下的目標更從來不是要發(fā)展純文學,而是為了滿足當時上網人群中巨大的寫作、發(fā)表和閱讀需求——這種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與馬化騰用QQ滿足網民聊天的需求、馬云用淘寶滿足網絡購物的需求是相同的。如果不考慮文字和短視頻的媒介區(qū)別,以及早期互聯(lián)網的精英氛圍與如今大眾主導網絡風向的差異,在滿足網民表達和交流需求的層面上,或許可以勉強把榕樹下類比為當年的抖音。
榕樹下創(chuàng)立之初,朱威廉在各處聊天室、BBS邀請網友投稿,來稿則由他獨立編輯。由于當時可供網民發(fā)表原創(chuàng)文學的園地極少,榕樹下的來稿量與日俱增,很快超出了朱威廉個人的處理能力。1999年7月,榕樹下全球中文原創(chuàng)作品網編輯部成立,但與稍晚的紅袖添香(2001年4月成立編輯部)等同樣以散文、詩歌和中短篇小說為主的原創(chuàng)文學網站不同,榕樹下的編輯部并非一直是網友自發(fā)組織、義務勞動,而是很早就職業(yè)化了。在當年8月,朱威廉就注冊了上海榕樹下計算機有限公司,正式開始商業(yè)化運作。朱威廉對榕樹下的個人投資,是這一由個人主頁發(fā)展而來的文學網站在2000年左右能夠在同儕中一枝獨秀,對主流文學界產生直接沖擊的根本原因。
彼時,華爾街對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追捧已經達到了一種癡狂的程度,且不論網景(Netscape)和雅虎(Yahoo!)的商業(yè)奇跡和造富神話,任何一個有著一定流量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都可以在長期虧損經營但占據該領域主要市場份額的條件下,在納斯達克獲得一個相當不錯的估值。在幾乎所有的中國網民對互聯(lián)網都還懵懵懂懂,甚至抱有這可能是一個自由的烏托邦空間的期待之時,擁有美國經驗和華爾街資源的朱威廉,已經比較清晰地認識到了互聯(lián)網不但有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會是一個真正的財富橫流之地。于是,在經過了一年半的試水,確定了文學在Web1.0時代(以靜態(tài)的、單向度的閱讀為主)的中國足以成為一個最能匯聚流量的話題之后,朱威廉逐漸把所有可以調動的現金和資產都投到了榕樹下。在沒有一個成熟商業(yè)模式的情況下,榕樹下在2000年就擴張到了有兩百多個員工的規(guī)模,以至公司的前臺小姐都勸告他:“朱總啊,你買個樓啊。你一天發(fā)的工資就可以買三個房子啊?!?9
正是在如此規(guī)模的投入下,榕樹下不但匯聚了寧財神、李尋歡和安妮寶貝等當時在網上最知名的作者,還經由著名作家陳村舉辦起最早的“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獎”(1999年11月)40和“網絡文學研討會”(2000年1月),在文學界產生了相當影響。最重要的是,榕樹下在2000年后逐步成為中文互聯(lián)網上點擊量最大的站點之一,實現了“變大優(yōu)先”的戰(zhàn)略,成了無法繞開的巨頭——在2001年進入中國并一度成就陳天橋中國首富地位的韓國網絡游戲《傳奇》,在接觸盛大集團之前就聯(lián)系了榕樹下。然而,也正是朱威廉的全球視野最終使榕樹下必然要承受全球化的風險。2000年3月10日,以技術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引發(fā)第一次互聯(lián)網泡沫破裂。到了2001年,泡沫全面破滅,世界范圍內大多數依靠風險投資的互聯(lián)網公司在“燒完錢”后無法繼續(xù)融資,停止了經營。榕樹下雖然不太依靠外部投資人,主要以朱威廉個人的資金和資源支撐,但也陷入了“找錢”的困境41,并最終只能在2002年2月以僅僅幾十萬美金的價格被當時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團貝塔斯曼收購。
朱威廉并非純文學愛好者,也不是一個“吃書人”,做文學網站主要不是因為熱愛。他對榕樹下的設計更多是用網絡這一新媒介去滿足在印刷時代培養(yǎng)起來的廣大文學青年的既有需求,而非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文學方向。用今日流行的句式來說,榕樹下做的事是“互聯(lián)網+文學”,而非網絡文學。榕樹下卻恰恰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它既是印刷時代的遺腹子,在按照出版的規(guī)則和習慣來發(fā)展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又是網絡時代的早產兒,在資本的催化下成熟的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所有的文學論壇或網站。榕樹下的興衰不只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故事,透過它于更深處看到的是,在一個媒介變革時期,舊的行之有效的文學制度在一開始仍能吸引最多的受眾,但又逐漸在新媒介中水土不服,進而被嘗試補足、完善,但最終被解構、消化和吸收,成為驅動新模式的資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刷時代的出版工業(yè)中占據核心地位的編輯審稿制及其背后的精英標準和力量,在網絡文學的時代將何去何從。
把榕樹下的發(fā)展目標視為“網上《收獲》”雖是一種誤讀,但仍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觀察角度,除了存在于網上,擁有近乎無限的版面外,其他方面它都太像文學期刊了。何況,榕樹下興起的主要路徑就是用一開始運作良好的編輯制度去打撈起被1980年代中期以來的“文化熱”培養(yǎng)出來的廣大文學青年/中年。從朱威廉津津樂道的他親自給最早一批作者修改標點符號,再到組建一個龐大的基本是按照期刊編輯規(guī)則運轉的編輯部,甚至連分類也都是完全延續(xù)散文、詩歌、小說這一報刊時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確立下來的文類標準??梢哉f,榕樹下就是一個綜合性紙質期刊的網絡升級版,它也嘗到了這一套以編輯審稿制為中心的現代出版制度的種種好處,不但是有成例可循,更有大規(guī)模的不必重新養(yǎng)成的用戶。在2003年,當朱威廉離開、編輯部縮小后,榕樹下仍每天平均收到4000份上下的稿件,并刊出幾百件。
自然,榕樹下在享受著印刷時代的遺澤時,也不得不承受它和網絡媒介在底層邏輯上的沖突。對網站來說,面對海量的稿件,編輯部只能不斷膨脹,但仍不可能與大眾的文化生產力的增長速度相匹配,導致有發(fā)布的空間也有足夠的稿件卻缺少作為中介的編輯。結果是編輯苦于看稿,根本沒有余裕發(fā)掘出真正有價值的稿件,更不可能很好地體現出某種精英標準和價值導向,最終編輯制度是名存實亡——在首屆“榕樹下網絡文學大賽”中,寧肯的《蒙面之城》就沒有被負責初選的編輯選中,還是評委會主席陳村本人去稿件庫中挑出來的。42對作者來說,早期的網絡創(chuàng)作純粹是一種自由自發(fā)的勞動,在沒有收入又付出很高的腦力勞動成本時,“發(fā)表自由才是網絡寫作最有吸引力的地方”43。在榕樹下投稿不但需要幾天的審核編輯才能發(fā)表出來,審核標準還常常帶有某種特定的文學傾向乃至文學規(guī)范,是不夠自由的。因此,相當多的原創(chuàng)作者就去了更加自由的文學論壇或開設了作家專欄可供自行發(fā)表的文學網站,并推動了新的文學樣式的誕生與繁盛。
榕樹下并非沒有注意到編輯審稿制在網絡時代產生的種種排異反應,也很早就開始通過向作者和讀者賦權來解決這一最突出的矛盾。其中,2001年下半年啟用的名望制度和2002年底推行的社團機制是最重要的嘗試。在名望制度中,發(fā)表文章和被編輯推薦會獲得名望及與其匹配的稱號,稱號在“白衣秀才”及以上級別的用戶,在留言版發(fā)帖后標題欄字體會自動加粗顯示;“甲榜進士”及以上級別用戶,文章投稿后可以自行編輯發(fā)表。在社團機制下,榕樹下允許志趣相投的資深用戶組成文學社團,自行開辟和管理社團的版面和論壇,擁有編發(fā)稿件和舉辦社團活動的權力,很快興起并長期活躍的墨派文學、雀之巢和詩詞雅韻等文學社團也一度擁有著相當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這些制度都緩解了編輯審稿制難以適應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的問題,但長期看來,它仍無法在網絡空間中維持一種可持續(xù)的文學生產,關鍵就在于無法和以論壇模式為核心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模式競爭。在UGC模式之下,寫作、閱讀和推薦的權力都被完全賦予用戶,文學網站的編輯雖然還被稱為編輯,但實際上做的是產品經理的工作,主要是不斷滿足作者特別是讀者的種種需求,和紙質期刊中編輯的工作性質全然不同——前者是為大眾服務,后者則仍要引領大眾。榕樹下在朱威廉之后,相繼經歷了“貝塔斯曼時代”“歡樂傳媒時代”和“盛大文學時代”,在出版、影視和網文行業(yè)中輾轉,雖然到2010年代初還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成功的商業(yè)模式。無論是出版、影視改編還是在線付費閱讀都無法挽救榕樹下,根本原因就在于,編輯中心制無法適應新的爆發(fā)式增長的文學生產力,更何況它背后的精英標準已然失效且短時間內無法重建。失去了對大眾的號召力和吸引力的精英導向,只能逐漸萎縮成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而新的精英標準只能在網絡文學內部重建,并以一種不同于編輯制度的形式發(fā)揮作用,這一點只能另文討論。
以榕樹下為中國網絡文學起點的敘事雖有標本意義,但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金庸客棧代表的論壇模式才是網絡文學生產的核心模式。
金庸客棧與中國網絡文學的論壇模式
相比榕樹下的鼎鼎大名,開創(chuàng)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時代的金庸客棧是少為人知的。它的興盛和衰落都發(fā)生在互聯(lián)網的“古早時代”,且和后來的文學網站之間并無直接的親緣關系,因此不但沒有被主流社會充分了解,甚至沒有在飛速變化著的中文互聯(lián)網上留下太深的痕跡。1996年8月正式建立的金庸客棧,早在網絡遠未普及的2001年就已是江河日下,離開了網絡空間的舞臺中心,到2003年后更是完全沒落下去。44盡管,今何在的《悟空傳》在2000年首發(fā)于此,寧財神45、李尋歡46和江南47也都曾活躍于此,然而它所哺育的這一批作者,無一不是在網上成名之后就“逃到網下”,雖然紛紛躋身21世紀最成功的電視劇編劇、出版商和暢銷書作家之列,但也全都永遠地告別了網絡寫作。
金庸客棧并不是中國最早的網絡論壇,且不論臺灣幾個大學的校園BBS,即使在中國大陸,1995年建立的水木清華BBS也要比金庸客棧更早一年。那為何不是孕育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臺灣成功大學BBS,也非誕生了《風姿物語》的臺灣交通大學BBS,更非生長出中國最早之耽美論壇桑桑學院(1998年5月建立)的水木清華BBS被我視為論壇模式的起源,進而被認為是中國網絡文學在生產機制層面的源頭呢?金庸客棧何以成為論壇時代的中國網絡文學最好的代表?
答案就在問題中,在網絡、文學、論壇這三個關鍵詞里。
先說網絡。在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早期階段,高校BBS及其文化雖然占據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但因其“學院范兒”帶來的天然排外性,從來不是網絡空間和網絡文化的中心。而金庸客棧和與它一同誕生在利方在線的體育沙龍,這對“雙子論壇”在20世紀最后幾年里于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中文互聯(lián)網的核心舞臺之一,地位絕非偏居一方、帶有本地和本校色彩的各種論壇可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金庸客棧和體育沙龍共同催生了新浪網48,實際上也為新浪門戶網站、新浪博客、新浪微博這一系列在中國互聯(lián)網不同發(fā)展階段中都舉足輕重的網站/APP(Application,應用程序)積攢了最初的人氣并奠定了文化的基因。因此,金庸客棧不僅可以被視為中國網絡文學的起源之地,也是整個中國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源頭之一。
再說文學。金庸客棧雖不是最早的網絡論壇,但卻是最早以文學為主題的網絡論壇。它上承以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傳統(tǒng),下開“大陸新武俠”和東方奇幻的創(chuàng)作潮流,貢獻的并非只是幾部代表作品,更體現出了文學風潮的轉向和不同類型的升降。最初以評論金庸小說和原創(chuàng)武俠小說起家的金庸客棧,雖在當時并沒有出現有影響力的武俠作家和作品,但后來“大陸新武俠”的代表人物鳳歌(《昆侖》)、滄月(《聽雪樓》系列)、小椴(《洛陽女兒行》)、楊叛(《簡單武俠》)其實都曾混跡論壇,并在其中積攢能量、待時而飛。中國最早也是煊赫一時的東方奇幻小說“九州”系列49,雖然是在2001年誕生于清韻書院,但發(fā)起人水泡和參與創(chuàng)作的核心人員江南(《九州·縹緲錄》)與今何在(《九州·羽傳說》《九州·海上牧云記》)等人都是相識在金庸客棧,并剛剛因為“新老之爭”集體從金庸客棧出走到清韻書院。
最重要的是論壇。相較于校園BBS,作為公共論壇的金庸客棧形成了更完整的論壇模式與論壇文化。盡管金庸客棧在中國互聯(lián)網行業(yè)和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史上都有著開辟之功,但這種論壇模式和論壇文化,才是奠定其在網絡文學生產機制中源頭地位的關鍵因素。與黃金書屋和榕樹下的書站模式相比,以金庸客棧為代表的論壇模式,這一完全解放了大眾文學生產力的UGC模式,才是中國網絡文學生產的根本模式——后來的文學網站,都是以書站模式為表,論壇模式為里。同時,建立在論壇模式之上的論壇文化彰顯的也不只是互聯(lián)網“古早時代”的生態(tài),更集中地體現了整個網絡空間的核心文化矛盾:那就是“民主與領袖”50的問題,更普泛地說,是普通用戶和意見領袖的關系問題。
金庸客棧不僅是一個原創(chuàng)文學的論壇,更是一個網民開展文學/文化生活的新空間?;ヂ?lián)網天然具有的去中心化特征51,再加上論壇的匿名特性,使中國第一批網民在與同好相聚網絡空間組建起一個個趣緣社區(qū)的同時,又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著一場無政府的社群自治實驗?;ヂ?lián)網早期由技術門檻造就的精英氛圍也為這一自由與民主的試驗場提供了必要條件——直到金庸客棧誕生一年多后的1997年10月,中國的全部上網用戶數不過62萬52,且這批網民大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包括金庸客棧在內的一批公眾論壇的黃金時期普遍只有兩到三年,之后即使不被外部力量沖垮,也會因為被迫容納大批聞名而來但與論壇的趣味不合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而很快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其中,最典型的沖突就是在金庸客棧中以“磚水之爭”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新老之爭”。所謂“磚”,指的是有質量的文章和評論(取“磚”質地緊密之意),“水”則指代閑聊帖和與論壇主題無關的帖子(取“水”質地稀松之意)。隨著金庸客棧的出名和上網人數的增多,金庸客棧逐漸出現了“水勢過大”的趨勢,即“灌水”的帖子過多而原創(chuàng)文章和深度評論占比縮小,“磚水平衡”被打破。隨之,論壇“老客”指責新人只知道“灌水”,破壞了客棧原本的文化環(huán)境——“愣是把個豪俠云集的武林大會,弄成了天橋下賣把式的場子”53?!靶驴汀眲t指責許多老人在停止原創(chuàng)的“潛水”狀態(tài)下,沒有資格指手畫腳。由“老客”擔任的版主則需要長期刪除各種“水帖”以保持金庸客棧的文化傳統(tǒng)和討論質量,論壇管理難度的提升和工作量的劇增也使版主的權力大為擴張,并導致論壇本就存在的“新老矛盾”以及管理者和普通用戶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
2000年8月26日,正處在鼎盛期的金庸客棧發(fā)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亂”,網友與網友、網友與版主以及新浪工作人員間長期積累的矛盾在當日爆發(fā)了出來,大規(guī)模的炸版54、刪帖、吵架乃至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使論壇出現了大混亂。此后,金庸客棧還發(fā)生過兩三次大的震蕩,大批“老客”也因此陸續(xù)出走到清韻書院55、彼黍離離56、第奧根尼57等論壇。金庸客棧的“826事件”,不但是客棧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成為原本的論壇文化不可持續(xù)的象征性事件。
在短暫的興盛期中,金庸客棧因民主與自由的風氣——幾乎是完全直接的民主和可以徹底不負責任的自由,而顯示出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被許多“住客”視為網上的精神家園。然而,金庸客棧的模式既難以持續(xù),也不可再現。首先,這一論壇式的民主要良好運作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在一個相對精英的環(huán)境中也很容易就走向墮落,當互聯(lián)網的整體環(huán)境從精英和小眾向草根與大眾轉變后,維持論壇生機的這類直接的、少有限制的民主,就再難以運作下去了。2001年以后,中國網絡文學的論壇時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后來的文學論壇,主要分化為兩類:一類以復雜嚴密的版規(guī)和極高的準入門檻來維護論壇的秩序和風氣。著名網絡作家蔣勝男在輾轉金庸客棧、清韻書院后,主要的落腳地后花園文學論壇就是一個采取邀請注冊制,并長期只有數百活躍用戶的論壇。這類小論壇依靠“圈地自萌”保持住了精英的氛圍,更營造起一個隱秘的角落來保證小眾圈子的純粹性和反叛性,為各種亞文化的生長提供了空間,如首創(chuàng)“注冊答題制”58的露西弗俱樂部(1999年12月建立)就是中國耽美文學的重要發(fā)源地。而最早“觸網”的先鋒文學作家陳村,也在2004年借鑒第奧根尼搭建起了一個采取后臺實名制的讀書論壇“小眾菜園”,一時匯聚起葉兆言、吳亮、孫甘露等知名文化人。曾在榕樹下主持了兩年“躺著讀書”論壇的陳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必然伴隨絕對自由一同到來的混亂狀態(tài)59,明確表示:“本園謝絕申請,唯一的入園小徑,是請園中的老菜農推薦,經批準后發(fā)放種菜執(zhí)照”60。另一類是仍保持著開放狀態(tài)的公眾文學論壇,但都很快結合了個人書站的模式進化為文學網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玄幻文學論壇,它們主要于2001—02年間匯聚在采用網友“自主建版、版塊獨立”模式的西陸B(tài)BS61中,大部分很快就在壯大之后獨立建站,并最終演化成了諸多在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關鍵位置的文學網站。龍的天空、幻劍書盟、起點中文網三家先后領軍中國網絡文學的文學網站,都是從西陸B(tài)BS中的玄幻文學論壇進化而來,天鷹文學、翠微居、逐浪網等早期重要網站亦成型于此。在2003年起點中文網第二次改版后,文學網站模式完全成熟,文學論壇的時代逐漸落幕。但極有意味的是,在2003—17年的十余年時間中,仍為論壇模式的百度貼吧依靠盜版成為網文讀者最大的聚集地,也是網絡文學最重要的原生評論區(qū)和同人創(chuàng)作區(qū)之一。
論壇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文學網站模式,把發(fā)表、評論和推薦的權力全部平等地賦予了每一個用戶,在進入商業(yè)化時代后,更準確地說,是賦權給了所有能帶來商業(yè)價值的用戶。這在根本上解放了中國網絡文學的生產力,使網絡文學的野蠻生長擁有了不竭動力。開啟和代表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模式的金庸客棧,也就成了中國網絡文學在生產機制層面的真正起點。
結 語
如何為中國網絡文學確定具有原點性質的源頭,實在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即便是已經給出五種不同的起源敘事,但毫無疑問仍未能窮盡有價值的模式。沒有將海外華文網絡文學的站點(如ACT中文新聞組62和《華夏文摘》)視為起源之一,是否意味著一種以中國大陸為絕對中心的視角呢?同時,忽略了作為耽美文學最初起點的桑桑學院63,又是否意味著主要是在以男性的視角談論中國網絡文學呢?不把這兩種頗有人主張的起點納入本文對中國網絡文學多重起源的敘述里,其中的緣故主要在于,海外華文網絡文學在時間上雖是最早,但仍是把網絡當作一個新的便捷的傳播渠道,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并未顯示出充分的“網絡性”;桑桑學院的建立不但遠在同類的金庸客棧之后,更是一開始就以小眾自居,可以作為耽美論壇的起點,卻不足以稱為整個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起點。因此,盡管需要承擔上述的風險,但我仍不愿意將中國網絡文學的起源敘事繼續(xù)擴張,無限地認可多元敘事的價值。因為就起源這一概念而言,它本身就攜帶著一種對根源性和中心性的追求。
注釋:
1 1996年6月開通的利方在線(www.srsnet.com)是國內最早的商業(yè)網站之一。網站最初為技術論壇,提供四通利方公司的漢化軟件下載并解答用戶提問。因客觀上為網友提供了當時罕見的網上交流平臺,話題很快就拓展到了軟件之外,網站順勢開辟了多個主題論壇。
2 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15—192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在文學生產與流通的視野下回到了中國現代文學發(fā)生的原初場景,重新書寫了現代文學的誕生史;陳平原在2002年召開的“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現代文學’之所以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表現形式密切相關”。參見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序言第1頁。
3 1998年9月,在網絡連載結束三個月后,臺灣紅色文化出版社就推出實體版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該書出版后很快位居臺灣圖書暢銷榜前列。
4 馬季:《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
5 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6月25日,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指導下,中文在線旗下的17K小說網與《長篇小說選刊》聯(lián)手承辦了網絡文學十年點評活動。推出十佳優(yōu)秀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新宋》《竊明》《韋帥望的江湖》《塵緣》《家園》《紫川》《無家》《臉譜》。十佳人氣作品:《塵緣》《紫川》《韋帥望的江湖》《褻瀆》《都市妖奇談》《回到明朝當王爺》《家園》《巫頌》《悟空傳》《高手寂寞》。
6 2008年9月,劉慶邦、蔣子龍等30位在省作協(xié)擔任主席、副主席的作家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長篇小說。主辦方根據讀者點擊量和評委的評審開展評獎,冠軍得主將獲得人民幣10萬元獎金。2009年9月,大賽結束,吉林省作協(xié)主席張笑天憑《沉淪與覺醒》獲得一等獎,點擊量240多萬。當時起點中文網點擊排行榜前50的網絡小說,點擊量至少有千萬。
7 據時任盛大文學CEO侯小強回憶,盛大文學最初打算直接找中國作協(xié)合作,但遭到拒絕,最后是單獨邀請各個省的作協(xié)主席(其中一些是各省作協(xié)副主席)參賽。在大賽舉辦后,中國作協(xié)召開“全委會”時,所有人都在罵“30省作協(xié)主席小說大賽”。參見邵燕君、吉云飛:《“我是給網絡文學做加法的人”——盛大文學前CEO、火星小說創(chuàng)始人侯小強訪談錄》,邵燕君、肖映萱主編:《創(chuàng)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chuàng)始人訪談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8 在諸多網絡文學的“民間史學家”筆下,羅森的《風姿物語》歷來都被視為“中國網絡文學的鼻祖”。2019年5月,我和邵燕君老師在杭州參加“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周”時,還被著名網文作家貓膩特意提醒:“我在的一個作者群,最近大家在群里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羅森的《風姿物語》才是中國網絡文學的源頭。這個觀點,我們要到處去說?!痹诹骼说母蝮?、憤怒的香蕉等大神的微博上,我也看到過類似的說法。
9 靳瑞霞:《為何難以被超越?——對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古典性解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第2期。
10 2002年10月17日,由杭州市余杭小百花越劇團與上海越劇院聯(lián)合制作的越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杭州首演,反響頗好,且此后多次在不同的地區(qū)和舞臺上重演。
11 2019年8月5日,我到珠海采訪了已經定居大陸的羅森,在訪談中他特別強調了《風姿物語》的出版有賴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流行。
12 2019年8月12日,我到南京采訪了出版大陸網絡小說最多的臺灣信昌出版社的老板老藍,他向我介紹了整個臺灣基于租書店的出版市場的歷史和現狀。當時,臺灣的出版市場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一是賣書的書店,二是租書店。租書店為讀者提供不需要收藏和重復閱讀的娛樂小說和漫畫作品,其中小說大致為六萬字一卷,而出版社給租書店的售價長年為160新臺幣一卷。在武俠小說的鼎盛時期,臺灣租書店在五千家以上,1980年代后逐漸衰落,在大規(guī)模出版網絡小說后,又逐步恢復到巔峰狀態(tài),最終在智能手機普及后的2014年徹底衰落,2017年后整個市場就近乎消失,只余下數百家還在勉強支持。
13 1999年7月20日起,萬象圖書陸續(xù)出版了《風姿物語》第1—11卷;其后,獅鷲文化出版了接下來的40卷;獅鷲文化因經營不善倒閉后,河圖文化出版了最后26卷。
14 貓膩:《大道朝天后記-窗外的湖》,貓膩微信公眾號2020年8月21日。
15 羅森:《風姿物語》,起點中文網,第1章第1頁。
16 賀拉斯:《詩藝》,轉引自楊周翰為《埃涅阿斯紀》所作序言,維吉爾:《埃涅阿斯紀》,楊周翰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頁。
17 柏拉圖:《裴多篇》,謝善元譯,《蘇格拉底之死》,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頁。
18 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頁。
19 1970年代,面對新自由主義治理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英國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說出了這句著名宣言。
20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新小說》創(chuàng)刊號,1902年11月14日。
21 《鬼畜王蘭斯》是1996年12月發(fā)行的成人向策略回合制游戲。《風姿物語》的主角一開始就名為蘭斯,后來才改為蘭斯洛。
22 《暗黑破壞神》是1996年暴雪娛樂公司推出的一款動作RPG(角色扮演游戲),是游戲史上的經典作品。
23 《罪惡裝備》是由日本游戲公司Arc System Works在1998年5月發(fā)行的一款格斗策略游戲。
24 《魔戒》最早的中文版由臺灣萬象圖書在1998年推出。
25 在我的采訪中,羅森表示誕生《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臺灣成功大學BBS和孕育《風姿物語》的臺灣交通大學BBS,雖然同為當時臺灣影響力最大的校園BBS,但風格極為不同。交大BBS以自由叛逆著稱,而成大BBS則更加主流,原因就在于當時交大的相關教授為主持BBS的學生提供了盡可能的保護,而成大則不然。
26 陶東風:《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的時代》,《中華讀書報》2006年6月21日。
27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林俊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
28 湛江在線始建于1996年,是全國首個開通個人主頁服務并且不限制個人主頁空間的網站。中國早期的許多著名個人網站如完全上網手冊、黃金書屋等都出自湛江在線。1999年1月,湛江在線更名為碧海銀沙。
29 1996年,在美國克林頓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啟發(fā)下,上海市“九五”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總體組提出了名為“信息港”的中國版“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各地均提出要打造本地的信息港,并由各地區(qū)的中國電信分公司運營。這類信息港是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早期網民的重要聚集地,黃金書屋、晉江文學城、紅袖添香、瀟湘書院等著名書站和網站均發(fā)端于此。
30 這是目前可見最早的對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進行系統(tǒng)梳理的著作,首發(fā)于起點文學網,最后更新日期為2005年7月5日。
31 作者分別以黃金、白銀、青銅、黑鐵來命名這四個階段,這一從黃金時代向黑鐵時代下降的命名方式也顯示出在當時精英網民中普遍存在的對互聯(lián)網商業(yè)化的拒斥和對早期精英氛圍的懷戀。
32 “考訪”是一種只能傳遞文本文件的網絡存儲、取閱方式,早已被萬維網所取代。太陽升的收藏分為“電子刊物”“文學讀物”“百科知識”“百家爭鳴”“人物專集”“各地新聞”。
33 1998年7月,CNNIC發(fā)布第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1998年6月30日,中國共有上網計算機54.2萬臺,上網用戶數117.5萬。
34 weid:《網上閱讀十年事》,首發(fā)于龍的天空論壇,2008年6月15日。
35 周瘦鵑:《閑話〈禮拜六〉》,《拈花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版,第94—95頁。
36 陳村:《文學青年朱威廉》,《青年作家》2001年第5期。
37 參見邵燕君、李強:《為文學青年創(chuàng)造了空間,但走得太超前——榕樹下創(chuàng)始人朱威廉訪談錄》,邵燕君、肖映萱主編:《創(chuàng)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chuàng)始人訪談錄》,第9頁。
38 程千千、章曉莎:《“榕樹下”與網絡文學20年:網絡文學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澎湃新聞2017年12月6日。
39 邵燕君、李強:《為文學青年創(chuàng)造了空間,但走得太超前——榕樹下創(chuàng)始人朱威廉訪談錄》,邵燕君、肖映萱主編:《創(chuàng)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chuàng)始人訪談錄》,第10頁。
40 1999年11月11日,榕樹下舉辦“首屆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獎”大賽,評委包括主流文學作家賈平凹、王安憶、王朔、阿城、余華、陳村、酈國義、郝銘鑒,網絡作家寧財神、邢育森、安妮寶貝、吳過、柳五、SIEG,網友代表全景、殘劍、溫柔。尚愛蘭的《性感時代的小飯館》獲小說一等獎,蚊子的《蚊子的遺書》獲散文一等獎,寧肯的散文《我的二十世紀》亦在獲獎之列。次年1月22日,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商城劇院舉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痞子蔡)、《活得像個人樣》(邢育森)被改編為話劇,在典禮上表演。
41 2001年8月22日,榕樹下組織“貝塔斯曼杯·第三屆全球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獎”。受互聯(lián)網泡沫破裂的影響,榕樹下融資談判受挫,自身資金不足,導致獲獎作品并沒有獲得承諾的獎金。評委會主任陳村因此辭去評委及榕樹下“躺著讀書”版主之職。
42 參見邵燕君、李強:《“我以為先鋒的東西,網絡并沒有出現”——榕樹下藝術總監(jiān)、先鋒文學作家陳村訪談錄》,邵燕君、肖映萱主編:《創(chuàng)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chuàng)始人訪談錄》,第21—22頁。
43 白若云、張澤坤:《網絡文學生態(tài)與影視化改編——遇見施定柔》,云里閱天下微信公眾號2020年8月28日。
44 2003年6月14日,金庸客棧時任版主以“客棧店老二”之名發(fā)表“金庸客棧文章導讀(十)”。導讀系列是版主之一小號鯊魚為挽救客棧人氣,同時保持論壇風氣和傳統(tǒng)的嘗試,但在本篇導讀中,他也直言“客棧已全面進入今天菜園式的灌水時代和市場式浮躁做作的造磚時代”,“導讀……也成了客棧沒落的縮影”。
45 1999年底,成名于金庸客棧的寧財神接受朱威廉邀請擔任榕樹下運營總監(jiān),主要負責網站設計工作,于2002年離職,成為職業(yè)編劇。2006年1月2日,他擔任編劇的《武林外傳》在央視播出,影響深廣且被視為中國古裝情景喜劇的最高峰?!段淞滞鈧鳌分械暮诵膱鼍啊巴?蜅!焙拓灤┦冀K的客棧文化、武俠文化,都受到金庸客棧的直接影響。
46 2000年9月11日,應朱威廉之邀,李尋歡到上海出任榕樹下總編。自此,李尋歡基本停止寫作,后成為出版商,簽約韓寒、易中天、馮唐等暢銷作家,以本名路金波為人所知。
47 在2002年以《此間的少年》聞名之后,江南也很快轉入線下成為雜志主編和暢銷書作家,并以《龍族》系列屢登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
48 1998年12月,新浪網絡公司成立,四通利方與華淵資訊網合并而成新浪網,王志東出任總裁兼CEO(1998—2001)。金庸客棧被整合到新浪門戶網的歷史文化社區(qū)下,并長期是新浪論壇最重要的版塊。王志東曾在2000年9月10日的“西湖論壇”上公開表示,新浪能在全球華人中占領位置,談金庸、談武俠小說的話題起了相當大的一個作用。也是在這次論壇上,金庸親筆為金庸客棧題名。
49 2001年12月,改編自英國作家J.R.R.托爾金奇幻小說《魔戒》的好萊塢電影《指環(huán)王:護戒使者》在美國上映并很快在全球流行。受此影響,水泡在清韻論壇發(fā)帖,呼吁通過群體創(chuàng)作共同構建一個名為“凱恩大陸”的西方奇幻世界。在論壇的討論中,大角提出中國缺乏本土的奇幻設定,后決定將創(chuàng)作改為東方風格。參與創(chuàng)造這一世界核心設定的七位作者——江南、今何在、大角、遙控、多事、斬鞍和水泡后被稱為“九州七天神”。當時江南正在創(chuàng)作《九州》,即后來的《九州·縹緲錄》。經今何在提議,最終使用“九州”命名這一東方奇幻世界。
50 對“學衡派”產生重要影響的美國新人文主義學者白璧德,在其晚年代表作《民主與領袖》中,深入思考了“在現代狀況下民主何以可能”這一命題。他對于作為現代人普遍信仰的民主的反思和質疑以及提供重建可能的嘗試,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長期未受重視。但在互聯(lián)網為大眾賦權之后,民主權力得到了技術性的保障,這甚至比制度的保證還要穩(wěn)固也更加直接,重構意見領袖(精英)與普通用戶(大眾)之間的關系不只在英美等老牌民主國家,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成了一個核心命題。
51 1964年,“分組交換”這一網絡傳輸的基礎理論由美國科學家提出,目的是設計出不易被核打擊摧毀的通信系統(tǒng)。它在技術層面要求傳輸節(jié)點之間相互平等,使去中心化成為互聯(lián)網與生俱來的基因。
52 1997年12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首次發(fā)布《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臺,其中直接上網計算機4.9萬臺,撥號上網計算機25萬臺,上網用戶62萬人,直接上網與撥號上網的用戶數之比約為1比3。
53 沙歟(金庸客棧原版主小號鯊魚):《記我的客棧網友,超級分析》,沙歟的新浪博客,2015年10月26日。
54 “炸版”即有意通過大量發(fā)布無意義的帖子來淹沒有效的討論,使論壇的版面無法正常閱讀。
55 清韻書院雖然接收了金庸客棧的大部分創(chuàng)作精英,但也未能保持繁榮,在2009年就徹底閉站。
56 彼黍離離是從金庸客棧出走的“老客”們重建的最具客棧舊時風貌的新論壇,而以彼黍離離為名,可以想見對客棧的眷戀。
57 “第奧根尼”這一論壇名來自古希臘犬儒學派代表人物Diogenēs,是一個門檻極高的采取邀請制的網絡論壇,也是第一個采取后臺實名制的論壇。
58 露西弗論壇的申請者需要在回答一份有相當難度的、關于耽美文化的試卷并達到一定分數后,才被允許注冊進入論壇。這一“注冊答題制”后來也成為包括嗶哩嗶哩(B站)在內的小眾文化圈子在成長期中重要的自我維持和發(fā)展手段。
59 陳村:“網上尤其是論壇上經常吵鬧,有很多人穿上馬甲之后會進行惡劣的人身攻擊,使得人對網絡變得沒有信心。而更可怕的是,你還不知道對方是誰。我覺得這種形式實際上有問題?!币怨鸾埽骸缎”姴藞@:不是讓所有人說話》,《中國青年報》2007年4月26日。
60 桂杰:《小眾菜園:不是讓所有人說話》。
61 2000年6月,西陸B(tài)BS被央企三九集團收購,有充足的服務器資源供網友自由開版。恰逢第一次互聯(lián)網泡沫破滅,眾多失去免費空間的書站、論壇需要新的落腳地。2000年10月,西陸開版數突破3萬,成為中國最大的BBS群。
62 ACT中文新聞組(alt.chinese.text),全球最早使用中文的網絡論壇,中國留學生早期最重要的網絡交流空間。1992年6月28日,由魏亞桂等在美中國留學生在Usenet上搭建。初期多以英文測試帖為主,1993年后,隨著漢字網絡傳輸和顯示技術的成熟,中文發(fā)帖成為主流。在1993—95年間的繁榮期,是《華夏文摘》的重要傳播渠道,也是《新語絲》《橄欖樹》《花招》等網絡雜志的孕育地。
63 中國大陸最早的日本動漫專題網站之一,由sunsun(桑桑)等動漫愛好者于1998年5月24日建立。專門設立耽美版塊,孕育了最早的中文耽美同人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