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戴上去容易、脫下來難的紅頭盔
寫了這么多年小說,還從未寫過“父親”。前年清明,在給父母上墳時,我突然感覺墓碑上父母照片中的表情反差那么大——父親的威嚴和母親的慈祥,腦海中自然想到中國式的“嚴父慈母”。我曾經(jīng)是那樣渴望慈祥,但我最終還是一不小心活成了自己所討厭過的“嚴父”。就在那一瞬間,我想到要在小說中感受“父親”了。
我的家鄉(xiāng)是蘇皖交界石臼湖旁的一個大村落,民風彪悍,民俗獨特。那里的人身上似乎有一種奇特的東西,比方說,很多人說話習慣把“死”字掛在嘴邊,一些上年紀的人甚至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對死亡的憧憬。但奇怪的是,這樣晦氣的話題并沒有消弭他們的斗志,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生龍活虎斗、志昂揚起來。我的父親是鄉(xiāng)黨中的突出代表。而以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看,這樣的人物是適宜走進小說的。
正式動筆是在看了一場家鄉(xiāng)的“三圣儺舞”后。紅、綠、藍三色盔頭分別代表著太陽、夜晚和谷物,而戴紅盔頭的是領舞,據(jù)說過去只有在村里能做主的人才有資格戴上。盯著紅盔頭下的劍眉怒目,我想起父親生前的樣子,于是,文學意義上的“父親”在那一刻躍然而出。
小說中的父親呂有靠是個掌控欲很強的人,這或許和他的經(jīng)歷有關:早年的父兄事件讓他靈魂撕裂,后來他又一直處于和“老冤家”的爭斗狀態(tài)。在家里,他說一不二,妻子和子女大事小事都要聽他的。因為他的專斷,家庭成員付出了很大代價,而這恰恰給他攢足了面子,讓他的野心更加膨脹——他成了村里最具影響力的長老,紅盔頭的擁有者。至此,他的人生漸入佳境,他開始引領他的家庭和村莊向著自己的夢想奮進……然而,似乎在不經(jīng)意間,時代的車輪勢不可當?shù)啬雺哼^來,它對人和事物的改變遠遠超出了呂有靠的想象,很快,他便遭遇了家庭和村莊的“嘩變”,變成了孤家寡人。而他偏偏是個拒絕妥協(xié)的人,在村莊搬遷之際,他進入最后的堡壘——一口地窖——困獸般抗爭著,幻想著要把即將消失的村莊搬到地下去。呂有靠最終用生命唱完一個鄉(xiāng)村長老的挽歌。
需要提到的是,在小說中,我并不想存心去刻畫一個專制的父親,也無意去嘲弄一個被時代拋棄的長老,我只是想記敘變遷中的鄉(xiāng)村,在秩序整飭和重構中,那一類不能忽略的身影。對于呂有靠這樣的人物,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釋,記住他的紅盔頭足矣?;蛟S,我們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副無形的紅盔頭,就像呂有靠說的,戴上去容易,脫下來難。
感謝《莽原》,感謝《中篇小說選刊》。
《最后的紅盔頭》選載于202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