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擅長寫作歷史小說的肯·福萊特,卻不想生活在歷史里
磚頭厚的大部頭往往令人望而卻步,然而肯·福萊特(Ken Follett)的作品是個例外。這位英國的當代通俗小說大師,作品橫跨驚悚、歷史等領域,代表作包括《巨人的隕落》(Fall of Giants)《圣殿春秋》(The Pillars of the Earth)等。盡管他筆下的故事通常人物眾多、線索復雜,但其高超的敘事能力卻總能讓讀者手不釋卷。他的36部小說被譯成了33種語言,在80多個國家出版,累計銷量超1.7億冊。在歐美出版界,肯·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保證。
去年,肯·福萊特的又一部巨著《暗夜與黎明》(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出版,再度引發(fā)閱讀狂潮,登上多個國家的暢銷書榜。這部小說生動地再現了處于中世紀轉折點上混亂而黑暗的英國,講述了身處其中的人物曲折的命運。今年3月,讀客文化推出了《暗夜與黎明》的中文版,這部精彩的杰作終于得以與中國讀者見面。
借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郵件采訪了肯·福萊特,請他分享了《暗夜與黎明》誕生背后的故事。
【對話】
澎湃新聞:你是如何開始寫作《暗夜與黎明》的?鑒于它是《圣殿春秋》的前傳,這是否意味著你在寫《圣殿春秋》的時候,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了?
肯·福萊特:當我寫《圣殿春秋》的時候,我并沒有想過它會變成一個系列。但是讀者想要知道更多關于王橋鎮(zhèn)的故事,而我也樂于讓他們滿意。
在寫了兩部《圣殿春秋》的續(xù)集——《無盡世界》(Worlds Without Ends)和《永恒火焰》(A Column of Fire)——之后,我想寫一部前傳。我在研究公元1000年左右的時期時,發(fā)現那段歷史非常令人激動,而且富有戲劇性,所以我開始想象一個以那個時期為背景的故事,《暗夜與黎明》就是這么開始的。
澎湃新聞:我們都知道關于中世紀的歷史記錄相當有限,但你在寫《暗夜與黎明》之前做了很多歷史研究。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一些研究嗎?有什么讓你吃驚的發(fā)現嗎?
肯·福萊特:我發(fā)現了兩個關于公元1000年左右英格蘭生活的重要資料來源。其中一個是巴約掛毯(Bayeux Tapestry),這是一幅制作于公元1088年左右的刺繡長毯,講述了諾曼征服英國的故事,但也包括許多日常生活場景;另一個發(fā)現是位于挪威奧斯陸的維京海盜船博物館。
我驚訝地發(fā)現,英國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就是一個蓄奴社會,當時大約10%的人口是奴隸。這一事實在英國歷史學家寫的書中卻并沒有得到重視!
澎湃新聞:對你來說,關于中世紀,最困難和最有趣的事情分別是什么?這段時期為何讓你如此著迷?
肯·福萊特:中世紀的人和我們一樣。他們關心工作和金錢,愛和性,暴力和戰(zhàn)爭。然而,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要殘酷得多。因此,當我們讀到關于他們的故事時,我們會感覺驚險和刺激,會好奇我們自己會如何應對如此殘忍的行為??稀じHR特
澎湃新聞:《暗夜與黎明》中有三個主角,你最喜歡哪一個?很多讀者說女主角蕾格娜最令人印象深刻,你對此怎么看?你在蕾格娜的故事中,表達出了女性的苦難和對命運深刻而真誠的理解,作為一個男性作家,你是如何做到的?
肯·福萊特:是的,蕾格娜是(這三位主角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因為她聰明、勇敢、性感。作為一名男性作家,我發(fā)現傾聽女性說話很重要,她們經常透露自己的情感細節(jié)。
澎湃新聞:雖然《暗夜與黎明》描繪了一個黑暗而混亂的時代,但你給了主角們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并不真實。你自己對結局有什么看法?
肯·福萊特:小說中總是會有恐懼和痛苦,但緊張的局面最終總能被擺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喜歡小說勝過現實生活的原因。
澎湃新聞: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暗夜與黎明》并不難讀,即使對中世紀的歷史知之甚少的讀者來說也是如此。《華盛頓郵報》評價你的作品很有現代感。那么,你是如何在現代感和嚴謹的歷史事實間尋求平衡的呢?可讀性是你重要的寫作原則嗎?
肯·福萊特:我不喜歡使用老式語言的歷史小說,我看不出這有什么意義。在公元1000年,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完全無法理解的(除非我們是學古代語言的學生),但對當時的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現代口語。
澎湃新聞:回顧你的寫作生涯,你是如何從驚悚/懸疑小說家轉為歷史小說家的?有什么關鍵事件推動了這種轉變嗎?
肯·福萊特:我對歐洲的大教堂很著迷,我想知道它們是如何建造的,以及人們?yōu)槭裁匆ㄔ焖鼈?。隨著我對這個主題的了解越來越多,便萌生了寫一部關于中世紀大教堂建筑的小說的想法——這就是我最受歡迎的書《圣殿春秋》。
澎湃新聞:如果可以進入你書里的世界,你想生活在哪個時期,想成為哪個角色呢?
肯·福萊特:我討厭生活在任何歷史時期。我太喜歡美食,柔軟的衣服,以及溫暖的房子和汽車了,成為任何一個角色都會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澎湃新聞:作為歷史小說家,中國歷史的哪個時期或哪個部分最吸引您?是否有比較偏愛的中國的文學作品?
肯·福萊特:我去過中國的幾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香港。我喜歡看古老的宮殿,想象住在那里的人們的生活。我喜歡小說《紅樓夢》,因為它幫助我了解中國歷史。
澎湃新聞:聽說《暗夜與黎明》正計劃改編成電視劇,是真的嗎?你自己對這部電視劇有什么期待呢?
肯·福萊特:是的,我們出售了影視改編權,但項目還在早期階段,所以我不知道細節(jié)。
澎湃新聞:你的作品經常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作品,你對這些改編作品有什么看法?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版改編?
肯·福萊特:我很自豪的是,我的故事足夠強大,可以被不同的媒介傳播。當有人想將我的作品拍成電視劇時,我總是很高興。電影版本的《針眼》(Eye of the Needle)就很不錯。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寫作如此復雜的長篇小說的作家,你是否有一些寫作習慣或技巧來幫助自己完成作品?
肯·福萊特: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鍵盤前坐一小時又一小時,年復一年,盡我所能寫一個讀者會喜歡的故事。
澎湃新聞:新冠疫情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它對你有何影響?隔離是否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專注于寫作?
肯·福萊特:是的,我的寫作速度變得更快了,主要是因為沒有別的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