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硯,方寸現(xiàn)初心
有一方紅絲硯,曾是鄧恩銘烈士生前的心愛之物,這亦是他讓思想發(fā)聲的武器。1923年4月,鄧恩銘帶著這方紅絲硯,乘火車來到了青島。當火車沿膠濟線進入青島時,會經(jīng)過四方,并在這個小站短暫停留,想必那時的鄧恩銘,不會注意到小站西側的路,還有那路邊一座尋常的院落。
時光已經(jīng)走過了近一個世紀,那條路如今叫海岸路,那個院落叫海岸路18號,同時有一個醒目的名字——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而那方紅絲硯亦帶著歲月的包漿在紀念館找到了歸宿,成為我們緬懷先烈最好的寄托。于是,當我走入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靜靜地肅立在這方紅絲硯前,就有了跨越百年的精神回望,就有了燭照現(xiàn)實的心靈抵達。
小小紅絲硯啊,方寸現(xiàn)初心!
鄧恩銘,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貴州荔波一個水族家庭。1917年,他離開家鄉(xiāng)到山東濟南求學。在濟南,二叔黃澤沛看他聰明伶俐,就把自己深愛的一方紅絲硯送給了他,希望這個寄托了家族希望的年輕人,書寫錦繡文章,步入官宦仕途。然而事與愿違,1918年,鄧恩銘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他閱讀進步刊物,開始接觸了解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走上了另一條人生之路。他用這方紅絲硯寫下了一篇篇檄文,刺向了那個黑暗的社會。
鄧恩銘能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離開家鄉(xiāng)前他曾寫下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業(yè)不成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笔聦嵣希缭?910年,毛澤東離開家鄉(xiāng)時,就寫下了《七絕·改西鄉(xiāng)隆盛詩贈父親》一詩。兩位年輕人,用同樣直白的詩意,抒發(fā)了為追求真理甘于獻身的滿腔豪情。最終,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走到了一起,從上海到南湖,共同喊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那低沉的吼聲,回蕩在1921年7月,拉開了中國革命開天辟地的大幕。
在中國美術館,有一幅珍藏的油畫《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藝術地再現(xiàn)了當年建黨時的場景,畫面正中是毛澤東,他的左邊第二位就是鄧恩銘。
萬事開頭難,作為我黨派往青島開展工作的拓荒者,鄧恩銘用這方紅絲硯寫下了當時的情形:“青島系工商之地,而吾人活動只有從工人方面入手。商人情形壞極,抵抗產(chǎn)銷稅,青島即除外。至于學界則開辦為日不多,故學生均寥寥。小學雖多,但均為舊派把持,不易入手,故欲號召群眾運動,實屬困難已極?!边@是1923年9月,鄧恩銘給鄧中夏寫的一封信,信中還寫到:“此間生活程度頗高,日用超出預算之外?!蔽淖蛛m有些抽象,但在進步青年丁祝華眼里,這是一幅定格在腦海里的清晰畫面。1994年,已是百歲老人的丁祝華深情回憶道:“我所看到的鄧恩銘,就是犧牲個人一切干革命……他住那么一間房子,日本式的,進去脫鞋上榻榻米,就是一件破被子,一個煤油爐子,一把水壺,一個飯碗……有一次,我們?nèi)ラ_會,他從工業(yè)區(qū)剛回來,手里還拿著一塊小米面餅子,就那樣啃那塊餅子,連咸菜都沒吃,生活非常艱苦?!?/p>
在困難面前,鄧恩銘沒有退縮,堅定的信念化作了前行的力量,他以《膠澳日報》編輯的身份為掩護,四處奔走,聯(lián)絡進步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行建黨、建團的準備工作。同時又創(chuàng)辦了《膠澳日報》副刊,借以傳播革命理論,喚醒民眾。紅絲硯,陪伴他度過了一個個奮筆疾書的日日夜夜。1924年1月1日,他撰寫的《今日的感想》發(fā)表在《膠澳日報》新年增刊上,文章的結尾,他發(fā)出了吶喊:“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迅速聯(lián)合起來呀!”這不啻是宣言書。彼時的鄧恩銘早已將目光投向四方,也就是丁祝華所說的工業(yè)區(qū)。鄧恩銘深入其中,了解掌握最基層工人的生活狀況,與他們交朋友,成功改造了四方機廠的“圣誕會”,掀開了青島革命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
在紀念館里,我們能看到當年紅色“圣誕會”會長郭恒祥的照片。這位眉宇間頗有幾分豪俠之氣的工人,在鄧恩銘的教育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黨員。
1924年3月,受鄧恩銘委派,中共早期黨員王象午進入四方機廠工作,住進了海岸路18號。在這個大院,會聽到膠州灣怒濤拍岸的回響,亦能聽到機車隆隆的轟鳴和高亢的汽笛聲。對鄧恩銘來說,這是出征的戰(zhàn)鼓,沖鋒的號角,他們以此為落腳點,播撒革命火種,燎原青島。1924年5月,青島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中共青島組成立,7月改稱獨立組,1925年2月改建為中共青島支部,鄧恩銘任書記。也正是在這個2月,利用膠濟鐵路當權者之間爭奪局長職位的內(nèi)訌,鄧恩銘等人指揮發(fā)動了膠濟鐵路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整個罷工持續(xù)9天,最終取得了勝利,為正陷入低潮的全國工人運動注入了強心劑。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中對此高度評價:“‘二七’失敗已隔一年……此時,有一新生勢力為‘二七’時所沒有的,就是異軍突起的膠濟路工會(即圣誕會),該會在中國工人階級大受打擊之后,居然能起來組織工會,會員發(fā)展到一千五百余人,不能不算是難能可貴?!绷T工勝利那天,興高采烈的工人們在廠區(qū)合影拍照,大大的照片如今就懸掛在紀念館里,成為苦難輝煌的歲月記憶。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边@是鄧恩銘1931年犧牲前寫下的訣別詩,那方紅絲硯就這樣陪他走完了偉大的一生,留下他對親人、對同志最深情的告白。而后來人亦如烈士所愿,在新時代用更加恢弘的書寫告慰英靈。
對我來說,四方機廠是舊時光里一個宏大的地理坐標,每天早晨都會看到滾滾人流從四面八方匯入工廠大門,這其中就有我許多同學的父親、母親。正是在這些同學的帶領下,我有機會走入廠區(qū),近距離地觸摸一臺臺嶄新的機車,也逐漸知道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臺液力傳動內(nèi)燃機車、第一列雙層客車、第一列低重心輕快列車、第一列25.5米空調(diào)客車都出自這里。我的一些同學,后來也成為了工廠的一員,與同學相聚,總能聽到他們引以為豪的言語。從他們身上,我理解了四方機廠工人為什么能夠始終走在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車頭,這就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吧。
今天的四方機廠,已經(jīng)搬離了老廠區(qū),在一個叫棘洪灘的地方開辟了新天地,成為了中國動車組的搖籃。鄧恩銘的革命精神,也融入了工廠的核心價值觀:正心正道,善為善成。歷史的榮光,正以新的動力延續(xù),從這里跑出了多個載入史冊的中國速度:首列時速200公里、首列時速300公里至350公里、首列時速380公里……CRH380A更是創(chuàng)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鐵運營試驗第一速。到今天,這里已駛出了1500多標準列高速動車組,軌道交通裝備已出口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了中國高鐵的“金名片”。
離開紀念館,那方紅絲硯依然浮現(xiàn)在腦海中。由物思人,信念如斯,怎能不讓人動容?怎能不讓人敬仰?紅絲硯告訴我們:往日的苦難何以遠去,今日的輝煌從何而來。它也在向我們發(fā)問:怎樣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在理想信念之路上留下堅定的足跡,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