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改革開放時代的創(chuàng)業(yè)史 ——簡評《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
內容提要:《奮斗與輝煌》遵循歷史唯物主義,以編年體敘事體例,采用百科全書式的描寫,真實記錄廣東全面小康歷程,燭照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是一部記錄小康的文學史志,也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一曲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之歌。
關鍵詞:《奮斗與輝煌》 改革開放 記錄小康 歷史 百科全書
章石山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是一部厚重的大書。它著眼于書寫歷史記錄時代。該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2020年40余年間廣東一省所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追求文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書寫了一部記錄小康的文學史志,堪稱是一部改革開放時代的“創(chuàng)業(yè)史”。
該書是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一項重大題材創(chuàng)作,是第一部全景式記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著,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廣東小康建設輝煌成就的大型紀實。廣東作協組織動員了13位精銳作家,集體沖鋒,集團作戰(zhàn),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這部100余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可謂是一個大手筆,也是一項大工程。這樣的創(chuàng)作成果相當來之不易。這種組織創(chuàng)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亦值得總結、研究和推廣。
《奮斗與輝煌》選題定位為通俗歷史、百姓故事、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以百姓生活變化為立足點,采取編年史方式構建創(chuàng)作框架,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和事件為緯,經緯交織,完整呈現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期間廣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等各個重要方面,用100余萬字篇幅、300多張圖片、1000多個人物和600多個故事,形象地記錄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從規(guī)模和體量上看,這部紀實都非同一般,也前所少見。
這部作品緊緊圍繞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一紅線,真實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歷代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偉業(yè)艱苦卓絕的歷程,彰顯了我們黨執(zhí)政為民、立黨為公的初心與使命,比較客觀準確地闡述了“小康”為何和小康社會理念的形成完善過程和逐步實現過程:從《詩經?大雅》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到1979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首次提出了“小康”這一發(fā)展的初步目標,后來進而提出,要在20世紀末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目標。隨后,黨的十二大首次把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納入總體戰(zhàn)略;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目標作出精確的描述:在溫飽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既包括物質生活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huán)境的改善。20世紀末,我國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隨后,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在21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即又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構想。中國夢的核心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即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部作品就是在小康的基礎上,圍繞著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來展開敘事,組織人物和故事。因此,稱它為一部記錄全面小康的當代史記,或許亦名實相副。
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準確運用
書寫歷史、記錄時代是這部作品的一個主動的追求。全書能夠科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40多年的歷程。
毋庸諱言,全書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堅持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劇中人”,更是歷史的“劇作者”。力量來自人民,改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和實踐主體是人民大眾,是人民大眾推動了當代歷史波瀾壯闊的歷程。改革激發(fā)了人民大眾的創(chuàng)造力、主動性和積極性,讓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迸發(fā),讓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充分涌流。作品用最大的筆墨書寫人民大眾,聚焦參與推動改革進程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聚焦科技興國、文化強國和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的時代主題。
這其中,既有個體勞動者的狹路求生、拼搏奮斗,最早的個體勞動者如開街邊攤、首次實行一元錢“學生餐”的容志仁,經營高檔餐飲“太爺雞”的高德良,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率先擺脫貧困,走向小康。還有一村一鄉(xiāng)一區(qū)一縣一市的擺脫貧困改革發(fā)展,如當年的布吉鎮(zhèn)南嶺村(大隊),連村黨委副書記張偉基的妻子都受不了溫飽難保日子的煎熬,要跟著鄉(xiāng)親們“大逃港”,離開窮困落后的村莊。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張偉基才把部分村民勸回了村里。而隨著改革浪潮的到來,南嶺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二三十年間便迅速地追趕上了香港的生活水平。
又比如,1978年7月,最早到東莞來尋找商機、委托村里加工手袋的港商張子彌。他本為解決其在香港地區(qū)生產成本過高無利可圖的經營窘境,沒承想卻由此開辟了內地“三來一補”的外貿經營體系和方式,不少廣東農民從此洗腳上田,進入工廠當上了工人,工資收入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原先的收入。又如黃江新這樣一位畫家,他1980年到江門開設油畫工作室,后來轉移到了深圳的大芬村,并從此在那里扎下根,帶動了大芬油畫村一個新興產業(yè)的蓬勃興旺。湛江家電公司生產的三角牌電飯煲,在“以電代柴”的年代,迅速地向農村和城市推廣傾銷,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一直到新世紀,汪滔開創(chuàng)的深圳大疆無人機,依靠過硬的技術含量,迅速成長為無人機行業(yè)的一匹黑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一個個個體普通勞動者為改革開放所激發(fā)出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爆發(fā)力和影響力,正是這部作品用濃墨重彩描寫的最生動最鮮活也最豐富的內容。
《奮斗與輝煌》很好地處理了“大歷史”與“小歷史”的關系。大歷史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一個區(qū)域和一個社會的發(fā)展史,在這部書里指的就是當代改革開放史。這是一個宏觀的歷史。小歷史,則是微觀歷史,也就是每一個個體、每個普通人的成長史、奮斗史、致富史、成功史和他們的人生及心路歷程。這部作品杰出地處理了此二者的辯證關系。大歷史由小歷史組成,由一個個個體的歷程匯聚成的洪流所共同創(chuàng)造,個人史的組合融匯成大歷史。同時,每一個個體又都是在大歷史背景、環(huán)境和條件下成長與發(fā)展的,個人的發(fā)展、成功離不開國家、時代和社會的大政方針,離不開社會的急劇變革和時代的每一個重大舉措,也就是個人離不開國家和時代。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黨的領導,也就沒有個人的發(fā)展和成長空間,就不可能有這些個體生命的出彩和人生的成功。是時勢造英雄,時代成就了個人。
小歷史必然受限于大歷史,并為大歷史所制約或推動。每個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時代,都背負著時代的歷史的重荷。在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的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開拓進取,突破以往的條框桎梏,從而取得了全新的成就。反過來,小歷史也能對大歷史形成助推力,個人能夠參與創(chuàng)造和書寫歷史,參與大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換言之,《奮斗與輝煌》整部作品基本上是用一個個原先籍籍無名的小人物、普通人來燭照和反射歷史,每個普通人的故事,實際上也是這個時代歷史的一個投影。這種寫作方法可能借鑒了威廉?曼徹斯特撰寫的美國的社會紀實《光榮與夢想》一書,通過講述一個個個人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經歷遭遇、夢想追求、成功失敗,折射一個時代艱難前行的歷程。在《奮斗與輝煌》一書中,每個個體和每個獨立的公司的科技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經營理念方式等方面的變革,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社會的面貌。比如互聯網+、電商、QQ和微信即時通訊、人工智能、無人機、基因科技等,這些技術既跟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從根本上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謀生方式,重塑了人們的未來。
《奮斗與輝煌》所書寫的是廣東省的改革發(fā)展史。它是一個區(qū)域的歷史或者一個地方的方志。但是,這份區(qū)域史和方志對于整個中國對于改革開放時代卻有著特殊的代表性的意義和價值。首先,它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鮮活的樣本,堪稱改革開放的一道微縮景觀,是具體而微的中國和具體而微的改革開放歷史,作者通過解剖廣東這一樣本,目的在于燭照近40余年來中國社會和時代的巨大變革。因此廣東的改革發(fā)展也是一個標本,一扇窗口,是觀照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歷程的一扇窗戶。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與排頭兵,它的改革開放歷史最具典型性、代表性。40多年來廣東所走過的小康歷程,正好可以折射全中國的小康之路。
二、編年史的書寫脈絡
《奮斗與輝煌》采用的是以時間為軸,全書對近40余年歷史的梳理與研判,根據政治性的社會性的變革,劃分出了四個標志性的階段。同時,在每個階段中又分別選取其間每個年份或時間段落中一些具有標志性、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來展開,作品既注重大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注重描寫黨的全面領導、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戰(zhàn)略決策及布局,同時注意采擷那些具有廣東地方特色、地域性特征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特別是那些為廣東經濟社會面貌的改變和改革發(fā)展做出貢獻、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為何要將整個改革開放史劃分成四個階段,其依據在于每個階段皆有其內在的敘事邏輯。第一個階段,從改革開放伊始至1991年,這是改革開放的破冰之旅階段。這個階段是在“文革”十年結束基礎上的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萬象更新的階段。此階段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變。此階段發(fā)生在廣東的代表性事件,包括“三來一補”加工廠的興建、農村實行承包到戶、1979年蛇口建立中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工業(yè)區(qū)——這也是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fā)區(qū)?!按蝽懥酥袊母镩_放的第一聲開山炮”。接著,廣東率先進行商品流通體制和價格管理體制改革,推廣“清遠經驗”,擴大企業(yè)自主權。1980年,中央決定設立第一批經濟特區(qū),其中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個特區(qū)均在廣東。1982年,廣東經歷改革開放的嚴峻考驗,提出“打擊經濟犯罪堅定不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堅定不移”,“有所引進,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較好地應對了考驗。1988—1990年,廣東全省推行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誕生,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證券集中交易的先河。這些大事要事都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標志性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第二個階段,以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為標志,跨越世紀到2001年,全面開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階段,國家社會面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階段突破了“姓資”與“姓社”的桎梏,打破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釋放出更強勁的市場活力,從而邁進了一個風生水起的階段。廣東也經歷了股市起伏、勞資平衡、安全生產、通脹壓力和亞洲金融風暴等一系列的嚴峻考驗,同時努力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模式。國家層面,江澤民發(fā)表了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香港地區(qū)和澳門地區(qū)順利回歸,中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等。
2002—2011年是第三個階段。在本書作者看來,這是攻堅克難的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相繼遭遇了“非典”疫情、世界金融危機、南方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災難。在此期間,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國家取消了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農業(yè)稅。廣東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化危為機,轉型升級,緊緊扭住科學發(fā)展的牛鼻子,打響污染防治戰(zhàn),對口幫扶新疆、西藏,克服嚴峻挑戰(zhàn),砥礪前行,從而使經濟社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四個階段,從2012年至2020年,在新發(fā)展理念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在此階段,習近平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家層面大力推進反腐風暴,實施“八項規(guī)定”,正風肅紀,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由此可見,本書的編寫脈絡既是一種按年份為序的編年史的架構,同時也與政治發(fā)展格局和走向基本契合,基本上與四任中央領導集體的任職時間相互契合。
而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作者都注意選取該階段影響深遠的全局性的重大事件,同時選取與之相應的廣東地域的人物和故事來表現這一階段的時代主題。
從總體上看,本書書寫了廣東小康歷史。廣東40余年的滄桑巨變的確亟待記錄與書寫,小康歷史敘事也是改革開放史、新中國史和黨史書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新階段的一種史記與真實記錄??陀^上,廣東的小康敘事也燭照了中國之路、中國之治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是如何逐步實現的:從1978年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到1980年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遍地開花,以及從農村到城市改革的逐步推進。從廣交會,到外貿外資外商企業(yè)的引進,從“三來一補”到外向型經濟,從建設經濟特區(qū)到開創(chuàng)自由貿易區(qū),從初級的開放到全面的開放,隨著時間推移,改革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不斷拓展。廣東的發(fā)展因此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廣東的小康敘事實際上也是中國的小康敘事的一個代表。
三、充分凸顯廣東的獨特性與典型性
廣東無疑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從1989年廣東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越江蘇,一躍成為全國第一,30余年來,廣東一直保持著這一“龍頭老大”的地位。而廣東省的常住人口總量從2007年起便占據全國第一的位置,2009年常住人口突破1億人,比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的人口總量都要多。因此,廣東的發(fā)展歷程無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開始前后,廣東即面臨著大逃港的危局。這也是廣東率先改革開放的緣起之一。面對大逃港這一困境,中央表態(tài),中央沒有錢可以給廣東,但是可以給政策,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廣東正是按照鄧小平的這一指示來實踐和探索的,在最初階段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探出了一條新路。從深圳蛇口的第一個出口加工工業(yè)區(qū),到1980年成立深圳、珠海、汕頭三個國家級經濟特區(qū),1984年深圳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全新的理念和價值觀,一直到1988年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廣,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開創(chuàng)了證券集中交易的先河,包括1988年4月第一股上市,1990年股票暴漲。直至19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騰訊微信、互聯網行業(yè)興起,大疆無人機的崛起,互聯網+和電商、人工智能的步步推進,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廣東都走在了全國前列,引領時代風尚。
廣東既有破冰式的壯舉,也有開創(chuàng)性的政策和文化,有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譬如,1979年創(chuàng)造的“清遠經驗”:清遠氮肥廠首次打破了舊體制舊機制的束縛,改由縣經委直管,制定實施了“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企業(yè)的經營生產活力;譬如,南海縣委書記梁廣大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無工不富,沖破當時的體制機制的束縛,大力發(fā)展工業(yè),一舉扭轉了“窮榮富恥”的社會觀念為“慶富賀富”的大眾理念,鼓勵全社會大膽致富,勤勞致富,從而突破了落后思想的禁錮。1980年代,廣東率先探索突破了“雇工不是剝削”的傳統觀念。1983年,廣州白天鵝賓館開業(yè),這個我國第一家的五星級酒店實行“四門大開”,開業(yè)后,因為廁所衛(wèi)生紙免費,短短幾天時間里就用去了200多卷衛(wèi)生紙。這家酒店和它全新的開門經營、開放經營的理念都使國人腦洞大開、眼界大開。
又譬如,深圳市羅湖區(qū)早在1980年至1981年就開始試行土地出租,通過出租土地獲得巨額利益。深圳依靠創(chuàng)新推動發(fā)展過程中,像光啟理工研究院的一些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大大推動了技術變革,柔宇科技公司發(fā)明的柔性顯示屏、網易騰訊門戶網站、互聯網+、電商和農村淘寶、直播帶貨、區(qū)塊鏈、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等,這些創(chuàng)新性的個例都讓廣東省立于潮頭,領時代潮流。
當然,改革創(chuàng)新并非一帆風順,先行者同時也必然伴隨著各種的爭議和非議,也容易遇到更多的反對和阻力,但是,廣東在改革路途上一往無前,一路開山辟路,踏荊前行,闖出了一條敢為天下先的廣東之路。創(chuàng)造了寶貴而豐富的廣東經驗,譜寫了廣東奇跡,積累凝聚成了廣東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作者所總結的冒險、探索、務實、靈活、包容、契約和特區(qū)精神??梢哉f,作者對廣東個案的剖析,不僅僅止步于文學的書寫,更是對改革開放經驗的一次系統梳理與總結,是對改革開放史的一種剖析。這是一種歷史學家的視角和眼光,作者力圖作出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論斷。
四、百科全書式的書寫
《奮斗與輝煌》一書視野開闊,內容繁雜而豐富,涉及了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態(tài)、文化、科技、法治、生活各大領域,記錄了各領域、各界的風流人士和突破性事件、標志性事物,可以稱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百科全書。作家采用的是一種社會紀實的寫作手法,用真實的筆觸,如實地記錄下40余年間發(fā)生在嶺南大地上的滄桑巨變,保存了一份珍貴的國家記憶,同時也是對廣東嶺南的文化文明記錄。
作者的書寫表面上看是一種碎片化的個案、個例的記錄,力圖從這種紛紜復雜一團亂麻般千頭萬緒的現實中,梳理出一個線頭,抓住一個發(fā)展的線索和脈絡,提綱挈領。這就是“廣東奇跡”“廣東經驗”和“廣東精神”,用這一主脈統領全書。使豐富而駁雜的人物、事件、細節(jié)和史實凝聚融匯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從而更好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作者單位:中國作協創(chuàng)研部]